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代連華
《隱秘的角落》這部國產劇開播,就在豆瓣獲得9.2的高分,可以說是史無前例了。
畢竟,這部劇裡沒有流量明星,甚至可以說演員裡面,沒有讓觀眾眼前一亮的顏值,但是開播就吸引觀眾,並被打出高分,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影帝級的老戲骨王景春和秦昊加盟,然後攜帶著三個小演員,為觀眾演繹了一部懸疑推理大劇。
其次是劇情比較緊湊,沒有拖泥帶水,而且演員的選擇也比較符合角色,不讓觀眾有違和感。
最重要的就是演技,除了老戲骨加盟,三個小演員的演技也是可圈可點,與影帝級演員搭戲,也不顯得生澀。
這部劇是根據推理小說《壞小孩》改編的,劇名之所以叫《隱秘的角落》,我個人理解是,在這世界不為人知的角落裡,發生著各種各樣的事情,而這些事情是無法放在陽光下的,是不能讓人直視的。
而劇中三個孩子,從懵懂無知再到一步步走向犯罪邊緣,也是有跡可循的,因為他們都來自於不完整的原生家庭。
男孩朱朝陽是個好學生,每次考試都是班級、年組第一名。但是,他來自於破碎的原生家庭,父母離婚。
母親撫養朱朝陽,但在教育上很偏激。他母親的理念是,只要學習好就行,其它的都不需要考慮,即使孩子在學校,與同學之間相處不好,被孤立,被欺負,他母親也沒有反省。
母親的錯誤教育方式,才是導致朱朝陽後面參與到嚴良和普普,共同去敲詐勒索的犯罪活動中。
因為朱朝陽的母親,只注重兒子學習,導致朱朝陽沒有朋友,而母親因為工作忙,沒有時間和他經常溝通,讓渴望友情溫暖的朱朝陽,最終走向沒有是非判斷力的嚴良和普普那邊,一步步走向惡的邊緣。
嚴良的父親因為犯罪被抓,沒有親人的嚴良被送進福利院,在福利院認識小女孩普普,在孤獨寂寞的日子裡,只有普普陪他說話。
而小女孩普普的身世也很可憐,失去父母,只有她和弟弟。她被送進福利院,弟弟則被收養。但是她聽說,弟弟患病,需要三十萬才能治好病,而收養弟弟的人家沒有錢。
於是,嚴良和普普就逃出了福利院。
小女孩普普想籌錢給弟弟治病,嚴良想幫助普普籌錢,他們找到朱朝陽。三個不同年齡的小夥伴在去景區遊玩時,無意中拍下了一幕殺人場面。
本來應該報警的事情,但是三個孩子因為各自有不同的目的,而沒有選擇報警。因為沒有及時報警,加上三個孩子法律意識淡薄,最終導致,朱朝陽同父異母的妹妹朱晶晶失足墜樓後,他們依然保持了沉默。
在善與惡的邊緣,懵懂的孩子們選擇了滑向惡的那一邊。而這惡並非他們的本意,而是他們不懂得如何做選擇,對一些事情的是非觀比較混淆。
都說父母是偉大的,但也只是對於少部分父母來說。在這世界上,有許多父母是不合格的。
愛爾蘭作家蕭伯納說過:為人父母是一項重要的職業,但是直到現在,從來不曾為這項職業舉行過測驗。
劇中的朱朝陽,與母親共同生活,但是與母親很少溝通,基本上就是,母親說什麼,他就答應什麼,沒有自己的主見。
何況,在母親的主觀意識和強勢下,他也不敢有什麼想法。
朱朝陽的父親再婚,育有女兒,對女兒寵愛百分,讓朱朝陽看著心理落差也很大。這也是後來,朱晶晶失足墜樓,朱朝陽害怕失去父親的愛,同時也對朱晶晶沒有好感,而沒有選擇對警察說出實情。
任何事情有因就有果。
朱朝陽父親對兒子缺失愛,才導致後面發生的一切,倘若他能夠做到父愛均衡,估計就不會發生慘痛的事情了。
嚴良與普普的特殊之處在於,原生家庭本來就是殘缺不全的,是他們無法掌控的。而能夠幫助孩子建立正確人生觀的朱朝陽父母,卻是失職的。
青春期的孩子是敏感而脆弱的,他們還沒有形成穩固的三觀,是需要原生家庭的關愛,是需要父母的引導。家庭關愛的缺失,父母的失職就會導致孩子,向外尋求幫助,而這才是最危險的。
《隱秘的角落》電視劇,改編自小說《壞小孩》,然而世上,哪有出生就是壞小孩子的呢?
人之初,性本善,任何降臨到這世上的每一個生命,都是善的,而惡只是不知不覺中才會滲透進來。
心理學家認為,青春期孩子的情緒變化是多樣性的,他們面臨種種困惑、煩惱還有莫名的孤獨感,父母最應該多關注,並及時加以疏導。
電視劇中的朱朝陽,成長的過程中煩惱多,有孤獨感,在父母面前有壓抑感。這些都源於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發展,充滿矛盾形成的。
而這些矛盾主要集中在以下兩方面:
首先是心理層面。
青春期孩子善於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封閉,不肯向成年人吐露。除了因為成人感和獨立自主意識所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認為成年人不理解他們,對成年人產生不信任和不滿,雖然他們很希望與成年人溝通、交流。
比如,劇中的朱朝陽,在同父異母的妹妹朱晶晶墜樓後,同樣選擇沉默,不肯向父母說明真實情況。
嚴良在警察找到他,並把他帶回家裡吃飯時,他同樣選擇沉默,
因為他們不相信成年人。
其次,是思維方面。
青春期的孩子對問題和事物的判斷,要麼是正確的,要麼是錯誤的,很少去考慮合理或者不合理的程度,這就影響了他們的是非觀。
比如,劇中的三個孩子,拍下了殺人的證據,但是為了自身的考慮,選擇不報警。後面又發展到,向殺人犯索要三十萬人民幣,來交換重要的物證照相機。
他們沒有意識到,索要三十萬就已經是在犯錯了。
所以,心理學家也一再呼籲,青春期的孩子,最容易出現心理和行為偏差,身為家長是最應該對孩子加以引導。
法國作家雨果說過這樣一段話:每教好一個孩子,就減少一個敗類。
而問題是,不是每個孩子出生就是敗類的,關鍵就在於父母,在於原生家庭的教育和薰陶。
許多青少年犯罪,追究下去,或多或少都有原生家庭的因素,對孩子缺少關愛,父母監管不到位,更別說經常與孩子溝通交流了。
在孩子沒有滿十八歲時,父母真的要做到用心呵護、守護自己的孩子。既然把他們帶到這世界,就要為他們遮風擋雨,在他們慢慢長大,自己能夠抵擋風雨時再放手。
身為父母,無論在生活中遭遇了什麼,都請不要忘記關愛你的孩子,給孩子一個幸福溫暖的家庭。
也許那個家,因為某種原因已經不是完整的,但是只要不缺少關愛,孩子也會享受到原生家庭的溫暖,也會帶著這溫暖一路健康地成長。
願每個來到這世上的孩子,都是善良的天使。祈禱每個原生家庭都充滿愛,守護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