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部分素材來源於豆瓣網及B站用戶 編譯:同期錄音網—於菟
自上世紀有聲電影誕生以來,演員得以從啞巴的狀態中解放出來,開始能夠暢所欲言。與此相應,聲音在影視作品中的重要性逐步凸顯,某些時候甚至超越了畫面的存在。如果說聲音的出現充滿了歷史的必然性,發聲是電影必須完成的使命,那麼電影中出現的沉默瞬間卻又意味著什麼呢?
簡單來講,電影中的瞬間沉默可以算是聲音的另一種特殊表達形式。換句話說,沉默並不產生於「什麼都沒聽見 」的感知效果,而產生自其與聲音的辯證關係——沉默是經由聲音「發明」的,沉默需要被「聽見」。
電影《不法之徒 》(Bande a Part )裡,Frantz難以忍受Odile和Authur之間的親密,提議道:「既然沒什麼話可說,那我們乾脆沉默一分鐘吧」。不僅僅是三人保持沉默不語,整個電影也隨之進入無聲的狀態,我們同劇中人物共處這真實的一分鐘的惡作劇。
《不法之徒》
然而電影裡突然間的沉默,人物的聲音從中消退,鏡頭裡的信息量被無限降低的同時,反而激發我們對眼前無聲的世界的想像力。而此時沉默所產生的停頓、阻滯、沉澱之感,不但沒有削減電影的魅力,反而成為戲劇性而又特權化的瞬間,達到了音樂、對白等有聲語言所達不到的效果。
《推手》
李安導演的電影《推手》中也曾運用到了沉默的瞬間,在影片的第20分鐘,有這樣一個鏡頭:父親站在花園裡抽菸,望向兒子一家人溫馨的睡前畫面。一個固定鏡頭,父親深吸一口煙,轉身回望,鏡頭從前景到遠景的對焦——從愁眉不展的父親,到遠處燈光溫馨的一家三口。父親的瞬間沉默表達了所有的無奈和惆悵,以及現實的悲哀,此時沉默的力量比起爭吵的碰撞更能深入人心。
《憤怒的公牛》
若論及沉默的瞬間的藝術手法在電影中的運用,導演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當屬代表人物。在電影《憤怒的公牛》(Raging Bull)的中,幾乎每個打鬥場景都會以一段更顯安靜的橋段開頭,這樣Scorsese就能做些事情,比如酷烈地切入猛擊中,但這些都強調了影片的主題,比起有聲的音樂、吶喊、喝彩,這樣的聲音處理方式更具有表現張力。在此後執導的多部電影中,Scorsese都到了這一手法,而且運用得更加爐火純青,比如《無間行者》(The Departed)、《華爾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禁閉島》(Shutter Island)等。
《無間行者》
《華爾街之狼》
《禁閉島》
我們將通過以下這段視頻向大家簡單介紹馬丁•斯科塞斯對這種聲音藝術表現手法的運用 。
請戳視頻 ~
推薦閱讀:點擊下方圖片即可閱讀
經驗 ▲ | 電影《帕特森》聲音設計師Robert Hein創建主角身上的「詩意」世界
產品 ▲ | RØDE無線手雷宣傳片使用體驗
作曲 ▲ | 娜塔麗·波特曼主演影片《第一夫人》——Mica Levi作曲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