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說黛玉是來還淚的,於是世人皆知黛玉好哭。其實,黛玉的淚是曹公的淚,不僅僅為寶玉而哭,亦為黛玉而哭,為寶釵而哭,為他筆下的每個人而哭,更為他筆下所寫,身邊所演的世道而哭。
曹公的眼淚,賈雨村該分得一滴。
近來見眾人常常調侃「知恩圖報」賈雨村,認為此人就是個忘恩負義的惡人。恰逢近日重讀《紅樓》,對賈雨村此人倒有些新的看法。
認為賈雨村是個十足的忘恩負義的小人是有失偏頗的,相反的,起初的賈雨村其實是個有理想有志氣知恩圖報的大好青年。而他後來的行為雖然令人憎恨,事實上在整個人類群體中都是最常見且合情合理的,看客的嘲諷其實都是上帝視角惹的禍,倘若我們身在其中,說不定就是第二第三個賈雨村了。
下面我們就來仔細盤點一下賈雨村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他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墮落的。
1. 賈雨村的驕傲和智慧
賈雨村雖然貧寒卻有骨氣,雖是讀書人卻並不迂腐,雖然遭遇官場排擠,卻還能坦然面對,寵辱不驚。他在身無分文寄居寺廟之時,即便頗受當地鄉紳甄士隱的親睞他也沒有卑躬屈膝、諂媚討好。這也是為什麼甄士隱後來說,之所以沒有送錢給賈雨村是因為怕唐突了他,因為甄士隱深知賈雨村的傲氣。後來甄士隱邀請賈雨村去家裡吃飯,給他進京趕考的盤纏,賈雨村在表達了應有的感謝之後依舊不卑不亢,並沒有所謂「感激涕零」之語。後來遭受官場排擠,被革職查辦後,他也是「嬉笑自若」,自己「擔風袖月,遊覽天下勝跡」,何等的灑脫!
賈雨村有著超出常人的才智和眼光。甄士隱八月十五晚上跟賈雨村說讓他擇個良辰吉日啟程進京,結果賈雨村第二天凌晨就打包離開,並且說「讀書人不在黃道黑道,總以事理為要」,有決斷而不迂腐,在那個科舉取士時代,這番話很有見地,也十分的清醒睿智,便是放在今日,賈雨村身上的這些品格都是我們所推崇的。
對於賈寶玉這個銜玉而生的「怪胎」,世人皆出誹謗之語,他朋友冷子興也說:「你道好笑不好笑?將來色鬼無疑了。」賈雨村卻不以為然,並且侃侃而談,說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寶玉這種人是世間大善大惡兩氣碰撞博弈的結果,這種人「其聰俊靈秀之氣則在萬萬人之上;其乖僻邪謬不近人情之態,又在萬萬人之下。若生於富貴公侯之家,則為情痴情種;若生於詩書清貧之族,則為逸士高人;縱然偶生於薄祚寒門,斷不能為走卒健僕,甘遭庸人驅制駕馭,必為奇優名娼。」根據寶玉後來的表現,可見此言不謬。
除此之外,賈雨村實際上是個很有才情的人。這一點在很多地方都有體現。例如剛開始他在葫蘆廟寄居,縱然是個窮書生,卻被甄士隱看出絕非池中之物。他的「玉在櫝中求善價,釵於簾內待時飛」「天上一倫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才高志勝,超凡脫俗,都非平常讀書人能寫出來的。後來他當了林黛玉的老師,這一點其實也或多或少證明了他的才情。黛玉的才情是眾所周知的大觀園中的佼佼者,除了她自身的天賦異稟之外,賈雨村對她的影響不可忽略。不僅如此,賈雨村的才華頗為賈政賞識,儘管賈雨村是林黛玉的父親寫信推薦介紹的,但是賈政對賈雨村是真心看重,大觀園剛剛建造好那次,賈政帶著一眾門客準備去給大觀園各處命名題字,當時賈政就表示,如果大家都想不出好的,回頭把賈雨村請來。很明顯,在賈政眼裡,賈雨村的才情應付大觀園的對聯匾額卻是綽綽有餘的,便是他自己和滿堂的請客相公都比不上。賈雨村才情之高可見一斑。
2.賈雨村的知恩圖報
說起賈雨村的「知恩圖報」,其實他的確是個知恩圖報的人。當年甄士隱資助賈雨村進京趕考,賈雨村說來日必當回報。後來賈雨村當官了之後的確來找了甄士隱,聽說甄士隱家因為大火而一無所有、甄士隱也下落不明之後,賈雨村「傷感嘆息了一回」,得知甄英蓮被人拐走之後,說「不妨,我自使人探訪回來」,次日又「送了兩封銀子、四匹錦緞答謝甄家娘子」,另讓甄家娘子「好生贍養,以待尋訪女兒下落」。
後來遇見甄英蓮的時候,倘若那個搶英蓮的人不是薛蟠,而是一個普通的小地主,賈雨村必然會幫助英蓮還鄉認祖的,只可惜薛蟠背景過於強大,而賈雨村過於自私。他的知恩圖報也局限於不觸動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倘若報恩影響了自己的利益,便會舍義而取生。
對於甄家當年回頭多看了他兩眼的丫鬟嬌杏,他也沒有忘記,功成名就之後把嬌杏娶回家,謝她「知遇之恩」,儘管嬌杏根本不懂他有沒有才華,不過是因為好奇才多看他兩眼。但是可以說,賈雨村的確是知恩圖報了。
3.賈雨村的赤子之心
賈雨村本來是有做好官的初心、有文人傲骨的,這一點的表現有兩個地方。
第一個表現是,賈雨村科舉考中之後當了官,結果「雖才幹優長」卻「侍才侮上」,同朝官員對他「皆側目而視」,後來不到兩年,就被上司尋了個理由參了一本,被革職查辦。也就是說,賈雨村剛剛當官那幾年,恃才傲物,連皇帝都敢懟,直言不諱,這樣直接成了異類,直接引發同朝官員和皇帝的不滿,於是後面就被打壓排擠,並且當革職文書一到,「本府官員無不喜悅」,再連著葫蘆案一段門子說所有官員都知道「護官符」一事,可知那些喜悅的官員多為貪財舞弊支流,所以才會容不下賈雨村。後來因緣際會成了黛玉的老師,才有機會攀上賈家,又當了大官。
可見這一時期的賈雨村還帶著初出茅廬的稚氣和孤勇,試圖做一個堂堂正正、報效國家的好官。朝廷對他的排擠讓他從天真走向成熟,後來學會隱藏自己,變得喜怒不形於色,書中對他遭遇排擠之後的表現描述是:「那雨村心中雖十分慚恨,卻面上全無一點怨色,仍是嬉笑自若」,此時的賈雨村已經學會了隱藏自己的喜怒,懂得了圓滑。
第二個表現是「葫蘆案」一節,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細節,當門子問賈雨村知不知道「護官符」的時候,賈雨村是不知道的,門子當即驚訝「連這個不知,怎能做得長遠!如今凡地方官者,皆有一個私單,上面寫的是本省最有權勢極富極貴的大鄉紳名姓,各省皆然。」門子的這句話透露的信息很明顯了:一,連一個門子都知道護官符,賈雨村身為地方官卻一無所知;二,門子說護官符是每個地方都有,而且每個地方官都會抄寫的,而賈雨村竟然什麼也不知道。這兩點可以看出,此時的賈雨村儘管經歷了官場挫折學會圓滑,但是他不與人同流合汙的原則依然保持住了,至少在亂判葫蘆案之前,他還是那個倔強清高的文人。
4.賈雨村的墮落
總體來看,賈雨村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個十分不錯的人,有才幹、有骨氣、知恩圖報,或者說,他做的是每個正常人都應該做的事。
正是因為他是個「正常人」,他有正常人的理想抱負,有正常人的道德底線,卻也有屬於一個正常人該有的弱點,正是因為這些弱點,才會有他後來的「忘恩負義」之舉。
首先賈雨村的出身和經歷讓他無法抗拒金錢的誘惑,他雖然也出生於仕宦之族,然到他這一代早就根基散盡,一貧如洗。早年因為貧苦而寄居葫蘆廟,連參加科舉考試的錢都沒有,倘若不是得到貴人相助,他的仕途之路恐怕還要晚上數十載,甚至消磨殆盡。經歷過貧寒之後陡然富貴,任誰也不捨得輕易丟掉,為了維持富貴,他終究要做出道德禮義上的犧牲。
賈雨村雖然有文人的理想,卻沒有為理想獻身的決心,他有文人的傲骨,卻沒有為傲骨犧牲的勇氣,他要理想,更要名利。當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之時,他舍義而偷生。賈雨村的墮落過程,實際上是理想向現實妥協的過程。
薛蟠打死馮淵後逍遙法外,受害人家屬告狀到賈雨村面前的時候,他最初是例行公事,大怒痛斥,準備將人犯捉拿歸案。可是當他得知罪犯的身份,就會官位不保的時候,他選擇了違背自己的初衷,保全自己的前途。這種行為雖然為「看客」不齒,可將心比心,試問世間幾人能為他人犧牲自己的前途的?何況在那個階級森嚴的年代,一旦被擠出統治階級,就會淪為砧板上的魚肉。所以他違背了自己報效國家的初心,違背了知恩圖報的道德底線,換取自己的前程。後來他背叛幫助過他的賈家,是利益權衡之下的選擇,是他向黑暗的妥協。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清則無徒」,「舉世皆濁我獨清」的人終究是難以存活的。這是賈雨村作為一個世俗之人的無可奈何之處。
賈雨村還有一個缺點就是虛偽。他對名利的嚮往造就了他虛偽的特點,這其實是那個時代讀書人的通病。四書五經滿口仁義道德,這就使得當時的文人格外重視自己的名聲。賈雨村一邊向名利妥協,做出違背道德良心的事,一面又要掩蓋自己的罪行,非要沽名釣譽。這在兩個地方有較為明顯的表現。
他初入官場被貶官的時候,當時彈劾他的人給出的理由中有一條,說他好沽清正之名,這一點在葫蘆案一事中表現得更為明顯,當他得知薛蟠不能得罪,如此就要違背道德良心包庇罪犯了,當時他心裡其實已經做了決定了,面上卻還要做出一副為難的樣子,即使是做壞事,他也不想背負罵名。更明顯的是,後來為了害怕門子跟別人說出他曾經寄居葫蘆廟的潦倒往事,過河拆橋,隨便找了個理由把門子給流放了。
當一個人越虛偽,越在乎所謂名譽,那麼他維護自己的名譽就更容易不擇手段,付出的代價也就越是慘重。
而這種虛偽是貧窮的經歷賦予他的,他不能拒絕,卻也不能克制,於是就有了後面的悲劇。
那麼賈雨村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
個人認為他的行為和人生觀與曹操是很類似的。有才智有理想,然而生性淡漠、自私、虛偽,所以才會在面臨利益和道德的權衡之時倒向利益,正是應了曹操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曹公在塑造賈雨村這個人的時候該是一把辛酸淚的,他在哭,哭那個時代,哭滿座衣冠皆淪為禽獸。他深知那個社會是如何把有真才實幹有理想的人摧毀的,他深知一株梅花是如何被朔風打落而淪落為一灘爛泥的。
他通過賈雨村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時代悲劇,所有的文人都被四書五經上的仁義道德灌溉成一株君子蘭,卻又在官場中墮落成一把枯草。倘如魯迅所言,悲劇就是把美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那麼賈雨村的悲劇就是把赤子之夢捏碎,把火用冷水撲滅,把一張白紙弄髒,把一個正直良臣變成奸詐小人。
世人不該笑賈雨村「知恩圖報」,而是該哭自己後來活成了賈雨村,甚至不如賈雨村。
寫完了
好!
鼓掌!
喜歡的小夥伴別忘了一鍵三連······
串場了,別忘了點讚、關注、轉發哦!
留言戳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