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不是看一段歷史,而是走進一段歷史

2021-02-25 邑人影院


「邑人電影院」復活之軀,歡迎新老朋友們的關注!

堅持原創,不忘初心。

本文作者:李嘯天


 

一。

 

是看一段歷史,還是走進一段歷史,這是一個問題。《明月幾時有》很棒,但還不夠棒,導演許鞍華給我們展示了一段歷史,讓我們看到原來香港還有一些這樣的人,還有一些這樣的事,他們的人物魅力與歷史功績已經被人忽視了,值得被記起。看完了,哦,原來如此。

 

但《明月幾時有》止於看到,至於識見。結果,還讓人看出悲哀來了。周迅在特寫鏡頭之中明顯讓人看出了她的衰老與疲憊,讓人看到了歲月在她臉上寫下的清晰的年輪。啊,原來女神也會老!這種讓人心碎的發現,儘管只是影片的副產品,卻嚴重影響了觀感與深度的開掘,分分鐘讓人出戲,無法讓人靠得再近一些。就像遠遊的人,回到家鄉,發現兒時視為尤物一樣的女神,結果變成了皮膚鬆弛身材臃腫的大媽,那種心碎的疼痛有一種希望破滅的既視感。作為一部抗戰片,《明月幾時有》只能說不錯,只能讓人看看,遠算不上經典。

 

 

同期的《血戰鋼鋸嶺》就好了很多。它把人帶到了充滿了血與火的太平洋戰爭之中,就好像戰爭就在你的面前,幾尺遠的地方。而且還有一個人格魅力超牛的戰士,以聖徒一樣的姿態在他身上展現。但是,對於這樣的英雄,只能仰望,無法靠近,也無法讓人感同身受。現在的觀眾,並不希望以仰望的姿態去看一部電影。所以,《血戰鋼鋸嶺》很好,但是對觀眾來說存在距離,依然是讓人看的故事。

 

不過,即便如此,《血戰鋼鋸嶺》也已經入圍了奧斯卡,獲得5項提名,並拿下了其中的2項。而《明月幾時有》也必將會在金像獎及金馬獎上大獲而歸。它們都是讓人看的電影,而諾蘭的《敦克爾克》的優異之處在於,這是一部讓人走進去的電影,成就上更近一部。諾蘭一直無法得到奧斯卡的青睞,這一次應該沒跑了,拿到不敢說,入圍是肯定的了。《敦刻爾克》,我為它打了9分。

 

作為歷史題材的戰爭片,《敦刻爾克》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在於它瞬間帶人走進當年的戰場當中,開片槍聲一響,就讓觀眾瞬間覺得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個士兵,正與其他人一起進行著一場悲涼的撤退中。它不僅帶人走進影片之中,還帶人走入故事之中。《阿凡達》也帶人走入電影之中,讓人看到一場卓爾不凡的視覺奇觀,看到一個嬌豔多姿的想像世界。但你無法走進《阿凡達》的故事之中,把自己想像成為一名潘多拉星球人的人類。《敦刻爾克》的視覺不似《阿凡達》那般狂想,卻最大幅度地還原了戰爭的場面,是另外一種視覺奇觀。而諾蘭的努力,不僅僅是帶人走入電影,更帶人走入故事之中。這就是它比《阿凡達》更優異之處。

 

 

實際上,拿《敦刻爾克》與以上影片對標,都不太公正,沒有過多的可比性。至於很多人拿它與《戰狼2》比,就更無可比性可言。一部純商業故事,一部飽含歷史深度的文藝佳作,不可同日而語。《敦刻爾克》最可比擬的是9年前的《拆彈部隊》,也就是在奧斯卡上戰勝了《阿凡達》的那一部。當年,《拆彈部隊》完勝《阿凡達》,讓眾多人憤憤不平,包括我。但仔細想一下,《拆彈部隊》的勝出就在於它的深度,它不僅將觀眾帶到了戰爭之中,還將觀眾帶入了故事之中,讓人感受到戰爭中的士兵的每一個呼吸,感受到他們的不可知的命運,這種揪心的感覺簡直不像一部戰爭片,而是一部心理片。9年後,《敦刻爾克》再現了《拆彈部隊》時那種戰場上隨時就會喪命的絕望感,帶人真真切切地走入到了歷史之中。不是去看電影,而是去感受電影。而《拆彈部隊》對於伊拉克戰爭來說,又只是一個很小很小的側面,只是一個特殊兵種的特殊戰爭,歷史觀並不夠宏大,而《敦刻爾克》則是《拆彈部隊》的全面升級版,儘管諾蘭在表現故事是也採用了一個很小的切口,卻以海陸空的形式帶出了整場戰爭的立體面,視野更為宏闊,它給人看到的既有戰爭中的小細節,也有整場戰爭的全貌。所以,《敦刻爾克》對之《拆彈部隊》,更勝一籌。《拆彈部隊》已經收穫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敦刻爾克》呢?無論如何,它已經具有了這種資格。

 

 

二。

 

當然,《敦刻爾克》備受指責之處在於作為戰爭片,它壓根不像一部戰爭片,通片壓根就看不到敵軍,說是跟德軍打結果一個德國人都沒有看到,而且通片中還缺乏英雄,缺乏讓人敬仰讓人崇拜的戰士。而且,除了一個三對三的空戰之外,也基本上沒有戰爭場面。缺乏必要的衝突,缺少臺詞,甚至連時間線都顯得錯亂,都使得這部影片備受批評,遠離了大眾對於戰爭片的預期。

 

但是,誰規定了戰爭片就一定要展示戰爭?所謂的預期不過是既有套路的成見,而諾蘭則是創新者。拿舊套路去批評創新者,顯然驢頭不對馬嘴,壓根不在同一個磁場之上。格力的董明珠批評小米靠營銷上位,走不了長久。結果,小米在雷軍的領導之下,不停創新,業態越來越大,而格力的手機,不過是一場連自己員工都不願意使用的笑話。

 

克里斯多福·諾蘭是英國人,《敦刻爾克》也是一部貨真價實的英國電影。大眾對於戰爭片的成見很多來源於對好萊塢戰爭片的記憶,好萊塢商業化程度比較高,所以好萊塢出品往往有較濃的商業意識。戰爭片就往往離不開大場面,離不開對戰鬥場面的直接展示,以此去抓住觀眾。這也是《拆彈部隊》當年票房慘敗的根源,因為它太不像一部戰爭片,缺少血漿,也缺少炮火的刺激。諾蘭身為英國人,他沒有走好萊塢的套路,而是以非常英國化的姿態去拍了《敦刻爾克》,表現更細膩,也更走心。這是英國電影與好萊塢電影的最大的區別。實際上,中國的電影院裡很少有英國片,大家對於它們並不足夠了解,往往會與好萊塢搞混。像《國王的演講》,其實也是在講二戰的故事,但在片中你很少能夠感受到二戰的氣息,感受更深的還是人物的心理。此外,還有正在上映的《極盜車神》,也是一部英國片,在那裡就能感受到非常不好萊塢的形式,缺乏好萊塢常見的套路與戲劇化的形式。只是,諾蘭走的更遠,他以一種只有英國人才能更深刻感受的方式來拍攝了《敦刻爾克》,似乎是沒有更多考慮英倫之外的觀眾的感受。對於批評者,也都來源於遠離英國的地區。

 

 

對於英國人來說,「敦刻爾克大撤退」實在是太熟悉了,從背景到過程再到影響,英國人從小學習的歷史,接觸到的老人,都能夠滔滔不絕地去再現那段歷史。所以,《敦刻爾克》中對於歷史背景,完全跳過,對於撤離過程,戰爭形勢,也不去刻畫,諾蘭完全跳過了英國人所熟悉的區域,直接進入到了故事之中。《敦刻爾克》與其說是一部戰爭大片,不如說是一部紀錄片。它展示的就是如何撤退的過程,它講述歷史的細節,更多的背景,都在細節之外,不忽略,也不展開。只用更打動人的方式,抓住觀眾,直接扔到歷史的現場中去,讓人去感受最直觀的現實。既然英國人對於那段歷史都足夠熟悉了,那麼就省掉一切廢話,單刀直入好了,這沒什麼問題。

 

 

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要你展示民族的部分足夠好,就足以打動整個世界。但這個過程,需要民族之外的人去適當補補課。如果你既不想補課,又不以開明的姿勢去理解,僅僅站著說話不腰疼,就只能證明批評者自己的水準低下,別無可言。只能說,現在的人都太懶了,連動動手的精力都不願意去耗費,卻又樂於表達,嘴巴一張,話就脫口而出,製造語言的垃圾。

 

三。

 

對於《敦刻爾克》的歷史背景,其實已經有人做過,其中林楚方先生的《在看<敦刻爾克>之前,請先收下這個故事 》就整理的不錯。珠玉在前,我就偷偷懶,少整理點資料,簡單梳理一下。算是對《敦刻爾克》故事的歷史背景來點補充。

 

歷史中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發生在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之間。現在我們都稱之為「敦刻爾克大撤退」,當時的行動計劃名為「發動機行動」。當時,邱吉爾剛剛於5月10號登上首相的寶座。

 

 

更遠一點,將背景擴大一點。1939年9月1號,希特勒閃電戰滅了波蘭,二戰正式爆發。隨後,德軍繞過德法之間的馬奇諾防線,從比利時境內進入法國,把英法聯軍打了個措手不及,全面潰退。1940年5月,40萬聯軍被趕到法國東北部小城敦刻爾克。

 

這裡是個絕境,北面就是英吉利海峽。納粹軍隊從東西南三面往裡擠壓,最近的一支德國機械化部隊距離只有18公裡,而聯軍的主力還遠在80公裡開外的裡爾。

 

 

大軍壓境之下,德國如果加緊進攻,將會一舉在沙灘上清除掉這40萬大軍。但是,歷史到這裡卻發生了誤會。

 

1940年5月24日12點37分。德軍突然接到希特勒的命令:「立即停止進攻」。

 

這是一個謎一樣的指令。後世的學者無論如何都猜不透當時希特勒在想什麼。但是,它卻發生了。服從命令是軍人天職,幾千輛德國坦克,像被拔了電源的機器人,全部熄火,德軍統帥古德裡安,趕緊問上級,怎麼會這樣?上級說,別問,是元首的命令。也正是希特勒的「幫忙」,給了盟軍48小時黃金一樣的時間。

 

後來,大家都猜測希特勒的葫蘆裡到底賣的什麼藥。大概觀點如下:1.德軍高估了法軍的抵抗力,對於單兵突進的裝甲部隊的安全有所顧忌;2.聯軍已是甕中之鱉,絕無可能突圍;3.裝甲部隊需求休整,各部分戰力當時只剩50%,需休整下然後再進行決戰;4.附近藻澤地不適合裝甲部隊作戰,不可輕進;5.空軍司令格林認為只需要空軍就能將盟軍炸死在沙灘上,不需要裝甲部隊的協助,6.德軍情報認為盟軍最多只有10萬人。之外,在22日曆,英軍2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旅在阿拉斯地區對德軍進行了反擊,這次出其不意的反擊重創了快速推進之中的德軍,這也讓德軍不敢輕視盟軍。

 

另外,德國是傳統內陸國家,軍事傳統是以陸軍思想為主。德軍的認知裡,一支背水而戰的軍隊就是死路一條。他們對海權的認知過於貧乏,壓根兒想不到對方居然能從海上逃掉,而且英國人的海上船隊來這麼多,這麼快,走得這麼徹底。

 

到5月26日,德軍再次發動攻擊時,戰機已經貽誤。聚在沙灘上的盟軍,尤其是英軍,已經有了喘息時間進行撤退的策劃。沙灘的盟軍,也稍稍休整,儘管依然害怕的要命,但也恢復了一些士氣。

 

26日,盟軍開始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大撤退,計劃執行人是海軍中將拉姆齊。當時大家都非常悲觀,邱吉爾估計最多撤出3萬人,拉姆齊樂觀點,但也只是4.5萬人。但是,在邱吉爾的動員之下,英國人集體總動員,幾百艘小船,遊艇、拖船、渡船、救生艇、拖網漁船、帆船、駁船都趕往了敦刻爾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據統計,先後有693艘英國船隻和168艘法國、荷蘭和比利時船隻,共861艘各種船隻加入救援行列。最終,他們連同軍方,完整地將整個20萬英軍部隊全部撤回了不列顛島,順道還帶回了13萬盟軍。

 

其實,敦刻爾克那裡並不適合撤退,因為敦刻爾克港並不大,這裡的海也多是淺海,大型軍艦壓根無法靠近海邊,必須要有小船作為渡輪,連接陸地與軍艦的交通,這些民船起到的作用主要就是這個。而且,他們不僅僅是擺渡,還在來回折返中直接帶回了眾多士兵,每艘小船上都裝滿了人。

 

 

這就是大致的歷史背景。諾蘭用海陸空三個維度來解讀了這段歷史。「海」的角度就是民船的角度,以馬克·裡朗斯飾演的道森先生為主,駕駛一艘小型遊艇,前往敦刻爾克,沿途先後救起了被德軍潛艇擊沉的英軍船隻上的唯一倖存者「希裡安·墨菲」,再然後救起了在海上迫降的英國空軍士兵,最終趕到了敦刻爾克海域,救起了更多落海的英軍士兵,包括男主角湯米(芬恩·懷特海德 飾)等人。「陸」就是湯米這些留在敦刻爾克海灘上的士兵們,也是被救助的對象,要撤離的人。他們在海灘上留了一周,一心想著逃命,一心想著趕緊回家。「空」的視角則是以湯姆·哈迪飾演的空軍士兵為主,他及僚機編組從英國出發,趕至敦刻爾克來支援撤退。

 

尚來,空軍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的作用被低估了,海灘上的軍隊只感受到了德軍一輪又一輪的轟炸,卻極少看到本方空軍的身影,於是對空軍多有怪罪。甚至發生了被擊落跳傘的英國飛行員,被自己的海軍拒絕登船,而被德國人俘虜的情況。湯老師最終被俘的鏡頭,還原了這種場面。不過,諾蘭稍微改變了一下歷史,讓湯老師直接迫落到了德軍陣地後,沒有演出被己方拒絕登船的鏡頭。

 

 

但空軍的成績真被低估了。聯軍在撤退期間40萬人僅傷亡了9291人,當時面對的攻擊主要是德國空軍,如果沒有英國空軍,怎麼可能死這麼少的人?在整個敦刻爾克行動中,英國人損失了177架飛機,跟德國一樣。

 

 

四。

 

作為第三部分的補充,繼續說一下「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歷史,說說電影中沒有表現的其他細節。

 

敦刻爾克大撤退,英軍撤出了20萬人,法軍只撤退了9萬人。且整個沙灘上40萬人,最終到6月49日德軍佔領整個海灘為止,沒能撤出而被德軍俘虜的4萬人中,全部是法軍。這其中,說沒有貓膩,肯定誰也不信。

 

 

其實,自從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之後,英法聯軍壓根就無力抵抗,一敗再敗。1940年5月20號之前,邱吉爾對英軍的指示依然是與法軍聯合在一起,努力向南突圍。但是,三天的突圍站失敗之後,到了23日時,英軍的具體指揮官戈特將軍開始有小心思了。他違背了邱吉爾的指示,命令己方軍隊開始後退。於是,在敦刻爾克海灘上,英軍的人數遠多於法軍人數。戈特將軍的命令下出後,等於是只把法軍推到了抵抗德軍的死亡線上。是為不義氣。換句話說,能把英軍主力撤回本島,戈特將軍的這個指示起到了主要作用。

 

責任是連帶的。當戈特將軍做出撤退的命令後,邱吉爾也不再堅持向南突圍,而是開始打算就地從敦刻爾克海上撤退。19日,「發動機計劃」做出,26日決定開始執行「發動機行動」。命令下達後,邱吉爾在發給前方指揮官電報裡還有一句話:「你千萬不可和法軍以及比利時部隊討論這次軍事行動。」就是說,要對法國人保密。

 

當初,原本的撤退計劃是從加萊、布倫和敦刻爾克三個港口同時進行,每天撤退一萬人,三天計劃撤退三萬人。行動總指揮由多佛爾軍港司令海軍中將伯特倫.拉姆齊全權指揮,他稍微樂觀一點,預計可撤退4.5萬人。但是,當計劃開始執行時,加萊港與布倫港已經被德軍佔領,盟軍手中只佔有敦刻爾克港。而且,兩個星期以來,該地區一直遭到德軍猛烈轟炸,4個船塢全部被毀,8公裡長的碼頭被炸成一片廢墟,甚至敦刻爾克大半個市區也在空襲中被夷為平地。唯一還可以供船隻停泊的只有一條不足1200米長的東堤,而且還是由木樁木板搭起來的,非常簡易。而且,海中的三條航線,也被德軍控制了兩條,只留了最遠的一條尚未全佔。

 

第一批撤退發生在26日的晚上,在海軍努力下,首批1312人,主要是缺乏戰鬥力的英國後勤部隊,開始完成撤退。但直到5月30日,已經撤回的12萬聯軍士兵,僅有一萬五千名法國人。《敦刻爾克》中也有英軍不讓法軍登船的鏡頭。其實,這不怪法軍,只怪英軍當初的命令就是指針對英國人的。法軍則直到29號,才下達了撤退的命令。而且,在前三的撤退中,參與的法國軍艦也只有6艘。

 

 

具體來說。德軍從26日重新開始對敦刻爾克發動進攻,主要戰力是德國空軍。5月27日,德國空軍第3航空隊和第2航空隊大舉出動,對敦刻爾克港區和海灘進行了猛烈轟炸,總共投下1.5萬枚高爆炸彈和3萬枚燃燒彈,敦刻爾克幾乎被夷為平地。這也是當時海灘上英軍留下濃重心理陰影的主要方面,他們認為英國空軍戰鬥不力的印象也來源於此。其實,當時英國空軍作為回應,即刻從本土起飛200架次戰鬥機竭盡全力掩護海灘上的登船點和執行運輸任務的船隻,儘管英機沒有能阻止德機對敦刻爾克的空襲,但卻給德機以沉重打擊,僅德軍第2航空隊就被擊落23架,空勤人員死64人,傷7人,損失超過5月17日以來的總和!因此這天被德軍稱為「災難的一天。」相對德軍,這一天英機損失11架。

 

27號這一天,英國海軍全力以赴,抽調1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和26其他艦艇前來,這是英國海軍自開戰以來第一次用軍艦來運輸人員,但由於軍艦無法靠近海岸,這一天英軍只撤離了7669人。當晚,德國海軍潛艇、魚雷艇和掃雷艇也從剛佔領的荷蘭和比利時的港口出動,企圖藉助夜色掩護攻擊擔負撤退的英國船隻。《敦刻爾克》中英艦再三沉沒的情況,就是這種戰況的直接展現。而且,陸地上希特勒也取消了裝甲部隊停止前進的命令,令英法聯軍最為膽戰心驚的裝甲師再度投入戰鬥。

 

28日,敦刻爾克附近的天氣遭遇大霧。這為德國空軍的轟炸帶來不利,卻為盟軍的撤退帶來了便利。到了這一天,因受動員感召從英國趕來的民船已部分到達,加入了撤退計劃之中,擔當了重要作用。當時,官兵們每50人一組,每組由1名軍官和1名水手帶領,以組為單位從海灘下海,涉過逐漸加深的海水,登上小船,再乘小船擺渡到距離海岸較遠的大船。這一場景,在《敦刻爾克》中得到了重要展現。這一天,全天有17804人撤離,比前一天多了整整一萬人。

 

29日,英軍吸取從5月26日以來的經驗,採取很多措施來加快登船速度,特別在東堤,為了克服高達4至5米的潮位差,凡是能夠找到的木板、木樑,連球門的木門柱都被用來當作臨時跳板,英軍還將卡車一輛接一輛沉在海灘,作為延伸入海的臨時棧橋。這一場景,在《敦刻爾克》中也有表現。這一天,因為大量民船加入撤退,使撤退的速度大大增加,達到了創記錄的每小時兩千人!全天共撤走了47310人,為幾天來的最高記錄。

 

30日,敦刻爾克再度遭遇大霧,德軍轟炸機無法前來。在大霧的同時,海面卻出奇的平靜。使得英國動員的大批小型船隻其中不少是內河船隻都能夠出海,到達敦刻爾克接運撤退的官兵。全天共撤出53822人,由於前一天法軍才剛剛下達撤退任務,這一天其中近一半是法軍。這也是對法軍的格外照顧。因為之前幾天的行動,已經讓法國人格外震怒了。當局在與英國人在巴黎召開開會,法國人都掀了桌子。邱吉爾為了平緩法國人的火氣,將31日命名為「法國日」,以示要繼續與法國人並肩戰鬥。

 

31日,上午敦刻爾克大霧,但下午放晴了。德軍立馬加強了攻勢,挽起手的英法聯盟拼死抵抗德軍的進攻,為撤退贏得了時間。這天,有68014人撤回英國。

 

6月1日,天氣晴朗,德軍全力以赴,投入重兵。英國空軍針鋒相對,幾乎傾囊而出,派出了所有能夠派出的飛機,從「噴火」式、「颶風」式單座戰鬥機、「無畏」式雙座戰鬥機到「哈德遜」轟炸機、雙翼「箭魚」魚雷機,甚至連偵察機都投入到敦刻爾克。但英軍飛機杯德軍有效攔截,傷亡慘重。德機雖被擊落23架,但擊沉了包括4艘滿載官兵的驅逐艦在內的31艘船隻,還重創11艘,這是英軍損失最慘重的一天!這一天,海灘上又有64429人得救。

 

2日,由於前一天英國空軍已傾盡所有,再也排不出有規模的戰機編組了。海灘的撤退只好白天停止進行,改為夜間撤退。德國空軍白天無法找到攻擊目標,於是改為空襲巴黎。到了晚上,躲在敦刻爾克廢墟裡的士兵們迅速被組織登船撤退,這一晚,共撤出了26256人。

 

3日,到了這一天的凌晨,英軍已經基本上全部撤出了。接任的指揮官作為最後一批人員撤出。電影中,肯尼思·布拉納飾演的波頓將軍則留下來幫助法軍。同樣,白天無法完成撤軍。晚上,撤至英國的26175人絕大部分是法軍。

 

4日,這天上午9:40分,德軍第18集團軍所屬的裝甲部隊衝入了敦刻爾克市區,海灘上擔負最後的後衛部隊約4萬法軍來不及撤離,全數被俘。但在之前的凌晨時分,依然有26175名法軍官兵撤離敦刻爾克,滿載法軍的英軍「布卡裡」號驅逐艦是最後一艘撤離敦刻爾克的船隻。

 

4日14:23分,撤退行動的最高指揮官拉姆齊宣布「發電機行動」結束。

 

 

實際上,撤退到英國的法軍也沒有很幸運,到了英國他們就被解除武裝,因為英國人擔心,這幫法國人氣勢低落還帶著武器,打德國人沒本事,萬一添亂怎麼辦?結果,都被送進了英國人的集中營。再後來,除了2000人留在英國,其他人幾天之內又被送回法國繼續戰鬥,最終多數都死在德國人的槍炮下,幾天之後,6月22日,法國就投降了。

 

對了,上面邱吉爾的電報中還提到了比利時人。的確,盟軍中不僅有英軍、法軍,也包括比利時軍隊。整個撤退歷時9天,共有338226人從敦刻爾克撤到英國,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在撤退中,英法聯軍有4萬餘人被俘,還有2.8萬餘人陣亡,這些傷亡人員中,有的是在抗擊德軍進攻堅守至關重要的防線時戰死的,有的是在海灘等待上船時喪生在德軍空襲和炮火下,還有的是在海上隨著被德軍擊沉的船隻而葬身大海。

 

這些部隊撤離時將重裝備全部丟棄,帶回英國只不過隨身的步槍和數百挺機槍而已,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英法聯軍共丟棄了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萬輛汽車、7.5萬輛摩託車、700輛坦克、2.1萬挺機槍、6400支反坦克槍以及50萬噸軍需物資。所以,面對大量的戰備,當德軍佔領整個海灘後,宣稱了自己的勝利。德國人並不是自我感覺良好,當時英國本土的車輛和裝備,僅夠裝一個師。德國人真要登陸,英國人只能投降,熱兵器時代你沒傢伙就得死,後來加班加點生產,到9月才緩解。

 

 

而英軍對這場撤退的認知,先後有變。刻爾克撤退結束後,英國首相邱吉爾就在下議院發表演講:我們必須極其小心,不要把這次撤退蒙上勝利的色彩,戰爭不是靠撤退來取勝的。

 

不過,緊接著邱吉爾就做出了著名的演講,他說明了英國將決心繼續戰鬥:我們毫不動搖,毫不氣餒。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戰,我們將具有愈來愈大的信心和愈來愈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任何代價保衛我們的島嶼。我們將在海灘上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登陸地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決不投降。即使這個島嶼或它的大部分被徵服並陷入飢餓之中,這是我一分鐘也沒有相信過的,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仍要英國艦隊的武裝保護之下,繼續戰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

 

這場撤退的意義就在於,英國保留了繼續堅持戰爭的最珍貴的有生力量。假設一下,如果沒有撤退成功,會發生什麼?先從希特勒莫名其妙的停止進攻的命令開始暢想,假如德軍機械化部隊在古德裡安將軍的指揮下,一舉突入敦刻爾克海灘,實際上完全有機會全殲盟軍。就此,也就不可能再有大撤退的成功,這意味著邱吉爾政府的信心將嚴重受挫,甚至政權不穩,別忘了張伯倫政府的保守勢力並沒有全部下臺呢。一旦邱吉爾信心不穩,英軍無法再組織抵抗,那麼德軍在整個歐洲的勝利基本上就達成了。如果德軍掃平了歐洲,那麼德國與日本聯手東顧,中國與蘇聯能否繼續支撐得下去,也真的是個問題了。咳咳!

 

五。

 

OK。回來再說說《敦刻爾克》這部電影。

 

諾蘭基於英國人都熟知的歷史,跳過所有鋪墊,直接進入到歷史之中。這為英國之外,尤其是遠東的觀眾來說,造成了觀影障礙。無法一下子就體驗到諾蘭想要表達的意蘊是什麼。

 

從宏觀上,諾蘭採用了海陸空的全視角來展示了這場撤退。很多人把《敦刻爾克》作為戰爭片,實際上在歷史上已有公論,「敦刻爾克」不是戰役,只是一場被迫無奈的逃亡。所以,諾蘭展現的僅僅是逃亡如何進行的,就此而已。時間上,陸地上的撤退發現了一周;而海上,從英國本土到敦刻爾克再折返一個來回是一天;再空中,英國空軍從本土飛起到敦刻爾克參展,需要一個小時。諾蘭就分別從海陸空、一周一天一小時兩種維度進行了展現,力圖全景式表現那場撤退發生的過程。

 

 

微觀上,諾蘭用了三組彼此獨立又互有交集的人物來穿插整個影片故事的推進。陸地上,是芬恩·懷特海德飾演的士兵,以他的視角講述英國士兵在進入敦刻爾克之後的倉皇與失措,講他們遭遇的各種不堪,從一艘船到另外一艘,換來換去,命如薄紙。而海上,則是馬克·裡朗斯飾演的道森先生,儘管身為民眾,卻堅持要為國效力,去挽救本國士兵。空中,則是湯姆·哈迪飾演的法雷爾中尉,一心要多幹掉一個德軍,努力保護本國船隻的安全。最終,一周,一天,一小時在高潮時聚焦到了一起,湯米一番努力,終於撈到一條大船,眼前著就能安全回家了,結果卻遭遇德軍轟炸機的轟炸。而空中,那家德軍轟炸機還有兩架護航的戰鬥機作為編組,而他們遭遇的正是法雷爾中尉,法雷爾同樣是三架飛機編組而來,但一個交鋒之下,英軍的主機長就與德軍的一架飛機同歸於盡,葬身大海。剩下法瑞爾與剩餘的僚機協力幹掉了另外一家德軍戰鬥機,結果這次僚機也中彈被迫水上迫降。最終只剩下法雷爾與敵機轟炸機針鋒相對,不幸的時,此時法雷爾的飛機中燃料已耗盡,無法做出更對應對。眼看著德軍轟炸機扔下了炸彈,炸沉了湯米所乘的軍艦。但法雷爾還是以下克上,以仰視的角度擊中敵機,將其擊落,最終自己衝到了海灘上迫降,最終光榮成為了德軍俘虜。而海中,道森先生正好見證了法雷爾與敵機戰鬥的全過程,並搭救起了被敵機擊沉的英軍軍艦上的落水士兵,其中就包括湯米。而且,他還救上了水上迫降的法雷爾僚機上的戰友。

 

可能觀影中有些讓人不舒服之處,還在於諾蘭再次沒忍住炫技的部分。一周、一天、一小時,三個不同時間維度,在影片的展現上,是並列著同時推進的。這就造成了不同的時間維度。在講陸地前面部分的時候,空軍鏡頭的時間實際上是一周之後的事,海面上同樣也是一周之後的時間。而且,在空軍飛行中,海面上發生的事也是同一天裡之前發生的事。所以,看著是三條故事線同步推薦,但並非同一時間維度,不同的故事分別發生在不同的時間點上。直到最後的高潮處,三個時間段才合而為一。

 

(圖片由範小天作)

 

所以,同樣的事件,在不同的時間維度裡,會以不同的形式發生。諾蘭以神奇的剪輯,將三條故事線並列推薦,在故事呈現上這已經是最好的呈現形式了。但對於不肯動腦子的觀眾來說,這些理解起來卻存在難度。

 

可以說諾蘭善於炫技,搞了一個花招,但除此之外,還真想不到還能同時演繹三個不同的時間點上的故事。炫技與否並不重要,關鍵還是要看是否適合故事。為了炫技而炫技,是文藝片常見的手段,常不為大眾所喜。但是,當這種炫技本身就是故事時,就不再令人難受了,反而是一個好玩的表現,值得再三把玩。同樣是諾蘭的《盜夢空間》,在炫技上就做到了極致,多重夢境的解析也成為大家玩了很久的話題。《星際穿越》裡同樣如此,不同維度的思辨都極具科學精神。其他還包括《記憶碎片》,不同線索的推薦,最終合二為一,炫技的過程屬於情節的一部分,大家也都樂於接受了。

 

嗯,就是《記憶碎片》,可資對比的是,諾蘭在《敦刻爾克》中回歸了初心,在講故事上保持了最大的克制,向《記憶碎片》靠近。而不是像《蝙蝠俠》系列、《致命魔術》《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那樣,在想像力的開發大開腦洞,而是嚴謹地去講故事,努力再現歷史,用了極為寫實的手法。至於技術角度,三種不同時間點的推進方式,已經屬於非常克制的表現形式了,吹毛求疵實屬不必。更何況,單向度去看的,海上故事與空中故事,都過於單薄,不足以支撐影片的精彩程度,真要直線描述,可看性也會大打折扣。可以商榷是的,在具體的剪輯點上,可以變一點,已讓故事更流暢一點點,目前的剪輯的確有些讓人懵,需要二刷才能全明白。這樣是有些不好,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去二刷的。

 

無論如何,我覺得《敦刻爾克》棒極了。而且屬於一經誕生,就足以成為經典的作品。在之後任何一個盤點敦刻爾克事件的電影中,都無法讓人忘記這部片。甚至,說起有關英國人的二戰片中,這部片都不容忽視。打9分以上,罡罡滴!

9 .0  

敦刻爾克(2017)

長按二維碼關注 邑人影院

ID: yirenfilm 

純原創 . 深挖掘 . 漲姿勢

聊電影、求資源、交朋友

投稿、合作,請加po主微信:xtlee0213

相關焦點

  • 《為國而歌》一段應該印於每人心中的歷史
    如果不是因為有這部電影,我可能不會知道聶耳的真名是什麼,以及聶耳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他的初戀、他的生平,以及23歲的他因為逃亡而在日本去世。以前總覺得他是一個音樂家,看完電影後我才明白,他是一個人民音樂家,為人民譜曲。電影還原歷史,用聶耳的音樂穿插整部電影,聶耳失意時有音樂,絕望時有音樂,成就時也有音樂,在講他故事的時候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當時人們抗戰的艱難。
  • 敦刻爾克歷史解密:英國人真的坑了法國人嗎?
    不過,在他的新片《敦刻爾克》中,諾蘭首次聚焦了二戰期間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這一現實題材。這是諾蘭從小聽到大的故事,承載了太多厚重的歷史和人物。電影沒有細說敦刻爾克大撤退發生的前因後果,諾蘭的海陸空三線敘事視角更注重塑造親歷戰爭的體驗感,而非事無巨細的去呈現完整史實。
  • 歷史與電影——《敦刻爾克》
    最近重溫了克里斯多福·諾蘭的作品《敦刻爾克》,熟悉諾蘭的人都知道,諾蘭的電影風格更多是體現在講故事的形式,通過捉摸不定的鏡頭和非線性敘事手法來完成故事結構的完整性,以及邏輯思維的縝密。
  • ​《敦刻爾克》:體驗大於歷史的戰爭觀
    文 | 王 霞 說服大多數觀眾,《敦刻爾克》不是一部戰爭片而是懸疑片,
  • 觸摸一段真實的歷史,走進涇陽的吳家東院!
    《那年花開月正圓》中取材於真實的歷史,第一輪播出目前已經拉上帷幕,很多觀眾朋友都非常好奇,歷史上涇陽商戶中吳家真的存在嗎
  • 專訪諾蘭大神:《敦刻爾克》不是戰爭片,而是懸疑驚悚片!
    ,英軍在敦刻爾克這個位於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小城進行了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美國《娛樂周刊》評價說:《敦刻爾克》用細節而不是英雄主義來打動觀眾,是一部飽含藝術的商業電影。爛番茄上,《敦刻爾克》的新鮮度達93%;觀眾喜愛度為82%。
  • 《敦刻爾克》導演諾蘭對談該片歷史顧問:這是倖存者的故事
    【編者按】約書亞·萊文,曾撰寫多部歷史讀物,代表作為《那些在布利茨戰役和英國戰役中被遺忘的聲音》系列。受克里斯多福·諾蘭邀請,萊文擔任了影片《敦刻爾克》的歷史顧問,其《敦刻爾克》一書是電影唯一官方授權的圖書。
  • 《春夜》:一段亦真亦幻的歷史
    最近,我看完了《春夜》。這是一部關於追尋一段逝去的歷史的小說。《春夜》的作者是蔡駿,他以懸疑題材作品聞名。作者22歲開始發表小說,此後連續9年保持中國懸疑小說最高暢銷紀錄。蔡駿出版中長篇小說20多部,系列懸疑小說銷量已突破1000萬冊。
  • 一張明信片就是一段歷史
    有些時候恐怕只能靠明信片上的事物、人物穿著、歷史背景去斷代或者「憑空猜想」了。我發現明信片較之郵票更有樂趣,無論是明信片的尺寸還是信息含載量均更勝方寸一籌。對於明信片上的事物的探究也是別有一番樂趣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聊聊手頭上的這枚「濟南鎮守使署」明信片。
  •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歷史意義是否被過譽?
    另外,我認為敦刻爾克撤退中值得稱讚的是那些冒死駕船去營救潰兵的英國民眾和在槍林彈雨中掩護撤退的皇家空軍與海軍士兵!所以你沒有必要給我糾結遠徵軍(陸軍)英勇不英勇。因為他們不英勇!敦刻爾克和長徵是兩個不同的歷史事件。二者都是 成功撤退,保存實力。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兩者是有共同點的。在這個共同點上,二者是可以類比的。
  • 知青:一段歷史的記憶
    知青的歷史,是風華正茂經受磨練的歷史,是彰顯擔當永久奮鬥的歷史,是創造偉業推進共和國奮力前行的歷史。因鮮有人對知青的歷史作過系統的梳理和思考,出於對知青的情懷,作者以知青的親歷者、體驗者,對知青歷史的方方面面作出求真求實的詮釋,目的皆在於彰顯知青在歷史上的巨大價值和正向作用。
  • 導演諾蘭:《敦刻爾克》不是戰爭片是懸疑片
    導演諾蘭:《敦刻爾克》不是戰爭片是懸疑片 澎湃新聞記者 高丹 實習生 竹君 2017-08-22 09:03 來源:澎湃新聞
  • 電影敦刻爾克,為啥中國人不看
    然而,《敦刻爾克》在中國爆了冷。並不是導演不行,問題出在這電影背後的故事。在二戰期間,德國出其不意地繞過馬奇諾防線(法國最倚重最信任的防線,認為它堅不可摧),幾乎沒有損失地將四十萬盟軍困在了敦刻爾克,從而有了後來的敦刻爾克大逃亡。
  • 推薦電影 | 《敦煌》:歷史塵沙中一段千古傳奇
    劇情簡介飽受命運的左右與玩弄,行德註定在歷史塵沙中留下一段千古傳奇…… 本片日本歷史小說名家井上靖的名著改編,並榮獲1988年第12屆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獎(西田敏行)。元培學堂傾力打造了敦煌深度人文課程【敦煌藝術與文明尋跡之旅】9月,我們將跟著陳晨老師走進大敦煌——河西走廊最西端,絲綢之路通關重鎮,人類文明璀璨交匯之地,驚心動魄的魅影佛國,解讀謎一樣的敦煌藝術
  • 《見字如面》:一封書信,一段歷史,一段回憶
    然而在當代,書信的歷史似乎遭遇了斷裂。《父母愛情》中有一集曾透露過這種斷裂發生的原因。在劇中,已經七老八十的安傑和江德福稍微顯得有點跟不上時代的腳步,當他們擺弄著手機說「這玩意也能寫信」的時候,似乎已經說明了,在那之前,也許是由於手機或者電子設備的興起,我們已經更換了書信往來的通訊模式,書信也在一點點被逼迫著退出舞臺。
  • 黑水城之劫:一段不應被忘卻的歷史
    本文已獲授權轉載自喜雅藝術(himalayanartcn)在文藝作品中被屢屢描寫的藏寶之地黑水城,比現實中的大漠遺址黑水城要著名得多。黑水城確實有很多寶藏,但並非金燦燦的金銀珠寶,而是記載和見證了中國古代西夏文明的珍貴文物。這些文物被發掘的真實時間,在《龍門飛甲》所說的明朝之後數百年,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油盡燈枯之際。寶藏的發掘者,自然也不是東廠西廠的「廠公」和各路江湖高手,而是一個來自外國的探險家。
  • 《敦刻爾克》:歷史的悲情與諾蘭的雞賊
    當《敦刻爾克》的飛行員燒毀戰機被德軍俘虜,我也想找一面白旗向諾蘭揮舞。100分鐘驚心動魄、毫無節制、喧賓奪主的配樂地動山搖如雷貫耳,到底是看電影還是聽電影?諾粉跪舔諾蘭莫測高深的時間魔術和所謂技術,什麼技術?任何技術是也只能是為內容服務,技術凌駕於內容之上,是因為編導缺乏用故事、畫面抓住觀眾的能力,寄望於音效的疲勞轟炸!
  • 嘉人物丨通過記史者的眼睛 看一段和女性相關的歷史
    比如當記者的時候,我們聽到自己也有過的感受和經歷,會表達一下共鳴,口述歷史採訪時不會的,那不是一場對話。有經驗的訪問者會像牽著一條看不見的細線一樣,在需要的時候調整方向。比如我們的教授採訪一個追尋兒子在9・11裡死亡真相的穆斯林母親的時候,她談到丈夫對她有家暴,教授覺得這是個有必要了解細節的點,就追問了三個字:「例如呢?」她就沿著這個話題講述下去了。
  • 《地雷區》:二戰結束後的一段真實歷史
    這是一段真實的歷史,也是一段很少有人知道的歷史,那麼今天小麥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根據這一真實事件改編、由德國和丹麥兩國共同拍攝製作的電影——《地雷區》。關於這部電影的劇情小麥就不在此贅述了,大致講述了那段真實歷史事件當中一個排雷小隊的故事以及丹麥軍官卡爾中士在面對這群年輕的戰俘時態度和人性的變化。讓人稱讚的是該片是由德國和丹麥兩國共同拍攝製作的,能夠在多年之後直面當年那段歷史、反思自己曾經犯下的罪行實在難得。那麼接下來小麥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這部電影裡令人動容的地方吧~
  • 徜徉一段歷史,讀懂一個國——英國歷史與文化漫談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陳日華博士以這個問題拉開了江蘇省天一中學2020年第33屆校園文化藝術節名人講堂之《英國歷史與文化漫談》的序幕,一下子激起了我們的興趣。在接下來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裡,他為我們開啟了一段探尋英國歷史與文化的意義非凡的旅程。「日不落帝國」的最初起源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