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說的一切都可能是錯的!
即使你贊同我的觀點,你的生活也不會因此有任何改變!
除非——你採取了相應的行動。
(這是書先生的第180篇原創文章。本文約2800字,請花10分鐘來閱讀。)
引子這篇文章的創造靈感還是和友人的聊天。
友人抱起女兒,要女兒給他一個nose kiss。因為nose kiss又叫Eskimo kiss,所以我們就談到了愛斯基摩人。在交談中,友人提醒我,最好不要用愛斯基摩人這個稱呼。我開始感到很奇怪,因為在中文語境裡,我們都是這樣說。但友人一解釋,我就明白了。
原來,愛斯基摩人在歷史上是歐洲白人對居住在北極圈附近的人種的蔑稱,政治正確的說法是因紐特人(Inuit)。這就好比negro(黑鬼)是對黑人的蔑稱,不帶歧視的說法是African American。同樣的,我們也不能把美洲原住民叫印第安人,而應該叫Native American,因為前者是哥倫布的誤稱,同樣帶有貶義。
不能把黑人叫negro,我想,稍微學過點英語的人都知道,因為這可能是大多數英語老師會提到的常識。但是,最好不要用愛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這樣的稱呼,可能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在近代歷史上,伴隨著歐洲白人對世界其它地方的殖民,白人至上主義一度非常盛行。其中一個表現形式就是對非歐洲白人使用各種蔑稱。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Chinaman也是一個典型例子,它是對包括中國人在內的一些亞洲人的蔑稱。china+man的組合之所以是蔑稱,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不符合構詞法。在英語中,我們能看到Englishman, Frenchmen, Irishman等說法,這些都是正確的,也不帶歧視。chinaman和它們的區別在於,English, French, Irish都是形容詞,而China是名詞。用Chinaman來表示「中國人」,就帶有一種諷刺中國人說英語不講語法的意味。
隨著人類愈加文明,也是各種平權運動的結果,英語世界裡人們已習慣儘量不要用蔑稱來稱呼某一類人,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當然,政治正確針對的對象不僅僅是不同種族,也包括不同性別,不同性取向者。
政治正確說到政治正確,最近有一種讓人遺憾的風氣,那就是不少人開始厭惡甚至攻擊政治正確。我個人的觀點是,需要時時處處顧及一類人群的感受的確是要費心力的事情,但這不應成為放棄政治正確的理由。事實上,願意費心力去顧及他人的感受,正是人類文明的標誌之一。
另外,所有反對政治正確的人還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邏輯錯誤,那就是,他們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就是「自己永遠不會是被蔑稱的一方」。但這個出發點是顯然錯誤的。一般來講,被用蔑稱稱呼的人群往往是弱勢群體或者是讓人厭惡的群體,雖然很多時候那種厭惡毫無理由(比如歷史上對同性戀的厭惡就是毫無根據的)。然而,誰能保證自己永遠處於強勢呢?文明的標誌就是無論一個人現在處於什麼境地,都能得到相同的尊重。
前不久,有一個真實的例子,可以說是這種錯誤出發點的經典案例。央視主持人劉欣發了一條微博,對沒有一位男性主動為她拿行李箱表示很遺憾。誰知這條微博引起了軒然大波,網上一片對她的聲討,逼得她只好刪除了那條微博。仔細閱讀那些聲討的言論,基本上都是一個論調:沒有人有義務幫助你,況且你也沒有主動求助。
這些論調,初一看很有道理,但它背後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我是提供幫助的人,你是需要幫助的人。我沒有義務幫助你,你應該主動求助。」沒有一個人站在需要幫助的人角度考慮問題,也沒有人想過,作為一個文明人,我們是有主動提供幫助的能力和義務的。我想,可能在這些聲討的人心裡,他們永遠都不會需要別人幫助吧!
這其實反映了目前一個非常可笑的狀況——中國這個從來沒有實現過政治正確的地方,居然有著強烈的反政治正確的思潮。可以這麼說,除了對領導人跪著叫爺爺叫爸爸之外,中國人對所有和自己不一樣的群體都不同程度使用蔑稱,對女人(男人婆、肥婆、飛機場)、對男人(娘炮)、對農村人(鄉巴佬)、對同性戀(死基佬)、對異性戀(直男癌)、對不同省份的人(河南侉子、江西老表、南蠻子、北佬)、對外國人(日本鬼子、韓國棒子、俄羅斯毛子)……
當然, 上面這些各種各樣的蔑稱,在各個語言裡都有,但像在中國這樣仍然在日常用語中隨意大量使用的,已不多見。所以,我有一個比較悲觀的想法,不見得正確,我甚至希望不正確——除了對權力無條件的服從和跪舔之外,中國人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在可預見的將來也學不會平等相處、互相尊重。
只需要看一下網上人們對美國黑人的態度,就知道我的這種悲觀並非空穴來風。很多中國人,在一提到美國黑人的各種維權行為時,最常見的評論就是「矯情」。當《綠皮書》獲獎時,中文世界裡鋪天蓋地的評論就是「還不是為了照顧政治正確」。在中文語境裡,政治正確成了貶義詞,要是美國人知道自己引以為傲的文明標誌在一個東方古國成為了貶義詞,估計會大跌眼鏡。
我可以斬釘截鐵的說:政治正確是文明的象徵,是人類進步的標誌。用友人的話來說,放棄政治正確就好比放棄禮貌,放棄互相尊重。
尊重從語言使用開始作為一個語言研究者,我深知稱呼對心理的影響。按照命名學的觀點,命名一般是地位較高者對地位較低者的行為。所以,父母可以給孩子命名,但孩子不能給父母命名;帝王可以給山川河流命名,比如蔣介石可以把臺灣草山改名陽明山,但普通人這樣做就會受人嗤笑。
一種文化裡,如果某類人群或者某種職業的稱呼非常多,往往意味著這個人群或者這種職業地位很低,以至於其它人群或者職業都可以給他起名字、起外號。比如,英語中表示妓女的單詞據說有500多個(street girl, call girl, hooker, prostitute等等),這從某種程度上說明妓女社會地位很低。
政治正確,意思就是不要輕易用各種蔑稱或者外號去稱呼某一人群,而是儘量使用感情色彩中性的詞。原因很簡單,我們的思想也會受語言使用影響。當我們使用某種負面詞彙去稱呼某一類人的時候,我們也會不自然的把那個詞彙的負面含義都加到那個人群身上。這會造成我們對他們的偏見越來越深。
舉個例子,屌絲或者直男癌這樣的詞彙包含了很多負面含義,但是假如一個人只是稍微節約點或者分不清口紅顏色,我們就立馬把這些詞用在他身上,然後這些詞背後所有的負面含義也就隨著全部加在那個人身上。想一想,這樣的做法對他公平嗎?或者更深的想一想,這樣的做法本身是文明的嗎?更重要的是,很多時候,我們輕易的某種蔑稱加在一個人身上,僅僅是因為自己看不慣甚至僅僅是因為自己不理解,難道這是一個成熟的現代人應有的行為嗎?
所以,最後我想,如果我們真的愛國,我們真的把香港人當做同胞,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停止把遊行示威的香港同胞稱為「廢青」、「港獨」、「暴徒」甚至「恐怖分子」。不是沒有功成名就就是廢物,不是對政策不滿就是要獨立,不是有點過激行為就是暴徒,更不能隨隨便便把恐怖分子的名頭加到同胞身上。
鑑於信息不充分,其它的我不敢說,但是我可以很有把握的說:隨意用各種貶義詞來稱呼自己同胞的人,絕對不是愛國者。這是唯恐天下不亂的做法。如果亂了對他們有好處,那就是別有居心;如果亂了對他們也沒有好處,那就是單純的蠢。總之,用各種蔑稱稱呼同胞的人,不是壞就是蠢,沒有第三種可能。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用各種蔑稱稱呼同胞的人,不是壞就是蠢,沒有第三種可能。
用各種蔑稱稱呼同胞的人,不是壞就是蠢,沒有第三種可能。
用各種蔑稱稱呼同胞的人,不是壞就是蠢,沒有第三種可能。
衷心希望,互相尊重,從文明使用語言開始。
作者簡介】
書先生和路夫人,80後大學教師一對。
書先生語言老司機,玩轉英語、德語、Python計算機編程;
路夫人旅遊達人,足跡遍及歐洲、美洲、亞洲和大洋洲!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過精彩人生!
溫馨提示:學英語,請點擊「閱讀原文」。不想錯過更多語言學習乾貨,請把本公眾號加上「星標」哦。隨手轉發,讓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