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當天,南京某幼童被一隻泰迪犬咬傷,孩子父親童某一怒之下摔死泰迪,此後一些網友對童某進行了「死亡威脅」,因不堪惡毒騷擾,三天前孩子的母親選擇「割腕賠命」,還好發現及時,命保住了。事件引發軒然大波,各路網友熱議。
網友們的態度是可以預料得到的,比如一則頂的最高的留言稱:「我很喜歡狗,但是如果有狗傷害我兒子,我也會選擇拼了命也要弄死那條狗,確保我兒子安全 。」一則留言稱「把人有點小過(嚴格來說算不上啥錯)的人逼成這樣,發展到現在可以說了毀了一個好端的家庭,請問這些發起攻擊所謂的『愛狗人士』還算人不?」有一則高贊留言來自養狗人士——「我也養狗,每次出門不管狗子再聽話永遠都扯緊牽引繩。不能因為你的愛好給他人造成不必要的恐慌與傷害。那是道德綁架。我喜歡狗,但是別人家狗不栓藥了我家孩子,我肯定打死它。狗主人不具備最起碼的素質不配養狗。」
無疑,這些留言是「三觀正常」的,這是令人欣慰的。不管什麼原因,因為一隻狗的死亡,就要對人發起「死亡威脅」,這完全是喪失理智、喪失人性的極端言論,就算一些人辯護稱這只是「口頭說說,不會真的實行」,但按照新聞中的描述,威脅簡訊轟炸、威脅電話轟炸、還有人肉子女威脅「搞他」、威脅「砸店」,這無論如何都已經是實質性的人身、財產威脅,算的上非常嚴重的網絡暴力了。對於部分極端人士這樣的行徑,毫無疑問,應予以痛斥,執法部門也應該介入處理。
不過,對於這次網絡事件,其實有必要做進一步的解讀。
回到端午節當天發生的事件本身,從「南京零距離」引述的外界描述和當事雙方的協調結果(狗主陳女士不要求童先生賠償小狗的費用,而童先生也不追求醫藥費)來看,這是一個雙方都有過錯的事件:泰迪狗當時是拴著的,孩子主動逗狗,因此才被咬傷,而童先生在醉酒情況下,沒搞清原委,就憤怒地把狗摔死,無疑是存在相當大的過錯的,事實上後來童先生也表示意識到了錯誤、表示了後悔;而狗主陳女士的過錯在於,即使狗是拴著的,她也負有注意義務,養狗人必須避免「狗傷人」的情況發生,孩子就算主動逗狗被咬,她也應該負起責任。值得注意的是,陳女士也是明白其過錯的,知道「狗狗和孩子相比起來,孩子重要」,並在派出所調解下與童先生達成了和解。
事件如果到此為止,當然是沒有必要大興輿論的。問題在於,事件不可避免的「生長」起來了,一些愛狗人士本意是伸張正義——在他們看來事件重點是「孩子主動逗狗(狗和狗主無過錯)」、「童先生醉酒摔死狗」、甚至「幾個大老爺欺負一個老奶奶」,這怎麼行?於是就開始了「人肉」。
要知道,以往的一些虐貓虐狗事件,尤其是那些「單方面施虐」的事件,絕大部分網友可是很支持對施虐者進行「人肉」的。這次可能是由附近學生愛狗人士為主導發起的「人肉」,大概不會想到自己會站在輿論的對立面。等他們意識到現在的輿論狀況後,恐怕很多人大概率會後悔引發「人肉」,而大部分偏理智的愛狗人士也絕不會認可這種「死亡威脅」。
然而正如絕大多數體現各方矛盾的社會現象那樣(比如梅西、C羅粉絲矛盾,小米、華為粉絲矛盾,以及各種XX對罵群),矛盾總是由少部分人的過激行為——比如這次事件中的「死亡威脅」——引起的,但卻會讓整個群體——愛狗人士、甚至擴大到所有養狗者——買單,而「先撩者賤」這樣的信念則往往會讓反擊者過度反擊,並且在網絡極化的作用下,引發更多的網絡戾氣,以至於童先生摔死泰迪的行為也被認為是恰當的。事實上,被摔死的泰迪是一隻攻擊力有限的小型犬,並非沒有拴繩,也並不是主動去咬小孩,而當事人童先生自己都非常後悔,意識到自己錯誤,並不是「小過」——因此,本文最開始引述的那些高贊評論,儘管在「人與狗孰重要」的三觀問題上很正,但其攻擊的靶子都有落空之嫌,事情並不是完全像網友想像那樣的。
這也是此類社會矛盾難以化解的原因。人們的認知總是具有片面性,而輿論傳播更是充滿了無序性,到最後,往往只會讓負能量不斷滋長。讓愛狗人士中的溫和、理智派制止那些極端人士的行為?這也幾乎不可能做到。而且,一顆老鼠屎就能壞了一鍋粥,有一種工具叫「簡訊轟炸機」,只要一個人就可以對當事人實行無窮無盡的騷擾。怎麼能管得過來?
因此,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一些事件想化解負面輿論,幾乎是無解難題。相對可取的辦法,可能只有促成更多的正面事件來化解矛盾。事實上,文明養狗已經成為很多愛狗人士極力主張並實行的,主張遛狗時拴繩、戴口罩、隨時處理便溺等等。這些理念不妨通過舉行一些活動,以得到更好的傳播。愛狗人士也可以儘量團結起來,在必要的時候以組織的形式表明自己的立場,比如對此次南京事件,就應該譴責發出「死亡威脅」的人,並公開申明愛狗人士們理當跟當事狗主陳女士具有同樣的理念,「狗狗和孩子相比起來,孩子重要」,在這個基礎上,表達對狗狗們的愛意。這種做法雖然有點強迫「自證清白」的意味,然而在當前的輿論環境下,恐怕也只能這樣了。畢竟,放任極端人士的「死亡威脅」,而不發出理智溫和的聲音,只會讓狗的境遇更加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