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你們好,這裡是全球見證福音電臺〖社會熱點〗節目,我是主播慕溪。在今天的節目時間裡我給大家帶來一篇解析美國宗教電影的文章,在此也謝謝肢體團隊『今日佳音』的友情支持。那下面我們就一起進入今天的節目內容。
好萊塢名導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歷經波折,終於在2016年推出最新作品《沉默》(Silence)。
這部電影改編自日本作家遠藤周作同名小說《沉默》,對遠藤周作來說,「沉默」並不代表上帝不說話,而是上帝如何在沉默和痛苦中對世人說話。
以下為馬德裡的歸正教會牧師約瑟·塞哥維亞的評論分享,他是西班牙福音聯盟神學委員會主席,也是世界福音聯盟與羅馬梵蒂岡進行神學對話的代表之一。塞哥維亞也是西班牙幾間神學院的教授,他的著作豐富,每周也定期在福音網站上發表文章。
《沉默》是遠藤周作早年的重要作品,它是根據十七世紀的日本史料創作的歷史小說,故事背景發生在德川幕府下達禁教令的時代,葡萄牙的耶穌會教士洛特-加龍省裡哥受命到長崎,調查他的恩師費雷拉神父(Ferreira)當年棄教的原因。洛特-加龍省裡哥在傳教與尋訪過程中,經歷種種現實的衝突與掙扎,體會到人性的軟弱,對基督信仰進行更深層的思考。
與基督教世界推廣的其他電影相比,《沉默》這部電影中的對話包含了更多基督教教義,深刻地反思神的恩典與人的棄教、相信與背叛的沉重議題,觀眾可能不容易理解片中欲傳達的理念:費雷拉神父面對德川幕府的禁教令,如果不宣布棄教,幕府就會多殺一個信徒,那麼,神父到底要選擇神而殉教?還是選擇人以挽救其他無辜信徒?在這樣的兩難中,神父選擇踩踏象徵信仰的耶穌聖像,因著軟弱體恤生命而口裡拒絕了信仰。
就像其他偉大的電影一樣,《沉默》一片可用許多不同的方式解讀,它也讓人聯想到影史上其他經典,像是弗朗西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根據波蘭裔英國作家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小說《黑暗之心》(The Heart of Darkness)改編的電影《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以及約翰.福特(John Ford)執導的《搜索者》(The Searchers)。
這兩部電影都傳達出類似的主題,就是原本奉命消滅邪惡力量的英雄,在旅程中因為受到恐懼、暴力、仇恨的摧殘,最後漸漸變成自己本來想要消滅的魔王。在《沉默》這部電影中,觀眾看到的也是一趟旅程,它不只是揭露了拒絕基督信仰光照的黑暗世界,也揭露了信徒心中對信仰產生懷疑和恐懼的黑暗面。
紐約評論家理察.布拉迪(Richard Brady)認為,史科西斯在《沉默》片中再次運用了同樣的主題:現今的世代也是一樣,繼續在尋找救贖,他們不想被拯救。
《沉默》這部電影一開始,觀眾發現殘忍的審判者並不是基督教或伊斯蘭教,而是信仰佛教的當權者時,可能因為基督宗教被逼迫、信徒受苦而感動。但不久之後,觀眾就會開始疑惑:如果一定要公開踐踏耶穌聖像,也就是透過所謂的「踏繪」儀式宣示棄教,才能救其他信徒不受凌虐殺害的話,到底這些宗教象徵有那麼重要嗎?踐踏這些信仰象徵有那麼嚴重嗎?電影中最發人省思的對話之一,就是有教士說,那些受逼迫的信徒「把信仰的象徵看得比信仰本身還重要」。
為了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認識,在羅馬天主教是由聖餐(聖體聖事)所主導,主理聖餐成為天主教與基督新教爭論的焦點之一,因為天主教相信信徒在聖餐中領受的無酵餅和葡萄酒,在神父祝聖時即化成基督的身體和寶血(「變體」),但基督新教一般不認同此觀點。當然,基督宗教信仰的根基建立在道成肉身上,但對於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其他東方宗教來說,都沒有這樣的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