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藝,往往會反應一個國家普通民眾的偏好和思想,甚至比一堆研究論文都管用。
前幾年的日劇《天皇的御廚》就是這麼一部作品。
作為一部日本主流電視臺的電視劇,這部片子在播放的時候,獲得了14.94%的收視率(在日本,這個收視成績已經相當不錯)
這部作品在播出的時候,還在中文網絡上引起了一陣小小的波瀾。
因為前11集的時候,這部片子看上去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日本小廚師勵志故事。就跟中華小當家一類差不多。
然而直到最後一集,中國網民才突然感到不對勁。因為裡面有大段的內容,觸及到了中國觀眾的雷點。
但在我看來,正是這些雷點,才洩露了日本人的很多世界觀。
國家的奮鬥和個人的奮鬥二合一
其實國內觀眾本來不應該如此吃驚的。因為在前11集,電視劇已經顯露了一些之後的端倪。
這就是在多集的開頭,都出現了這樣的介紹語。
你完全難以想像一部美國美食片,會出現這樣的片頭。
畢竟將廚師奮鬥和國運興衰聯繫起來,似乎太奇怪了。做廚師難道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嗎?
然而在日本人看來,這似乎並不離譜。
戰後,日本看待歷史,形成了一種比較主流的認識。
那就是頌揚明治時代,而貶低昭和前期。
前些年的代表性電視劇《坂上之雲》就是這種認識的代表。
在他們眼裡,明治時期的日本昂揚奮進,雖然遇到了很多困難,但都努力克服通過。這跟主人公的勵志經歷是完全吻合的。
在電視劇裡,角色們也往往把日本民族精神一類的詞掛在嘴邊。
比如
日本人的真心。
活生生將一部美食片,變成了民族精神教育片。
這並不是一個孤例。
也就在這幾年,有一部電影《被稱作海賊的男人》,裡面的主人公原型明明是個唯利是圖的商人,也同樣被編導們改寫成了民族主義鬥士。
這種與現實的偏離,其實反映的是編導們的個人感受,往更深了說,反映了日本觀眾對此的熱衷。
尊皇與日本民族主義的合一
這種民族主義在《天皇的御廚》裡,還有更加集中的一個展示。
那就是將尊皇和民族主義結合起來。
同樣在12集之前,這種尊皇思想已經有鮮明的展示了。
在片子裡,即使是吊兒郎當的配角聽說明治天皇去世之後,也立刻嚴肅了起來。
更重要的,當然是最後一集。
主角聽說昭和天皇可能被美軍作為戰犯審判之後。
開始千方百計的行動起來,試圖說服美軍,想讓天皇免於處罰。
這種行動,因為是自發的,甚至讓天皇身邊的官員都非常惱怒,因此讓他停止行動。
在這裡,主角說出了這麼一長串話。說明了自己的絕對愛君之心。
這段話在劇裡由主角說出來,是非常富有感情。但中國觀眾很容易看出漏洞,天皇吃你做的飯,跟他是不是個戰犯又有啥關係呢。
顯然這種觀點就是要保皇,其他就是附加的。
實際上,影片裡還有更簡潔的一段話(由主角的師傅所說),可以概括這種尊皇思想。
天皇是味增(日本的一種調料),不可缺少。
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明治政府在教育中把尊皇和愛國完全等同起來。天皇成為日本民族主義的一個絕對的標誌。
國旗可以斷,天皇萬不能倒。
在當時的日本,有一個詞,叫國體。就是天皇的存在。
甚至在日本戰敗時,日本高層討論的問題,也依然是要保存國體。
如果不保存國體,很多人尤其是軍隊裡的人就主張堅決不能投降。
將這樣的事情,抬到如此的高度,在二十世紀是非常罕見的,甚至是僅有的。
因為在此之前之後,被推翻的皇室,如德國皇室、俄國皇室,之後的埃及王室、伊拉克王室、利比亞王室,可以列一個長長的名單。
只有在日本,天皇的存在成為一個如此重要的問題。甚至無數平民百姓也高呼天皇萬歲的口號為他而死。
這種尊皇主義如此成功的原因可以探討,但其現象卻絕對不能否認。甚至從這種電視劇可以受歡迎來看,日本人依然非常大程度上保留了這種意識形態。
日本人對西方人的敵視情緒
很多中國人似乎認為日本人對於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是跪拜的。
但其實日本人對西方的民族情緒從未完全消散過。
在《天皇的御廚》裡。
有兩個涉及到西方人和日本人關係的內容。
第一個是主角到法國,結果被那裡的下層廚師以種族主義羞辱。
顯然即使過去這麼多年,日本人依然沒有忘記自己被西方人看低的事情。
第二個則是美國佔領日本之後。美國軍官對主角的刁難。
(美國讎日軍官勒令主角等一行人表演學鴨子)
顯然,這些劇情絕對不是讓日本人看了會無動於衷的內容。
日本人依然保持了對美國乃至西方的潛在情緒。之所以隱忍不發,很大程度是因為日本的現實國際環境問題。
在前段時間,知乎上有個問題。
說日本精神是不是被美國閹割了。
然而,我看到的是尊皇、民族主義乃至對西方的敵意依然存在,甚至在現在日本依然受到歡迎的證明。
日本依然是日本,它並沒有本質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