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群眾
納雍:金敏日曆裡的難忘「斷章」
本報記者 周春榮
10月3日|撕心裂肺的離別
10月3日下午,姑開街上。
汽車旁邊,一家四口人的離別「儀式」顯得有些無奈,兩個大人不想分開,兩個小孩也不想離開媽媽。但啟程已是鐵定的事實,無論如何磨蹭,早晚都得啟程。
即將啟程時,丈夫硬生生把二寶從妻子懷裡抱到車上。孩子不想離開,哭,雙手緊緊抓住媽媽的衣服,像一塊糖粘住一張紙。
旁邊的大寶看見這一幕,躲到一邊悄悄抹淚。
二寶被抱到車裡,還是哭。妻子轉身,暗自流淚,不敢再看丈夫和兩個孩子。
親情在這一刻被撕裂,妻子的心中充滿了愧疚,她覺得自己欠孩子的,欠丈夫的。
這位內疚的妻子名叫金敏,家住文昌街道文昌社區,之前在納雍縣房屋徵收與補償局工作,現駐姑開鄉姑開社區,任第一書記。
「老公看到我們都在哭,他也遲疑了很久,後來,我果斷揮手讓他快走,他才走的。走出好遠,我都還能聽到孩子們的哭聲。」金敏事後回憶,「我真的永遠忘不了大寶和二寶那種渴望和我待在一起的眼神,那是我今生難以忘記的畫面。」
9月15日至10月18日,根據省市縣鄉安排,要大戰30天,開展大走訪大排查,排查是否還有「兩不愁三保障」未達標的農戶,白天走訪,晚上開會,還要整理一戶一檔資料,根本沒有周末,親人團聚的事想都不要想。國慶節不放假,國慶前金敏就給老公打電話:「國慶節我們不放假,我太想孩子了,你帶孩子來姑開給我看看嘛。」
金敏在姑開期間,大寶總是說,她在電話裡只能看看金敏的視頻,摸不著人。「其實,不只是孩子想我,關鍵我也想孩子。」金敏不迴避她的思念。人心都是肉長的,誰還不一樣?
10月2號下午,金敏的老公帶著兩個孩子趕到姑開社區,在宿舍待著等金敏。金敏白天走訪,晚上開會,忙得沒時間看他們。等金敏開完會回宿舍,兩個孩子都睡著了。
第二天仍然重複頭一天的故事——白天走訪,晚上開會,金敏沒時間和孩子玩上一會。
「見我忙,10月3日下午,老公就說,他乾脆帶著兩個孩子回縣城算了,我反正沒時間陪他們,他們也不想影響我的工作。」金敏說,她心裡不想讓他們回縣城,但為了工作,只能違心答應,「離別那一分鐘,老的,小的,滿臉都是眼淚」。
車開得遠了,金敏忍不住放聲大哭。那種心痛,只有當過母親的人才明白。「後來,他們回到家,我和孩子們開視頻,兩個孩子都不肯看我。大寶說,再看我,怕她會哭起來;二寶說,他不理媽媽了,不理媽媽了。其實,他哪裡是不理我呢,只不過是正話反說罷了」。
金敏知道,這次的離別已經傷害了孩子,她只希望孩子長大後能夠懂得,不是她不要孩子,而是她別無選擇。
5月5日|中了駐村「大獎」
今年5月初,納雍縣委政府要求,縣直各部門要抽派三分之一的人員充實駐村力量。聽到這消息,金敏心裡一直擔憂,擔心中上「大獎」——三分之一畢竟不是小概率,每個人都有可能「中獎」。
抽人駐村的消息被她帶回家,她找老公道出了憂慮:「我擔心一件事。」
「啥事?」
「如果我被派去駐村了,兩個孩子怎麼辦?大寶剛進小學,正需要我輔導,二寶才兩歲多,正需要我陪伴。」
老公大大咧咧,拍著胸脯說:「如果被抽去,那就放心去,我會帶好兩個孩子。」
因這句話,她有了底。
5月5號下午,單位領導找金敏談話。領導開門見山,說:「現在脫貧攻堅進入關鍵期,全縣上下要求盡銳出戰,你平時工作認真負責,想派你下去鍛鍊鍛鍊。」
這已經不是徵求,而是決定,已經沒有推辭與說明的可能了,但她還是硬著頭皮訴說家庭和困難。她說,孩子還很小,能夠不去就不去,這一去,顧了一頭,卻丟了一頭。
儘管之前有老公拍胸脯承諾,但她還真是想拒絕。後來,怕領導為難,她答應了。
6月份,在「學習強國」APP上看到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遇難的新聞,她感慨良多——黃文秀這麼年輕,學歷又那麼高,都要駐村,而且還犧牲了,自己又有什麼資格不去?駐村,可能顧不了家,但能為貧困農戶盡一份力,也實現了「黨員先鋒」的價值。
召開主題黨日活動
7月18日|開始「5+2」日子
7月18日,金敏作為脫貧攻堅工作隊一員來到姑開社區。社區支書笑呵呵地說:「你來了,社區軟體資料就有力量了,你只管做軟體,其它你不用管。」這是寬慰,她有點受寵若驚。
一開始,她很不適應「5+2」「白+黑」模式,心裡排斥,難過,甚至絕望。
原來她想的是,就算駐村,周末也應放假,可回家看看孩子。可是,姑開沒周末,周末想回家,得等鄉裡通知,鄉裡說可以休息了,駐村幹部才能走。
姑開社區第一書記原是金敏的單位派去的,因生病,組織作了調整,讓金敏接任第一書記。她怕做不好辜負組織,但作為一名黨員,她必須服從。
姑開社區人口基數大,建檔立卡貧困戶多,工作量是其它村的幾倍,而社區兩委總共8個人,懂電腦的還只有兩個。
任務重,時間逼人。大家擠在30平方米的辦公室裡,每天幹得熱火朝天,或發明示牌,或理一戶一檔資料,或核對勞動力就業臺帳,或上報各類報表。
不怕難的對手,就怕懶的隊伍。「在社區這支隊伍裡,他們每個人都兢兢業業,我作為第一書記更要身先士卒。我慶幸遇到一個合心的團隊,幹得很開心。」
金敏每天工作14小時左右,整個人被工作填滿,雖然累,但很充實。
8月7日|不信輟學喚不回
去姑開,她感覺做得很成功的一件事就是勸返了一名輟學學生。
學生叫李寧波。之前,社區做過多次勸返工作,但都沒有結果。
「8月7日,我第一次到李寧波家勸返,家長一開始很牴觸,說孩子不想讀書,他們當家長的也沒辦法。輟學孩子不肯露面,我就給他媽媽說,讓李寧波來和我談談。」
李寧波來了,金敏問:「為什麼不想讀書?」
「學習不好,就不想讀了。」
金敏說,讀書是每個人能夠和世界平等對話的路徑,「不走這條路,世界就會放棄你」。
金敏以她和她弟弟妹妹求學的親身經歷來開導李寧波,為他重拾信心。李寧波試探著說,他喜歡打籃球。
「打籃球好啊,重返校園,繼續學習,繼續練球,將來說不定就成事了。」金敏乘勝追擊。
勸了一早上,李寧波同意返校,籤了《返校承諾書》。8月底,李寧波返校繼續學習,大家心中的石頭終於落地。「這件事證明,幹任何事情,只要用心用情,就一定會有收穫。」
在脫貧攻堅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所有幹部都把力量聚在了一起。金敏說,在每個人身邊,還有無數像她這樣的媽媽投身一線,她們中,有工作起來就忘記給孩子餵奶的,有超負荷工作而不能照顧病中孩子的,工作與情感在她們身上已經發生了傾斜,但她們沒法兩者兼顧。
金敏的期望是,等到如期脫貧後,所有虧欠孩子的母親都好好彌補孩子,還給孩子一個完整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