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拍攝出《盜夢空間》、《星際穿越》、《致命魔術》、《記憶碎片》、《蝙蝠俠》三部曲等影片的英國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可謂是歐美電影界的科幻腦洞先鋒。不過,在他的新片《敦刻爾克》中,諾蘭首次聚焦了二戰期間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這一現實題材。
這是諾蘭從小聽到大的故事,承載了太多厚重的歷史和人物。電影沒有細說敦刻爾克大撤退發生的前因後果,諾蘭的海陸空三線敘事視角更注重塑造親歷戰爭的體驗感,而非事無巨細的去呈現完整史實。
看完電影《敦刻爾克》之後,讓我們再次進入鏡頭背後那段改寫人類命運的真實歷史
(歷史非常複雜,本文涉及到的史實也只是點到為止,如需深入,
可閱讀二戰歷史書籍或當事人回憶錄進行比對。)
英法軍隊為何被困敦刻爾克?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國軍隊對波蘭發動了進攻,二戰由此全面爆發,9月3日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不過實際上英法聯軍只是躲在馬奇諾防線後,沒有對波蘭進行有效的軍事支援。
馬奇諾防線一隅
德軍佔領華沙後,波蘭完全陷落。英法兩國只對德國對外交上予以譴責。
隔年的5月10日起,希特勒指揮德國軍隊繞過馬奇諾防線,進攻擁有300萬軍隊的比利時、荷蘭、法國和盧森堡。德軍指揮官的創新戰法令對手措手不及,裝甲部隊橫掃法國北部,將英法聯軍切成兩段,並把數十萬盟軍逼困到了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與真實照片對比
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攻勢下崩潰,德軍在敦刻爾克港區內的空襲擊沉了眾多船隻,附近海域出沒的潛艇也大幅威脅水面船隻的安全。
當時瀕臨崩潰的40萬的英國遠徵軍以及法國、比利時和加拿大軍隊的盟軍士兵,被迫撤退困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家園就在26英裡外,卻無法輕易到達。
由於敦刻爾克港口是個極易受到轟炸機和炮火持續攻擊的目標,因此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他們的形勢危急萬分。
英國軍隊的領導者很快意識到他們已經沒有能力在此停留。危難之際,多佛爾軍港海軍中將伯特倫·拉姆齊主導謀劃出"發動機行動"(Operation Dynamo),讓軍隊從敦刻爾克撤出返回英國。
他們計劃集中了30艘渡船、12艘掃雷艦,從法國沿岸的加萊、布倫和敦刻爾克三個港口,每天撤退一萬人。
然而兩個星期以來,該地區在德軍猛烈轟炸下,船塢和碼頭已經被炸成廢墟,唯有一條不足1200米長的供船停泊的東堤。
等待回家的士兵
一般認為,敦刻爾克大撤退是從1940年5月26日到6月4日。實際上在這之後,依舊有英法軍隊在法國本土戰鬥,6月13日英國首相邱吉爾還曾飛到法國進行商談。
希特勒的神秘決策:為何「放水」?
5月24日,希特勒下令地面部隊停止向敦刻爾克方向的進攻三日,而德國空軍到達敦刻爾克的2個轟炸機大隊也因能見度太差被迫帶彈返航,為英軍製造了敦刻爾克大撤退的絕佳機會。
電影中,詹姆斯·達西扮演的溫特納上校告訴肯尼思·布拉納扮演的波頓指揮官,德軍停止了進攻可能是怕坦克受到損失。
歷史上到底是為何呢?
儘管德軍內部很多軍官對希特勒的決策懷有質疑,但史學家普遍認為他的決定並非故意放盟軍一碼,而是基於對當時戰局與德軍實力的誤判。
1.德軍高層希特勒和A集團軍群司令龍德施泰德進退失據,瞻前顧後,裝甲部隊遇到小損失就不敢推進,空軍又沒發揮出來。
2.德軍根本沒想到擁有224萬官兵、2500輛坦克的法國陸軍如此不堪一擊,英法聯軍基本算是被打懵了。(希特勒不敢往前推進,難道以為有詐?)有軍迷開玩笑,希特勒就像是走進賭場只想玩把老虎機,結果贏了好幾百萬有點懵,先拿著贏了錢走出賭場想靜靜。
德軍向被圍困在敦刻爾克的盟軍空投勸降傳單
據傳,同盟國方面原本對當時局面的預期相當悲觀,英國甚至已經做好向德國有條件投降的準備,而希特勒當時對是否繼續進攻的態度也是讓盟軍的撤退獲得意外成功的重要因素。
電影中,海陸空的三線敘事讓人感受了不同時間維度同步進行的緊繃狀態。電影之外的真實歷史中,三線作戰的情形遠比電影裡展現得更加壯闊。
英國數百民船爭上前線
HOME
英國海軍部曾下令讓所有機動式遊艇在十四天內報到,抽調1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和26其他艦艇前來,這是英國海軍自開戰以來第一次用軍艦來運輸人員。
除此之外,他們通過廣播呼籲尚未被徵用的平民提供船隻。無數業餘水手、私人船主參加了行動,他們非常明白撤出遠徵軍對於英國意味著什麼。於是,駁船、拖船、貨船、客輪、漁船、汽艇乃至私人遊艇,都紛紛出海,駛往敦刻爾克。
參與救援的民用船隻中最小的Tamzine號僅長4.6米
先後有693艘英國船隻和168艘法國、荷蘭和比利時船隻,共861艘各種船隻加入救援行列。他們主要從希爾內斯、馬加特、多佛爾、紐哈芬、福克斯通和拉姆斯格特這六個港口出發,在敦刻爾克接上英法聯軍官兵後再返回英國。
當他們抵達敦刻爾克時,實際上局面已經相當混亂。士兵們為了躲避空襲隱藏在沙丘中,小鎮被炸為廢墟,德國軍隊正在逼近。很多船收不到廣播信號,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用臂板信號系統向海灘上的人呼叫,並等待對方的回覆。
由於船內空間狹小,夾板很容易被填滿,士兵們只能攜帶步槍上船,包括飛機、坦克、重機槍全被留在海灘。被救的士兵仍然是幸運的,因為不少戰友沒法像他們一樣能夠返回故土。即便如此,此次撤退仍舊傷亡慘重,差不多九萬人不幸遇難、受傷或者被拘禁。
月光石號原型人物曾在鐵達尼號
憑藉《間諜之橋》摘得奧斯卡最佳男配的馬克·裡朗斯在《敦刻爾克》中飾演道森先生。這位英國普通公民在得知大批英國軍人被困在法國海灘不能回家時,便和小兒子及其朋友自告奮勇開著小船去營救海對面的同胞。
這一角色並不是憑空捏造的,他的原型正是"鐵達尼號"的二副查爾斯·萊託勒。"敦刻爾克大撤退"時,萊託勒已經66歲了,他帶著兒子駕駛著"流浪漢號"遊艇參加了營救士兵的行動。
營救行動中,他拒絕海軍們駕駛他的船,並在危險狀況下憑藉自己的力量全力地去救盟軍士兵,就連負責登陸的軍官都不敢相信他的船竟然裝下了55個人,其中有四個人還是站在浴缸裡面。
查爾斯·萊託勒(左)《鐵達尼號》劇照(右)
萊託勒最小的兒子赫伯特是一名英國皇家空軍的飛行員,他曾教過父親如何躲避空襲,這些技巧讓萊託勒在敦刻爾克時派上了用處。
不幸的是,他在駕駛威靈頓式重型轟炸機對德國北部城市威廉港進行轟炸時英勇犧牲。片中湯姆·格林-卡尼扮演的皮特也通過臺詞表示:作為空軍飛行員的哥哥,開戰三周後就犧牲了。
影中大約使用了五十艘船,道森先生的船上綁著藍色旗,因為他是遊艇俱樂部會員,曾為皇家海軍服役。其他穿上綁著紅色船旗,代表著普通商船。
空中危機的殊死搏戰
在初始階段,德國空軍第三航空隊和第二航空隊大舉出動,對敦刻爾克港區和海灘進行了猛烈轟炸,總共投下1.5萬枚高爆炸彈和3萬枚燃燒彈,將敦刻爾克夷為平地。
電影裡,英國皇家空軍戰鬥機飛行員法瑞爾和柯林斯駕駛噴火戰機與正在轟炸敦刻爾克海灘的德國戰機決一死戰,來保護海灘上的戰友與海面上的船隻。三架同時出發的戰機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全部被毀。
敦刻爾克大撤退期間,英國派出了從本土起飛的200架戰鬥機來掩護海灘上的船隻。以一百餘架戰機被毀的代價擊落了德軍一百五十餘架戰機,儘管英機沒能阻止德機對敦刻爾克的空襲,卻給德機以沉重打擊。
片頭和片尾都有英國陸軍抱怨他們的空軍不知道在哪裡,也不怎麼幹活,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據史料記載,戰鬥機指揮部司令、英國皇家空軍上將休伊·道丁在1940年5月16日建言:如果戰鬥機部隊主力還留在本土,而皇家海軍的實力尚在的話,英國尚可一戰;而如果大多數戰鬥機中隊應法國的要求被派到法國參戰,那麼,法蘭西的淪陷之日後,英國陷落也就不遠了。
導演諾蘭透露,拍攝時為了空戰戲特地購買了一臺尺寸外觀都與噴火式戰鬥機近似的犛牛戰鬥機。劇組還費勁心血,弄來一個外形酷似噴火式戰鬥機、型號Yak-52雙人駕駛的蘇聯時代飛機。
噴火式戰機
不過也有國外軍迷指出,其實按照敦刻爾克附近海峽的寬度,湯老溼駕駛飛機的燃油數量是夠他返程的。
陸軍撤退中的英勇抵抗
相較於電影中對陸軍士兵躲避空襲的大幅描寫,真實歷史中陸軍的主動進攻能力則更強。在保證戰友撤退時做出了卓絕貢獻。
德國陸軍步兵利用比利時投降的機會直撲敦刻爾克,英法聯軍眼看已沒有部隊可以前往阻截。此時,英軍第3步兵師在師長蒙哥馬利的指揮下,以出色的機動巧妙突出德軍包圍。
他們在所有軍車的減速器上都塗了一層反光油漆,利用後擋泥板下的小燈照亮來使得後一輛車能夠緊跟,整個車隊關閉大燈,實行嚴格燈火管制,乘著夜色悄然撤出。蒙哥馬利還在十字路口和容易迷路的拐彎處設置了交通糾察哨,指揮車隊行進。
於是,第3師夜行軍60公裡成功跳出了德軍合圍,並趕到德軍前面組織起堅固防線,有力保障了敦刻爾克的安全。蒙哥馬利因此在撤回英國後升任第2軍軍長,從此開始大展身手,成為二戰中英軍最著名的將領。
另外一名在戰爭中有英勇表現的上尉名叫哈羅德·歐文·安德魯。安德魯指揮著他的連隊,經受住了長達十小時的猛烈炮擊,打退了德軍一次次衝鋒。當側翼友鄰部隊出現缺口,他又主動率領36名士兵趕去支援,擊退了至少500名德軍。
最後當他的部隊彈藥消耗殆盡,他帶著僅存的八名官兵在深至下巴的水裡艱難跋涉16000米,回到後面的陣地。他因此榮獲了敦刻爾克撤退中英國頒發的唯一一枚表彰英勇行為的最高勳章維多利亞十字勳章。
另外,在電影中,芬恩·懷特海德飾演的湯米和哈裡·斯泰爾斯飾演的阿萊克斯乘坐火車回國,他們一直懷著壓抑的心情,直到列車外的百姓奉上了酒水和歡迎,他們才如釋重負。
而在現實中,士兵們在火車上就舉著啤酒慶祝劫後餘生,他們分享笑話開懷大笑,女士們為飢餓的士兵提供食物和酒水,因為這一切本應比如今的結果更慘烈。
被拒載的法國軍人:近10萬法軍撤到英國
諾蘭在電影裡多次描繪了敦刻爾克大撤退中英國人優先的場景,絕望的法國士兵甚至從戰死的英軍士兵身上扒走衣服,冒充英軍混入撤離隊伍。
電影中,肯尼思·布拉納扮演的波頓指揮官和另外一個指揮官在片中對話:邱吉爾明面上說了英法聯軍肩並肩撤退,但私下確保英軍能回國。
邱吉爾
歷史上,在執行撤退計劃的前期,英軍被撤離的人數一度比法軍高出十幾倍。當越來越多的英軍士兵安全回到英國之後,大批英國軍隊也受命留在法國幫助更多法國軍人撤離。
整個敦刻爾克大撤退期間,共有約21.5萬英軍士兵成功撤離,法軍撤離部隊的人數也9.5萬人、比利時3.3萬。最終未能離開敦刻爾克的英軍士兵與被困在此的法軍部隊人數相當,他們聯手作戰與德軍戰鬥到了最後。
撤退到英國的9.5萬法軍,不過只是把他們被俘獲的日子稍稍推遲了一些。據傳,他們幾天後應法國政府要求,重返法國作戰。可想而知,他們在隨後的戰鬥中要麼被德軍殺害或俘虜,要麼6月22日法國淪陷後一起投降。另據史料透露,9.5萬法軍中大約有3000人留在英國,加入了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
恥辱潰敗還是勝利奇蹟?
此次撤離標誌著英國勢力撤出歐洲大陸,西歐除英國、瑞士和西班牙以外的主要地區落入德國之手,為盟軍保存了日後反攻的主力為將德意日法西斯最終送上斷頭臺奠定了基礎。敦刻爾克撤退列為二次世界大戰最著名戰役之首,被邱吉爾稱作是撤退中的奇蹟。
更有軍事歷史學家指出,敦刻爾克大撤退絕不是一場奇恥大辱的敗退,歐洲的光復和德國的失敗就是從敦刻爾克開始的,畢竟同盟國「笑到了最後」。
戰後的敦刻爾克
如今的敦刻爾克
二戰中,敦刻爾克中95%的建築被摧毀,大批百姓逃離家鄉。戰後,法國人民在廢墟上重建了敦刻爾克港和城市。
此後每隔五年的5月下旬,都會有50艘曾參與敦刻爾克大撤退的英國小船故地重遊,來到法國北部的這處港口,紀念盟軍在二戰歷史上創下的一次奇蹟。
如今,敦刻爾克已發展成為法國第三大港口城市,每年有800萬人次來此遊覽。
時光網出品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時光網
陳凱歌喊話《戰狼2》欲一較高下?
《妖貓傳》官方闢謠:空穴來風 導演沒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