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幕府禁教,令上帝也「沉默」

2021-02-13 十五言

小鮮肉安德魯·加菲爾德憑藉《血戰鋼鋸嶺》一洗往日陰霾,重新回到觀眾的視野中。相較之下,同樣由他主演的另一部電影——《沉默》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說來也巧,這兩部電影都在講述信仰問題。在《血戰鋼鋸嶺》中,信仰最終戰勝了強大的世俗偏見;而在《沉默》中則正好相反。

安德魯·加菲爾德飾演主角聖巴斯蒂安

這部電影改編自日本作家遠藤周作同名小說,講述的是兩個耶穌會傳教士聽聞老師費雷拉在日本經歷酷刑後「棄教」後,不顧教會反對執意前往日本探聽真相的故事。加菲爾德扮演的年輕的傳教士聖巴斯蒂安從長崎登岸,目睹日本幕府統治者用「踏繪」的方式搜尋天主教徒,抓捕他們並施以酷刑的過程。聖巴斯蒂安被捕後,與負責抓捕天主教徒的日本官員井上筑後守政重辯論,又見到了棄教的老師費雷拉,最終在井上的威脅下棄教,擔任起為長崎奉行所搜檢外國商人攜帶基督教物品的任務。


《沉默》提名89屆奧斯卡最佳攝影

連姆·尼森飾演費雷拉神父

總體來說,電影基本遵循了原著小說的敘事結構,用緩慢的鏡頭和陰暗的色調呈現出禁教時期日本基督徒的壓抑和痛苦。據遠藤周作在小說後記中說,這個故事的原型是一位名為鳩傑貝·凱拉的神父,刻畫的是17世紀初日本幕府時期的禁教事件。

如果我們越過電影的畫面,把視野從主角聖巴斯蒂安身上向外擴展,去看一眼那個將巨浪送上日本長崎海灘的大時代,為何從1549年耶穌會士沙勿略登上日本國土傳教,僅僅不過百年,就在德川幕府時期陷於「沉默」呢?

天主教傳入日本的時期,正值割據混戰的戰國末期。在「下克上」的風潮中,各地的大名拼命追求權勢。尤其是日本九州等地與明朝貿易往來密切的大名,從13世紀中葉開始就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和海上搶劫和開展走私貿易。在明朝打擊倭寇和停止勘合貿易的情況下,他們這種外向型的經濟形態急需新的突破口。正在這個時候,葡萄牙商人來了,同時帶來了十字架。為了追求海外貿易帶來的經濟收益,這些大名都對天主教表示歡迎。

南蠻商人

沙勿略剛到日本就被摩薩的島津貴久留了下來,他三番五次表達想要上京的念頭,都被島津以戰亂的理由極力挽留。後來他才發現原來是因為只要自己在摩薩傳教,葡萄牙商人就會來進行貿易,貿易額與當年明朝勘合貿易的金額相當。後沙勿略堅持離開,同樣受到領主松浦隆信、大內義隆、大友義鎮、大村純忠等人的歡迎。

讓日本領主垂涎的還有葡萄牙人的火器。這種先進的武器隨著葡萄牙人一來到日本就立即在爭霸戰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成為各大名競相追逐的利器。1575年,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聯軍在長篠會戰中擊敗武田勝賴,就動用了3000支火槍。

織田信長在長篠會戰中動用了3000支火槍

天主教在傳入日本之後,受到了飽受戰亂之苦的下層民眾和一些大名的歡迎。日本佛教在戰國時代過於介入政治,已經名聲狼藉。天主教宣揚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死後要接受審判的教義,以及創設醫院等福音事功讓它在民眾中有很強的吸引力。戰國後期實力最強的大名織田信長長期和一向宗、石山本願寺等佛門反對勢力較量,他也希望能通過天主教的傳播來分化、抑制佛教勢力的蔓延。甚至,他在與荒木村重與石山本願寺的聯軍作戰中,派出傳教士奧爾甘迪諾遊說荒木村重手下的切支丹城主高山右近,威脅他若不開城便將傳教士釘死在十字架上。高山右近在無奈之下只好歸順了織田信長。

高山右近像

開展貿易、獲取武器和爭取教徒(大名)支持,這是日本大名支持天主教的三大原因。在這些掌權者的庇護下,天主教在日本迅速發展起來。

不過在順利中已經埋下了悲劇的種子。天主教在日本的傳播太過於依靠當權者的支持,日本是一個神道教的國家一旦封建統治者不再需要,或是找到更好的替代品的時候,天主教這種外來的宗教就很快遭到滅頂之災。

在織田信長死後,豐臣秀吉掌握了實權,日本進入桃山時代。1587年豐臣秀吉平定了九州,逐漸接近全國統一,佛教僧團也承認了他的權威。這時,以長崎為據點的天主教勢力就成了豐臣秀吉不可忽視的政治勢力。他對切支丹大名的代表人物高山右近說:「切支丹在具有身份的士兵和諸侯之間廣泛傳教,這不是我樂於見到的。為什麼在切支丹之間有超過兄弟感情的強大的團結?這必定會對安定的天下帶來災難。」當時,在豐臣秀吉手下已經有高山右近、黑田官兵衛、小西行長、宇喜多秀家、蒲生氏鄉等手握兵權、能徵善戰的切支丹大名,這些大名團結在十字架下,對以傳統血緣為紐帶的日本封建秩序造成了非常大的隱患。

令豐臣秀吉更為不安的是,高山右近因不肯放棄天主教而被奪取兵權,卻沒有因此感到悲傷和痛苦,反而認為經受苦難可以驗證自己的信仰。這種不圖功利、一味犧牲的精神非常可怕,不僅意味著豐臣秀吉已經無法用世俗的利益去收買切支丹大名的效忠,一旦遠在歐洲的教宗讓這些切支丹大名聯合起來反對他,這些人想必會非常熱切地響應吧。

於是,在處分了高山右近的1582年,豐臣秀吉迅速宣布了《伴天連追放令》。伴天連(padre)是葡萄牙語神父、祭司的意思,豐臣秀吉宣布將在20日內將所有傳教士全部驅逐出日本,同時沒收大阪、堺、京都等地的教堂,摘除船隻和教堂上的十字旗,取下信徒脖子上的十字架,後因神父範禮安的遊說才緩和下來,留下130名傳教士在九州地區潛伏布教。

《伴天連追放令》

1598年,豐臣秀吉在進攻朝鮮失敗後鬱鬱而終,接下來統治日本的是德川家康的幕府。鑑於與葡萄牙商人的豐厚貿易利潤,德川家康緩和了對天主教徒的鎮壓,於是天主教實力擴大,到1613年的時候全國教徒總數達到近40萬(一說200萬),教堂200多所,長崎甚至取代了澳門和馬尼拉,成為「遠東的羅馬」。

好時無多。1609年,荷蘭人來到日本貿易。荷蘭是新教國家,在貿易的時候並不附帶著傳教。於是,德川幕府找到了替代天主教的好搭檔。同一時期,日本發生了切支丹武士岡本大八和大名有馬晴信的瀆職事件。幕府以此為機,在1614年宣布全國禁教,驅逐傳教士,關閉教堂。家康死後,繼任者採取了更加嚴厲的措施。據統計,從1614年到1635年,慘遭殺害的天主教徒達28萬人之多。

封建壓迫和禁教激起九州地區教徒的反抗,在日本天主教避難地島原半島發生了起義。這一事件越發印證了幕府統治者對於天主教的預判,在撲滅起義之後更加殘酷地迫害天主教徒,基本禁絕了基督教在日本的傳播。

日本九州地區是戰國後期至德川幕府時期天主教徒的據點

在電影中,聖巴斯蒂安看著被搜捕到了天主教村民被官員綁在海水裡幾天幾夜,任憑海浪拍擊著單薄的軀體,最終體力耗盡而亡。教徒在臨終之前唱著聖歌,到了夜晚,士兵們把教徒的屍體抬上岸,放在堆好的木材上火化,那一幕分明是對中世紀宗教繪畫中殉道者被抬下十字架的模仿,而巨浪則象徵著世俗政權對宗教信仰的殘酷碾壓。剝離掉主觀情緒去看這一片段,我們能不能這麼認為:世俗政權的禁教,是它順應形勢最自然的選擇;而教徒則用殉難得到了心靈的滿足。誰也沒有戰勝對方,各自堅守著立場,僅此而已。

本文推薦自公眾號 我還真的不知道  歡迎掃碼關注

如果你也想被十五言推薦,請戳閱讀原文,申請寫作權限,開啟你的寫作之旅。

相關焦點

  • 影視|上帝在日本「沉默」:為何傳教士能在中國做官,在日本卻慘遭酷刑?
    相較之下,同樣由他主演的另一部電影——《沉默》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說來也巧,這兩部電影都在講述信仰問題。在《血戰鋼鋸嶺》中,信仰最終戰勝了強大的世俗偏見;而在《沉默》中則正好相反。安德魯·加菲爾德飾演主角聖巴斯蒂安這部電影改編自日本作家遠藤周作同名小說,講述的是兩個耶穌會傳教士聽聞老師費雷拉在日本經歷酷刑而「棄教」後,不顧教會反對執意前往日本探聽真相的故事。
  • 電影《沉默》中真的沒有上帝的聲音嗎?
    好萊塢名導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歷經波折,終於在2016年推出最新作品《沉默》(Silence)。 這部電影改編自日本作家遠藤周作同名小說《沉默》,對遠藤周作來說,「沉默」並不代表上帝不說話,而是上帝如何在沉默和痛苦中對世人說話。
  • 電影《沉默》中真的聽不到上帝的聲音嗎?
    這部電影改編自日本作家遠藤周作同名小說《沉默》,對遠藤周作來說,「沉默」並不代表上帝不說話,而是上帝如何在沉默和痛苦中對世人說話。《沉默》演員安德魯加菲爾、導演馬丁史柯西斯與製片艾瑪寇斯柯芙《沉默》是遠藤周作早年的重要作品,它是根據十七世紀的日本史料創作的歷史小說,故事背景發生在德川幕府下達禁教令的時代,葡萄牙的耶穌會教士洛特-加龍省裡哥受命到長崎,調查他的恩師費雷拉神父
  • 再思最揪心的電影《沉默》:在徹底的沉默中傾聽上帝
    《沉默》▽ 電影《沉默》,改編自日本作家遠藤周作在196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而《沉默》也代表了日本20世紀文學的高峰之作。 電影的背景,發生在德川幕府時代全面禁教時期。 而《沉默》就講述了這一時期,一個葡萄牙耶穌會的傳教士,偷渡到日本傳教的故事。
  • ✟ 解讀電影《沉默》中上帝的聲音
    《沉默》是遠藤周作早年的重要作品,它是根據十七世紀的日本史料創作的歷史小說,故事背景發生在德川幕府下達禁教令的時代,葡萄牙的耶穌會教士洛特-加龍省裡哥受命到長崎,調查他的恩師費雷拉神父(Ferreira)當年棄教的原因。洛特-加龍省裡哥在傳教與尋訪過程中,經歷種種現實的衝突與掙扎,體會到人性的軟弱,對基督信仰進行更深層的思考。
  • 心向生命的旅程——《沉默》讀後感
    《沉默》是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小說,講述了德川幕府時代禁教令下長崎附近的小村子,一個葡萄牙耶穌會的教士偷渡到日本傳教的故事。當時的日本正處於17世紀幕府統治時期,奉行的是閉關鎖國的政策。主人公們親眼目睹了基督徒遭受迫害的情形,這使得牧師們的信仰受到了嚴重的挑戰:上帝為什麼會在他的子民受苦受難時,仍舊默不作聲呢?
  • 電影《沉默-Silence》
    2017年有一部以日本江戶時代的禁教為主題的電影上映。
  • 從遠藤周作小說《沉默》背後的福音敘事看亞洲神學(上)
    小說《沉默》亦是,以江戶幕府對天主教迫害的時代為背景,以一個偷渡日本的葡萄牙籍傳教士的視角,記錄了當時日本草根信眾的社會生活和堅定信仰,特定社會壓力下的巨大道德張力,對東西方的上帝、人性觀念進行了對比,由此探討天主教能否紮根於日本人精神土壤。該小說同時也可看作是作家自身的信仰告白。
  • 【沉默Silence】電影的核心也是關於基督教信仰層面的問題:放棄自己的信仰到底意味著什麼?
    《沉默》改編自著名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故事發生在德川幕府時代禁教令下長崎附近的小村子,一個葡萄牙耶穌會的教士偷渡到日本傳教,並調查恩師因遭受「穴吊」酷刑而宣誓棄教一事,因為這事在當時歐洲人的眼中,不只是個人的挫折,同時也是整個歐洲信仰、思想的恥辱和失敗。
  • 在線高清電影 |《沉默》唯有生命才能影響生命!
    《沉默》是由美國派拉蒙影業公司發行,由馬丁·斯科塞斯執導,安德魯·加菲爾德、連姆·尼森、窪冢洋介、淺野忠信、亞當·德賴弗聯合主演的歷史劇情片。該片於2017年1月13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根據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德川幕府時代禁教令下長崎附近的小村子,一個葡萄牙耶穌會的教士偷渡到日本傳教的故事 。
  • 以日本德川幕府時代禁教為背景的新電影《沉默》臺灣上映 談殉道在...
    2017年1月17日,由馬丁·斯科塞斯執導,安德魯·加菲爾德等主演,根據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改編,以日本德川幕府時代禁教為背景的新電影《沉默》在臺灣上映,內陸在相關視頻網站也可找到在線觀看資源。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一衣帶水的鄰邦、櫻花盛開之地的天主教傳入史,以及跟電影有關的殉道。
  • 雖然《沉默》無緣奧斯卡,但這無損遠藤周作的經典性
    誠然,在《沉默》中,對於神的描述,遠藤用了「悲傷的眼神」、「有一滴眼淚欲奪眶而出」、「溫柔的眼神」、「痛苦的」、「忍耐的基督」這樣的字眼,呈現的是一種母性化的形象。有教徒讀者認為遠藤對基本教義的理解有錯,只關注「罪」,但不重視「罰」,甚至以「寬恕」代替了「懲罰」:基督對於棄教者、告密者和軟弱者,就像母親對犯了錯的兒女一樣,不但不責罰,反而去寬恕他(她)。
  • 【特別推薦福音電影】特蕾莎修女+沉默+天使心+(補發)約瑟的故事(上,下)
    【《沉默》】             (請點擊上圖來觀看)劇情簡介: 《沉默》改編自著名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故事發生在德川幕府時代禁教令下長崎附近的小村子,一個葡萄牙耶穌會的教士偷渡到日本傳教,並調查恩師因遭受「穴吊」酷刑而宣誓棄教一事,因為這事在當時歐洲人的眼中,不只是個人的挫折,同時也是整個歐洲信仰、思想的恥辱和失敗。
  • 《沉默》電影推薦
    劇情簡介(豆瓣) 《沉默》改編自著名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故事發生在德川幕府時代禁教令下長崎附近的小村子,一個葡萄牙耶穌會的教士偷渡到日本傳教,並調查恩師因遭受「穴吊」酷刑而宣誓棄教一事,因為這事在當時歐洲人的眼中,不只是個人的挫折,同時也是整個歐洲信仰、思想的恥辱和失敗。
  • 說翻臉就翻臉,為什麼日本在這件事上如此殘忍?
    這份驅逐令起始便說,日本乃神國,而天主教則為邪教,命所有傳教士在20天內離境。但命令同時又說,葡萄牙人仍可以來日本貿易。他下令在京都和大坂逮捕26名教士和信徒,並在翌年以違背禁教令為名將其公開處死。此次長崎26人殉教事件揭開了日本大規模清洗、迫害天主教的序幕。 「卸磨殺驢的德川幕府」1603年,統一日本的德川家康在江戶開設幕府。
  • 電影解說《沉默》:帶你經歷信仰火煉!
    ——改編自著名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這是馬丁·西科塞斯第二部宗教作品,籌備期超20年。導演西科塞斯說:「從第一次讀原著那天至今已經28年,這部作品從未離開過我的腦海。」上映之前《沉默》被視為2016歲末頒獎季的熱門電影之一。影片講述的是:在日本,德川幕府時代,開始閉關鎖國並實行禁教時期,羅德裡格斯和卡洛普神父冒著生命危險去尋找棄教的費雷拉神父。
  • 德川幕府後期日本財政改革的正當性悖論
    宜責令柴野彥助(慄山)和岡田清助(寒泉),與門人共商討,「相禁異學」,以樹「正學講究」之人才為用心——這便是所謂「寬政異學之禁」的「示諭」要點。就是說,在「聖堂」等儒教學問場地,要禁絕朱子學以外的所有講義。荻生徂徠的學術及弟子太宰春臺的理論,亦被作為禁絕對象而橫遭排斥。(14)而且,享保改革和田沼改革時被徂徠再傳弟子海保青陵猛烈批判過的儒教道德,(15)亦在松平定信的導向下被廣泛復闢。
  • 《沉默》——魔鬼的謊言
    讓人驚訝的,紐約聖公會教堂的大主教Paul Moore看完《基督最後的誘惑》的第二天,便把《沉默》的原著給了馬丁·斯科塞斯。大概這位大主教獨具慧眼,對《基督最後的誘惑》情有獨鍾。故此,理所當然的將同樣情有獨鐘的《沉默》給了同樣獨具慧眼的馬丁·斯科塞斯。
  • 一部最叫人揪心的電影《沉默》:對苦難的真正回答,在十字架上
    電影《沉默》,改編自日本作家遠藤周作在196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而《沉默》也代表了日本20世紀文學的高峰之作。 電影的背景,發生在德川幕府時代全面禁教時期。 但是到了17世紀,局勢就急轉直下,幕府的政策開始改變,當權者對於外來信仰的打壓,就像看到癌症腫瘤一樣,急於切除免留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