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地址:Trafalgar Square, Charing Cross, London WC2N 5DN)66號展廳的正中央,展出了一幅世界名畫,達文西的《巖間聖母》,這是他畫的第二幅《巖間聖母》。2019年恰逢達文西逝世500周年,畫廊將這幅畫單獨拿出來做了一個特展:
Leonardo
Experience a Masterpiece
這裡就著當時看展拍的一些照片和視頻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幅畫的故事。
Leonardo da Vinci, 'The Virgin of the Rocks', about 1491/2-9 and 1506-8
英國國家畫廊展出的《巖間聖母》
The version from the Louvre, Paris (about 1483–5). Musée du Louvre, Paris
法國羅浮宮展出的第一幅《巖間聖母》
我們現在欣賞的《巖間聖母》是一幅單獨的畫作,但是根據1483年留存下來的委託創作合約,達文西當時是要畫一幅作品鑲嵌在已經做好的祭壇畫雕框中央,這個祭壇將放置在米蘭聖佛朗切斯科教堂的禮拜堂當中,屬於聖母無原罪兄弟會(Confraternity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基督教中的一個派別,以下簡稱兄弟會。
跑個題,什麼是祭壇畫?或者祭壇雕刻?
借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的兩件同時期的展品舉例一下。
聖瑪格麗特聖像及敘事木雕祭壇
聖母子像及敘事圖木雕繪畫祭壇
這種祭壇的特點就是兩翼或者邊框為精美的宗教故事浮雕,中央為宗教人物聖像。《巖間聖母》當時就是布置在類似的雕框祭壇當中。
畫廊的整個布展和設計非常精良,用現代聲光投影技術描繪了15世紀當時米蘭以及它信仰的中心。讓人瞬間進入了畫作創作的時代,再次重現了宗教藝術的感染力。
15世紀米蘭和當時的聖佛朗切斯科教堂
如今聖佛朗切斯科教堂早已損毀,原本的禮拜堂祭壇也不復存在,但是特展根據對倖存史料的復原,用投影向觀眾呈現了當時整個祭壇的設計原貌以及它在歷史上的幾次改造。
視頻演示了祭壇在歷史中造型的變化
達文西在1483年受委託開始創作《巖間聖母》,大約在1485年完成了現收藏於羅浮宮的第一幅,由於金錢的原因,他將這幅畫賣了。兄弟會對這種違背契約的行為當然很氣憤,但是最終還是同意讓他再畫一幅作為補償。
大約25年之後,聖佛朗切斯科教堂終於迎來了令他們滿意的《巖間聖母》,也就是現在收藏在英國國家畫廊的第二幅。
除了對價錢不滿意,還有沒有其他原因讓達文西毀約呢?
可能是力求完美的「好勝心」。
有一種觀點認為達文西將第一幅《巖間聖母》賣掉的原因是這幅畫的「質量」不行,在祭壇上精美的立體雕塑環繞之下,這幅「原作」好像並不出彩。與第一幅相比,現展於英國的第二幅似乎是達文西精心為祭壇設計的,他縮減了畫面中的上部天空和底部水面,讓中心人物更加突出。
Left: The version from the Louvre, Paris (about 1483–5). Musée du Louvre, Paris ; Right: The version from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about 1491/2-9 and 1506-8).
左邊是達文西畫的第一幅《巖間聖母》,在法國巴黎羅浮宮展出;右邊是英國展出的第二幅。
在用色上,第二幅畫作中達文西精簡了顏色的選擇,他放棄了天使身上的紅色和綠色,整幅畫作中,除了灰色調的人物肌理,出現了兩大主要顏色的運用:1.巖石、自然環境上呈現的棕色;
2.聖母服飾、天空、遠山呈現的藍色;
另外就是人物衣飾、髮飾等細節上出現的金色。
中心人物被寫實的、層次分明的自然景觀環繞,幾種顏色與外圍祭壇上的雕塑形成呼應,畫面的景深更為突顯。
除了顏色的變化,為了與祭壇上精美的立體雕塑呼應,達文西在第二幅創作中更重視人物肌理的表現,他獨特的「暈染法」(也叫「煙燻法」)讓人物有了像羅馬雕塑一樣的肌理質感,連嬰兒耶穌也好像是一身豐滿肌肉。
達文西:我要畫得比雕塑更有立體感!
Detail of the Christ Child from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version of 'The Virgin of the Rocks' 第二幅《巖間聖母》嬰兒耶穌的局部
在這個特展中,專門有一個部分介紹了達文西在畫作中光影的運用,也就是他革命性的「明暗對照法」。
達文西發現了光線的變化對人物形象的影響,在他的一些光影研究筆記中人們發現他認為在幽暗的微弱光線下普通人的臉龐也會變得美麗。
在第二幅《巖間聖母》中,達文西去掉了天空,用巨大厚重的巖石遮蓋了光線,讓人物置身於一個幽暗的洞窟中,而人物的臉龐和身體反而成為了畫面中的亮點,這大概就是「神自帶光」了。這種反常規的畫法,讓這些人物有個神性,可以照亮人間。
得益於現代科技,我們知道了這幅傑作背後,達文西花費了大量精力對自然環境、植物、光線以及人體解剖進行研究,而畫作本身的構圖也曾出現過改動。
特展中重現了達文西的畫室和他的創作過程
科學家用一種叫作紅外反射呈像的技術發現,在第二幅《巖間聖母》的底層油彩之下藏著一幅完全不同的草圖。
達文西為什麼要改變畫作的構圖?而最後又放棄了改變?
目前我們仍不得而知。人們相信因為兄弟會沒有支付令達文西滿意的畫款,他就將第一幅《巖間聖母》賣給了別人,如果要再畫一次,難道他會輕易地滿足於一幅簡單的「複製品」嗎?
A tracing of the lines relating to the underdrawing for the first composition, amalgamating the information from all the different technical images (superimposed over the visible painting).
通過不同技術的呈像,畫面上的線條是原本的草圖
當時的達文西嘗試著創作一幅新的作品,但最後又決定重現原作;他不斷地調整構圖和人物形象;他在畫中運用了他的科學新發現(光線、地質、植物、人體等)……
Leonardo studied the landscapes of the areas in which he lived in detail.
達文西對他居住地地質環境的研究稿圖
Leonardo was fascinated by botany and drew numerous plant studies throughout his life
達文西一生對植物學著迷,這是他繪製的研究植物的稿圖之一
Leonardo da Vinci, A study of the fall of light on a face, about 1488. The Royal Collection / HM Queen Elizabeth II
屬於伊莉莎白二世皇家收藏的達文西對光線照射面部的研究手稿
達文西,500多年前的這位天才,在十幾年的創作裡,一直在改進他的作品,不斷尋求能夠呈現更完美畫面的方法,他的努力讓世人看到了「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