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發現一個驚人的巧合:「秦」從西犬丘一直到秦陵,秦人數百年始終圍繞著北緯34.5度左右生活和膜拜。
西犬丘北緯34.26度、秦邑北緯34.73、汧北緯34.88、汧渭之會北緯34.36、平陽北緯34.35、雍城北緯34.5、涇陽北緯34.52、櫟陽北緯34.58、鹹陽北緯34.38、秦東門北緯34.57、秦始皇陵北緯34.38度……歷史上,從來也沒有人說過神秘的北緯34.5度和秦帝國有著什麼關係!我們試著尋找其中的關聯和秘密。
榆林古道研究室曾收集了秦帝國分布於上郡的各種天文觀測遺址,然後,順手將遺址與二十八星圖對照,居然畫出一個漫天的星圖。而幾十年來秦陵的專家對於秦陵內部構成的探索更多的猜測亦是其有可能是一個巨大無比的宇宙星河。
而秦人的歷史上崇尚黑色、喜歡數字6無一不與其對宇宙或上天的崇拜有關,包括其疆域。
第一、秦邑和西犬丘;
照說秦人的第一個方位應該是微山湖附近,那是他們祖先所在。蜚蠊及惡來的祖籍,是東夷部落中鳥夷的一支,崇尚南方朱雀,但這和嬴氏有關,但和「秦」無關。
和「秦」有關的第一個地方是「秦邑」。
大駱居西犬丘,非子被封秦邑,秦非子的封地讓秦人第一次有了合法的固定資產。資產合法了。
秦邑據說在甘肅清水縣的秦亭,而去過清水縣的人更相信可以牧馬的肥沃地「秦邑」就是今天的關山草原,北緯34.73~34.88度,居於渭水和千水之間,
西犬丘在北緯34.26度,秦亭和關山草原大概北緯34.73度,而關山牧場北到北緯34.88度的汧水之南,渭水之北,汧渭之間最適合養馬的地方,至今亦然。
第二、汧邑、汧渭之會、平陽和雍城;
《秦本紀》秦仲三年,周厲王無道,諸侯叛,西戎反,滅犬丘大駱一族。周宣王即位,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西戎殺秦仲。秦仲有子五人,長子秦莊公,周宣王與兵7000人,使伐西戎,破之,於是復與秦仲大駱之地共有之,為西垂大夫。
秦襄公「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廢太子,立褒姒子為嫡,諸侯叛之,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周幽王於驪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有功。周避犬戎之難,東徙洛邑,襄公以兵送平王,從者七姓,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以岐以西之地。
這是固定資產升級,從附庸、大夫正式成為諸侯了。
汧邑北緯34.88度、汧渭之會北緯34.36度、平陽北緯34.35度、雍城北緯34.5度。
汧邑在關山草原北,是秦人進入汧渭的過度;汧渭之會實際上也是個過渡,大概意思就是臨時辦工場所,營區。這兩地方很好找,後來的平陽和再後來秦德公公元前677年從平陽遷到雍城,一直到秦獻公公元前383年從雍城遷到閻良的櫟陽。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22歲,四月已酉這天「王冠帶劍」舉行冠禮,秦人祖廟在這裡。祖廟在哪裡那裡就是人神的界。
秦雍城宮殿是個帶圍牆的五進院落,長326.5米,南寬59.5米,北寬86米,面積2萬一千多平。而雍城總面積11平方公裡,西南部發現宮殿和宗廟,整個城市布局坐西朝東,每條大街長3000米,寬十幾米,街之間距離400-800米。
第三、秦鹹陽城的位置與布局;
《史記.秦本紀》:「(秦孝公)十二年,作為鹹陽,築冀闕,秦徙都之」。秦孝公十三年即公元前350年遷都鹹陽城,那麼,這個鹹陽城在哪呢?
秦鹹陽位於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橫跨渭水兩岸,位置北緯34.38度,以地勢高的渭北為主。由商鞅負責監修,以鹹陽宮作為紫微宮,將渭河當成天上的銀河,利用古天文學的規劃觀念進行建設,以展示帝王之都之尊貴。其遺址東起柏家嘴,西到毛家溝,北到高幹渠,南至渭河的河床下。在今天的鹹陽市東北二十裡左右、渭城區的攤毛村、窯店鄉、正陽鄉一帶。
因為二千年來渭水河床向北移動了大約4公裡左右,整個鹹陽宮和城址都被河道衝毀。可能就找不見了。灘毛村遺留的城址是故鹹陽城的西北角的殘存。
秦在這裡144年,逐漸擴大城市建設規模,到秦始皇時,鹹陽城已經橫穿渭河南北,建阿房宮作為太廟,在章臺舉行重大外交活動,漢長安城的未央宮前殿就是在章臺舊址上建築的。
鹹陽城南的「上林」指的就是後來的上林苑皇家獵場,範圍廣大,面積遠遠超過今天的整個雁塔區,西達灃河,南到南山,北到渭河,東到宜春苑,就是現在的長安區的一部分加雁塔區加曲江新區差不多整個西安南郊。
秦滅六國,寫其宮室,作之鹹陽,各自為區,各書國號。六國宮殿遺址在鹹陽宮城北側,即窯店鄉正陽鄉一帶。燕國遺址在秦宮東端,楚國遺址在宮城西端,齊國遺址在窯店鄉怡魏村一帶。 秦原在櫟陽(閻良)呆了34年。我們現在總是以為鹹陽城是一步到位的,實際上鹹陽城也是一步一步擴大的。
到始皇帝時,整個關中北到甘泉,南到周至長揚宮,東到河,西到汧渭之交,東西八百裡到處都是離宮別館,秦皇表河為東門,汧為西門,南山之巔為南門闕。
這個面積實在是太大了,基本上整合了關中平原。
鹹陽不只是戰國秦國的都城,也是統一後秦的都城。漢代的長安城建造就選址在鹹陽故城之南,渭河對岸,原來記載說是距渭河3裡,但現在距渭水十幾裡,可知渭河北移了七八裡。
商鞅在設計城市的時候很多地方主要是仿照中原大國,特別是魯國和衛國。
「孝公十二年,築冀闕,秦徙都之」,建造宮殿的前門更是一樣。仿造魯國和衛國的建築風格造了王宮門前的雙闕,也叫象闕或魏闕。
整個鹹陽宮坐西朝東,鹹陽城的大布局也是坐西朝東。無論鹹陽擴建多大,鹹陽城的朝宮整個布局不變,居於整個鹹陽城的西南位置。坐西朝東,中心居於右下角。
第一 「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在終南山頂修南門的門闕;第二「立石東海以為秦東門(闕)」,位置在江蘇連雲港市的東海廟,北緯34.57度左右,當初的東海之濱……第三西到汧渭之交,北緯34.36度左右。
第四、秦東門;
秦東門在孔望山的漢東海廟,後漢書記「顯東北海邊植石,秦所立之東門」。《史記》』始皇三十五年,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為秦東門。』今石門猶存,傾倒為數段,在廟北百許步。今尚可識其文,曰:『漢桓帝永壽元年……,東海相任恭修理此廟。』」樂史所謂「尚可識其文」的刻石即《東海廟碑》,而廟就是東海廟。
孔望山摩崖造像前的山腳臺地為漢東海廟故址,也就基本上確定了秦東門闕的故址。204國道以東在秦時期基本上還沒開始完全成陸地,這是一個久遠的過程,所以,現在的秦東門在東海縣而不是在海邊。
第五、秦始皇陵的位置和布局;
秦始皇即位後就開始營建陵園,用了37年,他把自己的墳墓稱為「山」,叫「麗山」,陵園就叫「麗山園」。
「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於麗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負責工程的收尾交付。
麗山就是驪山。
1、秦始皇陵園的名稱和位置;
秦始皇陵園叫「麗山園」,差不多位於北緯34.38度,內城南北1355米,東西580米;外城南北2165米,東西940米,周圍6.2公裡。。。人家陵園是有正式名字的,是後人把他稱為秦始皇陵,陵墓設在整個陵園的西南角,寢殿設在西北角。陵園中部的南邊有一個陪葬墓地區;
陵園東部東門外大馬路的一公裡的北邊有三個兵馬俑坑,兵馬俑坑是東西向的,組成一個龐大的冥器兵團,面向東方。
兵馬俑南隔壁這個大馬路在往東走,應該還有一個超級豪華的大門樓子。這個門樓子還沒找到。別急,以後會找到的。由於兵馬俑旅遊區將大門設置到公路邊,便於遊客,所以作為景區的兵馬俑距離秦陵會比直線距離顯得更遠一些。
2、秦始皇陵園的布局結構;
網友們對秦始皇陵的了解更多的是什麼「地宮有大量水銀」「兵馬俑」「墓穴裡有流沙」「很多暗器」等等停留於武俠小說或盜墓筆記的水平,而真實的秦始皇陵遠不止這些。
秦始皇陵園驪山北麓坐西朝東,由一個長方形狹長的「回」字型城垣組成,西部是陵寢,地上現在是綠化。陵墓處於「回」字的內城的西南角,也就是右手邊右下角;陵寢在左下角,也就是西北邊。其內城、外城的南半部的東西南都有雙重城門,陵墓處於內城的南半部位置,是三個雙重城門的交匯點上。
墓室覆土,墓門封印。
內城北部是隔開的,設有寢殿和陵園管理處辦公室這一類的住處,也就是將宿舍和物業辦分隔了開。內城中心有一組東西向的建築,有四間房,距離陵墓150米,不知道是幹什麼用的。
地宮東西170米,南北145米,中央深30米,東西約80米,南北約50米。
秦陵的布局參照了秦鹹陽的布局結構,陵園東北五裡外取土挖成魚塘,「水出麗山東北,本導源東流,始皇葬於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水出麗山東北,繞了皇陵一圈北轉而去。
按照當時的禮制,西為上,尊者居西方,西方地勢高嘛。在東方向東則設置了一條超級大街道,東門大道,街道上建設有門闕,這是整個陵園的主道。
秦皇至死都沒有忘記向東。
那為什麼會是向東呢?網上有無數種回答,其實除了當時的禮制是坐西朝東,秦國對天文觀測也是非常有研究和講究的,包括地面建築和陵墓都參考了宇宙天空的天文布局。
陵墓室頂上繪畫著一整個的宇宙天體,中心部位是紫薇垣北天極和圍繞北天極的北鬥七星陣圖。後世人們所說的「老天爺」「天」就在這個中心裡,永世受到御駕北鬥以及周圍各崗位星座的保護。
北天極是人類所能感知到的宇宙的中心,是幽冥界的出入口,萬物生命與靈魂所至,地球甚至太陽系所圍繞的運行無一不受其影響,亦是整個宇宙星系終老後終究回歸的那個地方,那裡陰障陽絕,萬物不生,是地球自轉所指向的地方,是宇宙的中央。
北鬥在公元前幾千年裡與天極很接近,北鬥圍繞著北天極運行,就是「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的出處;《周髀算經》說「璇璣徑二萬三千裡,周圍六萬九千裡,此處陽絕陰彰,所以萬物不生。」
而北天極的位置並不在我們認知的天的中央,而是向西北略微傾倚了一點,這也是古人所說「天傾西北」的真正原因,古人早就知道北天極的位置。秦陵頂部的天體方位應該也是一樣。
所有的這些,無不指向同一個問題,那就是稱為「天一」的中央權力機構即帝王。天一為本,一為萬數之源亦萬物之源,即主宰萬物的中央權力者,即秦始皇帝自己。
黃河流域北緯36度左右的華夏文明所能觀測到的北天極就高出地平線36度左右;而秦多少代人選擇了北緯34.5度左右,再怎麼遷徙自始自終喜歡圍繞這一水平線,從西犬丘到秦東門。
陵園的正南部是陪葬坑,東部的東門外一公裡處的路北邊有三個兵馬俑方陣,面向東方,在兵馬俑東邊的路上還有一個高大的門闕。在兵馬俑坑西應該還會有一個馬廄的坑,差不多算是給兵馬俑的服務配套設施,考慮的確實很周全。
第六、秦人九都八遷路線圖:大秦帝國的疆與界;
《史記》「非子居犬丘,孔望山摩崖造像前的山腳臺地為漢東海廟故址的同時,也就基本上確定了秦東門闕的故址,兩者實際上是在一個地方,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汧渭之間,賜姓嬴,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贏氏祀,號曰秦贏」。秦人稱「秦」即開始於非子被周孝王封於秦邑始。
周厲王時,西戎犯西犬丘,周宣王即位後,以秦仲為大夫,使伐西戎。秦仲被西戎所殺,宣王於是召秦仲子莊公等與兵七千,大破西戎。周宣王大喜,順便就把西犬丘也賜給了莊公,並封其為西垂大夫。西犬丘成了名正言順的都城。
西戎滅犬丘的秦人部族大駱一支,又殺襄公祖父秦仲,秦與西戎結怨日深,西戎成為秦的世敵。襄公二年(前776年),西戎圍攻秦都犬丘,並俘虜了襄公兄世父,西戎的威逼對秦構成了極大的威脅。襄公為了暫避西戎一時之鋒芒,被迫東越隴阪,遷都於汧邑。
西犬丘在甘肅隴南市禮縣,1993年由盜墓者意外發現大堡子山西垂古墓為秦人第一墓葬群,陵墓坐西朝東,墓主頭西腳東,與雍城陵園芷陽陵園秦始皇陵園規範一樣。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死後,秦文公返回西垂守孝三年,直到公元前762年率兵七百,從陳倉順渭水東進於汧渭之會,然後營建新都於此。
說是新都,實際上就是新辦公地址。公元前701年秦憲公遷平陽(陳倉區),換了個辦公地址。
秦德公前677年-秦獻公前383年定都雍城(寶雞鳳翔),時間長達294年曆19位國君。
公元前424年-415年秦靈公秦都(涇陽吳家堡),這地應該屬於東徵時期的國家臨時指揮中心,涇陽北緯34.5度。
後來,獻公孝公遷櫟陽34年,奪回河西之地,孝公再遷至鹹陽,櫟陽北緯34.58度。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十二年遷都於鹹陽,合使用144年。北緯34.38度。
而秦始皇陵亦在北緯34.38度。
神秘的北緯34.5度;
秦始皇陵園的位置是在秦都鹹陽的正東方緯度幾乎都是北緯34.38度;秦始皇35年,皇在現在的連雲港「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為秦東門」,即秦國的東門門闕,北緯34.57度。
幾千年後,現代地理有了經緯度,然後,我們發現連雲港的「秦東門」、臨潼的「秦始皇陵」,以及「秦鹹陽宮城」他們三點幾乎處於同一緯度直線上:北緯34,5度左右。
甚至,還有,西犬丘北緯34.26度、秦邑北緯34.73、汧北緯34.88、汧渭之會北緯34.36、平陽北緯34.35、雍城北緯34.5、涇陽北緯34.52、櫟陽北緯34.58、鹹陽北緯34.38、秦東門北緯34.57、秦始皇陵北緯34.38度……依舊離始皇帝的位置不遠。
也許這不是一個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