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稍微有點自戀,一個看似有點油膩,兩逗逼主廚張亮和林述巍常常互相較勁,給《中餐廳4》來了點憨憨勁。
變動的青春合伙人,變動的飛行嘉賓,青春合伙人「船長」黃曉明一句「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成為節目的笑梗,趙麗穎復出本來就賺足了話題。
而飛行嘉賓楊超越自稱「我是你們的勞動力」和王俊凱的回歸以及杜海濤的出現似乎又落實了網上那句「堪稱史上最強大嘉賓陣容」……
只能說《中餐廳4》的 「明星效應」綜藝模式用得妥妥的。
受疫情影響,《中餐廳4》不得不留在國內租用三米多高的遊船,沿長江遊行於湖北巴東到武漢的航線,「掃街掃樓」攬客的過程起起伏伏,最終因為長江水位抬升,遊船無法穿過大橋而選擇搬運炊具、節目物品等到武漢租用當地民宿完成答謝宴。
不得已的社會條件、自然條件反而賦予《中餐廳4》「一波三折「的綜藝效果。
《中餐廳4》中美食經營不足以完美表現預告片中反覆強調的「中國味」,攬客規則「全家人「隨即上場。
「家「的話題永遠不會落幕,加上今年疫情,不少人認為家庭相聚特別是長時間家庭相聚不容易, 「掃街掃樓」攬不同的家庭到遊船上消費聚餐對於綜藝節目而言本身就是一個看點。
街邊攬素不相識的客人,輾轉樓層敲陌生的門,詢問家庭出席人數,要麼攔不到客人,要麼終於攬夠希望的與意料之外的「幾桌」,總之總能攬到一桌相對特別的「客人」,要麼是環境保護志願者,要麼是某工程重要人物。
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家的味道。
綜藝不加一點「形式」,似乎很難有綜藝的樣子,如果說這種「總能攬到一桌特別的客人」的「形式」展現了平凡人的偉大之處是無可厚非的,那麼排斥《中餐廳4》這種老套的綜藝形式也是無可厚非的。
但《中餐廳4》有一個形式可以說是非常有意義。
《中餐廳4》有意義的形式就是武漢站的答謝宴和800份愛心盒飯。
在巴東、三峽、宜昌、荊州、嶽陽、 赤壁這幾站中顧客都是自費,到了武漢變成只面對堅守武漢抗疫一線的工作者的免費答謝宴。
有人曾守護生命,有人對這些守護生命的人表達敬意,《中餐廳4》可以說是把這份敬意落實。
純甄對《中餐廳4》8萬元的贊助,為《中餐廳4》製作愛心盒飯提供資金來源。
800份盒飯的製作過程,從分組採購備食材,製作、裝盒到配送,需要青春合伙人與飛行嘉賓等親歷親為,送往武漢抗洪抗疫一線工作者手中。叮囑「再忙再累,不要忘了好好吃飯」。
沒有哪一個綜藝導演不想綜藝形式與手段另闢新徑,但並不是每一種另闢新徑都可以讓綜藝節目脫胎換骨,而公益所具有的生命力與效益遠大於話題流量,綜藝+公益,其實就是流量+價值。
《中餐廳4》掃街掃樓攬客,家味與綜藝味相碰撞,本無新意,但贏在了公益實踐。
你認為呢?
歡迎評論。
註: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