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原標題:疫情之後,還要不要買房?
選對城市
或許比買對房子更重要
7月9日,在北京新冠疫情感染人數連續三天清零之後,之前在看房的張女士接到了來自北京一家樓盤的銷售電話。在北京新一輪疫情對樓市的短暫壓抑過後,市場又在快速重啟。
這正是今年北京乃至全國樓市的縮影,被疫情壓抑、又快速重啟,甚至是報復性反彈,今年樓市的走勢格外異常。這種反彈,究竟會持續多久?對於買房人而言,其價位會不會買在半山腰甚至山頂上?
樓市迎來深V反彈
經歷了年初兩個月的窒息之後,中國樓市的反彈力度超出了預期。據國家統計局公布,前5月商品房銷售面積4870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2.3%,商品房銷售額46269億元,下降10.6%,儘管同比下跌,但相比於今年前2個月而言,其跌幅分別縮小了27、25個百分點,可謂深V反彈。
逐月來看,之前跌幅太大的「坑」更是掩蓋了年中樓市的火熱成色。統計數據顯示,5、6兩個月,我國多個城市的成交量已超出去年同期,其中5月份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4730 萬平方米,銷售額14406億元,比去年5月分別增長了10%、14%。在疫情期間,這樣的銷售數據頗不尋常。
區域的成交變化也能反映和預示市場行情。貝殼研究院數據顯示,上半年66座大中城市二季度新房成交量整體接近去年同期,其中,長三角區域市場回暖意願明顯,南京半年累計成交面積同比逆勢上漲24%。
誰在發力?從銷售數據來看,儘管整體樓市呈現上揚態勢,但市場上分化格局在加劇。中指研究院監測顯示,2020年上半年,銷售額超過1000億的企業共13家,這些企業銷售額增長率均值為2.2%;銷售額500億—1000億的企業共16家,這些企業銷售額增長率均值為1%;此外,銷售額100億—200億的企業、50億—100億的企業分別下降了7.6%、11.6%。這顯示出,相比於其他房企,規模越大的頭部企業銷售業績整體也越好。
全聯房地產商會創會會長聶梅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與之前較為悲觀的市場情緒不一樣,上半年中國樓市先跌後揚,整體市場規模依然保持在較高水平」。
伴隨著成交的反轉,房價也迎來了戲劇性變化。今年2月份,房價整體穩中回落,如4個一線城市中,北京上漲0.1%,上海和深圳持平,廣州下降0.1%。而進入5月份,4個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0.7%,漲幅比4月擴大0.5個百分點;其中,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分別上漲0.5%、0.8%、0.3%和0.6%。
從部分城市而言,其房價已從漲幅回落或下跌的狀態轉變為房價上漲,上海、寧波、南京、無錫、銀川等地甚至出現了加速上漲態勢。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首席統計師孔鵬表示,隨著生產生活秩序持續恢復,住房需求得到進一步釋放,70個大中城市房地產市場總體穩定,價格略有上漲。
上半年新增貸款同比增長25%
剛剛有了二孩的張女士目睹了這種房價變化,年初她準備將二居室換成三居室,當時看中了北京東三環外一套400多萬元的房子,但她一猶豫,5月份這套房子就成交了,而同小區同戶型的房價已調至500萬元以上。
貝殼研究院的監測顯示,上半年隨著疫情的緩解,樓市首先迎來剛需入市,隨後是改善型需求接力。其中,3—4月份,鏈家重點18城二手房中,60平以下剛需房源成交比1—2月增長236%,增速高於其他面積段。進入5—6月份,120平以上大面積房型成交量環比3—4月增加38.6%,增速快於小面積房型。
「上半年樓市各類需求的入市,是一系列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北京市房地產法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趙秀池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疫情雖然對樓市有抑制,但是其影響是短暫性的,而且,疫情中人們更加認識到擁有產權住房的重要性。從政策面來看,一方面,部分地區的樓市調控政策出現了局部鬆動;另一方面,隨著降息降準政策的落地,信貸變動對樓市的支撐作用也不容忽視。
7月10日,據央行公布,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2.09萬億元,同比多增2.42萬億元。住戶部門貸款增加3.56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7552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8萬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8.77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2.82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4.86萬億元。整體而言,今年上半年新增貸款同比去年增長了25%。
趙秀池表示,由於住房能夠保值增值,也是過去人們投資獲利的一個主要渠道,因此,有部分信貸資金違規進入樓市。甚至有部分疫情政策貸款可能會違規流入樓市。因為資金是逐利的,哪裡利潤高,就會往哪流動。而有些中小微企業可能沒有主導產業,沒有拳頭產品;或者是疫情下產品沒有銷路,沒有利潤增長點,可能會把政策貸款挪到樓市投資獲利。
今年4、5月,深圳等地出現了一波搶購豪宅的熱潮。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貨幣資金充裕的條件下,很多投資者只用付較低的首付,然後再利用銀行資金做槓桿,就可以順利購房,還有一些企業主改變挪用了資金用途,推高了樓市交易。
華東師範大學房地產系主任胡金星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根本上看,由於我國城鎮化的推進,城市人口規模持續增加,這為住房需求提供了持續的動力。
如何避免買房買在高點?
趙秀池認為,從更長遠的時間來看,我國城市化仍然處於中期加速階段,在這一階段,住房需求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還在不斷增加。
從短期而言,市場會呈現什麼變化?張女士是否該出手呢?
貝殼研究院預測,在一手房市場,由於疫情積壓的需求已獲得逐步釋放,市場修復過程基本完成;而在二手房市場,下半年城市分化將持續加劇,核心城市供需兩旺,更具有持續性。
這意味著,下半年,在疫情的影響逐步釋放之後,樓市供需將受到新因素的作用。
近期,在東莞、深圳等成交較好的城市,其樓市調控政策有所收緊,其重點是打擊囤房、炒房等非法交易。
「樓市政策並未轉向」,趙秀池表示,部分城市出臺了一些加緊調控的政策,是因為這些城市房價漲得較快,其目的是實現「房住不炒」的定位,讓住房回歸居住功能,這是部分城市因城施策的結果。
胡金星表示,當前,在堅持「房住不炒」的主基調下,各地可以根據供求關係情況和房價變動,制定相應的政策。
不過,對於資金違規進入樓市,監管力度在加強。
7月11日,中國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當前,部分市場亂象有所反彈。一些高風險影子銀行死灰復燃,企業、住戶等部門槓桿率上升,部分資金違規流入房市股市,推高資產泡沫。為此,接下來將督促引導資金「脫虛向實」,深入開展市場亂象整治「回頭看」,特別要強化資金流向監管。
趙秀池表示,對於違規資金流入樓市的問題,應有的放矢制定相應的監管措施:一方面要有專門的帳戶進行管理,保證專款專用,不能挪作他用;另一方面,對企業購房要出臺限購、限售的政策。
在這樣的局面下,胡金星建議,對於投資者而言,風險在加大;對於自住需求,需要因城考慮,要綜合考慮經濟、人口、政策等作出決策。
「購房者擔心買在高點上,如果房價一直漲,買房買在高點上,也是一時的。如果判斷未來房價下行,才可能買在了高點上。各城市情況各異,房價的走勢也不一樣,要根據各城市房價的走勢做出判斷」,趙秀池對此表示認同,我國一些城市人口不斷流入,發展前景較好,房價也可能持續上漲。
貝殼研究院監測指出,當前,鏈家重點18城帶看量仍處於較高位置,代表下半年總體成交平穩或小幅向好,隨著疫情過後投資環境逐漸趨於穩定,需求端也將重新進行資金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