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智勇雙全。
□章夫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八月,驪山輝映在絢麗的晚霞之中,景色格外綺麗。
驪山腳下,大秦的神經中樞一派緊張而忙碌。一位名叫章邯的皇室工作人員,正在監督始皇帝陵寢工程的收尾工作,他望著眼前列陣整齊的兵馬俑陣容,有一種隨時嚴陣以待的緊迫。他常常站在龐大的陣前激動不已,隨時遐想著,哪天能有機會親自指揮這支所向披靡的「御林軍」。
壹煌煌大秦竟無將可用
兵馬俑,是安置於地下保衛始皇帝的秦軍精銳部隊。它的原型,就是秦的京師衛戍部隊。歷史學家李開元考證後,肯定地認為,兵馬俑的塑造,以實在的秦軍部隊為原型,八千餘件兵馬俑所組成的軍團,均如實地再現秦軍的組織和陣容。一兵一卒,一車一馬,完全寫實仿製,真實展現秦軍的威儀。
兵馬俑的燒制,由少府章邯親自監督。在秦帝國,少府乃九卿之一,相當於內務大臣,負責帝室的財政和宮廷內務。
此時,六千兵馬俑的右方陣、一千兵馬俑的左曲陣、後方的指揮部皆已燒制完工,安放就緒,只剩中方陣剛剛挖好坑,兵馬俑的燒制,尚在進行中。
戰事說來就來。在工地上正陶醉於兵馬俑列陣的章邯,忽然得到消息,陳勝、吳廣領導的楚軍已經攻破函谷關,進入關中。
原來,秦二世元年七月,大澤鄉農民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陳勝麾下的將軍周文,率幾十萬軍隊到達陝西臨潼東的戲水。大軍迫在眉睫,章邯敏感地意識到大秦帝國生死攸關。匆匆安排後,他便離開驪山,星夜趕回首都鹹陽。
秦二世聞訊震驚不已,剛剛登基皇位,其政權遭受前所未有的考驗。統一天下後的秦帝國,軍事部署的重心移向南北兩邊疆,三十萬大軍屯駐北邊,五十萬軍民屯駐嶺南,關東空虛,關中削弱。蒙恬、蒙毅、王翦等名將已死,偌大的大秦王朝,一時竟陷入無人可用的尷尬境地。
就在這個時候,章邯站了出來。
好在還有一個章邯。趙高本來不想用章邯,但秦二世胡亥看其他人都不敢領軍,危急時刻,別無選擇,就直接下令任命章邯為大將,全權統領秦軍,負責首都保衛戰。
章邯知道在驪山為秦始皇俢陵的有七十萬囚徒,情急之中,他建議秦二世赦免他們,發給武器,立即編入軍隊,馬上就近參戰。沒有任何選擇的胡亥,只得接受了章邯的提議。
取得軍事指揮權後,章邯命令停止驪山的所有工程,以從軍立功為條件,赦免服刑者,全部發給武器裝備,就地改編為軍隊。
貳「復活」的六國威脅大秦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章邯其人,在秦末叛亂之前,史料只留下零星碎片信息。
章邯是先帝時代的軍人,始皇帝統一天下時,曾在消滅韓國和趙國的戰爭中立有軍功。始皇帝在世時,他被任命為擔當宮廷事務的大臣——少府,堪稱九卿大臣,成為帝國大臣中新銳的少壯派人物。
章邯指揮那支臨時拼湊的秦軍,步步緊迫,迫使周文軍退出函谷關。首都鹹陽的直接威脅暫時得以解除。後來,章邯將周文軍逐出關中,安定關中國本。
讓大秦帝國始料未及的是,陳勝、吳廣起義如一根引線,點燃了戰國六國復活的仇焰,天下政局又回到戰國,重演秦與六國間的合縱連橫。一個陳勝、吳廣起義不要緊,要命的是「六國復活」,真可謂是草木皆兵了。
蜀漢關中地區的預備兵員首先被動員起來,編製成軍,源源不斷地匯集到章邯麾下。帝國的北部軍,也受命由章邯節制指揮,主力部分東向渡過黃河,進入太原上黨地區,編入章邯軍。
整個帝國圍繞章邯轉,他施展才華的機會來了。二世二年十一月,章邯出關消滅周文軍,乘勝東進,在敖倉破張楚田臧軍,在滎陽破張楚李歸軍,解除滎陽之圍,收復三川郡,完成秦軍由救援防守到出擊進攻的戰略轉變。進而南下,在郟縣擊潰張楚鄧說軍,在新鄭擊潰張楚伍徐軍,收復潁川郡。之後,秦軍剩勇一舉破了滎陽,又接連攻破鄧說、大敗伍徐、斬殺蔡賜、招降宋留,逼得陳勝跑到城父。十二月,章邯攻陷張楚都城陳縣,陳勝軍敗身亡,張楚政權被滅。
章邯在短短兩個月內,集中兵力逐一消滅張楚軍主力各部,收復三川、潁川、南陽、陳郡失地,結束了僅僅存在六個月的張楚政權。
一時陷於滅亡危機的秦帝國政權,因章邯的勝利而得以暫時拯救。戰國以來秦軍戰無不勝的軍威,也因章邯的勝利而得到重振。
叄章邯用兵堪比名將白起
章邯雖然鎮壓了農民起義,但是更難對付的,是打著復國旗號的六國遺老們。
秦帝國生死存亡的命運,在軍事上完全繫於章邯一身。「戰神」章邯用兵,繼承了秦軍名將白起以來的傳統,就是在強敵當前的不利形勢下,首先示敵以弱,作戰術退卻和保守,麻痺對手。與此期間,秘密而迅速地補充裝備軍力,集結力量,作進攻的準備。準備就緒,耐心而密切地關注敵軍動向。一旦敵軍出現懈怠的空隙,突然以優勢兵力作大規模的奇襲,一舉獲勝。
用這種戰法,章邯包圍了魏王魏咎,攻破了齊楚聯軍,魏相周市和齊王田儋都被章邯擒殺,就連魏王魏咎都被逼無奈自殺了。
章邯打了一連串的勝仗,這時候項梁率領的楚軍,這支堪稱反秦最強的軍隊來到了章邯面前。特別是項家軍有一位名叫項羽的年輕將領,讓章邯吃了不少敗仗。章邯十分憤怒,在定陶和楚軍決戰,章邯大勝全殲楚軍,項梁也因此戰死。
就這樣,章邯力挽狂瀾,撐起了即將崩塌的大秦王朝。
章邯在擊敗項梁之後,覺得楚地已經翻不起什麼浪花了,於是率領二十萬秦軍北上,準備一舉滅趙。可惜項羽緊緊咬住章邯不放,又遭幾次敗仗後,章邯清醒了過來。他清楚地知道,幾次「迴光返照似的勝利」,並未真正解大秦之危局。
屋漏偏遇連陰雨。就在章邯軍順利進軍關東、逐一平定各地叛亂的時候,二世政權內部出現了重大的政治裂痕,丞相李斯和郎中令趙高陷於權力鬥爭,二世皇帝最終站在了趙高一邊。左丞相李斯、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等先帝老臣相繼被誅殺,趙高出任丞相當政以後,章邯在朝廷上徹底失去了內援。
巨鹿戰敗,朝廷方面責讓促戰的使者,接二連三抵達軍中,使章邯陷於內外交困的苦境。此刻,章邯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危機四伏。
戰爭情勢陡轉直下也在情理之中了。章邯軍的北部正面是項羽所統領的諸侯國聯軍,數十萬大軍由邯鄲郡南下,渡過漳河,逼近洹水展開,包圍安陽。
上黨郡已經被趙國佔領,洛陽、滎陽東南是韓王成所統領的韓軍出沒的潁川,西南是劉邦軍正在攻擊的南陽,東部的碭郡和東郡分別是楚國和魏國的地盤,魏王魏豹所統領的魏軍在這一帶活動。
危機四伏的章邯,很快陷入四面楚歌。
肆戰神殺身難成仁
此時的秦帝國,宛若梁柱毀壞殆盡的大樓,搖搖欲墜,只待最後一擊的摧折。
秦二世三年七月,面對項羽屢次拋來的橄欖枝,權衡再三,章邯和他的二十萬秦軍放下武器,停止抵抗,約盟投降。司馬遷說,項羽與章邯盟於洹水南殷墟上。章邯面見項羽痛哭失聲,哀泣人生,哀泣國運。既有往日對戰廝殺的恩怨,也有當下趙高逼迫的無奈,更有愧對先帝故國的羞辱。
項羽在殷墟接受了章邯軍的投降後,解除了章邯軍隊指揮權,尊為雍王。
令章邯始料未及的是,當時跟隨他出生入死的二十萬降兵,卻被西楚霸王項羽,一夜之間悉數坑殺。歷史學家李開元毫不留情地指責項羽:「新安坑殺秦軍降卒,是項羽一生中最大的政治失誤,是項羽由盛而衰的轉折、失敗的起點。」而章邯也成了三秦父老心中永遠的罪人,「秦奸」成為他永世洗不清的罪名。
廢丘,成為章邯人生最後的舞臺。
劉邦用韓信的計策,從古道回軍,襲擊已是雍王的章邯。章邯在陳倉迎擊漢軍,劉邦用趙衍之計,從他道攻陳倉,章邯兵敗,退保廢丘。廢丘,原為西周時秦之故都,乃大秦先祖非子所居之地,亦是秦人發源之地。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六月,劉邦久攻廢丘不下,遂用計水淹城池而城破,章邯拔劍自刎。這位大秦最後的戰神,到生命最後還是保留了一絲尊嚴,誓死沒做三姓家奴,最終自殺身亡。
不成功,便成仁。可惜的是,章邯殺了身,卻沒能成仁。
大秦迴光返照時,章邯本來是最亮的一抹色。可惜,也只是曇花一現。
上蒼給了大秦很多機會,就在生死存亡關頭,還派出章邯。一直善於把握機會的秦王朝,最終沒能把握住最後的機會。
(責任編輯:董雲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