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體驗大於歷史的戰爭觀

2021-02-06 中國電影資料館


文 | 王 霞

 


說服大多數觀眾,《敦刻爾克》不是一部戰爭片而是懸疑片,其實是困難的。雖然克里斯多福·諾蘭在各類採訪中一再強調他的這一創作追求。因為標刻於二戰史以及英國史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事件是此片的實指,是唯一留給觀眾預期的信息,儘管影片中沒有出現一個歷史人物;還因為「懸疑片」不足以從整體上歸納和定義這部努力掙脫諾蘭謎題電影中那些邏輯華麗、設計精緻的想像,卻同時成就了另一種異象突起的虛構。也是因此,這部電影多少讓人迷茫,特別是擁抱諾蘭標籤的急切貼貼紙的重度影迷,以及對好萊塢戰爭史詩片難免預設的觀眾。

 

不過,無論如何,在2017年暑期結束後的第一天,經歷了國產戰爭片霸佔話語權的多日喧囂,這部影片不見生靈塗炭的血腥場面、不見高潮迭起的仇殺情節,令人從集體主義的亢奮和娛樂中再次沉入個體體驗,你可以不喜歡它,但是你絕對不用擔心被綁架。



 

22年前,諾蘭和妻子艾瑪·託馬斯(電影製片人)一起乘船跨越英吉利海峽抵達敦刻爾克,他們行駛了與「敦刻爾克大撤退」同樣的路線。不期遭逢歷史場域是一種奇特的個人體驗,尤其對於時間概念比較敏感的人。如何把它表達出來,諾蘭認為十年前的他都還沒有這個自信。一天他採訪到親歷那場戰爭的老兵,他們當時喪失自我坐標,只剩下生存願望,戰事的進退輸贏完全屬於後知後覺,這樣可以觸摸的歷時感受讓諾蘭非常痴迷。第一次,諾蘭的電影劇本縮減到以往的一半,只有76頁紙,第一次諾蘭電影摒棄敘事對對白對的依賴,以個體的沉浸式感知為目標,致敬古典敘事的懸疑手段,探討歷史空間下的個體時間形態、編織執著者的現實迷局,藉助15片孔65mm IMAX膠片,謝潑德音調(Shepard tone)技法以及華納影業大畫幅70mm電影的發行計劃,這一次,諾蘭找到了新的玩法。

 



影片開場6人英軍小隊在空蕩而封閉的小鎮裡遇襲奔逃,鏡頭跟進,音效逼人的畫外射擊聲令畫內背影一個個倒地,只剩下跑在最前面的湯米(懷特海德飾)翻牆偷生。突然湯米逃到開闊得令他目瞪口呆的敦刻爾克海灘,近距離主觀敘事和大圖景的緊張關係尤其被IMAX銀幕放大,奠定了整部影片驚懼求生的基調。



 

湯米一人代指了整個遼闊海灘上蟻群一般的40萬士兵。影片設置了海陸空三組視角的敘事線,因此不止湯米,船主道森(裡朗斯飾)的月光號,皇家空軍戰鬥機飛行員法瑞爾(哈迪飾),影片都一致地強調這些主觀敘事體的近距離景別與灘、海、空無比遼闊的戰場的對比。一方面集中關注人物主體的肢體動作:湯米的逃生,月光號的施救,飛行員的射擊,不交代人物背景,一方面敵軍(德國人)也不作為具象呈現,子彈、魚雷、炸彈均是來自空曠空間的未知威脅。這種以畫面本身製造緊張感的手法,是諾蘭對《貪婪》《迷魂記》《怒海孤舟》《死囚越獄》 等影片的有意致敬。


 


海陸空三組敘事線的空間以時間關係呈現。對於敦刻爾克這個歷史空間,三條敘事線的時長不同,但對於三條線上的人物,這是他們的全部的敦刻爾克時間。湯米以及海灘上等待撤離的士兵們的這一周,道森先生以及其他救援的私人船隻的這一天,飛行員法瑞爾的這一個小時,在求生與救死的意義上是等同的。諾蘭認為,每部電影都有著很精密的操縱時間的儀器。


 

諾蘭根據謝潑德音調的原理寫成劇本,他和漢斯·齊默(Hans Zimmer)設計的聲效空間給予了影片連續的時態。以鐘錶的滴答聲代表了所謂的永無止境的音階,摒除旋律,混合背景的槍彈噪聲,利用音調的螺旋前進效應,一直上升、上升、再上升,卻始終在三條時間線範圍內交叉剪輯,在一個連續的整體內,產生持續且不斷推進的緊張感。海灘線上,湯米意欲逃離的三艘船一次比一次帶來更近距離的死亡威脅;海面線上,月光號一次又一次營救落水遇難的士兵,且一次比一次兇險;空中線上,法瑞爾每一次擊中敵機都將自己推向更加孤絕和危險的狀態。

 


 

三條時間線的幾次偶遇與最終匯合,產生一種個人命途的陌生化效果,將戰爭中的人推向脆弱、混亂以及不確定性。以往諾蘭電影中的主人公儘管身陷身份焦慮,在執迷於一件戲劇性行為時,產生的情節點豐富而多變。但這部影片的非線性敘事既無意豐富故事性,也意不在追求主題深刻。《敦刻爾克》中的諾蘭迷局看上去要簡單許多,就是親歷者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他們只是完成了各自的身份中唯一的動作,逃、救、擊,做了該作的。英國船主一直堅定地開向戰火紛飛的海岸救人,飛行員義無反顧地殲滅敵機,直到油箱耗盡,迫降海灘,在燃起的火焰中冷靜被俘。不同的是,士兵湯米等幾個逃亡或者說被拯救者,在人設上都孤立於正規編制以外,且有著汙點。盜穿英兵服裝、冒充英兵的法國士兵,冒充醫務兵逃生的湯米,為求生拋棄同伴的亞歷克斯(斯泰爾斯飾),因怯懦退縮而誤殺他人的海軍(基裡安·墨菲飾)。他們最終的生死結局沒有被編制在一個關於歷史真相或者善惡倫理的坐標系統中,僅作為沉浸式體驗交給觀眾,但是卻在影片的結尾處,因援引邱吉爾關於這一歷史事件的著名講話,他們的個體敘事被歷史言說輕易覆蓋,並且所有的人物最終屈從於被言說的歷史。



 

近期美國的幾部戰爭片都在追求沉浸式體驗能帶給觀眾的真實感受。將個體生命與宏大的歷史事件或被言說的當下現實對峙,並試圖建立起一種全新的認知關係。而這部電影中,諾蘭對歷史和戰爭的看法,既不體現好萊塢戰爭片普遍偏右的美國主旋律(《鋼鋸嶺》),也不符合精英階層對人性深度的挖掘(《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諾蘭的電影母題裡,主人公因抗拒成為制度化的成人社會中的一員,一邊對家人深懷內疚,一邊以復仇的方式設計一個自我的假想敵,以掩蓋不安。實際上主人公模糊善惡的遊戲精神才是他們的原罪。即便是這部顛覆以往的實驗性影片,在語言和題材上有了極大的突破,卻難以改變這種代表美國當下文化傾向的精神內核。一個非理性力量此消彼張的似實(truthiness)社會裡,體驗大於敘事,對越來越機動靈活、越來越個人化和主觀化的歷史真相不再真的有興趣。

 


影片信息


導演: 克里斯多福·諾蘭
編劇: 克里斯多福·諾蘭
主演: 菲恩·懷特海德 / 湯姆·格林-卡尼 / 傑克·勞登 / 哈裡·斯泰爾斯 / 阿紐林·巴納德
類型: 劇情 / 歷史 / 戰爭
官方網站: www.dunkirkmovie.com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法國 / 美國 / 荷蘭
語言: 英語 / 法語 / 德語
上映日期: 2017-09-01(中國大陸) / 2017-07-13(倫敦首映) / 2017-07-21(美國)
片長: 107分鐘
又名: 敦刻爾克大撤退 / 敦克爾克大行動(臺) / 鄧寇克大行動(港)


劇情簡介

故事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初期,40萬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於敦刻爾克的海灘之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


英國士兵湯米(菲昂·懷特海德 Fionn Whitehead 飾)在逃離海灘的過程中相繼結識吉布森與亞歷克斯,同時民用船主道森先生(馬克·裡朗斯 Mark Rylance 飾)與兒子彼得、17歲少年喬治也離開英國,去往敦刻爾克拯救士兵。三人陸續搭救了海軍(基裡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飾)、飛行員柯林斯及湯米一行人,而戰鬥機飛行員法瑞爾(湯姆·哈迪 Tom Hardy 飾)則在被敵人雙面夾擊的艱難情形下頑強戰鬥。


影片的故事從陸、海、空三個角度講述,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每個人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才有可能活著回家。©豆瓣


-END-

欄目編輯 | 再說     責任編輯 | 汪憶嵐

掃碼關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官方微信公眾號,第一時間獲取聯盟影訊、活動預告、購票渠道等相關信息!

相關焦點

  • 丸山真男的原爆體驗與 「十五年戰爭觀」​
    《丸山真男的原爆體驗與 「十五年戰爭觀」》文 | 韓東育(《讀書》2020年8月新刊)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丸山真男去世一年後,與丸山有過三十多年學術交集卻後悔當年未能有意識與之對話的石田雄,整理出版了一部丸山的遺作——《戰中備忘錄》。
  • 歷史與電影——《敦刻爾克》
    《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以及最新在國內上映的《信條》等等,無疑都是在故事敘述和時間線層次化的完美體現,通過鏡頭細節來鋪墊電影所講述的宏觀時空觀和一些新奇的概念性元素,讓觀眾思維主動進入電影世界,除了讚嘆電影本身帶來的視覺和音效體驗,也讓自己和自己的智商進行難得一次互動,實現商業性和電影藝術的雙目標化。
  • 《敦刻爾克》,不是看一段歷史,而是走進一段歷史
    9年後,《敦刻爾克》再現了《拆彈部隊》時那種戰場上隨時就會喪命的絕望感,帶人真真切切地走入到了歷史之中。不是去看電影,而是去感受電影。 對於英國人來說,「敦刻爾克大撤退」實在是太熟悉了,從背景到過程再到影響,英國人從小學習的歷史,接觸到的老人,都能夠滔滔不絕地去再現那段歷史。
  • 當他們在說《敦刻爾克》是「神作」的時候,他們其實在說什麼?
    這又是一部有很多浪拍欄杆、水淹沉船戲碼的「海難片」,動不動就水花四起,驚濤駭浪,椅子旁就一陣陣地噴水,水霧瀰漫,需要擦眼鏡次數若干;然後還有妖風陣陣,在這初秋的夜晚,邀你一起體驗一下七十多年前敦刻爾克海面的寒涼。……這絕對是一輩子都難以忘懷的觀影體驗了。
  • 敦刻爾克歷史解密:英國人真的坑了法國人嗎?
    不過,在他的新片《敦刻爾克》中,諾蘭首次聚焦了二戰期間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這一現實題材。這是諾蘭從小聽到大的故事,承載了太多厚重的歷史和人物。電影沒有細說敦刻爾克大撤退發生的前因後果,諾蘭的海陸空三線敘事視角更注重塑造親歷戰爭的體驗感,而非事無巨細的去呈現完整史實。
  • 【HD】《敦刻爾克》2017年歷史戰爭片,克里斯多福·諾蘭編導,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
    幕後花絮—————————————————克里斯多福·諾蘭希望該片能夠為觀眾提供身臨其境的體驗,向觀眾展示戰爭的殘酷和恐怖,因此全片皆以IMAX攝影機拍攝。該片是克里斯多福·諾蘭第一次執導二戰題材的影片。
  • 導演諾蘭:《敦刻爾克》不是戰爭片是懸疑片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和製片人艾瑪·託馬斯(Emma Thomas)「《敦刻爾克》不是戰爭片,而是懸疑片」《敦刻爾克》是諾蘭首部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電影,耗時三年拍攝,諾蘭坦陳選擇這一題材的初衷,是「敦刻爾克大撤退」這一歷史傳奇對他的深刻影響。
  • 《敦刻爾克》重新定義「戰爭電影」
    諾蘭的《敦刻爾克》既沒有氣勢恢宏的戰鬥場面,也沒有血肉橫飛的暴力美學,幾乎抽空了「戰爭電影」所賴以支撐的價值體系:「倖存」(survive)才是《敦刻爾克》真正的主題。《敦刻爾克》不再滿足於講一個引人入勝的「他人」的故事,而是要讓觀眾全身心投入與劇中人物一起體驗敦刻爾克撤退時的內心感受。《敦刻爾克》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戰爭片,但它遵循了商業電影的倫理訴求——「希望」。
  • 《敦刻爾克》熱映 反類型戰爭片難續強勢
    票房首周登頂據電影專資辦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上周日《敦刻爾克》首周末收穫綜合票房1.97億元(約3000萬美元),登頂上周的票房冠軍寶座。這使得《敦刻爾克》的內地票房或有望超過諾蘭的故鄉——英國(目前累計6730萬美元),成為該片海外最大票倉。《敦刻爾克》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
  • 敦刻爾克電影在哪可以觀看 《敦刻爾克》劇情豆瓣影評
    ­  最近國外各大榜單諾蘭的這部《敦刻爾克》皆有上榜,話說這部電影在國內上映有些水土不服,在國外口碑炸裂國內就顯得有些冷落了,可能是歷史文化的隔閡,再者就是諾蘭此次別致的拍攝手法並沒有那麼大眾。­  《敦刻爾克》是一部戰爭片,故事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
  • 《敦刻爾克》導演諾蘭對談該片歷史顧問:這是倖存者的故事
    【編者按】約書亞·萊文,曾撰寫多部歷史讀物,代表作為《那些在布利茨戰役和英國戰役中被遺忘的聲音》系列。受克里斯多福·諾蘭邀請,萊文擔任了影片《敦刻爾克》的歷史顧問,其《敦刻爾克》一書是電影唯一官方授權的圖書。
  •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歷史意義是否被過譽?
    另外,我認為敦刻爾克撤退中值得稱讚的是那些冒死駕船去營救潰兵的英國民眾和在槍林彈雨中掩護撤退的皇家空軍與海軍士兵!所以你沒有必要給我糾結遠徵軍(陸軍)英勇不英勇。因為他們不英勇!敦刻爾克和長徵是兩個不同的歷史事件。二者都是 成功撤退,保存實力。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兩者是有共同點的。在這個共同點上,二者是可以類比的。
  • 《敦刻爾克》:歷史的悲情與諾蘭的雞賊
    當《敦刻爾克》的飛行員燒毀戰機被德軍俘虜,我也想找一面白旗向諾蘭揮舞。發電機計劃(敦刻爾克大撤退)開始之前,英軍已在有條不紊地撤退,法國、比利時一直蒙在鼓裡。在裡爾,在敦刻爾克的核心陣地,孤軍奮戰的法國人一次次被出賣。其中的陰謀和悲憤,英國軍官一句無比輕浮的「我留下來陪法國人」就能遮掩?
  • 《敦刻爾克》北美絕贊公映 「VR之旅」如臨戰場
    今日,影片搶先在北美公映,就早前開出的媒體評論來看,《敦刻爾克》逆天好評已經坐實「年度神作」稱號。近日,導演諾蘭親自在媒體上撰文講述影片的創作初衷和拍攝的幕後故事,全方位揭秘這部神作的誕生過程,並稱這是一次不用戴頭盔的VR(虛擬實境)體驗。
  • 《敦刻爾克》:極簡主義的諾蘭式回望
    從類型上看,「戰爭片」事實上是「歷史片」下的一個細分類型,畢竟戰爭就是歷史的一部分。1915年,大衛·格裡菲斯在《一個國家的誕生》中不僅開創了許多表現手法和電影語言(特別是「平行蒙太奇」),而且使得這部電影影響了之後二、三十年的戰爭片走向。在二戰之前,歷史(戰爭)片多傾向於遙遠的古代史,展現歷史的滄桑、磅礴與厚重。
  • 《敦刻爾克》:看電影,還是進入一部電影
    看《敦刻爾克》前需要做功課嗎?需要的,但不是什麼歷史知識,而是認臉。如果你分不清希裡安·墨菲和湯姆·哈迪,抑或是對菲恩·懷特海德和哈裡·斯泰爾斯,最好馬上找出照片看個20分鐘,因為諾蘭一如既往玩了他最愛的時間線剪輯遊戲,你可能只有一個特寫和一個正臉的時間去搞清楚事情的先後順序。
  • 諾蘭新片《敦刻爾克》與真人版《銀魂》,酷炸了
    諾蘭大神的新片《敦刻爾克》終於要上映了。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影片講述的是二戰初期,40萬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於敦刻爾克海灘上,萬分緊急之下,英國政府動員大批人民營救軍隊的歷史故事。
  • 《敦刻爾克》:從來沒有「好的」戰爭片
    對應二戰歷史,前者講的是40萬盟軍的潰敗——「敦刻爾克大撤退」。後者的背景,則是四年之後,盟軍對德軍的反擊,諾曼第登陸。 《拯救大兵瑞恩》的開場,是戰爭片中最經典的畫面。 《敦刻爾克》 2,歷史謎團 在真實的歷史中,當時的德軍坦克師團,離被切斷所有退路的盟軍士兵,只有不到20公裡。
  • 諾蘭:沒有英雄的《敦刻爾克》,不是傳統戰爭片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英國人,諾蘭從小便熟知敦刻爾克大撤退的重要性。這個重大歷史事件被納入了英國的文化記憶之中,「敦刻爾克精神」成了堅忍不懈的代名詞。當然,對於敦刻爾克的理解仍然存在很大的差異。很多人覺得,撤退的成功主要取決於駕駛自家小船參與營救的英國民眾,也有人聲稱,為了掩護友軍撤退而阻截德軍的法國軍隊才是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