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槳小嗯
「如果我們承認理性能夠主導人生,人生將毫無可能性。」——亞歷山大•超級流浪漢
電影《荒野生存》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了埃默裡大學畢業的優等生克裡斯,一個理想主義者,為了實現絕對自由,逃離令人煩躁的社會和家庭,畢業後將存款全額捐給慈善機構,隻身流浪,前往阿拉斯加尋找自我,尋找人生意義,尋找心中困惑已久的,有關親情的答案。
離家後,克裡斯給自己取了個名字「亞歷山大•超級流浪漢」。兩年流浪生涯裡,他從一個健壯小夥變成連熊都嫌棄,不肯吃的,瘦骨嶙峋的「野人」。
流浪伊始,克裡斯丟下報廢的愛車,燒毀身上的錢,背著大包,自信滿滿地一路向西,向心中的目標——阿拉斯加荒野前進。
流浪中途,克裡斯扒火車,未經許可,獨自撐船在波濤洶湧的河上漂過,遇到過一些和他一樣的「背包客」。為了生活,他曾幾次從荒無人煙的地方回到城市,打零工,賺錢,鍛鍊身體,做好去阿拉斯加荒野的準備。
很早以前,他就想去阿拉斯加荒野了。獨自生活,遠離社會束縛,像梭羅一樣隱居起來,是他的人生計劃之一。父母的不幸婚姻(父親本是已婚,卻瞞著母親再婚,再婚後又和前妻生了一個兒子。)讓克裡斯的童年充滿了痛苦與憤怒,他厭倦了整日爭吵的家庭,虛偽的父母,在他們的安排之下度過了四年大學生活。成年後的克裡斯想改變,一聲不響地離開了家,不接電話,不回信,從此了無牽掛,四海為家,用流浪的方式為心中的疑惑尋求答案,重新定義自己的人生。
電影《荒野生存》貌似和其它以「荒野求生」的片子不太一樣,男主克裡斯清心寡欲,除了生存,看書,別的什麼也不想,包括愛情。
1991年10月,克裡斯遇見了16歲的女孩特雷西。短暫的相處後,特雷西喜歡上了克裡斯,克裡斯對她也有好感。但是,為了實現心中的目標,克裡斯放棄了這段感情。他總說:「如果我們承認理性能夠主導人生,人生將毫無可能性。」
然而,克裡斯又何嘗不是理性之人呢?他太過理想主義,把一切都看得太絕對。比如,流浪,就不要談戀愛,只能一個人去阿拉斯加荒野。
通常,為了使影片內容豐富,一些荒野求生片的男主都會遇上女主,發展一段戀情。《太空旅客》裡的男主在太空獨自醒來,孤獨地生活了一年後,編劇讓他叫醒了睡艙裡的女主;《荒島餘生》裡,魯濱遜在島上雖然沒有碰見女人,但他心中有愛人;《青春珊瑚島》更直接,把一男一女扔在荒島上,讓他們像亞當與夏娃一樣生活。
然而,電影《荒野生存》,也許是因為尊重事實的緣故,竟然沒有讓男主與特雷西發展戀情,完全靠男主和荒野講完了故事,也是蠻厲害,蠻特別的。
流浪之前,克裡斯驕傲又孤獨,有些自負,認為社會非黑即白,不幸的家庭完全是父母造成的。他像個憤青一樣,厭倦著身邊的一切。
流浪之後,克裡斯理解了父母,懂得了原諒和愛。正當他準備啟程返家時,奈何時機不對,冰雪融化成大河,阻擋了回家的路。在食物短缺的季節裡,他忍著飢餓,想著等汛期過去就立馬回家。
由於沒有動物出沒,他開始靠吃草為生。結果,誤食了野生馬鈴薯根,中毒身亡。1992年8月,去世那天,24歲的克裡斯將自己收拾乾淨,躺在廢舊的汽車裡,望著窗外湛藍的天空,幻想著回家與父母相見的情景,閉上眼睛,再也沒有醒來。
離家出發的那一刻,他做好了兩年的旅行計劃,還想著旅行完,解開了心中的疑惑就回到社會找工作,卻沒料到,自己的探險之旅竟是有去無回的結局。
「計劃趕不上變化」,是一件多麼糟糕的事。
克裡斯死了,他的探險之旅像個悲劇一樣警醒世人:「別異想天開,自以為是,太過理想主義,就是死路一條。」
可是,假如克裡斯沒有死,他活著回到了家,不再埋怨父母,變得更愛他們。我們會不會覺得克裡斯成功了?覺得他的探險之旅是有意義的?
「當一個人成功時,他的經歷就變成了經驗;當一個人失敗時,他的經歷就變成了教訓。」作為旁觀者,我們習慣了以結果作為評價一個人,一件事的標準。
或許,正如克裡斯妹妹所說,他的故事應該由他自己講。克裡斯的探險之旅,無論結局好壞,值得與不值得,都只有他自己知道。於他而言,雖然意外身亡,但也不虛此行,至少,找到了心中困惑已久的答案,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