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樂器頻率參考,人聲頻率

2021-02-14 作曲編曲音樂製作

--點擊上面藍色字體關注我們--

願正在音樂的旅途中前進的各位同學,每天都健康、快樂的成長!



1.地鼓(Kick Drum):地鼓是一首歌曲裡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因為它推動著節奏向前進行。這裡我們討論如何處理常見的三種地鼓:

第一種我稱之為「80年代蓬頭地鼓」,你一定熟悉的:強而有力、富含中頻、含有重擊的「砰「聲,想得到這種比較懷舊的地鼓聲音,可以先過濾掉60Hz以下的頻率,然後根據情況在78-84Hz提升3到6dB(Q值大約為1),使之聽起來象是敲在你的胸膛上。接下來在1.5-2.5kHz提升大約6dB來增加「砰「聲(Q值在1.5-2.5比較適合),最後在120Hz降大約4dB(Q值1.0)。

第二種是當今最流行的「Bonham「搖滾地鼓,我通常在120-240Hz提升4dB或更多來得到這種聲音,還需要過濾掉1.5kHz以上的所有頻率,有時候可能需要在80Hz略降低1-2dB、在60略提升2-3dB。

還有一種現在常用的地鼓:比較空、有摩擦聲,想得到這種聲音,你可以過濾掉100Hz以下的所有聲音,在125Hz提升大約3dB,在250-350Hz提升大約4dB。然後過濾掉2kHz以上的所有頻率。
  
2.軍鼓(Snare drums):目前有兩種使用最廣泛的軍鼓類型:一種緊湊、有力,另一種鬆散、比較長(通常用於ballads風格的歌曲)

首先,任何軍鼓都不需要150Hz以下的聲音,所以把它們過濾掉。軍鼓的中心頻率通常在1kHz附近數百Hz的頻段內,所以在這一頻段提升3-6dB通常會非常有益。

對於緊湊型軍鼓,你可以嘗試分別提升中高頻(5kHz附近)、部分高頻(8-9kHz),提升量可以從3dB開始逐漸上升,左右變化一下提升的頻點直到得到理想的效果。過濾掉250Hz以下、11kHz以上的頻率會使這種軍鼓聽起來很舒服。

對於鬆散型軍鼓,需要在低端(250Hz附近)進行一些提升,我通常提升6dB。高頻不用象緊湊型軍鼓那樣大幅提升,但在7kHz附近略作提升通常會有益處,再往上的頻段可以過濾掉。關鍵是中頻,先把提升的頻點在800Hz-2kHz之間移動,找到那個能引起共鳴的頻點,然後調整一下提升的幅度和Q值。對於這種軍鼓,往往需要加上啟動時間(attack time)較長的壓縮、較重的混響來與之配合。
  
3.鈸(cymbal):對於這些富含高頻的鼓件,可以降低4kHz以下的頻率,根據情況提升高頻區(10-14kHz)大約3dB。
  
4.沙錘(shaker), 手鈴(tambourine), 手鼓(conga)、拍手(hand clap)等:沙錘(shaker)和手鈴(tambourine)很相似,要明亮並且貫穿高頻區,對於沙錘,我通常過濾掉2kHz以下的所有頻率,略提升高頻,比如在9kHz提升6dB;手鈴要略帶叮噹聲,所以我過濾掉800Hz以下的頻率,在1.5或2kHz提升4dB,在7kHz略作提升。

對於手鼓(conga),我通常用掃頻的辦法找到那個引起共鳴的頻點,根據情況略作提升或降低。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提升過多,尤其是共鳴頻點較低的時候,可能與鼓和貝斯形成幹擾。為了突出conga的衝擊效果,我通常在中頻(5kHz附近)略作提升,比如提升6dB。

對於拍手聲,可以通過提升中低頻使之厚實,通常在250Hz提升2dB(Q值1.5)。同樣為了加強衝擊力,可以提升中頻(在1.5kHz附近提升約4dB)和高頻(在8kHz附近提升2-3dB)。
  
5.鋼琴(Piano):如果鋼琴是主要樂器,只與人聲或少量陪襯樂器構成音樂,這時可不必做太多調整,如果沒有貝斯,我通常會略微提升低頻(140Hz附近),另外可以在高頻區(8.5kHz附近)略作提升,比如3dB。

如果鋼琴與其他7-8種樂器一起構成非常豐滿的音樂,則需要對鋼琴做一些衰減的均衡處理。由於鋼琴的彈奏多集中在中音區,因此你可能需要在中頻區(3或4kHz)略作衰減使之聽起來不那麼「honky「。過濾掉140Hz以下的頻率,因為這段頻率毫無疑問會與底鼓和貝斯形成幹擾。在8kHz附近略作提升可以使高音鍵聽起來更明亮。另外儘量使中頻到高頻的過渡自然些。
  
6.電貝斯(Bass):電貝斯的種類很多,處理的方法也不一樣。我最喜歡的是這種貝斯:豐滿、厚重、每個音符都很突出。對於這種貝斯我通常這樣處理:過濾掉100Hz以下的所有頻段,降低520Hz以上的頻段,在260Hz提升6dB使音調變得豐滿,在730Hz提升3dB來增加撥弦的噪聲,然後再配合適當的壓限效果器,就可以產生這種適用於多種音樂風格的貝斯聲音了。

對於擊弦貝斯(slaps and punches),處理方法大體同上,但有兩處不太一樣:不必從520Hz就開始降低高頻,在中頻(2kHz附近)提升4-6dB突出slap聲;低頻過濾點可以設在50Hz,以便保持足夠的隆隆聲。
  
7.電吉他(Guitar):與鋼琴一樣需要根據整個作品的配器來決定處理方法。如果只有一軌電吉他外加鼓與貝斯,可以讓電吉他聽起來響亮;如果有好幾軌電吉他,另外還有鋼琴、電鋼琴、打擊等樂器,就必須讓電吉他在頻譜中佔據合理的位置,從而融入到音樂中。

對於第一種情況,只要不與貝斯發生衝突,可以儘可能的響亮,我處理那種只有一個吉他手的小型搖滾樂隊時,會儘可能提升電吉他的低頻,通常會在160Hz提升3dB以上,同時注意與貝斯相融合。另外根據電吉他的聲音特點可以在700-800Hz稍作提升。有時需要突出中頻,可以在3kHz附近提升。如果想要得到那種壓碎般的聲音(crunchier),可以在高頻區(7kHz)提升6dB左右。同樣,把不需要的低頻和高頻過濾掉——這是一個好習慣,但要仔細聽,以免過濾掉有用的泛音和諧音。

對於第二種大型樂隊的情況,假設還有另外兩把電吉他。首先過濾掉200Hz以下和9kHz以上的頻率,重點是中頻,可以先通過掃頻來判斷哪些頻段需要提升、哪些頻段需要衰減。我發現提升4kHz、衰減6kHz通常能取得好的效果,但有時卻正好相反,主要取決於作品的整體要求。對於有多把電吉他同時演奏的情況,要確保其聲音略有不同,否則聽上去會非常刺耳。
  
8.木吉他與弦樂(Ac guitar&String):對於不同的混音作品,木吉他的均衡處理會有極大的不同。

過濾掉90Hz以下的所有頻率,在360Hz作了少許提升。在中頻、高頻作相當大的提升:在2kHz提升了10dB,在7.1kHz提升了9dB,這樣處理後木吉他聽起來的確比其他樂器都要明亮。

弦樂的均衡處理與木吉他非常類似,在樂器很多的音樂裡,我通常會過濾掉大部分低頻,然後在中高頻(7kHz)提升大約4dB,最後也許會在高頻區(10kHz)用坡形曲線做提升來增加一些空氣感。
  
9.銅管和木管樂器:通常中頻比較突出,處理好中頻非常重要。對於象小號這樣的樂器,低頻過濾點可以設在200Hz甚至更高,在對中頻進行處理時要注意避免混濁。

對於那些低音突出的銅管樂器來說,情況正好相反,需要過濾掉高頻部分,比如過濾掉9kHz以上,通常要提升中低頻,比如1.5kHz附近。對於大號,記住一定要過濾掉40Hz以下的頻段,以免引起某些音箱發出低頻噪音。

大多數木管樂器需要突出氣流聲,通常可以通過提升9kHz以上的頻段來達到這一目的。巴頌管可以演奏非常低的音符,所以不要過濾掉它的低頻。但對大多數木管樂器來說,過濾掉低頻是有益的。
  
10.主唱(Lead vocal):往往需要在音樂裡處於顯著、靠前的位置,通常可以通過提升中頻來實現。主唱是音樂最關鍵的部分,要求能聽清每一個字又不讓人感到煩擾。對於不同特點的人聲,處理方法各不相同,需要通過多聽來判斷。

有一點必須要注意,

10.主唱:往往需要在音樂裡處於顯著、靠前的位置,通常可以通過提升中頻來實現。主唱是音樂最關鍵的部分,要求能聽清每一個字又不讓人感到煩擾。對於不同特點的人聲,處理方法各不相同,需要通過多聽來判斷。

有一點必須要注意,男聲和女聲的處理方法有很大的不同,我前一陣剛完成一首男女聲二重唱歌曲,男歌手和女歌手在同一個錄音棚錄音,用的都是U67話筒,但聲音的差別讓我大吃一驚。

我對他們分別進行了均衡處理,見圖8(抱歉在原文裡沒有找到圖例)。男聲我用坡形均衡曲線在高頻區提升了1dB,女聲我在8.8kHz衰減了3dB。由於男歌手那天感冒了,鼻音較重,所以我在5.1kHz衰減了5dB,在7.5kHz提升了2dB。女聲的低頻區我分別在733Hz和283Hz提升了4dB,目的是用女聲低頻來補充男聲。有趣的是我對男聲和女聲都在2.5kHz作了提升,可見提升中頻對於人聲來說有多重要。
  
11.背景人聲(B.V):有兩種類型的背景人聲,一種是標準的高八度合唱,我通常使用與主唱相同的均衡設置;另一種是有3-4個不同聲部的背景和聲,聲像範圍跨越整個聲場,這時我會使用不同的均衡設置,要讓他們聽起來富有空間感並且超凡脫俗:對於高聲部和聲,我通常過濾掉400Hz以下的頻率,對於低聲部和聲,過濾掉100Hz以下的頻率,在不喪失合唱清晰度的前提下儘可能的降低中頻(1-4kHz)。在中高頻和高頻我做了較大提升,直到聽前來猶如天使發出的聲音。
  
12.念白:對於那種不許要與音樂相融合的念白,可以讓聲音儘量厚重,儘可能保留更多的低頻。如果想讓宣講者的聲音聽起來猶如上帝般宏亮,可以根據情況提升60Hz及120Hz。然後提升7kHz附近的高頻。有時需要降低一點中頻,但要注意不要喪失聲音的清晰度。
  
正確的均衡處理可以成就作品,而錯誤的均衡處理會毀掉作品。

1、100Hz屬於溫暖段,如果使這部分加強能使低音部分更加的柔和溫暖!

2、200Hz屬於混濁低沉,調音色時可適當減弱本段!

3、300Hz~1KHz屬於大多數音樂中的主要頻段,突出這一頻帶可以加強音色的骨骼,但有時突出這一區域會使音樂顯得有些「粘」,主要是在300Hz~800Hz之間。

4、1.5KHz~2KHz這一頻段很容易有「嗡嗡」的聲音,削弱該頻帶會使聲音乾淨,但同時也失去一部分效果!

5、2KHz~4KHz屬於溫暖而又不失亮度,非常適合吉他類的樂器。

6、4KHz~5KHz屬於音質比較粗糙的頻段,這部分的過高會導致整體音量的上升!

7、7KHz或7KHz以上,就屬於高頻段,音質上顯得尖銳很有攻擊性,很容易產生嘶嘶聲音!

8、8KHz~10KHz範圍屬於釵片的音色範圍

我們的微信號:zuoqubianqu88




相關焦點

  • 調音師必知--樂器和人聲的頻率特性
    這一頻段的人聲也應在低切的範圍內。200~400hz:這個頻段提升也增加軍鼓的木質感,吉它的溫暖感。衰減這個頻段可使人聲、鑔等顯得清晰。在400Hz提升3-5dB可增加人聲的溫暖感。800~2KHz:可在6dB內提升,可突出某些樂器的聲音,但在1KHz以上一點的頻率不作過多提升,以免產生金屬聲。
  • [混錄]最全面的樂器和人聲頻率參照表
    1.1KHz愛聽音樂的小萌機器貓二、各種樂器的頻率範圍對照另外,在處理人聲時,這一頻段應低切。  60Hz~100Hz:這一頻段影響聲音的混厚感,是低音的基音區。這一頻率調節恰當,會使聲音厚實、渾厚。這段頻率不足時,音色會單薄無力;而這段頻率過強,則會出現低頻共振,有轟鳴聲,影響聲音清晰度。因此,在處理人聲時,這一頻段應在低切範圍。
  • 混音必備:人聲頻率範圍及各頻段音色效果!
    PS:本文僅作為經驗參考,在混音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是遵從自己的耳朵!咳音重 4KHz過高會產生咳音嚴重現象(電臺頻率偏離時的音色)下面這張圖屬於比較老舊的版本,最近樂哥花了一個星期時間,重新整理了一份超全面的編曲混音常用的各種器樂、更多的人聲範圍頻譜對照表,中英對照、彩色且高清,可以列印出來或作為壁紙,直觀查閱,獲取請在後臺回復「頻率」,查看獲取方法。
  • 人類對不同聲音頻率的感覺
    12K~16KHz頻率:這是人耳可以聽到的高頻率聲波,是音色最富於表現力的部分,是一些高音樂器和高音打擊樂器的高頻泛音頻段,例如鑔、鈴、鈴鼓、沙錘、銅刷、三角鐵等打擊樂器的高頻泛音,可給人一種"金光四射"的感覺,強烈地表現了各種樂器的個性。
  • 聲音的頻率與主觀聽感
    80Hz以下主要是重放音樂中以低頻為主的打擊樂器,例如大鼓、定音鼓,還有鋼琴、大提琴、大號等少數存在極低頻率的樂器,這一部分如果有則好,沒有對音樂欣賞的影響也不是很大。這一部分要重8放好是不容易的,對器材的要求也較高。
  • 音響知識之聲音頻率的認知
    音調指聲音高低,是由頻率決定,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響度指聲音強弱或大小,由振幅決定,振幅越大響度越大。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聲音為複合音,其中的基音與諧音成分是聲音的客觀特性。人耳對複合音中各種諧音成分總和起來的主觀印象即為音色。即:音色是由發聲體本身材料決定,本質上是聲音中各種頻率成分的比例。
  • 新世界的禮物——手碟,世界上頻率最高的樂器之一
    這隻外形奇特,聲音驚豔的飛船,被認為是世界上頻率最高的樂器之一。
  • 小提琴A弦的震動頻率
    新的國際標準 A 的頻率應該是440赫茲。A音(確切得說,是中央C之上的A) 被定為440Hz是二十世紀才發生的事,在歷史上,A音的變化幅度很大,比如中世紀德國最早的管風琴A = 567Hz ,而到了1511年的德國風琴卻有A = 337Hz的。在不同的地區音高也定的不同,所以那時的音樂家每到一地就得調整樂器或演奏。
  • 中心頻率詳細講解
    什麼是中心頻率呢,中心頻率就是濾波器通頻帶中間的頻率,以中心頻率為準,高於中心頻率一直到頻率電壓衰減到0.707倍時為上邊頻,相反為下邊頻,上邊頻和下邊頻之間為通頻帶。
  • 探頭標稱頻率、中心頻率、峰值頻率、工作頻率、探頭的回波頻率和重複頻率之間的區別???
    實際生產中探頭標稱頻率、中心頻率、峰值頻率、工作頻率、探頭的回波頻率和重複頻率之間的區別:探頭的標稱頻率也叫探頭頻率,是探頭生產廠家在探頭上標出的頻率
  • 【玩轉】淺析音場的縱深與頻率的關係
    8KHz頭上感較少,發聲處更高,更後退,更大。16HHz聽不太到。用訊號產生器的實驗第二次試聽用的器材和前一次的相同,只是省略了CD部分,直接用訊號產生器做音源,用訊號產生器時,頻率可以連續調整,方便多了。
  • 人聲後期混音自給自足, 秒上手!(上の篇)
    小編的習慣是先混人聲,因為在混音中找到每個樂段間的平衡是非常關鍵的。而串聯起不同樂段的聲音元素一定是人聲,它也是歌曲的靈魂。在錄音時你會調整不同樂器間的音量,這個操作也將會在混音時繼續進行。一定要確保主唱的音量一直處在整首混音的最上方,伴唱緊隨其後。
  • 你需要知道的聲音頻率及作用
    今天的內容跟你一起聊一聊片花後期製作中,關於人聲的頻率和每個頻段的作用。關於人聲頻率方面的內容我之前也寫過,但都是過於機械的概念性質的東西,今天我就結合我自己的一些單薄的製作經驗,告訴你一些比較實用的內容。在一段聲音當中,如果你打開頻率分析的話,都會看到這段聲音的頻率分布。
  • 廣播百科 頻率的測量
    一般測頻或校頻用的基本測量儀器主要是頻率合成器、頻率計數器、頻率比較指示器與線性相位計等。調幅波信號的頻率測量一般以比較法為主,而調頻波多用計數法測量。比較法是用一個或兩個頻率已知的參考頻率與被測的發射機發射頻率進行比較的一種方法。用此法測頻的方案有多種:頻率偏置比較法,直接比較法、測量中頻法等等。
  • 快樂其實可以用聽的:音樂頻率治療
    《快樂學, 學快樂!》
  • 一文看懂採樣頻率與載波頻率區別
    採樣頻率與原始信號頻率之間有一定的關係,根據奈奎斯特理論,只有採樣頻率高於原始信號最高頻率的兩倍時,才能把數位訊號表示的信號還原成為原來信號。   載波頻率的定義   載波頻率是在信號傳輸的過程中,並不是將信號直接進行傳輸,而是將信號負載到一個固定頻率的波上,這個過程稱為加載,這樣的一個固定頻率。嚴格的講,就是把一個較低的信號頻率調製到一個相對較高的頻率上去,這被低頻調製的較高頻率就叫載波頻率,也叫基頻。   變頻器(開關頻率)載波頻率,大多是採用PWM調製的形式進行變頻的。
  • 關於通頻帶,3dB帶寬,三階截點和1dB壓縮點,截止頻率,頻率範圍,帶寬,特徵頻率(中心頻率),截止頻率和增益(db)
    f1-f2之間為通頻帶下限截止頻率fL:在信號頻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時,放大倍數的數值明顯下降,使放大倍數的數值等於0.707倍 的頻率稱為下 限截止頻率fL。  上限截止頻率fH:信號頻率上升到一定程度時,放大倍數的數值也將下降,使放大倍數的數值等於0.707倍 的頻率稱為上限截止頻率fH。
  • 分享 如何正確選擇人聲錄音話筒
    相信很多做電臺的朋友和剛進入播音行業的朋友,都會對在人聲錄音話筒的選擇了,產生了很大的迷惑,各種規格,價格,性能各異的話筒,到底該如何選擇,才能更適應我們自己的發聲特點和播出特點呢
  • 派大昂的人聲混音發現(一)
    ④上左3是用筆畫頻率線,畫完之後它會擬合出近似的頻率線,並且給出相應位置的音符塊;下左3也是畫頻率線,但是只能是直著走(5)用Wavestune修音一定要同時關注音符塊和綠色頻率曲線。如果不需要修音的幾個音,就讓綠色頻率曲線儘量和紅色頻率曲線貼合。
  • 音高頻率-男女歌手及各類樂器的音域
    調音參考頻率(A-440)為黑色加粗標註。最低頻率用紅色標註,最高頻率用藍色標註。從表上可以看到,中央C對應的是261.626 Hz,而A440對應的就是440.000 Hz。A440 是440赫茲的聲音音調,西方音樂上,此音為標準音高。西方樂理中,A440乃是中央C上方的A音符(參照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