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家軍:烏合之眾煉成威武之師

2021-02-25 拈花一笑策劃工作室

 提示:點擊上方"拈花一笑策劃工作室"↑免費訂閱本刊

精忠嶽飛,一個悲劇的誕生

「莫須有」悲劇如何誕生?千古之下,人們在嗟嘆之餘,發現諸如幹涉立儲、犯上抗命、反對議和、坐擁重兵這些理由似乎沒有一條能單獨證明「嶽飛必須死」這一結論。在冤案存在多處疑點、歷史細節已經不可能還原的情況下,多重因素的合力作用成了人們能夠接受的唯一解釋。然而,中國歷史上軍事強人和皇權之間的張力拉扯已久,雙方經常鬧得你死我活,像郭子儀這樣立下「再造唐室」之功卻善終的例子少之又少,再加上趙宋王朝對武將一以貫之的猜忌防範,嶽飛的悲劇偶然中孕育著必然,並且還將在此後的帝制時代多次上演……

起源:國難中誕生的"嶽家軍"

說起"嶽家軍",不能不提《滿江紅》裡的那句今人耳熟能詳的"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靖康二年(1127年)閏十一月的"靖康之變"導致了北宋政權的滅亡,也讓宋太祖趙匡胤苦心孤詣建立的那套軍權高度集中於皇帝本人的軍制土崩瓦解。原先由朝廷直接掌握全國最有戰鬥力的部隊(禁軍),"將不得專其兵"的局面隨著數十萬禁軍在金軍二次南侵的戰爭中非亡即潰,基本消失殆盡而不復存在。經歷了東京(開封)失守、徽欽"北狩"的國難之後,趙構在江南重建的宋政權,雖然名義上叫做"中興",實際卻跟"草創"無甚差別:金人鐵騎的南下追擊迫使這位康王"泥馬渡江",甚至一度落到流亡海上的地步;宋廷中央卻"根本談不上有什么正規軍隊,抵抗女真人的重擔在很大程度上需依靠那些靠擴張私人軍隊並吸收流寇漸成規模的將軍們"。

挨到建炎三年(1129年),南宋統治機構總算初具規模,終於將分駐抗金前線各軍事要地的野戰主力部隊統一番號為"御前五軍",第二年改為"神武五軍";到了紹興五年(1135年),因"神武"乃是當年北齊軍號,又改成了"行營護軍"。儘管名義上已經被中央收編,但時人依然習慣以大將的名號稱呼所部軍隊,譬如張俊的軍隊叫"張家軍",韓世忠的手下,則曰"韓家軍",兵將間的私人隸屬味道很濃。這在北宋時代是完全不可想像的謀逆行為,就連楊老令公如此威名蓋世,卻也是個可憐的光杆司令,手裡連一支骨幹部隊都沒有,只是在徵戰之際,才有份指揮由來自各支不相統屬的禁軍臨時拼湊的部隊。

南宋初年的統兵將領,不光長期手握重兵,權力也更大 ,轄區以內可以先斬後奏,便宜行事;上馬管兵,下馬管民,軍權財權都盡在掌握,基本上就是轄區內的土皇帝。這在滿腦子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文官集團看來簡直就是晚唐五代藩鎮割據的歷史重演,有人(不是秦檜)就向宋高宗上書進言,各路大軍只知道有自己的統帥,人人都是各為其主,還有誰曉得有皇帝陛下呢?這些文官只記得北宋初年收藩鎮之權是讓"天下無事百有五十年"的良法,卻沒有看到這"百有五十年"間宋軍外戰的不振,更忘記了靖康之恥實際上就是北宋兵制"四方帥守事力單寡,束手而莫知所出"這一弊端的大暴露,而其結果就是整個北中國的淪陷!在金人強兵壓境的局面下,南宋當局向統兵將領放權也算是與時俱進的舉措,只有這樣才可以使守將擁有更多權力,增加其守土禦敵的責任感,最大限度地調動轄區內的人力、物力、財力以抵禦金軍——畢竟能打勝仗才是硬道理,"政治正確"只能暫時擺到一邊。於是,北宋只能有"楊家將",而南宋卻出現了"嶽家軍"。

嶽家軍的起源,還要追溯到建炎年間的東京留守司部隊。金軍滅亡北宋後暫時北歸,一向主張抗金的宗澤出任東京留守,收編了大量潰兵和義軍,並且積極聯繫河北的抗金武裝,一時間軍威很盛,號稱百萬。投軍的嶽飛在宗澤麾下,從基層做起,憑藉軍功一步步晉升至將領。然而在宗澤1128年三呼"過河"而去世之後,繼任者杜充御下無能,義兵聞風解體。幾天之內人心就散了,將士去者十五,兩河豪傑皆不為用,以致時人有宗澤在則"盜可使為兵",換成杜充就變成"兵皆為盜"之嘆。後來杜充退至江南時尚且擁兵十萬,面對金軍南下時卻輕易投降,致使這支昔日威震中原的東京留守司部隊徹底瓦解。只有嶽飛的隊伍成為僅存的碩果,在大軍潰散之餘,時任江淮宣撫司右軍統制的嶽飛率部移屯宜興,相繼擊敗並收編了盤踞當地的幾支軍賊土匪隊伍。從此獨自成軍,揭開了"嶽家軍"的傳奇篇章。

軍紀:南宋第一強兵

到了紹興十年(1140年)嶽飛北伐之前,以長江邊的鄂州(今屬湖北,治所在現武漢市武昌區)為基地,嶽家軍(正式名稱是「行營後護軍」)已壯大到10萬之眾。當時,在南宋初年名震一方的宋廷大將中,淮西張俊所部8萬人;淮東韓世忠所部僅有3萬人;遠在四川的吳玠手下也只有6.8萬人。嶽家軍已然成為南宋朝廷各支大軍規模之首。

在嶽家軍的十萬大軍之中,真正從東京留守司時代延續下來的老班底只有大約兩千人,而南宋當局歷年來撥給嶽飛的部隊為數也不很多。嶽家軍的兵員主體,是嶽飛在紹興元年(1131年)到紹興五年間,率部馳騁在湖湘等地,平定不服朝廷的盜賊土寇後收編的壯丁。

受戰亂影響,潰兵盜賊當時遍布大江南北。這幫人的來源大致是兩個:一部分是由北方民間的抗金武裝和各地勤王義軍轉化而來;另一部分是由被金人擊潰而逃散的士兵轉化而來。對於這些令人頭痛的潰兵盜賊,大敵當前的宋廷通常息事寧人,以招撫收編為主,以致當時出現了「仕途捷徑無過賊,上將奇謀只是招」、「欲得官,殺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趕著行在(臨時首都)賣酒醋」之類的俚語。但潰兵盜賊中總有強梁反覆者,敬酒不吃吃罰酒,被嶽飛奉命剿滅。但嶽飛在平亂之後對大批被俘者的寬大處置令人讚嘆,除元兇外皆不問(甚至在江西拒絕過宋高宗的屠城密令),老弱者放歸田裡,精壯者則被收編入伍,成為「嶽家軍」的一員。紹興二年(1132)二月,嶽飛剿滅並收編盜匪曹成部後,兵力即暴增一倍,達兩萬四千人,已與其他幾位大將韓世忠、劉光世和張俊的兵力並駕齊驅。三年以後,嶽飛又奉命進剿了盤踞在洞庭湖地區的「湖賊」楊么,只用了半個月時間就消除了這一朝廷的心腹之患。得勝之後,有部將建議嶽飛在鼎州(今常德)大開殺戒以顯示軍威,並讓當地人「知所怕懼」,被嶽飛嚴詞拒絕。免遭一場荼毒的當地百姓從此對嶽飛懷有很深的好感,直到幾十年後的宋孝宗淳熙年間,常德一帶的老百姓依舊對「嶽樞相」感恩戴德;而原先楊么手下的丁壯被編入嶽家軍的大約有五六萬人,遠超過嶽家軍在剿滅楊么前的兵員數量。

如果只是兵員多達十萬,這樣的軍隊其實也不足恃。北宋時代禁軍最多超過100萬(可見林衝的80萬禁軍教頭貨真價實),卻是軍紀鬆散連戰皆潰,遼、金、西夏個個都成了苦主,足見一支軍隊如果只是人數多,也不過是烏合之眾,更何況嶽家軍中從潰兵盜賊中收編而來的大多數兵員,本來就是些目無法紀、紀律散漫的亡命之徒!

但是,就是以這些原先貨真價實的烏合之眾為主組成的嶽家軍,在史籍上卻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虜掠」著稱,這一點不僅在當時,甚至在整個古代中國,都堪稱卓爾不群。昨日當流賊時燒殺奸掠,無惡不作,今日在嶽家軍裡卻是俯首貼耳,令行禁止。如此奇蹟般變化的背後,是嶽飛的治軍,以嚴明軍紀而著稱於史,如同南宋學者周密在其著述《齊東野語》中所言,嶽家軍的軍紀為「中興第一」!

嶽飛在南宋軍界初露頭角並非因為戰功,而是因為肅然的軍紀。嶽飛曾經說過:「用兵者無它,仁、信、智、勇、嚴五事,不可不用也。有功者重賞,無功者重罰,行令嚴者是也。」 嶽家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早年嶽家軍初創駐軍宜興時,兩浙各地吏民紛紛扶老攜幼遷到宜興,把嶽家軍駐地當作臨時的避難之地,宜興人民甚至出資為嶽飛建造生祠,以表達父老百姓的感激之情。原因無他,唯有嶽家軍能夠做到「不擾百姓」。當時幾乎所有宋將都縱兵行暴踐民,箇中之尤即數張俊,其部隊還常以「自在軍」炫耀;建炎四年(1130年)宋軍收復建康(今南京)後,在這座繁華的東南都會之中,各路宋軍紛紛變身為強盜,令已在女真鐵騎下飽受欺凌的建康百姓大受其苦;只有嶽飛駐兵臨近的廣德(今屬安徽),民間「無秋毫之擾」。當年秋天,嶽家軍移防江北泰州,當地百姓同樣安堵如故;為此,宋高宗親自下手詔表揚嶽家軍所到之處,秋毫無犯,「民不知有兵也」。

農民出身的嶽飛對士兵欺凌平民深惡痛絕,因此軍法甚是嚴峻:拿老百姓一文錢的,就要殺頭! 有個兵士拿人一縷麻綁草鞋,嶽飛追查盤問後,斬首! 在極端嚴格的管束下,經歷成年累月的軍紀實踐,嶽家軍軍紀之嚴整,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地步。有士兵在湖口縣買柴,百姓主動少收二文錢,士兵堅拒說:「你想用這二文錢買我的腦袋嗎?」紹興二年嶽家軍平曹成後屯駐江州(今江西九江),一時軍費不繼,士兵殺馬充飢,剪髮賣錢,甚至賣老婆孩子買米,卻無人敢於搶掠百姓。日久天長,嶽家軍名聲在外,以至於老百姓聽到其他軍隊來了,如同遇到了土匪,都逃得無影無蹤,而嶽家軍路過的地方,老百姓紛紛出門圍觀,乃至聲淚俱下,激動不已。

當然,嶽家軍的軍紀絕不只是靠著嚴刑峻法維繫。嶽飛以身作則,與部下同甘苦,經常與最低級的士兵同吃,酒肉全部平均分配,若是酒少不能分給全軍,就摻上水讓每人都能喝上一口。士兵露宿野外,嶽飛也絕不一人住進營帳。同時,嶽飛儘可能地善待部眾,朝廷每次犒賞,全數分發將士,自己一文不取。有一次,嶽飛命令一名部將分發犒賞,按照帶甲人、輕騎人、不帶甲人三等給錢,這名部將從中漁利中飽私囊,被嶽飛發現後,立即杖殺。對於立功的將士,生活簡樸的嶽飛向來不吝賞賜。部將張憲的親兵郭進在莫邪關立下頭功,嶽飛就立即賞賜金腰帶和銀器,並將他從普通小兵提拔為從八品武官。

在嶽飛恩威並施的管教下,嶽家軍形成一種軍令如山、雷厲風行的軍風。有一次,嶽飛派一名騎士帶奏摺前往臨安,途經長江,恰值風浪,渡口管理員禁止過江,結果這位騎士表示,寧可淹死,不能違背嶽太尉的軍令,隨後自駕一葉扁舟渡江,目擊者無不驚以為神。賞罰分明的嶽家軍對於日常操練的要求與實戰一樣嚴格。兵士衝山坡,跳壕溝,都穿著重鎧練習。兒子嶽雲在訓練時戰馬失足跌倒,就立即受到鞭打。所謂「在操場上很困難,打仗時就容易多了」,嶽飛一生謙虛,唯獨對嶽家軍士兵的戰鬥力從未低調,曾豪言:「某之士卒真可用矣! 」有著中國古代軍隊最嚴格的訓練體系與戰鬥紀律的「嶽家軍」也成為名副其實的「南宋第一強兵」!

戰將:歷史就是傳奇 

「嶽家軍」不但兵多而且將廣,嶽飛帳下有統制官 22 人、將官252人,其中正將、副將和準備將各84人,而同時期的張俊手下只有10名統制官,韓世忠手下也只有11名。

在嶽家軍的眾多將領中,有一人的身份最為特殊,他就是嶽飛的長子嶽雲。當時宋朝的宰相是正一品,月工資三百貫與一百石祿米,只是從二品的節度使卻有工資四百貫和祿米一百五十石。作為朝廷的高級將領,官居兩鎮節度使的嶽飛的工資比宰相還高,即使不算宋高宗經常頒發的重賞厚賜,也完全有能力讓兒子過上跟其他衙內一樣的闊綽生活,但對嶽雲,嶽飛並無絲毫徇私之意。相反,在賞罰分明的嶽家軍全軍將士中,嶽雲可能是唯一的例外,他有功不賞,有過必罰,而在戰場最險惡的場合,卻必須身先士卒,捨命於槍林箭雨之中。自從紹興四年(1134年),年僅16歲的嶽雲首次隨父出徵後,嶽雲一直充當嶽家軍的先鋒角色,衝鋒陷陣。很多明清以來的文藝作品包括戲曲當中,都說嶽雲使兩把大「錘」,但其實嶽雲所用兵器是鐵錐(同「鎚」)槍。今天所說的「錘」在宋代被稱為「骨朵」,而「鐵錐(鎚)槍」是一種長形的又能刺又能砸的重兵器,重達80斤,可見嶽雲的臂力確實驚人,故在戰場上銳不可當。因此,嶽家軍中皆稱其為「贏官人」(官人為宋代對男子的尊稱,「贏」指常勝不敗的意思)。

由於嶽飛對嶽雲的戰功的處理近乎苛刻,多次隱瞞不報,使得嶽雲的官職晉升甚慢。故而,在嶽家軍諸將中,張憲和王貴二人成為地位最高的將領,嶽飛的重要副手。當嶽飛不在軍中時,王貴和張憲可以代替嶽飛指揮其他統制,主持嶽家軍全軍的事務。擔任前軍統制的張憲追隨嶽飛多年,以忠義著稱,深得嶽飛信任。

至於流傳很廣的小說《說嶽全傳》中性格最為鮮明豐滿的人物形象之一的牛皋,官拜嶽家軍的左軍統制。他的人生一大汙點是在加入嶽家軍前曾經短暫投降了金國扶植的傀儡偽齊政權。小說中的牛皋魯莽而不失智謀,暴躁而不失幽默;而歷史上的牛皋其實是一員智勇雙全的猛將,紹興四年嶽家軍北伐金國傀儡偽齊盤踞的荊襄六郡時,張憲和嶽家軍另一猛將徐慶帶兵攻打隨州,守將王嵩死守不出,嶽家軍連攻一個多月還是沒有得手。嶽飛得報後派牛皋去支援,臨走時牛皋只帶了三天的糧草,結果不待糧盡就攻下隨州,俘敵五千,活捉王嵩。其人善戰,可見一斑。牛皋的結局也是一個悲劇。儘管《說嶽全傳》虛構了一個「氣死金兀朮,笑死牛皋」的動人故事,給牛皋設計了一個快意恩仇的結局;但在真實的歷史上,牛皋因堅決反對屈辱的和議,最後在1147年(紹興十七年)農曆三月初三,被奸相秦檜密令親信都統制田師中,以宴請各路大將為名,用毒酒害死。

嶽家軍中間還有一員勇將,《說嶽全傳》對他的結局原封不動地照搬了史實,也就是說,此人已經不需要任何演義,因為本人就是一個傳奇。他就是楊再興。楊再興原本是盜匪曹成的手下,驍勇善戰。在嶽家軍進剿時,楊再興曾殺死了嶽飛的胞兄嶽飜,但嶽飛剿平曹成後卻不計前嫌將楊再興收為己用。得到嶽飛如此寬容的楊再興從此忠心耿耿,衝殺在前。在紹興十年的北伐中,嶽家軍進逼臨潁,楊再興率領三百騎兵前哨小商河,與金軍主力猝然相遇,數萬金軍對他們實施包抄圍掩。楊再興等人卻毫無懼色,率三百騎士奮不顧身地進行殊死戰。金軍箭如飛蝗,楊再興每中一箭,都折斷箭杆繼續衝殺,最後不幸馬陷小商河,被金軍射成「刺蝟」,但是他和他的戰馬依然在河中站立不倒。此戰,楊再興率軍斬殺金軍萬夫長以下二千餘人,與其三百精騎全數戰死,堪比斯巴達三百壯士力阻波斯帝國十幾萬大軍的溫泉關傳奇!金軍撤退之後,嶽家軍在殘陽如血的戰場上找到了楊再興的遺體,火化之後,從中撿出鐵箭頭兩升有餘。此即著名的「血戰小商河」,這段真實的歷史,和評書、小說一模一樣!

戰功:南宋唯一的攻擊性力量

由於嶽家軍的規模不斷擴充,給嶽飛對這支大軍的管理帶來了很多不便之處。於是,嶽家軍的十萬大軍總分為十二軍,計有:一、背嵬軍;二、前軍;三、右軍;四、中軍;五、左軍;六、後軍;七、遊奕軍;八、踏白軍;九、選鋒軍;十、勝捷軍;十一、破敵軍;十二、水軍(橫江軍)。

其中,前後中左右五軍是常見的名字,選鋒軍、勝捷軍和破敵軍都是取了比較威風的名字。以上這八支部隊都是以步兵為主。雖然南宋紹興二年(1132)陳規守德安(今湖北安陸)時使用的長竹杆火槍,以竹為筒,內裝火藥,臨陣點燃,噴射火焰,焚毀了敵人的攻城器械「天橋」,是最早見諸史冊的管形火器;但在嶽家軍中,仍以冷兵器為主要裝備。經過嚴格訓練的嶽家軍重裝步兵全身披甲,全副鎧甲用甲片1825葉,重達40-50斤。在嶽家軍步兵中,弓弩作為主要兵器佔有重要的地位,弓弩手佔了軍士的大部分。軍隊裡大約十分之二的兵士使用弓,十分之六的兵士使用弩,合計佔到了80%,剩下的大概十分之二的士兵才使用刀槍等近戰兵器。因宋朝的生產力高度發展,弓弩等兵器遠遠勝於以騎射起家的北方民族,所謂「金人弓矢,不若中國之勁利」,而弩在宋朝被視作對抗北方騎兵民族的利器,得到大發展。弩手多用踏張弩,採用三組輪射的迭射法,而「神臂弓」的發明,使宋軍的有效射程遠及二百四十多步,約合372米以上。宋軍戰場上的老對頭金兀朮也不得不承認,神臂弩是最令他恐懼的宋軍武器。

為保護在近戰中將淪為活靶子的弓弩手,嶽家軍以刀槍手緊靠陣前布設的拒馬之後,居於弓弩手之前,以便於當敵騎衝陣之時進行白刃戰。同樣是為了對付金人的鐵甲騎兵,嶽家軍十分重視長柄刀的使用。所謂長柄刀,種類甚多,大致都是由唐代的陌刀演化而來。舞刀是宋軍重要的訓練內容,按照南宋建國之初的規定,舞刀者要用長1.2丈以上的長柄刀,用氈皮將刀頭裹起來,連舞五十二次,能讓刀頭不落地的,才算合格。至於在宋軍中軍紀最嚴,訓練要求最高的嶽家軍裡,更不待言。

在嶽家軍十二軍中值得一提的是背嵬軍、遊奕軍和踏白軍。這三支部隊的名字實在夠古怪的。所謂「遊奕」還好理解,就是巡邏;「踏白」的本義則是「偵查」;而「背嵬」兩字是西夏党項語音譯,在北宋末年的西北邊軍中就用來命名「大將的親軍」。嶽家軍中的「背嵬」更是精銳中的精銳,士卒的選拔是極其嚴格的:軍中進行軍士技能比武的時候,將勝出的士卒登記在冊。一旦旗頭和押隊一類的低級軍官陣亡,則迅速以這些優秀士兵補充進去。這些被登記了的勇卒之間也會經過多次選拔並決出優勝者來,一旦各級將官有傷亡需要補缺,則再從這些優勝者中進行選拔。這些人都有可能進入背嵬軍。但凡進入背嵬軍編制的士卒便享受到與嶽家軍各級統制相同的尊重,犒賞也異常豐厚。在戰事最激烈的時候,「背嵬軍」往往被作為突擊隊或敢死隊使用。

更值得大書特書的是,背嵬軍、遊奕軍和踏白軍是當時南宋屈指可數的騎兵部隊!嶽家軍的騎兵主要裝備有長、短刀,約十支短弩 ,二十支硬弓弓箭、圍盔和鐵葉片革甲。僅背嵬軍就有八千餘騎(背嵬軍另有萬人步兵),三軍加起來竟有二萬多騎兵!在宋代以往的戰爭中,由於騎兵孱弱,宋軍面對北方民族的鐵騎衝擊時往往只能被動挨打。但在紹興六年(1136年)八月,嶽飛第二次北伐,兵進伊洛,奪取了偽齊政權的一個馬監,繳獲戰馬一萬多匹;在同年十一月,嶽家軍又從偽齊那裡俘獲戰馬四五千匹。這繳獲的約一萬五千匹戰馬,加上以前歷次戰役所繳獲的戰馬以及南宋朝廷曾撥給嶽家軍的少量戰馬,使得嶽飛建立了一支當時南宋各軍無與倫比的騎兵。嶽飛本人就善於騎射,素有「勇冠軍」之名,他親自教導,讓將士熟練掌握射技槍法,此等精兵,自然非同小可。也正是有了這支驍勇善戰的騎兵部隊,使得「嶽家軍」成為南宋初年,宋軍之中唯一的進攻性力量!

要維繫部隊的戰鬥力,錢、糧、衣料、軍器的後勤供應必不可少,何況嶽家軍十萬大軍之外還帶著幾十萬家眷,給後勤帶來的壓力不亞於一場大規模戰役,單是軍糧就常使嶽飛亂了方寸。紹興八年(1138年),嶽家軍的日常開銷已是「月用錢56萬貫,米七萬餘石」,軍馬的飼料等開支還不計在內。錢糧之外,軍器的供應也不是個小數目,同樣是紹興八年,看看樞密院發給嶽家軍「自造軍器」的原料清單, 我們就明白嶽飛要駕馭的複雜財政局面:鐵甲葉近70萬片,牛角6300多隻,生黃牛皮9100餘張,牛筋400多斤,生羊皮1萬8千多張,箭笴(杆)18萬5千隻,翎毛51萬堵,條鐵7694斤!農民出身的嶽飛深知民間疾苦,每次調發軍餉均面沉如水,感慨「東南民力耗弊極矣」,激勵士卒「大功未成,何以報國! 」

結局:前所未有的大捷

  

嶽家軍用戰場上的行動證明,自己並不是靡費公帤的無用之師。

嶽飛向來反對消極防守,主張積極進攻。當紹興十年,金人悍然撕毀和議大舉攻宋時,嶽飛隨即針鋒相對,將10萬大軍分成奇兵、正規軍和留守部隊三部分,呈梯次配置,主動發起戰略進攻。奇兵是深入敵後的遊擊部隊,騷擾敵人後方,配合正面戰場作戰;正規軍是擔任正面戰場的主力部隊。後方留守部隊包括全體水軍,嶽飛為穩固後方,派嶽家軍接管了直到江西路江州、江東路池州(今屬安徽)的江防,以拱衛長江中下遊的安全。

嶽飛開始戰略進攻時,在西方,派出一支部隊切斷金兀朮與西線陝西戰場的撒離喝部金軍的聯繫,護衛嶽飛主力軍的側後。在東部,嶽飛親自統率重兵,向遼闊的京西路(今河南大部、陝西、湖北局部)平原地區疾進。同時,派出前軍統制張憲和遊奕軍統制姚政,率部馳援順昌府(今安徽阜陽)劉光世所部。整個兵力部署也呈兩翼展開,中央突破的戰略態勢。嶽飛戰略反攻步驟是,由南向北逐次推進,掃蕩開封外圍敵軍,進克開封,隨後渡河收復河北失地,然後直搗黃龍府。六月初,嶽飛部開始戰略反攻之後,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裡,勢如破竹,銳不可當,席捲京西,兵臨大河,勝利地完成了掃清開封外圍的第一步戰略任務。

金軍不甘心失敗,經過一個半月的休整,傾巢而出,企圖利用宋分兵攻佔州縣之機奔襲嶽飛宣撫司駐地郾城,摧毀宋軍統帥機構,打破嶽飛的戰略進攻,雙方決戰由此展開。只有決戰,才能解決兩軍之間誰勝誰敗的問題!此次戰略決戰是由郾城(今屬河南)和潁昌(今河南許昌)兩次大捷中的一系列戰鬥組成的。

在紹興十年(1140年)七月八日的郾城大戰中,金軍精銳騎兵「鐵浮圖」和「拐子馬」氣勢洶洶而來。「拐子馬」是宋人對金軍主力兩翼騎兵的稱呼,用以對敵軍實施迂迴包抄而後突擊。他們紀律嚴肅,作戰勇敢頑強,每個騎士都有副馬換乘,以保證作戰時的機動性。其裝備有格鬥型冷兵器(馬刀和狼牙棒)與弓箭,既能作為騎射進行遠距攻擊,又能作為突擊力量近距搏殺。這種騎兵,馬匹和騎手都有一定的防護裝甲,同時兼顧輕捷靈活的要求。而「鐵浮圖」軍則是女真重裝騎兵的別稱,也稱鐵塔兵,「鐵浮圖」形容重甲騎士裝束得如同鐵塔一般。「鐵浮圖」軍每三匹馬用皮索相連,他們護甲厚重、攻堅能力強,推進的時候如同一面鐵牆。與「拐子馬」兩翼包抄的戰術不同,「鐵浮圖」的任務主要是正面攻堅,其扮演的角色宛如現代戰爭中的坦克,企圖以嚴整密集的重裝騎兵編隊來擊潰對方較為散亂的騎兵。由於古代重甲十分昂貴,不可能大規模裝備,而重騎兵在承受鎧甲重量的同時,還要進行戰鬥,這就要求騎士必須擁有超人的體魄,所以「鐵浮圖」堪稱金軍精華中的精華。

但嶽家軍的「背嵬軍」、遊奕軍的騎士就硬是與金國引以為驕傲的騎兵展開正面對決!在平原曠野上馳突,正是女真騎兵的長技。郾城會戰中的嶽家軍不可能依託山險,也沒有憑藉城垣,而是在最有利於女真騎兵發揮威力的平原地區進行騎兵會戰,這在宋金戰爭中尚屬首次!經過嚴格訓練的嶽家軍騎兵頂住了金軍騎兵的攻勢,猛將楊再興甚至殺入金軍陣地,險些活捉金兀朮。

隨後,嶽飛下令步兵各持一種叫「麻札刀」的長柄刀上陣,彎腰低頭,專砍馬足。這個戰術說起來容易,但實際上需要巨大的勇氣,一擊不中的話,金人騎兵已到身前,因此在宋金戰爭史上,僅有嶽家軍等幾支軍紀嚴明的部隊才有能力採用。從午後戰至黃昏,嶽家軍步騎配合,令金軍人仰馬翻,遺屍數千。金軍的一萬五千多精銳騎兵在遭到重大殺傷後狼狽潰退,金人海上起兵以來,都是靠著「鐵浮圖」和「拐子馬」取勝,卻在郾城一仗一敗塗地!連金兀朮都為之大慟。

一周以後的潁昌之戰,守城的不到三萬的嶽家軍面對的是金軍騎兵三萬、步兵十萬的進攻,又是嶽雲親率800「背嵬」騎兵衝入敵陣,嶽家軍步兵從兩翼護衛騎兵攻擊金軍。血戰幾十回合,嶽家軍人、馬皆被鮮血染紅,卻沒有一人回頭;時至正午,作為預備隊的嶽家軍的踏白與選鋒兩軍出城投入戰鬥,金軍立時陣腳大亂,全軍潰敗。嶽家軍大獲全勝,殲敵五千,活捉金軍大小頭目78人,俘虜金兵2000餘人,繳獲戰馬3000多匹。金軍副統軍粘汗孛堇身受重傷,抬回開封府後死去。

兩戰之後,金軍已被打得聞風喪膽,發出「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慨嘆。金兀朮的心腹、悍將韓常對人坦白說:今天的南軍(指嶽家軍)的「勇銳」如同當年的我軍(金軍);今天的金軍的「怯懦」就像昔日的宋軍!對此,作為金軍主帥的金兀朮已經無計可施,準備收拾殘部退回黃河以北。這是嶽家軍兵勢的最高峰,也是整個南宋時代兵勢的最高峰!

在宋金戰爭中,宋人面對的是經歷了白山黑水間半漁獵半農耕嚴酷生活鍛鍊的金軍騎兵。當時的金軍作戰極其頑強,軍令嚴酷,一旦開戰打個一整天是家常便飯,他們的口頭禪就是打不滿一百回合也能算騎兵?而同時期的宋軍與西夏騎兵作戰時往往在半天之間即可分出勝負。當時吳玠在和尚原(今陝西寶雞西南)、劉錡在順昌取得的勝利都是以防守取得成功,吳玠憑藉山地的有利地形,劉光世也有城牆可以利用,而嶽家軍是在利於發揮騎兵優勢的河南的平原曠野上與金兵野戰兩次大勝,以寡擊眾,克敵之長,開創了在平原野戰中以進攻手段戰勝金騎的先例!給了金軍主力以毀滅性的打擊。

收奪兵權的犧牲品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嶽家軍在戰場上取得的成功越大,距離自身的悲劇性的終結也就越近。宋高宗對嶽飛北伐的態度是一怕大敗,二怕全勝。大敗則會有滅頂之災,欲為臨安布衣而不可得;大勝則嶽飛功蓋天下,威略震主,也不堪設想。數十萬中原豪傑所揭義旗並不是「宋」,亦不是「趙」,而是「嶽」,也不得不讓南宋統治者感到震撼。更何況宋廷之內,還有一個當時就被人看成「細作」宰相的秦檜!

因此,在嶽家軍乘勝追擊,燕京(北京)以南,金朝號令不行,金廷對戰爭的信心完全喪失,下令將燕京所藏珍寶北運,打算放棄全部宋地的時候,南宋朝廷卻下達了退軍的命令,使嶽家軍將士們的百戰心力完全歸於虛擲。如果不是被迫班師,宋軍完全可以進抵汴洛控制黃河一線要點,這將會對南宋進一步北伐奠定良好的基礎。

當時的金國將領最畏服嶽飛,平日往往不直呼其名,而稱其為「嶽爺爺」,得知嶽飛死訊後,他們個個喝酒相慶;幾十年後的開禧二年(金泰和六年, 1206年),金章宗寫詔書招降南宋四川守將吳曦時更是直截了當地說:你自己評價一下自身能否比得上嶽飛?嶽飛這樣的威名戰功,宋金之人全都知曉;結果有朝一日被宋廷猜忌,就被殺且連累親族,難道這還不可怕嗎!足見嶽家軍的戰力與威名,就連敵對的金國君臣也不能不承認。

嶽飛的冤獄之後,昔日嶽家軍在戰場上取得的赫赫戰功,被秦檜一黨把持的宋廷刻意抹去。乾道二年(1166年)也即宋高宗禪位太上皇、宋孝宗即位之後的第四年,仍舊秉承趙構意志的南宋朝廷評定了所謂的「中興以來十三處戰功」,裡面把楊沂中敗偽齊劉猊之類微不足道的小勝都算上,獨獨沒有嶽家軍的郾城和潁昌兩大捷!更滑稽的是,當年對於「十三處戰功」之內的劉光世順昌之戰,宋廷賞賜十四萬貫,尚不及「排不上號」的郾城之戰的二十萬貫!甚至宋孝宗後來為嶽飛冤案平反時,南宋朝野上下都一致認為嶽飛功居第一,但這只是憑朝野傳聞及眾人的回憶和印象,而在由秦檜黨羽編寫的南宋官修史書中卻無法查證,於是只好採取訪問故將遺卒的辦法,通過嶽家軍尚存的故將遺卒的回憶講述來了解嶽飛的事跡!足見嶽飛的抗金事跡戰功,被秦檜及其黨羽湮沒到了何等地步。

嶽家軍也在宋廷隨之而來的清洗中不復存在,儘管這支英勇之師的骨血仍然存在於鄂州駐軍之中,宋孝宗時的鄂州都統司仍有兵員四萬九千人,多為嶽家軍舊部。所幸天道輪迴,報應不爽。隨著時光的流逝,「行營後護軍」之類的正式番號,早已湮沒在歷史之中;張家軍、韓家軍之類的習慣稱呼,也早就為人所遺忘。唯有趙構秦檜君臣頂頂憎惡的「嶽家軍」一詞,卻能夠流傳千古,獨享盛名!相反,昔日作惡之人如今仍跪於西子湖畔嶽王廟前,時時受人唾罵,亦不能贖罪於億萬之間。

相關焦點

  • 嶽家軍敢死隊:「背嵬軍」
    嶽家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早年嶽家軍初創駐軍宜興時,兩浙各地吏民紛紛扶老攜幼遷到宜興,把嶽家軍駐地當作臨時的避難之地,宜興人民甚至出資為嶽飛建造生祠,以表達父老百姓的感激之情。原因無他,唯有嶽家軍能夠做到「不擾百姓」。
  • 烏合之眾的意思 《烏合之眾》最經典感悟一句話
    烏合之眾的意思是什麼呢?每當社會出現群體遊行或者是網絡上曝出了一些吸引眼球的好戲,總會有人提到《烏合之眾》,這是一本研究大眾心理學的著作,為什麼它能影響著當今人們的生活呢?烏合之眾的意思又是什麼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嶽飛帶領嶽家軍打敗金軍,趙構卻恨嶽飛
    許多人英勇反抗金軍,嶽飛也組織了嶽家軍,與金軍作戰。由於嶽孤軍作戰勇敢,很快收復了許多失地。嶽家軍也很快發展壯大,人數增加到三萬人。收復襄陽六郡後,也就是公元1135年,嶽家軍人數擴大至十萬規模。這支軍隊大部成員是老百姓,是一支個別人的武裝。不是政府的公有軍隊。這樣的一個個人的軍隊,也就是軍閥,觸動了宋朝廷的階級利益。任何一個政權都不會容忍一支個人軍隊的存在,儘管嶽飛對朝廷忠心耿耿。
  • 投稿專輯 | 烏合之眾
    正文↓↓↓「烏合之眾」的釋義為「像暫時聚合的一群烏鴉」,百度百科對它的解讀為「比喻雜湊在一起的毫無組織紀律的人群」。中學時代,語文老師在講解「群體」這一概念時,推薦了《烏合之眾》這本書。在微博上,對於某一熱點話題下的群生現象,有官方權威媒體和營銷號製造輿論主流推動群體性情緒與觀點與其同質化,有個別言論消極者藉助熱門話題居心叵測煽動民心,有烏合之眾不明是非拒絕思考盲從追隨主流言論,也有許多自認「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文化人以《烏合之眾》的論點蔑視烏合之眾愚蠢的行為。
  • 880年前,嶽家軍的一支先鋒隊,上演中國版「斯巴達三百勇士」
    嶽家軍三百勇士的「前夜」南宋紹興十年(1140)七月,嶽飛駐兵郾城縣。初五日,嶽飛的頭號死敵金兀朮率金人來犯,嶽飛迎戰,大敗金兵。初八日,金兀朮不服輸,又集齊龍虎大王等部再一次舉兵來攻,兩軍在縣北二十餘裡處大戰,幾番苦戰後,嶽飛最終以少勝多大獲全勝,取得郾城大捷。
  • 嶽家軍猛將牛皋的戎馬生涯與死亡真相
    提到嶽家軍的大將牛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粗中有細、機智過人,與嶽飛結拜為兄弟,一起抵抗金國入侵。後來金國元帥兀朮被宋軍活捉,牛皋騎在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四狼主」身上放聲大笑,因過於興奮且年事已高,最終牛皋、兀朮身亡,於是民間便流傳著「氣死兀朮,笑死牛皋」的典故。
  • 「背嵬軍」是嶽家軍專有的嗎?神秘的「背嵬」到底是啥意思?
    原創:唐封葉說起「背嵬軍」,很多人立馬就會想起嶽家軍的一支精銳部隊,因為鋪天蓋地的網絡文章都把「背嵬軍」與嶽飛捆綁在一起,百度「背嵬軍」詞條也把「背嵬軍」當做是嶽飛精銳親軍的專有稱呼,滿詞條寫的都是嶽家軍的事跡。可問題是,「背嵬軍」這部隊番號真是嶽飛專屬的嗎?
  • 撼嶽家軍三猛將:一人一刀斬嶽霖,兩人嶽飛不敢迎戰,高掛免戰牌
    撼嶽家軍三猛將:一人一刀斬嶽霖,兩人嶽飛不敢迎戰,高掛免戰牌文/輝哥講壇歷史上發生過這麼一件事情,那就是嶽家軍打敗了金兀朮
  • 為什麼我說《烏合之眾》可能是本壞書
    在這種角度來看,《烏合之眾》和同樣兩本著名的暢銷書《一九八四》《娛樂至死》一樣。它們提供的除了它們自身的觀點以外,還有一種特殊的東西:這就是精英的優越感。推薦看烏合之眾的時候,當然不會認為自己是烏合之眾的一員。相反,他會讓很多人代入其中,認為其他人,尤其是和自己對立的人是一群烏合之眾。這是非常危險的事。
  • 清算嶽家軍時,趙構一時之仁包庇此人,誰料卻無意改寫了歷史
    嶽家軍以軍紀嚴明著稱,按軍紀要將他們全部斬首,但李寶將此責攬在自己懷中,說此事由自己引起,與他人無關。 本來沒啥名號的李寶根本就沒有進入嶽飛的法眼,這樣一來,嶽飛反而十分佩服對方的勇氣與擔當,非但沒有將其斬首,反而委以重任。隨後,嶽飛接到線報,金軍會違反盟約,進軍南方。
  • 文藝嶽家軍又一力作,《坪上村傳》於今日正式發布
    馬娜表示,《坪上村傳》作為「文藝嶽家軍」的又一精品力作,既是嶽陽傳統村莊及地方性知識的有趣集錦,又是一幅幅風俗畫、風景畫和人物畫裱成的連軸長卷。既是坪上村這座村莊的個像,同時也是中國所有村莊的群像,這樣有生活氣息的作品才有生命力。
  • 嶽飛之死:嶽家軍做大做強,嶽飛涉及了朝廷政事
    此外,嶽飛統帥的嶽家軍,源於屯兵,錢糧自給自足,不依靠國庫撥款豢養;苗劉兵變,讓趙構心中留下了很深的陰影,南宋王朝也已不堪擁有龐大的中央禁軍了,地方軍閥勢力做大做強,中央政權顯然已經無力應對。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 「嶽家軍」戰力爆表,根本原因是其「反建制」
    嶽飛嶽家軍的戰鬥力在同期的南宋戰鬥序列當中排名第一,應該是沒有任何疑問的,打造這種無敵雄獅的根本,是嶽飛通過反建制的方法實現的,而中興四將的其他三位,本身都是出身于禁軍體制之內,與起於草莽的嶽飛截然不同
  • 他是嶽家軍叛徒,與金作戰發明「噴火槍」,從此開啟熱武器時代!
    李寶剛加入嶽家軍,他理所當然地成為一名小兵,這使得他的一腔抱負無法施展,讓他在軍中倍感壓抑。李寶善於智謀,戰場上真刀真槍的本事卻不大,身處紀律嚴明的嶽家軍之中,他必須遵守軍隊紀律,切不可妄自行動,一切都要聽從上級的命令,一旦被發現暗自妄為,必然會遭到斬首的下場。
  • 趙構若不發12道金牌召回嶽飛,而是全力進攻,嶽家軍能否直搗黃龍
    起初,嶽飛率領的嶽家軍與金人交戰,把金人打得節節敗退,但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宋高宗趙構選擇了議和,給嶽飛發了12塊金子,召回他,並於公元1141年11月與金人籤訂了《紹興和議》,此後每年都要向金人進貢——共250000兩白銀,共250000匹絹。後來,又聽人說起讒言,把嶽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令人扼腕。
  • 從乘風破浪到烏合之眾
    以烏合之眾的名義黑粉橫行黑粉不管初心是什麼,最終的表現就是在網上生產各種攻擊謾罵,造謠生事等等出格的表現。究其原因,如果在線下,個體出於自我保護意識,不太會做出出格的事情,出格可能受到懲罰,所以路上拿刀砍人神經病並不多,同樣看到明星跑過去指著鼻子罵:「我討厭你!你賣什麼xx人設!」 也是不存在的。
  • 烏合之眾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烏合之眾,合:聚合;眾;許多人。比喻臨時雜湊的、毫無組織紀律的一群人。出自:管仲《管子》:「烏合之眾,初雖有歡,後必相吐,雖善不親也。」近義詞有:一盤散沙,反義詞有:精銳之師,烏合之眾是貶義成語,偏正式成語;可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 號角吹響《烏合之眾:正義集結》2021行動開始
    匠心為本 時間不是金錢!  而《烏合之眾:正義集結》也有著自己的態度。有那麼一群人,在電子遊戲剛進入中國時,就對它海枯石爛。這純粹般的「初戀感」像是探險家發現新大陸的寶藏!這群人廢寢忘食,不惜冒著被父母逮到一頓暴打的「生命危險」,也要視死如歸朝著他們心中的聖地遊戲房狂奔……
  • 看電影《八佰》讀懂《烏合之眾》
    這篇文章,用法國著名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解釋群體本質,如何驅動群體的力量.什麼是群體?一群人具有了怎樣的屬性才能稱作群體?用《烏合之眾》的群體邏輯,分解電影《八佰》中420人德械師部隊,以寡敵眾的群體心理驅動戰.
  • 人們口中的烏合之眾,到底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呢
    人們口中的烏合之眾到底是怎樣的一群人呢。在漢語的意思裡,烏合之眾的意思的比喻雜湊在一起的毫無組織紀律的人群。而在外國人古斯塔夫·勒龐中看來,烏合之眾指出了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