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生存》的「142巴士」被搬走了,曾是著名徒步朝聖地

2020-12-28 澎湃新聞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近日,阿拉斯加自然資源部公開一份資料稱,阿拉斯加陸軍國民警衛隊已於上月18日將長期廢棄在史坦必德步道(Stampede Trail)上著名的 「費爾班克斯142巴士(Fairbanks Bus 142)」搬運至該州的一處臨時中轉站。由於還在考慮下一步行動,自然資源部暫未公開具體的安置地點。

上周四,該部門又宣布,巴士很可能將被安置在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小區的博物館中。

「142巴士」曾因喬恩·克拉考爾(Jon Krakauer)的著作《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和2007年的同名電影的流行而名聲大噪,成為了著名的朝聖之地。然而,那之後幾乎每年都出現因朝聖而在途中遇難的旅行者。阿拉斯加自然資源部表示,之所以對車進行搬遷,是為了應對與其相關的持續且嚴重的公共安全隱患,減少傷亡事件的發生。

一輛巴士成為傳奇朝聖之地

「142巴士」 又被稱為「魔力巴士(Magic Bus)」,其前身是上世紀50年代阿拉斯加州費爾班克斯市的一輛城市公共汽車。1961年被廢棄後,成為流浪漢或獵人的庇護所。

「142巴士」的前身是上世紀50年代阿拉斯加州費爾班克斯市的一輛城市公共汽車。 YouTube視頻截圖1996年,喬恩·克拉考爾出版小說《荒野生存》,講述一位名叫克里斯多福·詹森·麥坎德斯(Christopher Johnson McCandless)的年輕流浪者的傳奇故事。1992年,年僅24歲的克里斯多福在流浪了114天後,被人發現死於阿拉斯加荒野的一輛廢棄的「142巴士」上。克里斯多福·詹森·麥坎德斯出生在加利福尼亞州南部,家境富裕,生前還是私立名校埃默裡大學的一名優等生。畢業後,他放棄了令人羨慕的工作,把自己的2萬4千美元存款捐給了慈善機構,又燒掉了錢包裡所有的錢,遺棄了自己的車,搭便車去遠離俗世的阿拉斯加荒野尋找自我。靠著一把雷明頓牌半自動步槍、一部相機、簡單的野營裝備和若干書籍(包括一本介紹當地植物的指南書),克里斯多福成功在荒野中生存了100多天。在這期間,他一直住在廢棄巴士上,並堅持寫日記。

克里斯多福出生在一個富裕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Twitter 圖然而當他準備離開時,卻發現回去的路被汛期上漲的河水淹沒了。由於水流湍急,無法渡河,克里斯多福被迫滯留在荒野。1992年8月12日,他在日記裡寫下最後幾個字:「美麗的藍莓」,並在車前留下了最後一張照片後,躺進睡袋,再也沒有醒來。

傳奇「流浪者」克里斯多福在去世不久前的自拍照,也是最經典的一張照片。 Twitter 圖當他的屍體被發現時,他瘦得只有30公斤左右,並且已經去世超過兩個星期。官方公布的死亡原因是飢餓,但《荒野生存》的作者喬恩·克拉考爾則認為,克里斯多福是因為過多的活動而走向了「兔子飢餓」(即他打獵和生活所消耗的脂肪能量比他通過食物所得到的脂肪能量要多得多),同時還可能食用了有毒的植物塊莖。

在逝世地附近的一塊「克里斯多福」的紀念碑。 Twitter 圖1997年,傳記小說《荒野生存》出版後,克里斯多福的故事廣為人知。不少讀者惋惜的同時,也對這樣一個自由不羈的年輕靈魂崇拜不已。2007年,電影《荒野生存》走紅,更是讓「142巴士」迅速成為許多徒步旅行者的朝聖之地。

2007年,根據小說改變的電影《荒野生存》。 資料圖走進荒野的「致命」魅力「142巴士」的位置相當偏僻,位於阿拉斯加州中部的迪納利國家公園(Denali National Park)北端的深處,最近的城鎮距離該地約30英裡。途中,跋涉者還要穿過提克蘭尼卡河(Teklanika River)。

「142巴士」的位置相當偏僻,位於迪納利國家公園的深處。 YouTube視頻截圖2019年,一位名叫薇拉妮卡·尼卡納瓦(Veranika Nikanava)的24歲白羅斯女子,在前往 「142巴士」的朝聖途中發生意外,隨後死亡。當時她和丈夫正在穿越提克蘭尼卡河,由於腳下沒有踩穩,掉入湍急的河水裡被捲走。丈夫上岸後迅速聯繫了阿拉斯加州洲警,最終在河的下遊找到妻子的屍體。據了解,這對夫婦結婚僅不到一個月。河流是通往「142巴士」最主要的障礙。提克蘭尼卡河水流既快又冰涼,汛期時,水深可至腰部甚至更高。早在2010年,就有另外一名來自瑞士的年輕朝聖者在類似的情況下被淹沒在提克蘭尼卡河裡。

據了解,在2009年至2017年之間,阿拉斯加州共進行了15次與「巴士」相關的搜救行動。今年2月,又有5名慕名而來的義大利遊客被救出,其中一人被嚴重凍傷。儘管阿拉斯加州警方多次警告大眾不要擅自進入荒野,但仍然擋不住每年數百名徒步旅行者的熱情,「克里斯多福現象」讓當地警方頭痛不已。

有很多徒步愛好者前去「打卡」巴士,並在社交網站分享攻略。 YouTube視頻截圖

「朝聖者」在巴士內部的留言。 Twitter 圖然而,與許多產生浪漫共情的讀者不同,阿拉斯加當地人對「克里斯多福的死亡」抱著消極的態度。他們認為,克里斯多福在沒有充分的計劃和準備(比如不購買地圖和指南針)的情況下,獨自冒險進入荒野地區,是缺乏常識的行為。而且,在距離他試圖過河地方的不遠處,就有一個手動吊車可以幫助他穿過這條難以通過的河流。如果他能仔細尋找,或提前知道,也許根本不會死。但最重要的是,當地人對頻繁的搜救活動產生厭倦,希望移除「142巴士」的聲音開始出現。

傳奇巴士搬入博物館

出於安全的考慮,6月18日,阿拉斯加陸軍國民警衛隊派遣了一架CH-47契努克直升機將巴士從滯留了半個多世紀的荒野中「帶走」了。

「142巴士」被軍隊的直升機「空運」走了。 YouTube視頻截圖7月30日,阿拉斯加自然資源部公開宣布,該車可能會被安置在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校區的北方極地博物館(Museum of North)中。同時,該部門還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個人、博物館和機構的數十條關於「142巴士」再利用的建議,並制定了各種保存、展覽和開發紀念品的計劃。據悉,北方極地博物館只是三個官方州立倉庫中的一個,也是費爾班克斯地區唯一能夠接受和管理國有歷史遺物的倉庫。博物館還撥出專門的工作人員來恢復、整理和展示巴士。博物館允許自然資源部保留巴士的所有權,以及其未來用途的決定權。

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校區的北方極地博物館(Museum of North)自然資源部專員科裡·費格(Corri Feige)說:「我相信,北方極地博物館的長期場館將有助於保存和講述與『142巴士』的故事。」「這樣做,可以尊重所有與這輛車有關的生命和夢想,以及與之相關的死亡和悲傷,並帶有尊重之情,予以尊嚴。」費格說。

據悉,阿拉斯加自然資源部預計在未來幾個月內與博物館籤署最終文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新婚夫婦前往《荒野生存》著名景點徒步旅行,妻子命喪荒野
    當時,她正和自己的新婚丈夫進行徒步旅行,他們計劃前往因《荒野生存》而聞名的旅行聖地——「142號公交車」。「142號公交車」。圖源:CNN阿拉斯加州警方表示,這對新婚夫婦試圖穿越當地的Teklanika河。但由於近期降雨,河水上漲得很快,水位也隨之升高。過河時,女孩被淹沒在河水之中。她的丈夫告訴警察,當他在下遊將自己的妻子打撈上來時,她已經去世了。
  • 電影《荒野生存》裡的汽車因遊客遇險而被阿拉斯加政府部門空運走
    電影《荒野生存》劇照位於美國阿拉斯加州丹納利國家公園的廢棄公共汽車——因書和電影「 Into the Wild」(電影的中文譯名為《荒野生存》)而著稱——數十年來開始了它的首次旅行。人們親切地稱呼這輛汽車為費爾班克斯142號公共汽車(Fairbanks Bus 142)和魔術巴士(Magic Bus)。
  • 每周悅讀之六:Into the Wild - 荒野生存
    --傑克·倫敦 《野性的呼喚》有沒有想過孤身一人在荒野中可以走多遠,生存多久?或者換個角度,有沒有想過要去流浪,去荒野中生活,去重新認識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去尋找生命的意義?中文版譯名為《荒野生存 - 阿拉斯加之死》。此書出版於1996年,取材於1992年轟動全國的一個真實故事:美國24歲成績優異的名校畢業生,運動健將克瑞斯(Chris McCandless),在進入哈佛法學院前突然捐掉全部學費並杳無音訊,直到兩年後他的遺體在阿拉斯加荒野深處被發現。遇難前,克瑞斯的足跡已經踏遍了大半個美國西部,並已經獨自在阿拉斯加的荒野中生活了112天。
  • 電影《荒野生存》觀後感:一個嚮往自由的流浪背包客的自我救贖
    2007年9月21日在美國上映的冒險電影《荒野生存》,以一個孤獨悽美而又發人深省的故事感染著很多人。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裡,很多人按部就班地過著被提前計劃好的人生:畢業工作,娶妻生子,每個人的人生軌跡幾乎是重合的。
  • 不可錯過的電影《荒野生存》-給想擁抱荒野的你
    經歷了兩年的流浪生活後,獨身一人走進了阿拉斯加荒野,在一個廢棄巴士中生活了一百多天,最終取得了智慧,卻再也沒能走出來。喬恩·克拉考爾於1998年出版的暢銷小說,就是取材於這個發生在1992年的真實事件。而電影《荒野生存》是根據該同名暢銷小說改編而成。是什麼讓一個品學兼優、家庭優渥的大學生,放棄大好前途選擇了這樣一條厭世的冒險之路?
  • 人生艱難之時,你是否還有徒步荒野的勇氣?
    動圖來源:《涉足荒野》母親的突然離世給了她更大的打擊,謝莉爾是單親家庭,母親的愛曾是她成長的支撐。動圖來源:《涉足荒野》每一天,我都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深井之中,眼巴巴地抬頭仰望。動圖來源:《涉足荒野》隨後,在于格雷格的談話中,謝莉爾得知前方的路程並非一片坦途,一場大雪已經光臨太平洋山脊。格雷格勸謝莉爾改道。很多徒步者會去一個離太平洋脊徑40英裡的地方,然後坐巴士繞道,因為前方會有一場大雪。我來這兒可不是坐巴士的(信息來源:《涉足荒野》)。
  • 《荒野生存》:獨自一人荒野生活尋找自由,臨死前才發現生活真諦
    大家好我是阿龍,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冒險感人電影《荒野生存》。克裡斯出生在富裕家庭,從小享受優越的生活條件,造成了他偏執的性格,大學畢業後他卻厭倦了日常的生活,選擇荒野流浪中尋找自由,但是在最後卻意外死在荒野。
  • 危及遊客生命後 因《荒野行動》而聞名的廢棄巴士被移走
    因喬恩·克拉考爾的非虛構小說《荒野生存》和2007年同名電影而聞名的巴士,本周因公共安全原因從阿拉斯加的斯坦佩德小道上被移走。據阿拉斯加國民警衛隊在Facebook上發布的消息稱,這輛巴士是用一架CH-47「奇努克」直升機從阿拉斯加的希利荒野中空運出來的。
  • 丟棄身份、野外生存,最終死在荒原——難以超越的「超級浪人」
    今天想要跟大家講的故事,是來自這個傳奇的流浪人物:他感染了無數的人,以他為原型拍攝的電影《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是2007年的電影了,然而十多年過去後,然而這部電影仍然不斷地入圍各種「最經典電影」「史上最佳電影」,或者是「最撼動人心的電影」榜單列表,仿佛時代從未衝淡過這部電影給人心靈的震撼。
  • 真實版"荒野生存" 濰坊小夥3年徒步走遍全國20餘省市
    原標題:3年徒步20餘省市濰坊小夥走遍全國 記我市徒步愛好者曹炳秋  久居於城市,厭惡了喧囂的車水馬龍和日復一日的生活,越來越多的城市人,希望逃離鬧市,到陌生的鄉野村落中,到人跡罕至的大自然中探險旅行。
  • 比貝爺更狠的男人來了,高能生存競技節目《決勝荒野》開啟華夏篇
    2006年,因在節目《荒野求生》中生吃蟲子等行為過於驚人,被冠以「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然而,今天要介紹的這位,在荒野求生領域,比貝爺還要狠,他就是人稱「德爺」的埃德·斯塔福德。有人曾這麼評價他「在德爺面前,貝爺就是個挑食的孩子」。僅通過這個形容,相信大家就能想像得出,這位德爺有多狠了吧。
  • 電影|《朝聖之路》:每個人都有徒步上路的理由
    但似乎,除了你我還找到了遺失很久的生活一對父子、四個陌生人、一段徒步朝聖路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說的電影故事踏上朝聖之路,不會沒有緣由喬斯特,來自阿姆斯特丹想要通過徒步朝聖減去幾磅肉薩拉,來自加拿大想要戒菸,想要逃離現實傑克,來自愛爾蘭文思枯竭的作家想要找尋靈感一開始大家都在拼命為自己的這段旅途找尋意義然而這一路的經歷讓他們明白不管是旅行還是人生真的不需要強行凹出那麼多意義
  • 《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讀書筆記
    假期看了一部電影《荒野生存》,一查影評發現這竟然是一個真實故事,從一本書改編而來,一直對這類題材很感興趣,就順便把書也看了一遍。
  • 《荒野生存》刻畫的人物記憶猶新,如你惦念所有曾經旅人
    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荒野生存》已經不是一部消磨時光的電影如此簡單了。剛走出校園的Christ,以流浪這種特殊的,甚至有些極端的方式,尋求人生的價值,尋求生存的意義,並最終獲得人生智慧以及他所想要的終極自由。
  • 世界上最有名的徒步線路之一——聖地牙哥朝聖之路
    西班牙的「聖地牙哥之路」,是世界三大朝聖之路之中最著名的一條,是一條每年超過10萬人行走的神奇之路,一個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譽的文化之旅。它起源於900多年前。傳說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聖雅各( St.聖地牙哥朝聖之路1985年被正式確定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隨後又被歐洲議會定為第一條歐洲文化旅行路線。隨著朝聖人數增多,朝聖路線逐漸固定下來。
  • 讀一部傳記類冒險電影《荒野生存》,值得每過幾年看一遍
    最後,克里斯多福搭車來到他的夢想之地——阿拉斯加的荒野。他徒步穿過荒蕪的雪地,越過蒼茫的雪山,淌過冰冷的河流,開槍狩獵,隨走隨營。直到他找到「神奇巴士」——一輛廢棄的142路公交車(公交車也是真實存在的)——才終於在荒野裡有了一個小小的窩。
  • 格桑花電影|| 《荒野生存》
    電影《荒野生存》是改編自真實的故事,它源自於1996年喬恩·克拉考爾(Jon Krakauer)的同名著作《Into the Wild》。
  • 《涉足荒野》「逃避式」的遠足徒步,可以治癒生活的苦
    在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遭遇各種各樣的不幸,而這些遭遇又是我們無法控制的,面對這些,有人選擇順其自然,有人選擇努力衝破現狀,而有人選擇「逃避式」的遠足徒步。我是一個戶外徒步愛好者,但卻很少看關於徒步的電影,一直信奉一千個人便有一千座山的樣子,我不需要借用他人的故事去充實自己。
  • 荒野中的老電影
    九則值得一看再看的荒野故事,當各色各樣的人來到荒野中,奇妙的自然和情感就交織在一起了。在所有出發的因果中,只有愛是因,只有愛是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