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有不少朋友問小壹,問8月必須去影院看哪部電影?
小壹思來想去,首推《1917》。
從它確認引進,到正式定檔,已經過去了201天。
可以肯定的是,引進版與北美公映版內容一致,119分鐘無刪減。
傳說中,整部電影的長鏡頭,以及對戰場上人性的挖掘,都將在銀幕上接受觀眾的考驗。
《1917》什麼來歷?
作為頒獎季的熱門選手,小編留意《1917》很久了。
先看看它的戰績: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混音。
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最佳英國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特殊視覺效果、最佳音效。
以及十幾個其他大大小小的電影獎項。
在奧斯卡揭曉之前,不少影評人都賭《1917》是最佳影片的不二之選。去年12月25日,影片在北美小規模上映後,IMDb評分8.6,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0%。
影片導演名字十分響亮——薩姆·門德斯。
自2005年上映的《007:大破天幕殺機》後,薩姆·門德斯一直沒怎麼導戲。他心中反覆醞釀著一個故事,跟祖父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前線做傳令兵的真實經歷有關。
54歲這年,他終於完成了這個願望,把它拍成了《1917》。
它的人物故事很簡單,一戰期間,兩名英國士兵斯科菲爾德(喬治·麥凱 飾)和布雷克(迪恩·查爾斯·查普曼 飾)受到指派,被要求完成一個不可能實現的任務。二人必須要在8小時內,潛入敵區傳遞「明日停止進攻」的重要情報。
傳遞成功,皆大歡喜。萬一失敗,將葬送1600條戰士的生命。而這其中,包括布雷克的親哥哥。
這個故事看起來似乎顯得有些單薄甚至無趣,但電影畢竟從來都不僅僅是講故事的藝術;但是《1917》憑什麼成為頒獎季寵兒?這是部「偽一鏡到底」的電影,鏡頭跟隨兩個士兵,在第一視角和第三視角之間來回切換。
這種拍攝方式,最突出的就是「沉浸感」,觀眾仿佛跟主角一同在戰場匍匐前行。
隨便截幾幀,感受下↓
鏡頭時不時跟隨主角的眼睛,讓我們看到戰場上的殘酷細節。比如,蒼蠅在屍體旁邊嚶嚶作響,老鼠在屍體上竄來竄去,士兵們的臉幾乎都要被吃掉了。
這種身臨其境的窒息感,讓人觸目驚心。
整個觀影過程,像看盜賊電影一樣讓人興奮,像看科幻噩夢一樣令人不安。
能明顯感覺到,薩姆·門德斯這次想做個技術流。
鏡頭的調度,要與演員的表演同步,一旦開始,就不能停下來。
落實到拍攝現場,主演要拿著劇本一邊走,一邊逐場戲對稿。因為導演必須要明確,從A景走到B景要多久,場景的長度要與移動的距離一樣。移動距離不能長過場景,反之亦然。
難以想像的是,片中的主場景「戰壕」,也是一邊彩排,一邊用機器挖。因為戰壕要隨著拍攝的進度,隨時調整長度。
現場挖戰壕
順時序拍攝,意味著影片幾乎沒有什麼景是重複的。
片中部分外景
全外景的拍攝要求,讓《1917》成為一部「靠天吃飯」的電影。
片中有不少場景,發生在狹長的戰壕內,但現場無法架燈。因為當你跑進戰壕裡,再繞圈拍攝,根本沒有位置放置燈具。
順時序拍攝,也加重了拍攝難度。為了連戲,必須要持續在陰天拍。
如果遇到大晴天,就只能改成彩排。
現場經常只有5分鐘拍攝時間,因為一會烏雲就飄走了.
在了解影片之前,可能根本想不到,薩姆·門德斯和羅傑·狄金斯對細節,能扣到什麼程度。
有一場戲,要放煙花照亮整個城鎮。
光線需要從窗戶照進來,產生不同層次的陰影,做出地面移動的質感。
他們專門造了一個模型,來測試陰影的移動方向。反覆演練,找出煙花在空中停留多長時間,才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光線測試
這僅僅是影片物料中放出來的一個細節而已。
全片119分鐘,薩姆·門德斯和羅傑·狄金斯不知道還做了多少模型和測試。
而這些測試,在電影中的最終呈現,不過幾分鐘。
落實在片中的光影呈現
薩姆·門德斯說,自己一開始就想以實時方式來拍這部電影。
讓觀眾一同踏上徵途,與主角一起共呼吸,置身戰壕,了解這些士兵的處境有多艱難。
很顯然,《1917》在視覺風格上的突破,打動了頒獎季的不少評委。
《1917》片場照
《1917》是一首在殘酷的戰爭下的詩歌畫卷
8月7日
讓我們在美麗的畫面中
領略戰爭中的殘酷的命運
註:本文部分圖片、文字及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公眾平臺,主要目的在於分享信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予以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謝謝!
About 廣告合作+團體包場
映前廣告丨LED屏廣告丨陣地廣告丨求婚生日包場丨場地租賃
影廳坐椅冠名丨團體票銷售丨首映禮
Contact 聯繫方式丨張小姐
合作諮詢電話:13824267070丨訂票電話:0752-531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