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的角落》這部劇裡每一個角色的隱藏著複雜的人性。沒法去評價劇裡任何一個人到底是善良還是邪惡。
他們都是多面的,心裡有著光明和希望但又因為現實變成了惡魔。這部劇通過劇情的推動把所有人的命運推向了極端。
在《隱秘的角落》中,劇中沒有一個孩子是完全健康成長起來的,他們身上多多少少都背負著沉重、破碎,秘密,而這些基本源於他們的原生家庭。
沒有一個好的原生家庭,缺乏父母的愛、陪伴和保護的孩子,在他們還沒有成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不懂得辨別是非、也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年齡。往往他們的成長也會很艱辛。
他們會在很小的年紀就接觸到社會的陰暗面,面對他們這個年紀不應該面對的人和事,這種成長環境。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具有毀滅性的影響。
有的人有的人用一生來治癒童年,有的人用童年來治癒一生。
劇中的朱朝陽可以說算是失敗家庭中的悲劇,父母的離異,母親對他的控制欲和學習第一的壓迫,使他性格孤僻。
直到後面兩個主人公普普和嚴良的出現,他像是找到了一束光,既不安地提防他們又忍不住想接近他們,那種對朋友的渴望使他卷進了一場風波。
試問有一個控制欲強的媽媽和一個對他「漠不關心」的爸爸是什麼體驗?
首先是周春紅的控制欲。周春紅一直在教導朱朝陽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可我們在期末考家長開放日的時候就可以明顯的感覺到,朱朝陽其實是在乎別人的看法的。
更可笑的是,當老師說朱朝陽沒有全面發展的時候,周春紅的第一反應竟然是朱朝陽是不是偏科了。
回過頭來想想,為什麼朱朝陽考試的時候不敢遞紙條,其實是因為他怕被老師發現作弊,怕周春紅不再為周朝陽驕傲了,他害怕失去這唯一可以獲取媽媽關注的機會。
其次是一個對自己「漠不關心」的父親。繼母的刻薄和同父異母妹妹的排擠,使渴望父愛的朱朝陽感到痛苦,最後妹妹墜樓的悲劇或許是他一手造成,一切悲劇的根源在於缺乏愛和不平等的對待。
其實從我自己的角度而言,對朱永平的評價是持有中立態度的。我認為朱永平是愛朱朝陽的,但是這種愛並沒有那麼純粹。
炫耀了朱朝陽的成績後帶朱朝陽購物,途中遇到朱晶晶母女後,把朱朝陽完全拋之腦後,後來給朱朝陽買遊泳鏡是為了問清楚朱晶晶的死是否跟朱朝陽有關。
在朱晶晶死後對朱朝陽的維護是因為愧疚,為他不平衡的愛導致朱朝陽的嫉妒而產生愧疚,意識到悲劇產生的原因後想補償朱朝陽缺失的愛。
這樣的原生家庭,最終導致了朱朝陽的討好型人格。
別人寥寥數語的責備,對我猶如晴天霹得不到或只得到寥寥無幾的父母的關注,亦或者帶有附加條件的愛,往往會導致孩子患得患失小心翼翼的看父母的臉色,最終產生一種討好型人格,朱朝陽便是如此。
朱朝陽是張東升童年時期的映照,而朱朝陽「新的開始」也會受張東升的影響。原生家庭對人生觀的影響,完全是兩個極端。
電影《何以為家》講述的也是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電影裡的小男孩無奈懇求那些不負責任的大人們:「如果沒有能力撫養和愛護孩子,就請不要生下他們!」
很多評論說,人之初,性本惡,說孩子犯罪就是孩子天生的惡,但我卻覺得,人生來是一張白紙,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惡,什麼是善,所有的對於錯,善於惡都是別人告訴他們的。
孩子們身邊沒有人告訴他們正確的做法是什麼,他們才做了很多錯事,守護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每個大人的責任。
因為我們曾經也是個孩子,以後我們也會有自己的孩子。
希望文前的你們都能遇到善良的人,被人溫柔相待。
即使原生家庭帶給你們無盡的戾氣和惡意,也希望你們可以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和敬畏,永不停歇追求美好的腳步,讓我們的每一天都過得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