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葬主的人——尼哥底母
讀經:約19:38-39 約7:50-51
引言:當主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前,在他工作艱難的時期,與他形影不離的門徒,幾乎都是些無知的小民。所以主曾稱讚他們說,我在磨難的時候,常和我在一起的就是你們, 路22:28。當時幾乎無人知道在猶太上層社會中竟然有人也是主的門徒,知道主被釘十字架之時,那些素來跟從主的小民信徒都紛紛逃走躲開時,猶太上層中的兩位傑出人物竟出現,並且暴露他們也是主耶穌的忠實門徒,這真是不可思議。尼哥底母的信仰歷程可歸納三個階段。
1、早期——難得的慕道者 約3:1
「有一個法利賽人,名叫尼哥底母,是猶太人的官。」「尼哥底母」民眾的得勝者,無辜的血;「官」領導人,首領。「有一個法利賽人,名叫尼哥底母,」尼哥底母代表上流社會的人,他的特點如下:
1)他是一個法利賽人,表示他熱心祖宗的遺傳(參太十五1~2)
尼哥底母是個法利賽人。法利賽人在許多方面都是全國最優秀的人,他們的數目從來沒有多過六千人。他們加入這個組織時要在三個見證人面前起誓終身遵守律法的每項細節。這是什麼意思?對猶太人來說,律法是全世界最神聖的東西。律法是舊約的頭五本書,他們相信律法就是 神最完滿的話語,加一字或減一字都是罪大惡極的。如果不是明顯包含,也必定有暗示。如果它不是有許多字句,也一定可以推論。律法實在包括偉大、廣博、高貴的原則,是一個人要好好遵行的。但後來的猶太人,就嫌不夠。他們說:「律法是完備的,它包括要過完善生活所需的一切,因此在律法裡面一定有一條規則去統領每一個人每一時刻所做的每一件事。」所以他們就從律法的大原則中編出無數的規則去統領生活中每一個埸合。換言之,他們把律法的大原則變成墨守成規者的條文細則。
2)他是一個猶太人的官,表示他在社會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是猶太人的官,」即猶太公會(最高議會)的成員,屬當時猶太人社會上的尊貴階級。尼哥底母是猶太人的長官。此字是archon,就是說,他是公會的一員。猶太公會由七十人組成,是猶太人的最高法庭,當然在羅馬政權之下它的權力比起以前一個時期是較為有限的,但仍然有相當的權力。特別是公會對全世界的猶太人都有宗教的裁判權,它的職責之一就是要搜查和對付任何被疑為假先知的人。尼哥底母會來見耶穌實在是件驚人的事情。
3)他是一個猶太名門之後
尼哥底母可能出身於猶太名門。主前六十三年羅馬人與猶太人交戰,猶太戔的領袖亞裡斯託布勒(Aristobulus)派遺大使名叫尼哥式母的去見羅馬皇帝龐培(Pompey)。較後,耶路撒冷淪陷時,協商衛戍部隊投降的人是哥利安(Gorion),他是尼哥米特斯(Nicomedes)或尼哥底母的兒子,很可能這兩個人都和本段經文所的尼哥底母同屬一家族,這是耶路撒冷最傑出的家族之一。如果這是真的,使人驚奇的就是這個猶太貴族竟來見這位曾經是拿撒勒木匠而無家可歸的先知,和他談論有關自靈魂的事情。
4)他是一個尊敬神、尋求神心意的人(參2節);
「這人夜裡來見耶穌,」他特地在『夜裡』來見主耶穌,或許是因為夜間比較沒有閒雜人的打擾,可以專心向主問道,與祂促膝長談。有人說可能是因為尼哥底母生性膽怯懦弱,不敢在日間公然見主,以免引起別人的敵視,但這種可能性較小(參七50~51;十九39)。
「你是由神那裡來作師傅的,」『由神那裡來』是一個強調性的形容詞,表示他承認主耶穌作人師傅,與一般經由人的訓練而獲取資格的師傅有所區別。
這句開門見山的話,表明尼哥底母想要從主耶穌領受更好的教訓,以便改良自己在神面前的光景。
有些人像尼哥底母那樣,寧願私下聽福音,所以我們信徒也該學習主耶穌的榜樣,肯與人單獨談論福音。
主耶穌與道德高尚的尼哥底母談話,是在夜間私下進行;但與道德低下的撒瑪利亞婦人談話,就選在日間公共場所進行(參四6~7)。信徒談話的場合,也要注意對象的不同身分(例如年輕信徒與異性單獨交談,不宜在房間內閉門而為)。
5)他是一位老年人(參4節),具有不少的人生閱歷;
6)他是一位以色列人的先生(參10節),具有極高的教育水平;
7)他是一個謙卑的人,因為肯虛心向較他年輕的耶穌移尊就教,並且恭稱祂『拉比』(參2節);
8)他是一個富有的人,從他和主耶穌的對話可以看出,他尼哥底母一定很富有。耶穌死後,尼哥底母為他的遺體買了「約一百斤的沒藥和沉香」(約十九39),只有富人才出得起這麼多的錢。是一個誠實且有道德的人。
2、中期——長期的膽怯者 約7:45-52
尼哥底母和約瑟都是猶太公會的議員,且都是耶穌的秘密門徒。在猶太公會設計罪狀控訴耶穌的會議中,他們兩人若非缺席不在場,便是自始至終靜坐一旁,不敢表示意見。如果在眾人斥責耶穌的咆哮聲中,有人出來支持耶穌,對耶穌來說,會是多大的不同啊。在陰冷惡毒的群像之中,看到一張忠誠的面孔,對耶穌來說,又會是多大的不同啊。可惜尼哥底母和約瑟竟然都屈服在惡勢力之下。
1)他是一個不敢表白信仰者
自從那次向主問道悄然退去之後,在主的周圍就在也見不到他的蹤影了,直至有一次,當祭司長不顧律法意圖強行捉拿耶穌這時,他情不自禁的為耶穌說了一句公道話,「內中有尼哥底母,就是從前去見耶穌的,對他們說:」「『不先聽本人的口供,不知道祂所作的事,難道我們的律法還定祂的罪麼?』約7:50-51」 「他們回答說:『你也是出於加利利麼?你且去查考,就可知道加利利沒有出過先知。』」約7:52那時他仍然沒有膽量公開他對主的信心。
他的公道話遭到祭司長的反駁之後,他就默然不語了,顯然他與主的一夜談信心已經入了他的心,只是畏懼環境的壓力,或許是留戀世上的名利,她仍不願公開承認自己對主的信仰。
2)他是一個內心痛苦不安的人
經過一段秘密信主的日子,心裡必是相當的痛苦,因為當會眾的人在各處為神做工時,他雖嚮往卻不能隨行,這種雙重人格的生活,所帶給他的矛盾和痛苦是何等的大。
(沒得到世人的喜歡,也沒得著主喜歡)
3、後期——榮耀的見證者 約19:39-42
耶穌死了,善後工作必須趕快做,因為安息日就要開始了,安息日是不許作工的。耶穌的朋友都很貧苦,無力為他安葬;這時卻有兩個人來了。
耶穌的死尼哥底母所做的,就是即使在他生前也無法辦到的。耶穌在十字架上死使約瑟就忘了他的害怕,公然向羅馬政府要求領回屍體。耶穌在十字架上剛死,尼哥底母就帶著萬人矚目的貢物來。原先的懦弱、猶豫、畏縮都不見了。那些在耶穌生前感到害怕的人。在耶穌一死,就做出吸引萬人的行動來。耶穌死後還不到一小時,他自己的預言就應驗了:「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約十二32)。尼哥底母在猶太公會不敢仗義執言或者他缺席不在場,可能使耶穌憂傷;但他確知,他在十字架上死後,他們會忘記恐懼,使耶穌感到欣慰,十字架的權能業已展開,並吸引萬人來歸向他。十字架的權能甚至把一個懦夫變成英雄人物;把一個取捨不定的人,變成一個為了耶穌的緣故義無反顧的人。
1)他是一個勇敢的人
主耶穌的死終於使他從黑暗中走了出來,他向世人大膽的宣告,他是站在主耶穌一邊的。他帶來一百斤沒藥和沉香來膏耶穌。
他是一個膏主的人
按猶太的習俗,屍體必須裹在加香料的細麻布裡。尼哥底母帶來了足夠一個君王埋葬之用的香料。來膏抹主的身體,又用細麻布加香料將主的身體裹好然後將主埋葬了。
我們往往等到一個人死了,才表現出對他的愛心。在耶穌生前對他忠誠,比在他死後提供一座新墳墓,或送他一套君王穿用的壽衣來得更有價值。在耶穌生前送他一朵鮮花,比在他死後把全世界的花環都送給他,來得更可貴;在他生前對他說一句愛心的讚詞和感謝的話,比在他死後享有全世界的頌讚要有價值得多了。(摩西在的時候以色列民厭棄他,摩西死時以色列人為他哀哭)(古語說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孝而親不在)
2)他是一個主榮耀的見證人
猶太人曾因主自稱是猶太人的王「而戲弄他治死他」但是尼哥地母和約瑟卻以君王一般隆重之禮來埋葬主。他們實在是主榮耀的見證人。
十字架實在是福音的大能,能改變一切相信的人,不單能幫助人從罪惡的捆鎖中釋放出來,也能使懦弱膽怯的人改變過來,勇敢的為這十字架作見證。亞利馬太人約瑟和尼哥德慕就是活的見證。
結語:教訓與感想
約瑟與尼哥地母安葬主的行動使舊約以賽亞先知的一個奇妙的預言完全應驗。賽53:9預言說英文直譯,他原派定與惡人同埋,誰知死的時候卻與財主同葬。彼拉多本來打算將主耶穌與兩個強盜同埋,但是因為約瑟的出現,結果主耶穌果然葬在一個財主的墓穴之中。
不但如此先知還進一步指出,神之所以不許可人將主耶穌與惡人同埋,乃是因為他未行強暴,口中也沒有詭詐,很可惜中文聖經把這節經文的話給顛倒了。
約瑟和尼哥地母兩人都是猶太人所公認的德高望重的人物,他們為主舉行隆重的葬禮,正是主耶穌為人完美的最有力的見證。
原創不易,讚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