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沉默》中真的沒有上帝的聲音嗎?

2021-02-10 全球愛之音

親愛的聽眾朋友你們好,這裡是全球見證福音電臺〖社會熱點〗節目,我是主播慕溪。在今天的節目時間裡我給大家帶來一篇解析美國宗教電影的文章,在此也謝謝肢體團隊『今日佳音』的友情支持。那下面我們就一起進入今天的節目內容。

 

好萊塢名導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歷經波折,終於在2016年推出最新作品《沉默》(Silence)。

 

這部電影改編自日本作家遠藤周作同名小說《沉默》,對遠藤周作來說,「沉默」並不代表上帝不說話,而是上帝如何在沉默和痛苦中對世人說話。

以下為馬德裡的歸正教會牧師約瑟·塞哥維亞的評論分享,他是西班牙福音聯盟神學委員會主席,也是世界福音聯盟與羅馬梵蒂岡進行神學對話的代表之一。塞哥維亞也是西班牙幾間神學院的教授,他的著作豐富,每周也定期在福音網站上發表文章。

《沉默》演員安德魯加菲爾、導演馬丁史柯西斯與製片艾瑪寇斯柯芙

《沉默》是遠藤周作早年的重要作品,它是根據十七世紀的日本史料創作的歷史小說,故事背景發生在德川幕府下達禁教令的時代,葡萄牙的耶穌會教士洛特-加龍省裡哥受命到長崎,調查他的恩師費雷拉神父(Ferreira)當年棄教的原因。洛特-加龍省裡哥在傳教與尋訪過程中,經歷種種現實的衝突與掙扎,體會到人性的軟弱,對基督信仰進行更深層的思考。

與基督教世界推廣的其他電影相比,《沉默》這部電影中的對話包含了更多基督教教義,深刻地反思神的恩典與人的棄教、相信與背叛的沉重議題,觀眾可能不容易理解片中欲傳達的理念:費雷拉神父面對德川幕府的禁教令,如果不宣布棄教,幕府就會多殺一個信徒,那麼,神父到底要選擇神而殉教?還是選擇人以挽救其他無辜信徒?在這樣的兩難中,神父選擇踩踏象徵信仰的耶穌聖像,因著軟弱體恤生命而口裡拒絕了信仰。

就像其他偉大的電影一樣,《沉默》一片可用許多不同的方式解讀,它也讓人聯想到影史上其他經典,像是弗朗西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根據波蘭裔英國作家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小說《黑暗之心》(The Heart of Darkness)改編的電影《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以及約翰.福特(John Ford)執導的《搜索者》(The Searchers)。

這兩部電影都傳達出類似的主題,就是原本奉命消滅邪惡力量的英雄,在旅程中因為受到恐懼、暴力、仇恨的摧殘,最後漸漸變成自己本來想要消滅的魔王。在《沉默》這部電影中,觀眾看到的也是一趟旅程,它不只是揭露了拒絕基督信仰光照的黑暗世界,也揭露了信徒心中對信仰產生懷疑和恐懼的黑暗面。

 

紐約評論家理察.布拉迪(Richard Brady)認為,史科西斯在《沉默》片中再次運用了同樣的主題:現今的世代也是一樣,繼續在尋找救贖,他們不想被拯救。

《沉默》這部電影一開始,觀眾發現殘忍的審判者並不是基督教或伊斯蘭教,而是信仰佛教的當權者時,可能因為基督宗教被逼迫、信徒受苦而感動。但不久之後,觀眾就會開始疑惑:如果一定要公開踐踏耶穌聖像,也就是透過所謂的「踏繪」儀式宣示棄教,才能救其他信徒不受凌虐殺害的話,到底這些宗教象徵有那麼重要嗎?踐踏這些信仰象徵有那麼嚴重嗎?電影中最發人省思的對話之一,就是有教士說,那些受逼迫的信徒「把信仰的象徵看得比信仰本身還重要」。

為了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認識,在羅馬天主教是由聖餐(聖體聖事)所主導,主理聖餐成為天主教與基督新教爭論的焦點之一,因為天主教相信信徒在聖餐中領受的無酵餅和葡萄酒,在神父祝聖時即化成基督的身體和寶血(「變體」),但基督新教一般不認同此觀點。當然,基督宗教信仰的根基建立在道成肉身上,但對於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其他東方宗教來說,都沒有這樣的教義。

相關焦點

  • 電影《沉默》中真的聽不到上帝的聲音嗎?
    這部電影改編自日本作家遠藤周作同名小說《沉默》,對遠藤周作來說,「沉默」並不代表上帝不說話,而是上帝如何在沉默和痛苦中對世人說話。洛特-加龍省裡哥在傳教與尋訪過程中,經歷種種現實的衝突與掙扎,體會到人性的軟弱,對基督信仰進行更深層的思考。與基督教世界推廣的其他電影相比,《沉默》這部電影中的對話包含了更多基督教教義,深刻地反思神的恩典與人的棄教、相信與背叛的沉重議題,觀眾可能不容易理解片中欲傳達的理念:費雷拉神父面對德川幕府的禁教令,如果不宣布棄教,幕府就會多殺一個信徒,那麼,神父到底要選擇神而殉教?
  • 再思最揪心的電影《沉默》:在徹底的沉默中傾聽上帝
    >幾乎是我看過最讓人揪心的電影,觀影過程中我幾次緊張、痛苦、沉重到無法呼吸。可能對於基督徒來說,這部電影中所承載、影射的苦難神學,意味著太多 即便我再喜歡這部電影,卻始終沒有勇氣再看第二遍。對於那些遭逼迫的基督徒來說,活著比死去更難受,可我們為什麼還殘喘的活著?神為什麼還讓我們這樣活著?
  • 電影聲音中「沉默的藝術」
    與此相應,聲音在影視作品中的重要性逐步凸顯,某些時候甚至超越了畫面的存在。如果說聲音的出現充滿了歷史的必然性,發聲是電影必須完成的使命,那麼電影中出現的沉默瞬間卻又意味著什麼呢?簡單來講,電影中的瞬間沉默可以算是聲音的另一種特殊表達形式。換句話說,沉默並不產生於「什麼都沒聽見 」的感知效果,而產生自其與聲音的辯證關係——沉默是經由聲音「發明」的,沉默需要被「聽見」。
  • ✟ 解讀電影《沉默》中上帝的聲音
    與基督教世界推廣的其他電影相比,《沉默》這部電影中的對話包含了更多基督教教義,深刻地反思神的恩典與人的棄教、相信與背叛的沉重議題,觀眾可能不容易理解片中欲傳達的理念:費雷拉神父面對德川幕府的禁教令,如果不宣布棄教,幕府就會多殺一個信徒,那麼,神父到底要選擇神而殉教?還是選擇人以挽救其他無辜信徒?
  • 聖經解密:信上帝就沒有災難了嗎?
    點擊關注查看更多《解密解密》系列文章信上帝就沒有災難了嗎?仁慈的上帝為什麼不阻止災難?其實相關的問題,之前已經略微討論過,但最近又有人問起,今天就再儘可能全面的討論一次!>直到新約的時代也如此:施洗約翰被砍頭;甚至父神獨生的愛子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上帝都沒有幹預!
  • 由電影《沉默》想到的
    「我一直在禱告,卻感到迷失,禱告只換來上帝的沉默。」一部名叫《沉默》的電影,講述了一個葡萄牙傳教士在日本傳福音的故事。
  • 法國電影《感謝上帝》影評
    《感謝上帝》這部不同,整部電影三次轉換了敘述視角,從事件的曝光者亞歷山大,到「不在沉默」組織的創立者弗朗索瓦,再到追隨者伊曼紐爾。當年三個孩子都曾經將神父的怪異行為告知父母,所以說沉默的不是孩子,而是受害者的監護人選擇了沉默。電影中三位主人公的父母,都選擇了沉默,可沉默的方式各有不同。向父母說出事情經過最晚的是亞歷山大,此時他已經十七歲了。
  • 「爸爸,你還相信上帝嗎?」
    「你還相信上帝嗎?」亞歷山大的兒子問父親。
  • 用上帝之眼,看羔羊本質的你我
    喬納森·戴米《沉默的羔羊》當沉默變成一種聲音羔羊的悲劇隱透著悲哀,它們都在麻木中沉默,而這沉默卻像一種聲音,撕破耳膜,痛徹心扉。所有的人都在沉默中看著受罪的羔羊在代替自己死去,沉默讓泥濘中的人們錯以為,一切都再正常不過,可撕開這層表象,我們沒有發現我們也是替死的羔羊。我們睜目卻不見天日,張口卻沉默不語,毫無意識到,自己眼前又何嘗不是烈焰燃燒的地獄刑場?
  • 人類的哭聲,上帝聽見了嗎?——觀韓國賣座電影《哭聲》
    在韓國,民眾求學、升職、開業、家庭矛盾、求子等,還是常請薩滿。因為它能通靈、能驅邪、能請魂、能鎮妖、能化所有不吉之事。人們認為,有問題請巫師驅邪不算迷信,去看精神病院才丟人。影片中巫師的祭祀方式叫「固特」,這是薩滿通靈的一種手段。警察鍾久在自己救女兒無望之時,無奈之下,請巫師幫忙。不過,巫師趕鬼是要收費的,且費用很高。
  • 【周末電影】|福音電影《上帝未死2》(完整版)
    電影中,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的首席律師提出控訴,認為葛蕾絲的行為會影響多數人權益,並在法庭翻出各樣資料,欲證明耶穌並不存在,強烈表示,「我們要向世界證明一件事,那就是上帝已死。」。許多人建議女主角葛蕾絲認錯道歉,即可平息風波,但她卻說:我寧與上帝站在同一邊,被世人論斷;也不願與世人站在同一邊,被上帝論斷。正如影片中的關鍵提問「選擇做對的事」需要付出代價。因為,不同意的人會反對你、甚至毀掉你。
  • 《沉默》——魔鬼的謊言
    「馬丁·斯科塞斯還能出什麼好的嗎?」這部被冠以最富有爭議性的宗教題材的電影,於信徒而言,其內容之惡劣,可謂毫無爭議。但為什麼還冠以「最富有爭議性的宗教題材」這名頭呢?製片方的意圖很明顯,這影片的受眾不是信徒,而是給那些沒有認識基督的大眾看的,只要稍許把故事編得巧妙些,便能大獲成功。
  • 電影 | 電影中的聲音.
    聲音在電影體驗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對於編劇來說,寫作的時候也需要關注到聲音。對於導演和製片來說,前期籌備時必須要了解聲音。以下一些知識點,幫助你初步認知在電影中,聲音設計師/錄音師們都在尋求什麼。你可以在創作初期就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基於省錢或者省事的角度,幫助你獲得更好的成片質量。
  • 【610】電影《沉默》2/3
    真的很難用什麼確切的字眼,來形容心裡的感受。雨澤:嗯。那我記得上周我們也是分享「沉默(Silence)」這部電影。但是,不知道在過去的這一周,我們的聽眾朋友有沒有機會去電影院看一下這部電影。如果有去,並且聽眾朋友還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和感受。歡迎大家跟我們聯繫,來分享自己的感受。顏明:對,沒錯。我們挺想跟聽眾朋友一起來互動,一起來看電影的。
  • 心向生命的旅程——《沉默》讀後感
    更何況在日本,信仰基督教的認識至今少於全國人口1%,85%以上的日本人聲稱自己沒有宗教信仰。遠藤周作臨終前特別囑咐親人,將《沉默》與《深河》兩書放入其靈柩。為何呢?因為這兩本書是自己所愛或代表自己的最高成就?這與一貫強調謙卑為美德的教義不符。或許遠藤周作是想以此作為自己的交帳:感謝上主恩賜文學之天賦,自己也沒有浪費,甚至自己在20世紀的日本文學中是璀璨奪目的。
  • 上帝真的要放棄美國嗎?
    一些弟兄姐妹感嘆:上帝真的要放棄美國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從了解上帝的品性和行事風格著手,即從研讀祂給我們的家書《聖經》著手。我們的神是慈愛的,同時也是聖潔的。看看以色列幾千年的歷史,她雖是神耶和華眼中的瞳仁,可耶和華對犯罪後的以色列的懲罰也是最嚴厲的。
  • 上帝曾沉默了550年,你我看不到結局,但上帝知道祂在做什麼
    我們每個人都會在一個還沒有結尾的故事中死去。我們永遠不要忘記,上帝就是上帝。最終,這是他的故事,不是我們的。有時候,故事的參與者看不到結局。主前586年遭受巴比倫人入侵的以色列後代就是這類情況。以色列是痛苦的。
  • 日本幕府禁教,令上帝也「沉默」
    相較之下,同樣由他主演的另一部電影——《沉默》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說來也巧,這兩部電影都在講述信仰問題。在《血戰鋼鋸嶺》中,信仰最終戰勝了強大的世俗偏見;而在《沉默》中則正好相反。連姆·尼森飾演費雷拉神父總體來說,電影基本遵循了原著小說的敘事結構,用緩慢的鏡頭和陰暗的色調呈現出禁教時期日本基督徒的壓抑和痛苦。
  • 電影《上帝未死》&《上帝未死》觀後感
    納什承認自己是個基督徒,他不能按教授的要求做教授讓他做的事情。像所有基督徒必須在這世界上經受的,雷迪森開始挖苦嘲笑基督徒納什,他說納什完全可以自由的回到宿舍去,曲膝跪在地板上,向上帝禱告,完全不必坐在教室裡。但是,既然想要坐在教室上這門課,那就必須接受他訂下的遊戲規則。納什沉默著沒說離開,但仍不同意接受教授的提議,安靜中顯得緊張讓全場的氣氛凝固住了。
  • 電影「槽報」|看完《保持沉默》真的想保持沉默
    電影「槽報」|看完《保持沉默》真的想保持沉默  Connor Feng • 2019-08-30 15:40:15 來源:前瞻網 E2428G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