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最好不要說「愛斯基摩人」這個詞

2021-02-08 書先生和路夫人


我所說的一切都可能是錯的!
即使你贊同我的觀點,你的生活也不會因此有任何改變!
除非——你採取了相應的行動。

(這是書先生的第180篇原創文章。本文約2800字,請花10分鐘來閱讀。)

引子

這篇文章的創造靈感還是和友人的聊天。

友人抱起女兒,要女兒給他一個nose kiss。因為nose kiss又叫Eskimo kiss,所以我們就談到了愛斯基摩人。在交談中,友人提醒我,最好不要用愛斯基摩人這個稱呼。我開始感到很奇怪,因為在中文語境裡,我們都是這樣說。但友人一解釋,我就明白了。

原來,愛斯基摩人在歷史上是歐洲白人對居住在北極圈附近的人種的蔑稱,政治正確的說法是因紐特人(Inuit)。這就好比negro(黑鬼)是對黑人的蔑稱,不帶歧視的說法是African American。同樣的,我們也不能把美洲原住民叫印第安人,而應該叫Native American,因為前者是哥倫布的誤稱,同樣帶有貶義。

不能把黑人叫negro,我想,稍微學過點英語的人都知道,因為這可能是大多數英語老師會提到的常識。但是,最好不要用愛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這樣的稱呼,可能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在近代歷史上,伴隨著歐洲白人對世界其它地方的殖民,白人至上主義一度非常盛行。其中一個表現形式就是對非歐洲白人使用各種蔑稱。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Chinaman也是一個典型例子,它是對包括中國人在內的一些亞洲人的蔑稱。china+man的組合之所以是蔑稱,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不符合構詞法。在英語中,我們能看到Englishman, Frenchmen, Irishman等說法,這些都是正確的,也不帶歧視。chinaman和它們的區別在於,English, French, Irish都是形容詞,而China是名詞。用Chinaman來表示「中國人」,就帶有一種諷刺中國人說英語不講語法的意味。

隨著人類愈加文明,也是各種平權運動的結果,英語世界裡人們已習慣儘量不要用蔑稱來稱呼某一類人,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當然,政治正確針對的對象不僅僅是不同種族,也包括不同性別,不同性取向者。

政治正確

說到政治正確,最近有一種讓人遺憾的風氣,那就是不少人開始厭惡甚至攻擊政治正確。我個人的觀點是,需要時時處處顧及一類人群的感受的確是要費心力的事情,但這不應成為放棄政治正確的理由。事實上,願意費心力去顧及他人的感受,正是人類文明的標誌之一。

另外,所有反對政治正確的人還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邏輯錯誤,那就是,他們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就是「自己永遠不會是被蔑稱的一方」。但這個出發點是顯然錯誤的。一般來講,被用蔑稱稱呼的人群往往是弱勢群體或者是讓人厭惡的群體,雖然很多時候那種厭惡毫無理由(比如歷史上對同性戀的厭惡就是毫無根據的)。然而,誰能保證自己永遠處於強勢呢?文明的標誌就是無論一個人現在處於什麼境地,都能得到相同的尊重。

前不久,有一個真實的例子,可以說是這種錯誤出發點的經典案例。央視主持人劉欣發了一條微博,對沒有一位男性主動為她拿行李箱表示很遺憾。誰知這條微博引起了軒然大波,網上一片對她的聲討,逼得她只好刪除了那條微博。仔細閱讀那些聲討的言論,基本上都是一個論調:沒有人有義務幫助你,況且你也沒有主動求助。

這些論調,初一看很有道理,但它背後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我是提供幫助的人,你是需要幫助的人。我沒有義務幫助你,你應該主動求助。」沒有一個人站在需要幫助的人角度考慮問題,也沒有人想過,作為一個文明人,我們是有主動提供幫助的能力和義務的。我想,可能在這些聲討的人心裡,他們永遠都不會需要別人幫助吧!

這其實反映了目前一個非常可笑的狀況——中國這個從來沒有實現過政治正確的地方,居然有著強烈的反政治正確的思潮。可以這麼說,除了對領導人跪著叫爺爺叫爸爸之外,中國人對所有和自己不一樣的群體都不同程度使用蔑稱,對女人(男人婆、肥婆、飛機場)、對男人(娘炮)、對農村人(鄉巴佬)、對同性戀(死基佬)、對異性戀(直男癌)、對不同省份的人(河南侉子、江西老表、南蠻子、北佬)、對外國人(日本鬼子、韓國棒子、俄羅斯毛子)……

當然, 上面這些各種各樣的蔑稱,在各個語言裡都有,但像在中國這樣仍然在日常用語中隨意大量使用的,已不多見。所以,我有一個比較悲觀的想法,不見得正確,我甚至希望不正確——除了對權力無條件的服從和跪舔之外,中國人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在可預見的將來也學不會平等相處、互相尊重。

只需要看一下網上人們對美國黑人的態度,就知道我的這種悲觀並非空穴來風。很多中國人,在一提到美國黑人的各種維權行為時,最常見的評論就是「矯情」。當《綠皮書》獲獎時,中文世界裡鋪天蓋地的評論就是「還不是為了照顧政治正確」。在中文語境裡,政治正確成了貶義詞,要是美國人知道自己引以為傲的文明標誌在一個東方古國成為了貶義詞,估計會大跌眼鏡。

我可以斬釘截鐵的說:政治正確是文明的象徵,是人類進步的標誌。用友人的話來說,放棄政治正確就好比放棄禮貌,放棄互相尊重。

尊重從語言使用開始

作為一個語言研究者,我深知稱呼對心理的影響。按照命名學的觀點,命名一般是地位較高者對地位較低者的行為。所以,父母可以給孩子命名,但孩子不能給父母命名;帝王可以給山川河流命名,比如蔣介石可以把臺灣草山改名陽明山,但普通人這樣做就會受人嗤笑。

一種文化裡,如果某類人群或者某種職業的稱呼非常多,往往意味著這個人群或者這種職業地位很低,以至於其它人群或者職業都可以給他起名字、起外號。比如,英語中表示妓女的單詞據說有500多個(street girl, call girl, hooker, prostitute等等),這從某種程度上說明妓女社會地位很低。

政治正確,意思就是不要輕易用各種蔑稱或者外號去稱呼某一人群,而是儘量使用感情色彩中性的詞。原因很簡單,我們的思想也會受語言使用影響。當我們使用某種負面詞彙去稱呼某一類人的時候,我們也會不自然的把那個詞彙的負面含義都加到那個人群身上。這會造成我們對他們的偏見越來越深。

舉個例子,屌絲或者直男癌這樣的詞彙包含了很多負面含義,但是假如一個人只是稍微節約點或者分不清口紅顏色,我們就立馬把這些詞用在他身上,然後這些詞背後所有的負面含義也就隨著全部加在那個人身上。想一想,這樣的做法對他公平嗎?或者更深的想一想,這樣的做法本身是文明的嗎?更重要的是,很多時候,我們輕易的某種蔑稱加在一個人身上,僅僅是因為自己看不慣甚至僅僅是因為自己不理解,難道這是一個成熟的現代人應有的行為嗎?

所以,最後我想,如果我們真的愛國,我們真的把香港人當做同胞,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停止把遊行示威的香港同胞稱為「廢青」、「港獨」、「暴徒」甚至「恐怖分子」。不是沒有功成名就就是廢物,不是對政策不滿就是要獨立,不是有點過激行為就是暴徒,更不能隨隨便便把恐怖分子的名頭加到同胞身上。

鑑於信息不充分,其它的我不敢說,但是我可以很有把握的說:隨意用各種貶義詞來稱呼自己同胞的人,絕對不是愛國者。這是唯恐天下不亂的做法。如果亂了對他們有好處,那就是別有居心;如果亂了對他們也沒有好處,那就是單純的蠢。總之,用各種蔑稱稱呼同胞的人,不是壞就是蠢,沒有第三種可能。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用各種蔑稱稱呼同胞的人,不是壞就是蠢,沒有第三種可能。
用各種蔑稱稱呼同胞的人,不是壞就是蠢,沒有第三種可能。
用各種蔑稱稱呼同胞的人,不是壞就是蠢,沒有第三種可能。

衷心希望,互相尊重,從文明使用語言開始。


作者簡介】
書先生和路夫人,80後大學教師一對。
書先生語言老司機,玩轉英語、德語、Python計算機編程;
路夫人旅遊達人,足跡遍及歐洲、美洲、亞洲和大洋洲!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過精彩人生!


溫馨提示:學英語,請點擊「閱讀原文」。不想錯過更多語言學習乾貨,請把本公眾號加上「星標」哦。隨手轉發,讓世界更美好。

相關焦點

  • 愛斯基摩人:與陌生人發生性關係
    2020年第1250期總第1606期公眾號主編:筆尖芭蕾公眾號政委:之      洲安德烈供稿筆尖芭蕾編譯       所有愛斯基摩人都相信自己的女人是最棒的。這就是為什麼愛斯基摩人很少將自己的生活與其他國家聯繫在一起的原因。
  • 愛斯基摩人因紐特人真的是中國人後裔不怕冷嗎
    前段時間有一個關於北極的原住民愛斯基摩人的生活視頻比較火。愛斯基摩人其實就是生活在北極的原始著民,他們脫離現代社會節奏不屬於任何國家。過著遷徙的生活。還是停留在原始社會時期?關於s機模人的祖先來源有很多種說法。
  • 愛斯基摩人為什麼一輩子都吃生肉?基因變異還是另有原因?
    愛斯基摩人的食譜裡,也從來沒有蔬菜水果一說,食物基本上是肉食,吃法也是直接生吃,儘管現在已經進入21世紀,北極圈裡的絕大多數愛斯基摩人依然保留著這一傳統。愛斯基摩人對科學家們研究他們算不算狹義上的「人」嗤之以鼻,他們稱呼自己為「因紐特人」,這個稱呼的意思為「真正的人」,事實上根據現代DNA檢測結果,愛斯基摩人的基因很正常,所謂基因變異一說不過是以往一些學者的臆測罷了。
  • 說說愛斯基摩人的飲食
    愛斯基摩人(Eskimos )是北美洲北部(包括美國阿拉斯加北部、加拿大和格陵蘭)的因紐特人,以及阿拉斯加西部和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北部的尤皮克人的總稱。除愛斯基摩人外,其餘的美洲土著居民則屬於印第安人,統稱為美洲原住民。「愛斯基摩」原來是阿爾岡昆印地安人對愛斯基摩人的蔑稱,意為「吃生肉的人」,因為愛斯基摩人和他們素有積怨,而如此稱呼愛斯基摩人,帶有強烈的貶義色彩。
  • 愛斯基摩人的冰屋
    但是,在冰雪凜冽的冬天,生活在北極圈裡的愛斯基摩人,卻憑著用冰壘成的房屋,熬過嚴寒的冬天。在北極圈內,有取之不盡的冰,又有用之不竭的水。每當冬天到來之前,愛斯基摩人都要建造冰屋。他們就地取材,先把冰加工成一塊塊規則的長方體,這就是「磚」,用水作為「泥」。
  • 歷史上的野人女真是現在的愛斯基摩人嗎?
    為什麼說它準確,因為這個地圖是按照地球的球體形狀來繪製的,而之前那幅是平面的。在這個地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歐洲、非洲和大明的準確位置,而狗國,位於地球頂端的極北方向!也就是說位於北極圈!而北極至今唯一的原住民是愛斯基摩人(因紐特人),而愛斯基摩人也是人類文明史上最依賴於狗、最擅長馴化狗的民族。會不會狗國就是愛斯基摩人呢?
  • 英語教學:這些英語中的「敏感詞」千萬不要隨便亂用!
    比如愛斯基摩人就不喜歡被稱為Eskimo,這是因為以前的殖民者們用該詞來稱呼他們,同時一些人認為Eskimo還有「吃生肉者」的含義,容易產生不好的聯想。現在人們一般用Inuits來稱呼愛斯基摩人。>對於身患疾病或存在身體缺陷的人,在稱呼他們時也要特別注意,儘量不要將關注點放在他們的疾病或身體缺陷上面。
  • 愛斯基摩人一生只吃肉,為何從來不會患壞血症?真相讓人反胃
    在這裡生活著一些名叫愛斯基摩人的人,在他們的這一生中,幾乎只吃肉,很少會吃蔬菜或者是其他的水果。如果長時間不補充維生素的話,人是很容易患上壞血病的,但是愛斯基摩人一生只吃肉,為什麼不會得壞血病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一下吧。壞血病的出現人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現壞血病的呢?最早是在大航海時代,當時有不少的國家,希望能夠擴大自己的領土,去尋找新大陸,探索未知的世界。
  • 為什麼愛斯基摩人要住冰屋,不怕越住越冷嗎?看完漲知識了!
    為什麼愛斯基摩人要住冰屋,不怕越住越冷嗎?看完漲知識了! 在北極圈以南愛斯基摩人在那裡生活了下來,它們本來生活在西伯利亞,但是由於食物的匱乏,讓它們在世界各地分散的生存下來。
  • 愛斯基摩人住的房子是什麼樣子的?他們是怎麼生活的?
    愛斯基摩(Eskimo)人,生活在北極地區,又稱為因紐特人,分布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內外,分別居住在格陵蘭、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屬蒙古人種北極類型,先後創製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寫的文字。美國的聯邦法律在稱呼少數族裔時,不再使用「愛斯基摩人」等具有歧視性的詞彙,「愛斯基摩人」由「阿拉斯加州原住民」(Alaska Natives)取代。
  • 冬日仙境 | 帶著愛斯基摩人的泡泡冰屋已經在墨爾本降臨了,所以,領略一下愛斯基摩人的生活不是夢~
    可是如果墨爾本的小夥伴沒辦法去北極,還非常想領略冰雪世界裡愛斯基摩人的冰雪小屋怎麼辦吶?但是,今非昔比,這一次小編會自豪的告訴你:冬日仙境帶著愛斯基摩人的泡泡冰屋已經在墨爾本降臨了,所以,領略一下愛斯基摩人的生活不是夢~這個冬日仙境小鎮在Federation Square一側,主要由冬日旱冰場和非常受歡迎的愛斯基摩人的冰屋Igloo組成,當然還有一些提供食物和滑冰鞋具等的一些小商店。
  • 愛斯基摩人插刀待狼(驚心動魄!)
    作者/魯先聖朗誦/花晨 古人早就發現了貪慾是人的致命軟肋,所以,發明了慾壑難填這個成語。因為永不滿足的貪慾,而將自己一步步引向萬劫不復的深淵。生活在寒冷北極的愛斯基摩人,距離現代文明還很遙遠,生活方式基本還停留在原始狩獵的時期。但是,他們面對一年四季的冰雪嚴寒,卻依靠自己的智慧,發明了很多奇異的捕獵技巧。
  • 愛斯基摩人過往有哪些奇異之處?某些部族的精神病人地位尊崇
    一萬年來,愛斯基摩人生活的北極圈一直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世人從不知道在生存環境極為惡劣的地球邊緣,還有這樣一群人在那裡生活。直到18世紀,歐洲人開始向北極擴張,人類主體文明才第一次了解到愛斯基摩人這個神秘種族中的一些真相。
  • 愛斯基摩人最愛的「美食」,讓中國吃貨自慚形穢,網友:服氣
    對於美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畢竟人們的生活環境都是大不相同的,有的人愛吃辣,有的人愛吃甜等等,口味不同,所喜愛的美食也不同,下面要說一種愛斯基摩人最愛的「美食」, 這種食物讓中國吃貨自慚形穢, 網友紛紛評論自己徹底服氣了,究竟是什麼樣的「美食」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呢?
  • 醃海雀,放在海豹身體裡發酵而成的愛斯基摩人黑暗料理
    這道黑暗料理就是生活在那邊的愛斯基摩人發明的。「愛斯基摩」 是印第安人最開始叫的,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其實他們屬於黃種人,最早出現在亞洲。他們真實的名字叫做因紐特人,主要生活在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一帶~
  • 愛斯基摩人的星雲?宇宙深處到底還存在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看到這個標題,屏幕前的你是否認為這是愛斯基摩人特有的星雲呢?其實不是的,這只是銀河系眾多星雲中的一個罷了。銀河系中存在許多絢麗的星雲,它們有的呈螞蟻狀,有的呈盤子狀,每個星雲也有著不同的獨特性,十分有趣。
  •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反感這個詞?
    我們不討論她們這一前一後的有沒關聯,但很多人看到殷桃這個觀點是贊同的。甚至很多人直接表達了對「少女感」這個詞的厭惡。但現在,你會發現越來越多人一旦需要讚美女性,尤其是現在網絡上總愛誇那些保養有道的女明星們,很多都會不約而同使用這個詞。30歲的女藝人,是少女感。
  • 比鯡魚罐頭還臭,愛斯基摩人當成寶,中國吃貨也不得不服
    有一種東西,中國人吃不了,看到別人吃發自內心說佩服。據說這種東西比鯡魚罐頭還臭,知道鯡魚罐頭吧,當時能吃下去這個的人都很牛逼,引起了很多人挑戰,也上了綜藝節目,讓張一山挑戰無表情吃魚肥罐頭,吃它必須帶上口罩手套,真是奇臭無比,這世界上居然還有比這個還臭上一倍的東西,那就是愛斯基摩人喜歡吃的一種食物,名家基維亞克Kiviak。
  • 愛斯基摩人是黃種人,基因已適應嚴寒而全球變暖,未來會滅絕嗎?
    他們就是現在的因紐特人(也叫愛斯基摩人),他們是地道的黃種人,跟我們看起來很像,但又有一些差別,這是因為因紐特人為了適應嚴寒,已經進化出了獨有的特徵。例如他們的身材粗壯矮小、皮下脂肪厚、分布更加均勻合理,鼻子臉盤寬大、眼睛細小,這些特徵都是在數千年間,在北極圈進化出來的,是區別於黃種人的特徵。
  • 1922年,無聲紀錄片《北方的納努克》,記錄愛斯基摩人的日常生活
    攝於近百年前的《北方的納努克》,再現了愛斯基摩人原始的生活,為人們打開了北極大陸的神秘大門,令觀眾驚訝於所看到的一切。導演弗拉哈迪花16個月,與愛斯基摩人一起生活。本片拍完後,納努克一家因拍攝影片沒時間儲存足夠食物過冬,第二年冬天在飢餓嚴寒中去世,為影片蒙上一層悲劇色彩。而部分搬演的擺拍鏡頭,也令這部紀錄片的真實性備受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