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生存》:家庭、自我、生存、死亡

2021-02-09 騎行西藏

前段時間在咖啡館放映了《荒野生存》這部片,年輕時,沒有看懂這部片子,就是聽著名字與荒野有關,與生存有關,而且是真人真事改編,主人公放棄了去哈佛上學的機會,獨自流浪兩年,最後於荒野中歸於天國,莫名的就喜歡。

隨著年歲漸長,經歷漸多,對於這部片子,又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這不是一部講述如何在荒野生存的片子,而是通過主人公的遭遇,講述家庭對人的影響,以及一個人如何擺脫家庭成長環境的困擾,頑強的去追尋自我的故事,結局悲喜並存,主人公在荒野中終於尋回了自己,然而卻又因為自己的虛妄失去寶貴的生命,是否,人總要在死亡的那一刻,才能真正的去看清楚自己?

電影的情節根據主人公逃離的歷程與回憶穿插並行,如果不用心的去看,很難看一次就能明白其間的關係,理解其意義。

故事以克裡斯尋找自我為主線,分5個章節:

1、自我誕生

從大學畢業,脫離父母的期望之路,斷絕一切來往,走上尋找自我的道路。(穿插的回憶是克裡斯童年受到父母爭吵的困惑,因為母親是第三者且與父親始終沒有正式的關係而困擾於自己是私生子的身份),這是克裡斯難以尋找到身份認同的主因,而父母終日為錢爭吵,讓他從小對金錢就充滿了厭惡,父母自以為是能夠隱瞞一切,卻讓克裡斯認為這個世界充滿了虛偽。

2、青春期

獨自去流浪,不顧一切風險,穿行與生死之間,這是充滿了青春熱血,既敏感,又多愁,對世界充滿了好奇,能輕率的用生命來冒險的年齡。這個過程中,克裡斯如果不是運氣所致,已經死了兩次,一次是在荒蕪中遭遇洪水,幸運的避過,車子被毀,一次是在漂流過程中,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也不知道安全措施,幸運的在激流中進入了墨西哥。

3、成年


路途上遇到的人,讓克裡斯感受到友情,感受到生活的不容易,成人的世界,每人都有自己難以言說痛苦,而要繼續旅程,必須去工作來賺取他原來所燒毀的金錢。然而克裡斯依舊因為家庭的陰影,不敢去承擔成年相應帶來的責任,每一次,都是偷偷的不辭而別,離開那些對他好的人,不敢去接受美麗少女的愛情。

我很喜歡的片子裡的一首歌,關於欲望,關於個人與世界的關係。歌詞寫:「碌碌俗世,光怪陸離,沒有我的存在,希望你不會寂寞。」

這個世界很大,個人存在與否,這個世界也不會感到寂寞,真正感到寂寞的,反倒是那些所痛恨過的父母,所愛過自己的人,對於人來說,世界很大,世界也很小,你的世界,就是你周遭的人所組成。

4、家庭

當克裡斯遇到一位孤獨的老人,聽了他的故事,受到老人無微不至的關懷與開導,終於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他開始轉變,但他依然堅持要走最後一趟旅程,而且是不顧旁人的勸導,在冬天去走阿拉斯加荒野,希望在那獨自體驗荒野一個人生存。

5、獲得智慧

當克裡斯在荒野中面臨生存的危險,雪山融雪讓河道變寬,無法回到原路,而他自大狂妄的沒有帶地圖,使得無法尋找到新的道路,被困荒野。他獵殺了一頭鹿,卻又因為沒有實踐過如何燻肉,導致肉生蛆而無法吃,最終食物短缺,又臨時對著書本來尋找野生植物充飢,誤吃毒草死亡,一周後,他屍體被發現。

臨死前,他讀著書中關於自己的夢想:「我歷盡世事,如今終於覓到幸福之所在,歸隱于田園,幫可幫之人,助無助之者,行善行之事,修身養性,怡情山水,泛舟書海,唱遊天地,鄰裡坊間,其樂陶陶,這就是我理想的幸福。」在生命盡頭,他用虛弱的手指歪歪扭扭地寫下了這行字,一行熱淚奪眶而出——他終於通過體驗得出人生的結論:「Happiness is only real when shared(只有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這句話在此後也成了無數人的座右銘。

克裡斯最終找回自我,與這個世界講和,用回了他父母給予的名字。然而,這是以生命為代價,而他父母懺悔之時,卻再也喚不回兒子。

這部片子我看了很多遍,我覺得很多為人父母的朋友,也應該看看這部片子,言傳身教自古有之,然而至今很多中國的父母,還是沒有學會,小孩子接觸世界的第一道橋梁就是家庭,家庭的關係,會被他映射到這個世界,家庭的關係不和諧,會讓小孩成長後,與這個世界也很難取得和諧的關係。

相關焦點

  • 《荒野生存》,極端放飛自我,卻無處安放靈魂
    01主題呈現:荒野放飛自我,卻無處安放靈魂家庭成長環境是導致克里斯多福出走的直接原因。他父母的婚姻一團糟糕,其父親早在同母親結婚前,就跟前妻結婚並育有一子,他父母成了姘居關係,而克里斯多福兄妹竟然淪為私生子。
  • 格桑花電影|| 《荒野生存》
    電影《荒野生存》是改編自真實的故事,它源自於1996年喬恩·克拉考爾(Jon Krakauer)的同名著作《Into the Wild》。
  • 電影|《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
    對於《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這一部偉大電影網上的精闢入理的影評眾多,確實有很多認真看過走心寫出來的影評,可以從實現人生價值方式、家庭教育問題和戶外運動等方面切入。蛇哥才疏學淺,以下發表一點自己對於《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的看法。劇中的主角Alex無疑是一個行動派。
  • 《荒野生存》電影賞析:如流浪之年輕,如死亡之凜冽
    《荒野生存》根據Jon Krakauer 1996年的暢銷同名傳記小說改編,記錄青年Christopher McCandless的自我放逐遊走荒野的經歷。故事本身對大眾本應是充滿啟發性的,儘管普通人很難真如Christopher一樣拋開世俗與責任幾乎是任性的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但他的執著、樂觀與勇敢仍然具有打動人心的魅力,是值得一讀的勵志型故事。
  • 荒野生存 Into The Wild | 每周的電影
    荒野生存
  • 《荒野獵人》:一個人的荒野生存
    一個人的荒野生存故事改編自麥可·彭克的長篇小說,影片一開始就是作為皮草商人的格拉斯和妻子及兒子的群像。好像一直被侵佔一直被掠奪的印第安人一樣,他們一直為了生存在改變、遷徙甚至去戰鬥。可是依舊改變不了他們一點點的消失,直到徹底從地球上消亡。他們也曾為了種族的生存抗爭過,然而弱肉強食似乎是這片殘暴叢林的生存法則,一直如此。他們都用自己的力量和世界和自然和命運做著一場豪賭,格拉斯在本質上和克里斯多福(備註:荒野生存男主)別無二致。
  • 61.電影《荒島餘生》和《荒野生存》
    最近看了兩部電影《荒野生存》和《荒島餘生》,電影中的主角一個主動放棄富裕的家庭與穩定的學業去荒野體驗,另一個因為飛機失事意外落入荒島,前者的生命永遠停止在24歲,後者在荒島生存四年得到救援。對於我來說,看完這兩部電影後有著別樣的感受:改編自真實事件的《荒野生存》果然更殘酷呀,當我完全被阿拉斯加的舉動震撼與吸引後,他的結局居然是死亡,在大自然面前,人類實在渺小,但不管如何,他年輕的生命絢爛過、嘗試過,遠遠超過了我們單薄、安穩、冗長的生命。
  • 簡評哲學藝術電影《荒野生存》
    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導演: 西恩·潘編劇: 喬恩·科萊考爾主演: 埃米爾·赫斯基,瑪西婭·蓋伊·哈登,威廉·赫特,凱薩琳·基納類型: 冒險/傳記/劇情/藝術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然而在尋覓自我,奔向自由的旅程裡,只有克裡斯多夫·強森·麥坎得勒斯算得上真正的流浪者。《荒野生存》這部影片講述的便是偉大的克裡斯多夫的事跡,充滿著哲思,充滿著感動,它讓我熱淚盈眶,讓我哽咽難語,它直擊我的靈魂,給我震撼。我的踽踽獨行像極了他,並且對一些社會現象有絲厭倦和不滿,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在超驗的層次。同樣地讓父母牽掛,讓妹妹牽掛,略微不同的是,我與家人的關係還比較和諧。
  • 《荒野生存》的「142巴士」被搬走了,曾是著名徒步朝聖地
    YouTube視頻截圖1996年,喬恩·克拉考爾出版小說《荒野生存》,講述一位名叫克里斯多福·詹森·麥坎德斯(Christopher Johnson McCandless)的年輕流浪者的傳奇故事。1992年,年僅24歲的克里斯多福在流浪了114天後,被人發現死於阿拉斯加荒野的一輛廢棄的「142巴士」上。
  • 換個角度看《荒野生存》:自然界從來只有殘酷,沒有詩意
    《荒野生存》講述的是, 出身於美國富裕家庭的青年克裡斯多弗.麥坎斯,以亞特蘭大私立名校艾莫裡的優等生身份畢業, 並獲得了哈佛大學法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可謂天之驕子、前程遠大。父母情感生活混亂、長期的家庭暴力,婚姻名存實亡,但又因為利益虛偽的向外展示完美家庭的形象。身處私立名校,貪慕名利的同學帶給他強烈的厭噁心理。現實生活中所經歷的虛偽與遭受的苦痛, 令他覺得自己的存在是虛無縹緲的。因此,他花了四年時間,拿到了父母期待的大學學位和哈佛大學的敲門磚,在完成了「人生職責」之後徹底解放了,開始投身於荒野之中尋找潛意識中的那個真正的自我。
  • 生活另外的可能性——電影《荒野生存》觀後感
    梁東方如果一個人遠離人類社會,單獨生活在荒野之中,完全與自然為伴的話,那後果很大可能就是他無法生存。如果短時間內回不到人類社會中來,那需要抵禦嚴酷的自然條件的遠古人類的命運——死亡,壽命不長的死亡——很快就會降臨到他身上。
  • 【沁和電影欣賞】《荒野生存》
    本周觀看的《荒野生存》,取材於發生在1992年的真實事件。24歲的理想主義青年克裡斯託佛·麥克坎德萊斯拋棄一切現代文明的束縛回歸原始,義無反顧的前往荒蠻之地阿拉斯加,將挑戰極限的生存方式一直堅持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荒野生存》電影簡介:影片改編自真實的故事,展現了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傳奇,一個流浪的故事。
  • 《荒野生存》:獨自一人荒野生活尋找自由,臨死前才發現生活真諦
    大家好我是阿龍,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冒險感人電影《荒野生存》。克裡斯出生在富裕家庭,從小享受優越的生活條件,造成了他偏執的性格,大學畢業後他卻厭倦了日常的生活,選擇荒野流浪中尋找自由,但是在最後卻意外死在荒野。
  • 《荒野生存》:我們為何熱愛自然?
    看完《荒島餘生》不久,我被一部很特殊的電影所吸引,和前者一樣,這同樣也是一部講述荒野生存的電影。電影的名字就叫做《荒野生存》。而《荒野生存》這個故事,講述的,也是一個年輕人離開社會,擁抱自然的故事。坦白而言,這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故事。當遠行的列車緩緩離開站臺,吉他撥弦,一曲略帶苦澀的民謠風背景樂響起,故事開始正是講述。
  • 電影《荒野生存》:假如,亞歷山大超級流浪漢沒有死…
    ——亞歷山大•超級流浪漢電影《荒野生存》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了埃默裡大學畢業的優等生克裡斯,一個理想主義者,為了實現絕對自由,逃離令人煩躁的社會和家庭,畢業後將存款全額捐給慈善機構,隻身流浪,前往阿拉斯加尋找自我,尋找人生意義,尋找心中困惑已久的,有關親情的答案。
  • 《荒野生存》刻畫的人物記憶猶新,如你惦念所有曾經旅人
    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荒野生存》已經不是一部消磨時光的電影如此簡單了。剛走出校園的Christ,以流浪這種特殊的,甚至有些極端的方式,尋求人生的價值,尋求生存的意義,並最終獲得人生智慧以及他所想要的終極自由。
  • 《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一個理想超驗者的自我救贖
    克裡斯留下了所有他看似多餘的東西在車上,背上包提著車主相贈的皮靴獨自走入了白雪的荒野。趟過雪地,找到一輛廢棄的巴士,繼而打造成自己的容身之所。最後最大的冒險來臨,和荒野激烈鬥爭,去殺死這虛假的內心和凱旋結束這精神革命。不再被文明毒害,他要逃走,單獨在地上行走,消失在荒野中。開篇就奠定了這是一場冒險的基調。
  • 電影《荒野生存》觀後感:一個嚮往自由的流浪背包客的自我救贖
    2007年9月21日在美國上映的冒險電影《荒野生存》,以一個孤獨悽美而又發人深省的故事感染著很多人。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裡,很多人按部就班地過著被提前計劃好的人生:畢業工作,娶妻生子,每個人的人生軌跡幾乎是重合的。
  • 荒野生存,震撼人心
    說到荒野生存電影或者是紀錄片,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貝爾,但是早在2000年底,就有一部荒野生存電影獲得了很高的聲譽,它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電影<<荒島餘生>>但是僅僅憑藉椰子完全沒法充飢,他必須尋找其他的食物,他發現了一個山洞,他還爬到了山頂,他才發現這個小島原來處在茫茫大海中,周邊全部都是海洋,他才明白自己真的要在這個荒島上生存了
  • 《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
    1990年5月12日,一個出身於美國東海岸富裕家庭的年輕人大學畢業了,他對父母說:「我要消失一段時間。」     1990年10月,有人在米德湖國家度假區發現了一輛黃色達特桑,車主卻不見蹤影。    1992年4月28,一位司機遇到一個搭便車的年輕人,說他要去阿拉斯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