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7日,由馬丁·斯科塞斯執導,安德魯·加菲爾德等主演,根據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改編,以日本德川幕府時代禁教為背景的新電影《沉默》在臺灣上映,內陸在相關視頻網站也可找到在線觀看資源。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一衣帶水的鄰邦、櫻花盛開之地的天主教傳入史,以及跟電影有關的殉道。
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史實是,日本早在中國明朝時期其實就已經成為一片福音的沃土,1600~1613年短短的13年期間,就有37萬的人信主。然而伴隨著日本的復興而來的卻是魔鬼的瘋狂反撲,有學者稱,有50萬基督徒悲慘殉道,日本四百年前的那段復興史也是一部充滿血淚的殉道史。
順利傳入並迅速發展於武士之地的天主教
在日本列島的傳教活動始於1549年,耶穌會神父、葡萄牙天主教宣教士聖方濟各•沙勿略(Father Francis Xavier,又譯法蘭西斯)抵日。將基督信仰帶進九州鹿兒島,他以基督的愛來收養被人遺棄的痲瘋病人,專心教導聖經及背十架的信心。一年間,就帶領了100多人歸主。當中許多忠心的門徒也積極投身宣教。兩年後,法蘭西斯離日時,信徒已達2,000餘人。
方濟各在1552年的信中對新奉教的日本天主教徒表示讚賞:「我看到新奉教的人對我們的成功感到多高興。他們熱心地去加強自己的信德,又敦促他們已經勸化的外教徒接受領洗。」1576年第一座天主堂祝聖於日本的前首都京都。
當時歐洲宣教士的信中寫道:我們的福音在中國受到抵制,但沒想到,在日本卻大受歡迎!1600~1613年短短的13年期間,就有37萬的人信主! 到1605年時,信徒增長至70萬,佔當時日本總人口1,800萬人的4%。甚至許多王公貴族、將軍大名信主。
長崎天主堂(圖:資料圖片)
殘酷野蠻的逼迫
有賴耶穌會士福傳的努力,天主教得以穩定又不受阻礙地廣揚福音至1587年。那年日本的教友人數已增長至近二十萬。1587年,1587年豐臣秀吉宣布禁教。豐臣秀吉作為當時國家實際上的統治者,因被兩位天主教婦女拒絕成為他的妾侍,受辱之下於是開始清除從公務員和軍隊中的天主教徒。耶穌會被禁止進行進一步的傳教活動,當時二百四十所天主堂中三分之一被燒毀。
那時候的凡僧(日本佛教僧人),特別是首都以外地區的,極具影響力,他們的敵意也促使豊臣秀吉決定發動對日本天主教徒的迫害。自十七世紀初開始抵達日本的英國和荷蘭的誓反教商人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為從當權者尋求利潤豐厚的貿易條款,他們參與了對日本天主教會的迫害,幫助尋找天主教徒的藏身之地。他們向日本官方建議從外國人中,確定天主教傳教士最可靠的辦法,就是命令疑犯用腳踐踏十字架。由於誓反教教徒拒絕羅馬天主教的儀式,包括敬禮基督受難的標記,提議這種辦法的人自己不會有困難通過試驗。
1597年,旨在消滅日本天主教會的迫害中的第一次事件發生。十六世紀日本的天主教信仰中心之一是長崎。1597年,豐臣秀吉將軍在俯瞰長崎的山坡上把26位日本天主教徒釘在十字架上,其中最年幼的門徒只有12、3歲,同時有1萬多名信徒受害。他們包括教友、方濟會和耶穌會的傳教士,和日本首批本土出生的耶穌會修士之一,三木保祿。
下一波的迫害於1614年開始。 1619年,幕府頒布「踐踏基督繪像令」,好查出基督徒並逼迫信徒改教或選擇進入監牢。這項命令一直延續至1857年,各村莊每年定期舉辦踐踏大會,許多的信徒於是將信仰隱藏在心中,將十字架與聖經藏在佛壇後。基督徒最後的抵抗延至1637年的島原半島之亂之後,終究不敵幕府的勢力。教會及基督徒的名稱,從此消失在日本的社會之中。
徳川家康將軍下令銷毀所有在日本倖存的天主堂。傳教士以及顯赫的新奉教日本家庭被判處流放。針對日本天主教徒的迫害整個世紀一直未有減弱。1622年9月,二十五位天主教徒,其中包括九名耶穌會士,六名道明會士,四名方濟會士,在被迫目睹三十名同行的天主教徒被斬首後,被處以火刑。當時在日本的一位英國商人,理察·葛克施(Richard Cocks),看到「五十五名天主教徒(在京都)被處決時受酷刑至死」。殉道者當中包括高喊著:「耶穌,接受我們的靈魂!」在母親的懷抱中被處火刑的五、六歲兒童。
迫害者精心設計酷刑,為求設法迫使天主教徒作出叛教(拒絕基督)的行為。殘忍的鎮壓者所用的酷刑讓人不寒而慄:十字架刑、斬首刑、微火烤刑,更令人毛骨竦然的武刑罰是灌涼水、以鐵針或竹串插入指甲或陰部,以及恐怖的「浸糞坑」:綁住受刑人的腳,而將其頭部倒吊置入坑內,直至斷氣為止。
十八世紀前在日本殉道的日本天主教徒估計共有二十萬人,教會僅記錄其中三千餘名。十七世紀中葉,僅餘的傳教士去世後,令記錄這一段時期日本殉道歷史更加困難。
元和大殉教(圖:資料圖片)
逼迫中的堅守
1600年,幕府壓迫信徒的政策更趨嚴厲,信徒人數卻持續增長至30萬人。在1614年頒布禁教令到1644年期間的30年,仍然有百名以上的宣教士偷渡來日本。據統計,至1629年,通過方濟會的宣教,日本東北地方有2萬6千人得救。耶穌會至1626年的統計,也有2萬人以上的日本人受洗歸主。這些人很多是在迫害當中信主、受洗、殉道。
聖方濟各一開始在日本做傳教工作時發現:「我認為我們將永遠找不到另一個與日本同等的民族。」日本這些信仰的人面對殉道時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熱忱。1597年,在長崎被釘十字架的其中一人是十三歲的小崎多默(Thomas Kosaki)。去世前,他寫告別信給母親:「按照天主所賜給我的恩寵,我寫這信給你,親愛的媽媽。根據判決,大家都會在長崎與教士一起被釘在十字架上。我們一共二十六人。請不用擔心父親和我,我們會在天堂等著你…… 如果你不能找到神父為你施行終傅聖事,請記著要為你的罪痛悔和堅守信德。也請記著來自耶穌基督源源不盡無數的祝福。因為世界上一切都將很快消逝,即使你被迫成為乞丐,也務必不要失去的天堂的榮耀。無論人對你說什麼,用耐心和愛心承擔一切到最終。請為我們祈禱。最重要的是,我求求你——你的心總要深深為罪痛悔。願天主保佑你!」
正是信德,令他們英勇地超越迫害者的野蠻和仇恨,但這並不是日本天主教會史上最後的光輝一頁。教會繼續忍耐,十七世紀的殘酷迫害導致教會轉向地下—— 一個沒有神父的教會,並且除了聖洗外,沒有其他聖事。然而在祈禱的支持下,倖存的日本天主教徒等待「羅馬派人來」。日本天主教會被迫轉移至地下活動近二百年。
日本鎖國期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初結束。傳教士回日。(這段期間誓反教教徒亦加入傳教。)普遍認為宣教工作必須從頭開始。1865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珀蒂讓神父(Father Petitjean)在長崎市建造一座小聖堂。多年來除了他自己以外沒有別人進入聖堂,直到一天早上,三名日本婦人在他身旁跪下來向他提問,確認了他是神父後,她們說:「很好,你是像我們一樣的天主教徒。」
終於有人從羅馬到來。原來,在長崎市和周邊地區有約二千五百名天主教徒倖存到十九世紀中葉。全國天主教徒人口約五萬名。日本天主教會在野蠻迫害和沒有神父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倖存,深深地打動教宗庇護九世。他宣布,3月17日為日本教會的瞻禮日——尋回長崎天主教徒瞻禮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