在我準備開始每周寫一篇電影觀後感時,就想到了《海鷗食堂》這部電影。說來也很奇怪,在我的記憶裡這是一部很簡單甚至是沉悶的電影,但我卻一直記著它,今天終於又再看了一遍。
一點題外話,這部電影在各大在線視頻網站已經找不到了,我還是在百度網盤找到下載來看的,從這一點,你大概知道它是一部很老的電影了。
這個故事講的是,一位叫幸惠的日本女人,在芬蘭開了一間名叫"海鷗食堂"的日式快餐店,從無人問津到高朋滿座的過程。
現在我看來,這個過程甚至可以用"奇幻"來形容,從第一個進店的喜歡日本文化的小夥子開始,幸惠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是特別的。
她們所有人交織在這間小店裡,匯集成了一個小小的世界,一個非常特別的世界。
電影的表現方式,像是一盤只放了油鹽的清炒小白菜,但吃到嘴裡總覺得裡面藏著什麼特別的佐料。比如電影裡有很多看似普通的對白,都藏著發人深思的"小機關"。
之所以我用了"奇幻"來形容,是因為故事情節和人物的設置太無釐頭了。特別是正子這個角色,那一箱野菇,那一隻貓,還有她永遠在同一個地方打電話,這思路真的是太清奇。
然而奇怪的是,即便是這樣,也沒有讓人覺得無法接受,甚至還回味如此。
又看了一遍之後,我一下子就知道了,為什它能一直在我記憶裡佔據一塊位置。
就是因為它的特別,讓它顯得格外與眾不同,才讓我如此印象深刻。
我看的日本電影不多,但感覺日本電影像這種調調的電影好像還不少,比如其中較為出名的《菊次郎的夏天》也是這麼拍的。這讓我忽然有些好奇,日本電影是如何形成這種風格的呢?而且我還隱隱地感覺,一些臺灣電影也有受此影響。
這樣不疾不徐簡簡單單講故事的風格,是我喜歡的,加上它巧妙的結構和人物的設置,讓電影更具有戲劇性,當然最關鍵的還是故事的內核。
幸惠對於心之所想的堅持,以及對他人的友善,幫助她讓小店高朋滿座。只覺得像她那樣的女人,沒了什麼是做不成的。
其實每次觀後感都寫得比較倉促,如果能多一點時間消化一下,應該能寫出更深刻的內容。至少我現在是這樣的感受。
溫故而知新,確實是又得到很多新東西。我想,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我一定會再想起《海鷗食堂》,然後就再看一遍。
到那時,我知道我又會有一些新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