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夥伴在學日語的過程中逐漸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日語裡這個單詞的發音我好像在哪裡學過?
特別是江浙滬包郵區的小夥伴在學習日語的時候經常會出現迷之既視感,這個單詞讀多了之後感覺和我的家鄉話好像!
日語裡的小說(ショウセツ),方言發音sho se;約束(ヤクソク),方言發音ya so;加減(カゲン),發言發音ga gei……
沒有聽過這些方言的同學乍一聽,真的很容易搞混!
不過這並不是什麼錯覺,江浙滬的方言確實與日語有很大的相似之處,本期就來講講日語發音和中國文化的淵源。
日語的讀音首先分為音讀和訓讀,訓讀是用日文的發音來讀出漢字,音讀是根據中國古代的讀音演變而來。比如仏這個字,訓讀是ほとけ,音讀是ブツ。音讀雖然都起源於中國,但又根據傳入時間分為了呉音ごおん、漢音かんおん、唐音とうおん三大類。吳音是傳入日本時間最長的音讀,在南北朝時期就進入了日本。當時的吳音是江南地區的通行語音,因為古代江南屬於吳國,所以這種稱為吳音。 而江南一帶是對外交流的重要港口,很自然的,吳音就隨同絲綢和瓷器一起漂洋過海,登上了日本的土地。漢音是唐代長安一帶的漢字音。日本的遣唐使帶去這些讀音,成為「正音」。當時的大唐已經成為了名震天下的「世界中心」,所以日本社會從上到下都極為推崇來自大唐首都的「普通話」,日本朝廷大力推崇漢音,而吳音則被認為是地方音,難登大雅之堂。
不過當時的長安洛陽方言和現在的陝西河南話可以說是天差地別。從聲韻調系統來看,唐代流入日本的「漢音」,比起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北方方言來,還是更像蘇南浙北上海話。
漢音和吳音的區別基本反映了古代中國長安口音和江南口音的區別。比如,漢音體現了當時長安口音清濁不分的特點,將吳音中的全濁音都改成了清音。韻母發音上,漢音將吳音中的ア段(-a)和エ段(-e)統一為ア段(-a),ア+イ(-ai)統一為エ+イ(-ei)等等。
進入唐宋(鎌倉時期),一大波中國文化隨著臨濟宗和曹洞宗的僧侶再次流入日本。這個進入日本的漢語讀音就被稱為唐音(或唐宋音),大多用於佛教經文中。
唐音基本和現代江浙話差不多,當時傳播者主要有三類人:平安中後期的中國商人、鎌倉室町時代的臨濟宗僧侶、江戶初期的中國僧人。 臨濟宗僧侶帶回日本的漢字音,多是浙江一帶的土音,江戶時期隱元等中國僧人傳入日本的漢字音,主要又是江淮官話。
對照下面的文字,你就會發現唐音和現代漢語發音高度的相似率:
観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舎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カンツザイプサ。ヘンシンポゼポロミトス。チャウケンウインキャイクン。トイチェクエ。セリツ。スェプイクン。クンプイスェ。スェチスクンクンチススェ。
近代日本翻譯的西方文化詞彙多使用漢音,這些詞彙後來又由清代、民國的留學生帶回了中國,所以很多近代產生的詞彙在中日兩國間通用,比如:
和英語這樣通過強弱來區分重音的語言不同,日語的重音是由高低調來區分的。調型包括(以四音節詞為例)。
0調:低高高高(例:學生 / がくせい)
1調:高低低低(例:每日 / まいにち)
2調:低高低低(例:果物 / くだもの)
3調:低高高低(例:答える / こたえる)
而吳語這裡以上海話為例,上海話有陰平、陰去、陽去、陰入、陽入五個單字調,然而當兩個以上音節連在一起發音時,單字的聲調就消失了,變成高中低三個調,也可以看成是與日語類似的的語言了。
首字陰平:高中中低(例:兄弟道裡 / xxiong dhi dhao lhi)
首字陰去:中高中低(例:詐死詐活 / zo xi zo hhuek)
首字陽去:低高中低(例:壽頭刮氣 / shou dhou guak qi)
首字陰入:中高中低(例:一天世界 / yik ti sy ga)
首字陽入:低高中低(例:滑頭滑腦 / hhuak dhou hhuak nhao)
這就是為什麼常常會有人覺得兩者這麼相似的原因了。
另外考考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幾句吳語的意思嗎?
覺得內容不錯的話,記得離開時點個」贊「哦!!!
以上です。
吉櫻日語專注高考日語
誠心育材 實力育材
超強師資團隊 精品小班制授課
一對一專屬vip輔導
合格才是硬道理
聯繫人:18079013735(楊老師)
報名地址:新餘市渝水區博大園中苑正南門旁二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