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生存》:我們為何熱愛自然?

2021-01-07 與Winter的五百天

看完《荒島餘生》不久,我被一部很特殊的電影所吸引,和前者一樣,這同樣也是一部講述荒野生存的電影。

電影的名字就叫做《荒野生存》。

在電影的開頭有如上一段引言,翻譯成中文就是:

無徑之林,常有情趣;

無人之岸,幾多驚喜;

岸畔崖間,鼓濤為樂;

無人駐足,是為桃源;

吾愛世人,自然甚之

——拜倫

該片段選擇了拜倫的詩作《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一部分,原作是借主角恰爾德和拜倫的身份譜寫的浪漫抒情史詩,對當時殖民者的殘暴表達憤怒和抨擊,同時又對壓迫者的解放報以渴求,對自由人民和意志不吝讚美和鼓舞。

該篇詩作是拜倫主要的詩作之一,其間不僅包括上述富有人文情懷的格局探討,還有對萊茵河、阿爾卑斯山以及義大利建築和雕刻美的喜愛和欣賞,電影的開頭所展現的這一小段,就是拜倫對這些美景的感慨。

相比於複雜的階級社會而言,拜倫更加熱愛純粹的自然,這當然與他坎坷的一生有關。

而《荒野生存》這個故事,講述的,也是一個年輕人離開社會,擁抱自然的故事。

坦白而言,這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故事。

當遠行的列車緩緩離開站臺,吉他撥弦,一曲略帶苦澀的民謠風背景樂響起,故事開始正是講述。

這部電影主角名叫克里斯多福,在流浪荒野的過程中,他給自己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叫做:亞歷山大超浪人,英文是Alexander Supertramp,tramp本身具有流浪的意思,所以在這裡,克里斯多福把自己當做一個流浪者,一個不同於一般流浪者的超級流浪者。

為什麼他會選擇去流浪呢?

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他做出這樣的選擇的呢?

正像拜倫之所以投入到自然,熱愛自然,是因為當時貴族階級的腐敗和荒誕,他對人類社會的規則失望甚至絕望,相比之下,更純粹的自然就顯得美妙不可多言。

克里斯多福,這個後來自稱為亞歷山大超浪人的小夥子,也是因為對人類社會的失望而渴求寄生於自然的,在克里斯多福從艾文理大學畢業後,對兒子的成就極其滿意的夫婦倆想要獎勵兒子,告訴他將要給他一輛新車的時候。

克里斯多福拒絕了。

對於家境優渥的克里斯多福而言,父母的獎勵對他而言更像是對年幼時家庭不和諧的一種補償。因為在小時候,父母曾在克裡斯面前多次爭吵,甚至討論過離婚,這給克裡斯造成了不小的童年陰影。

為了離開不負責任的父母,他走上了一條流浪的路。

這註定是一條不尋常的路,也是一條孤獨的路,不同於《荒島餘生》的不可選擇性,克里斯多福的荒野流浪是一次主動的選擇,既為了逃避世界,又為了親近自然。

他將自己的所有積蓄,將近兩萬四千美金,全部捐給了美國樂施會,希望能夠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幫助,而對於他自己,他沒有留下一分錢,即使有了現金,克里斯多福也會選擇處理掉,甚至是燒掉。

當他開始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他不會選擇折中的方法,而往往會選擇更加極端甚至是不可挽回的方法對當下事情作出回應。

比如遇到露宿荒野,遇到洪水之後,棄車徒步。

再就是燒掉僅有的一沓美金。

他沒有給自己留後路,純粹只是為了做而去做。

因為只有做過和感覺到的才會是真實的。

真實對於克裡斯而言尤其重要。

克裡斯對世界的虛偽抱持著一種極度的厭惡,在父母的謊言中,他看到了虛假的婚姻。

在與路過的夫妻交談時,他也提到過這點。

對於克里斯多福而言,真正的真相不是在書中所學到的一些理論和名詞,而是能夠看得見的,摸得到的,感受出差異的東西,它就像柏拉圖提到的隱藏在龐大的物質實體之後的永恆形式,是讓一切實體之所以成為實體的原因所在,而對於存在而言,這種感受的主觀性,才是真正的存在本身。

父母虛偽的婚姻讓他產生厭倦,他們的愛究竟是真的,還是因為金錢而不得不在一起的呢?

究竟克里斯多福的存在對他們有什麼樣的意義?

克里斯多福自己也不知道。

他只是想做一次重生,擺脫過去的自己。

擺脫那個為了成為父母心目中的優秀榜樣的虛偽的自己,真正的走出舒適圈,成為一個孤獨的人,一個獨立的,孤獨的流浪者。

流浪者的意義,並不是我們傳統而言的「去看世界」,雖然他確實包含了這個意義,但是卻並不是他的全部,在原始的世界中測量自己存在的尺度,盡情的感受自己作為生者無限的快樂,是流浪者的核心。

在這裡,你能感受到最切實的生命之美和自然之美。

除此之外,影片在展現自然和人類社會之間關係的時候,也用一種客觀的角度,展現了克里斯多福在二者之間的一種思考角度的變化。

倘若《荒野生存》只是一個逃脫社會的人如何葬身於荒野的故事的話,那麼故事本身可能並沒有那麼出彩,一開始的克里斯多福想要探尋的,就是一種真實,因為在生活中無法尋求到這種真實,於是他求助於荒野,求助於自然。

一個脫世的人,在自然中獲得了新生,並成長起來,勇敢起來,和《荒島餘生》一樣,這部片子的結構仍舊是一個環狀的結構,雖然最終我們主角克里斯多福並沒有活著回到現實社會中,但是正因為他的死亡,讓其流浪的意義得以強化。

我們總是為了某些目的而在踐行著某種行為,所以即使是理想主義者,他們對於情感的執拗也是稍微強於普通人罷了,克里斯多福的自然之旅,更傾向於一種對一些問題的探討旅程,我們生於社會,長於社會,終究離不開社會,離不開人。

所以無論是和雷裡夫婦的相遇。

還是和妙齡少女特雷西的曖昧情節。

以及那個永遠沒有踏出過舒適圈的老人,法蘭士先生。

克里斯多福遇見了各種各樣的人,用自己的行動和思想影響著他們。同樣的,他也在潛移默化的被這些他所遇見的人影響,「荒野」的生存沒有野獸,更多的,是各種各樣的人和他們的思想,他們或許一生只會遇見一次,但人與人之間的影響卻可能持續一輩子。

你看,克里斯多福是厭惡人類嗎?

顯然不是。

儘管有著童年印象,儘管被父親的謊言所蒙蔽,但是他依然是友善的,正義的和堅定的,他不追求絕對的荒野,但是卻為了斷絕信念而否定一切可能的幫助,也是為了更好的斷絕與社會之間的聯繫。

但隨後我們也看到了這樣的一幕。

他雖然討厭金錢,雖然討厭社會,但那只是因為他覺得他們虛偽,膚淺,而當認識了韋恩,也就是一個農場的農場主的時候,他突然覺得生活原來也可以很有趣,而謊言有時候也可以是善意的。

韋恩被抓離開之前,還不忘告訴克里斯多福關於路線的建議,他真正把克里斯多福當做朋友,而不是一個打工者,而在父母的眼裡,克里斯多福只是他們婚姻的一個累贅,一個不該存在的多餘人物。

所以,其實不是人或社會出了問題,而是人與社會的一部分出了問題,克里斯多福願意走入這樣的世界,也願意成為社會的一員,但出於對真實的渴望,他渴求著有一次機會能夠做真正的自己,與其說它是一場《荒野生存》,倒不如說是《回歸社會》,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世界就像克里斯多福所遇到的那些人一樣真實和美好,我們還會選擇成為流浪的一員嗎?

自然是我們逃避苦難的避難所,梭羅的《瓦爾登湖》如此,拜倫的《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更是如此。

所以克里斯多福臨死前,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與人分享快樂,快樂才是真實的。

我們可能無法感受克里斯多福的那種快樂,但是卻可以從電影的種種細節中發現快樂的起因,當情感被歸類為某種細節時,這種情感才越發真實。

最終,克里斯多福在1992年8月18日去世,去世的時候名字從「亞歷山大超級浪人」變回了克里斯多福,也代表著他旅程的結束。

最終,他從與他人分享的快樂中找到了他所期望的那種真實,也將這份真實永遠的保留在了他的生命裡,這是一次史詩性的旅程,正如開頭所提到的那篇節選詩歌一樣,充滿了對理性和自由的熱切渴望。

它不是在浪費生命,也不是消費理想,正如我所提到的,它是在完成著克里斯多福想要完成的真實之旅,它將真實帶到了他的面前,並且他抓住了真實,進而對世界有了新的思考。

那麼,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會因為這樣的故事而產生改變嗎?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先行者的存在意義在於為人們提供一種可行的前進路線,而克里斯多福的故事會讓整個社會對待情感教育時給予更多的關心和關注,我們的社會的轉變是緩慢的,但是只要轉變始終存在,我們就必須嘗試著另改變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至少有一次,擁抱那自由......

相關焦點

  • 電影:驢友必看的《荒野生存》
  • 格桑花電影|| 《荒野生存》
    電影《荒野生存》是改編自真實的故事,它源自於1996年喬恩·克拉考爾(Jon Krakauer)的同名著作《Into the Wild》。
  • 《荒野獵人》:一個人的荒野生存
    一個人的荒野生存故事改編自麥可·彭克的長篇小說,影片一開始就是作為皮草商人的格拉斯和妻子及兒子的群像。好像一直被侵佔一直被掠奪的印第安人一樣,他們一直為了生存在改變、遷徙甚至去戰鬥。可是依舊改變不了他們一點點的消失,直到徹底從地球上消亡。他們也曾為了種族的生存抗爭過,然而弱肉強食似乎是這片殘暴叢林的生存法則,一直如此。他們都用自己的力量和世界和自然和命運做著一場豪賭,格拉斯在本質上和克里斯多福(備註:荒野生存男主)別無二致。
  • 電影|《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
    吾愛世人,自然甚之。想必對於很多男生來說,大自然帶有一種獨特的魔力,這種吸引力來自於發自內心的對於遼闊無界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對於《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這一部偉大電影網上的精闢入理的影評眾多,確實有很多認真看過走心寫出來的影評,可以從實現人生價值方式、家庭教育問題和戶外運動等方面切入。
  • 簡評哲學藝術電影《荒野生存》
    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導演: 西恩·潘編劇: 喬恩·科萊考爾主演: 埃米爾·赫斯基,瑪西婭·蓋伊·哈登,威廉·赫特,凱薩琳·基納類型: 冒險/傳記/劇情/藝術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荒野生存》這部影片講述的便是偉大的克裡斯多夫的事跡,充滿著哲思,充滿著感動,它讓我熱淚盈眶,讓我哽咽難語,它直擊我的靈魂,給我震撼。我的踽踽獨行像極了他,並且對一些社會現象有絲厭倦和不滿,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在超驗的層次。同樣地讓父母牽掛,讓妹妹牽掛,略微不同的是,我與家人的關係還比較和諧。
  • 《荒野生存》:獨自一人荒野生活尋找自由,臨死前才發現生活真諦
    大家好我是阿龍,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冒險感人電影《荒野生存》。克裡斯出生在富裕家庭,從小享受優越的生活條件,造成了他偏執的性格,大學畢業後他卻厭倦了日常的生活,選擇荒野流浪中尋找自由,但是在最後卻意外死在荒野。
  • 【沁和電影欣賞】《荒野生存》
    電影能讓我們用另一個人的眼光來看待這世界,我們在現實無法實現的事、無法體驗的情感,在電影中可以體驗。每周三晚上20:00我們將放映旅行主題電影,歡迎所有愛旅行的朋友來參加。本周觀看的《荒野生存》,取材於發生在1992年的真實事件。24歲的理想主義青年克裡斯託佛·麥克坎德萊斯拋棄一切現代文明的束縛回歸原始,義無反顧的前往荒蠻之地阿拉斯加,將挑戰極限的生存方式一直堅持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 換個角度看《荒野生存》:自然界從來只有殘酷,沒有詩意
    ①電影的文化背景:美國精神中的荒野情結。美國建國後有長達百年的西進開荒運動,在徵服荒野的過程錘鍊和鍛造了特有的民族精神。梭羅的《瓦爾登湖》提出了回歸自然,傑克.倫敦的《荒野的呼喚》、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都提出了擺脫文明的偽飾融入原始的荒野,讓「荒野」具有了理想化氣質,成為人們追求詩意生活、成為掙脫世俗束縛的象徵。
  • 《荒野生存》十年:我們找到該怎樣活著的答案了嗎?
    和主人翁的性格一樣,這是一個簡單至極的故事。人類從遠古而來,因為逃避自然的威脅而聚集,將文明層層堆積,常常自我陶醉,又顧影自憐。人類誕生科技,又誕生藝術,歌頌文明,又批判文明,我們有一時的滿足,確伴隨著永恆的迷失。
  • 《挨餓荒野》評測:生存冒險手遊,帶你感受德爺貝爺的荒野求生
    本文來自:好遊快爆-爆有料編輯:是蘿蔔不是葡萄相信多數喜歡生存類遊戲的朋友們都曾看過貝爺與德爺的野外求生節目,而蘿蔔也不例外,當年入了貝爺《荒野生存》的坑後,可是一口氣看完了其拍攝的所有求生節目,甚至一度將網上的其他生存欄目也都看了一遍,其中自然便包括了德爺的《單挑荒野》與《荒島餘生》等節目。
  • 臺灣荒野保護協會:讓公眾看見自然的力量
    我們將陸續向大家講述入圍者的環保故事。今天要推送的是臺灣民間環保團體荒野保護協會。他們以全民參與的方式,通過環境教育、棲地保育、守護行動等活動,引領更多人認識自然的珍貴,影響一代青年人的環保理念。1995年,在一群普通大眾自發組織下,公益社會團體臺灣荒野保護協會成立(以下簡稱「荒野」)。自成立之初,荒野一直致力於以全民參與的方式,通過環境教育、棲地保育、守護行動等活動,引領更多人認識自然的珍貴,影響一代青年人的環保理念。 身在臺灣的我們,眼看著優美的自然環境逐漸被蠶食,深感無力與痛心,因而才挺身而出,召募群眾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
  • 《荒野生存》:家庭、自我、生存、死亡
    前段時間在咖啡館放映了《荒野生存》這部片,年輕時,沒有看懂這部片子,就是聽著名字與荒野有關,與生存有關,而且是真人真事改編,主人公放棄了去哈佛上學的機會
  • 生活另外的可能性——電影《荒野生存》觀後感
    梁東方如果一個人遠離人類社會,單獨生活在荒野之中,完全與自然為伴的話,那後果很大可能就是他無法生存。如果短時間內回不到人類社會中來,那需要抵禦嚴酷的自然條件的遠古人類的命運——死亡,壽命不長的死亡——很快就會降臨到他身上。
  • 每周悅讀之六:Into the Wild - 荒野生存
    我們的文明程度越高,我們的恐懼就越深,擔心我們在文明過程中拋棄了在蠻荒時代屬於美,屬於生活之樂的東西。 --傑克·倫敦 《野性的呼喚》有沒有想過孤身一人在荒野中可以走多遠,生存多久?或者換個角度,有沒有想過要去流浪,去荒野中生活,去重新認識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去尋找生命的意義?
  • 《荒野生存》,極端放飛自我,卻無處安放靈魂
    文 | 公子漁美國電影《荒野生存》是一部風格瑰麗的大片,影片展示了非主流青年克里斯多福放棄生活中的一切,選擇做一名「超級流浪者」,走向茫茫荒野求生。影片通過克里斯多福的經歷,把對生存意義的探尋與壯美的自然風光結合在一起,觀眾跟隨著他的腳步一起遊歷北美大地,探尋人生自由。
  • 野外生存類節目《決勝荒野之華夏秘境》開播
    《決勝荒野之華夏秘境》開播  頂級製作《決勝荒野之華夏秘境》B站開播,看德爺角逐華夏荒野之王  4月24日,由嗶哩嗶哩聯合Discovery探索傳媒集團重磅打造的野外生存類節目《決勝荒野之華夏秘境》在萬眾期待中將於嗶哩嗶哩進行全網獨播。
  • 中秋計劃 沙漠風暴之荒野生存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把沙漠孤寂的天空渲染成色彩斑斕,描繪出一幅充滿浪漫和溫情的畫卷;由美國探索頻道製作的寫實電視節目《荒野求生》中英國冒險家貝爾·格裡爾斯的探險故事一次次觸動著我們不安分的躁動的神經;浙江衛視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沙漠期讓我們見識到了原來沙漠也如此好玩有趣
  • 男子直播荒野求生 挑戰生存考驗
    六間房男主播「小小魚兒荒野求生」(房間號:840264)近日就親身上陣,為大家現場直播了兩期「荒野求生」特輯,區別於偶像貝爾•格裡爾斯《荒野求生》節目的團隊作戰,「小小魚兒」在兩期共計10天的時間內,隻身一人深入山中,不但靠吃野菜、抓山雞為生,更遭遇墳頭迷路、猛獸侵襲等驚悚瞬間。
  • 旅行日曆 |11月在阿拉斯加圓荒野生存夢
    可定製師說了,越是冷越要起來嗨,還要去荒野嗨!十一月:性情中人,去野!無二之旅早就給你準備好十一月的請假密招請假5天+2個雙休=阿拉斯加荒野生存之旅11月,這裡還沒有冷到連呼吸都被凍住,但卻能滿足一切關於冬季的幻想:大雪紛飛、純潔的冰川、狗拉雪橇的瘋狂、漫天舞動的極光……這個『最後的邊疆』承載了多少旅人的夢,11月,踏上這條荒野生存的探險。
  • 荒野生存的8個常見致命因素
    1.沒有避難所野外生存技能1這是一個雙向的錯誤,將會導致你在荒野環境中無法度過更多的時間。第一點是沒有適當的避難所,第二點是你沒有知識能力去建立一防衛的避難所。當我們談到在荒野中遇難的人或一群人時,你會聽到一個常見術語,即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