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
「閒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溫。」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古典詩文仿佛有一股神奇魔力,每隔一短時間,總會被萬能的網友,搜羅出一些妙句,它們文質兼美,情境俱佳,雖塵封多年,再讀時依然能讓人動容,並迅速躥紅網絡,成為大家爭相使用的個性籤名。
其中,就有這樣一個網紅句子:「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很多人都讀過,也用過這段話,卻不知道其出處。據考證稱,最早使用這句話的是現代作家馮唐。
不過,也有人追根溯源,認為這段話實際上源自宋代的蘇軾,是根據其詞《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中的一段詩句,演繹出來的一句「現代詩」。
不少人讀古典詩詞,都局限於上學時的教科書,但在課本之外,還有很多好詩文。沒有讀過蘇軾的這首《定風波》,了解到其背後精彩的故事,實在可惜。
01萬裡歸來顏愈少
蘇軾的這首詞,語言簡練流暢,理解起來很容易。
他在上闕開篇就寫道,「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直言羨慕「琢玉郎」得天獨厚,不僅才貌俱好,而且還有天贈的美人相伴。
上闕下半部分也交代了「美人」的職業,原來她是一位歌女,明眸皓齒,清歌婉轉,聽她歌唱,夏日也會感覺到清涼。
在詩歌下闕,一開口就是「萬裡歸來顏愈少」,這句話儼然就是「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的源頭。蘇軾對歌女的描寫刻畫,也從音容笑貌,轉移到了她的品格上。
下闕中的「萬裡歸來顏愈少」,意思就是說,這位歌女常住萬裡之外的嶺南,歸來後看上去愈發年輕美貌了。
作為豪放派詞人的代表,蘇軾作詞喜歡誇張是人盡皆知的,長期生活在條件艱苦地方的女子,怎麼可能越活越年輕呢?
一個才冠古今的士大夫,不吝讚美之詞,誇獎一位身份卑微的歌女,說她是天贈點酥娘,說她越來越美,說她笑容中帶著花香,其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02此心安處是吾鄉
原來,蘇軾為其作詩的歌女,正是好友王鞏的侍妾,被喚作柔奴。在蘇軾心裡,一直覺得對不起他們二人。
王安石改革變法時,蘇軾因政見不合而不受重用,曾作詩諷刺新政流弊,他也因此被罷官貶黜,甚至還有性命之危。在連坐制度下,和蘇軾親近的諸多文人都被牽連,王鞏就是其中之一。
後來,蘇軾被貶黃州,而王鞏則被貶謫到了賓州。賓州地處嶺南,不僅遠離中原交通不便,而且窮鄉僻壤條件艱苦,據說夏天還非常燥熱難忍。
好友被連累,蘇軾自然心有愧疚,多次與王鞏來往表達歉意:「今定國以餘故得罪,貶海上五年……餘意其怨我甚,不敢以書相聞。」
所幸,多年之後,兩人終於重回京都,再次相聚時,蘇軾竟發現王鞏「面如紅玉,著述不絕」。
你明明在煙瘴之地住了多年,為何還紅光滿面,自信滿滿?蘇軾忍不住問道。
王鞏沒有多作解釋,轉身把柔奴叫了出來。一位眉目娟麗的女子,為兩人歌唱一首,歌罷,蘇軾只覺得沁人肺腑,神清氣爽。
當日情形,被蘇軾寫在了詞的贈言中。蘇軾還詢問柔奴,知道了她的經歷。原來,當初好友王鞏遭逢大難時,其侍妾都一鬨而散,只有柔奴對他不離不棄,雖然她家庭世居京師,但依然陪著王鞏來到了嶺南。
蘇軾問她,嶺南的風土應該很難忍受吧,柔奴卻說,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有這樣一位女子陪伴,怎麼能不讓蘇軾羨慕呢?
03出走歸來仍是少年
「萬裡歸來顏愈少」,不僅是蘇軾對柔奴外貌的誇讚,更是對她隨遇而安、恬靜曠達品質的一種欣賞。他的這首詞,也正如柔奴一樣,聲情並茂,沁人心脾。
再看現代人改寫的「歸來仍是少年」,同樣一語雙關,寄予了美好的祝願:希望你歷盡千帆,仍年富力強,仍初心不變。
有網友就覺得,改成的「現代詩」明顯境界更高,因為它並不是既成事實,而是一種祝願,這樣更能讓每一個人都感同身受。
你覺得蘇軾原作好,還是網紅改裝句子好呢?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