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奇聞:婦女回娘家不歸,官府出臺一個告示,立馬見效

2020-12-23 野史大揭秘bd

封建社會婦女地位低下,很多陳舊觀念和習俗對婦女是一種禁錮和迫害。有很多婦女在婆家受委屈後,有的默默忍受的,也有勇於抗爭的。在婆家受了委屈,可以回到娘家。也有的婦女回到娘家後,長期在娘家滯留。在晚清付昂周番禺和沙茭兩地,此惡風盛行。

當地政府,為了移風易俗,特別出臺規定,禁止此類行為,大概內容是,如果婦女長期在娘家不歸,就批准其丈夫可以另娶妻室,該婦女不可以理論誰是妻子,誰是小妾。如果因為此類情況,婦女的娘家人鬧事,則將該婦女和其父親、兄弟拘留起來,嚴肅處理。

本圖描繪了番禺縣某人因妻子長年居娘家而另娶妻室的情形。刊於《時事畫報》丁未年0907 ) 第十期

廣州沙灣有個何某,娶了媳婦好幾年,可媳婦一直在娘家不過來。何某就按照政府告示,抬著轎子,僱上樂隊,按照娶正室的禮儀,到廣州城內又娶了一個媳婦。原來的媳婦雖然知道了情況,但是因為有政府的禁令,也不敢鬧事,只能自己深深地懊悔。

不知道各位丈夫是不是認為,媳婦回娘家不歸,這是最好的辦法。舊社會,富裕的人家有實力娶兩個媳婦,貧苦人家恐怕就不能了,但是遇到了這種情況,很多親友都會仗義相助。按照當時官府的規定,貧苦人家不能養兩個媳婦的,就和前一個媳婦離婚了,讓前一個媳婦回到娘家,就與婆家沒有關係了。

因為有這種情況,當地又增加了一個規矩,婦女結婚時,就算在自己父母面前同意出嫁,但在過門舉辦婚禮時,參照西式婚禮,由族長主持交換婚戒儀式,並詢問是否兩情相悅,然後才能拜天地,如果新人有人說不是,則停婚另娶。晚清時代的舊中國到處都是腐敗和破敗,從這點上還感覺到新風正氣。大家覺得,現在的婚禮中要不要加上這個環節呢?

本圖描繪了番禺縣某人因妻子長年居娘家而另娶妻室的情形。刊於《時事畫報》丁未年0907 ) 第十期

相關焦點

  • 古代的新婚婦女回一趟娘家有多不容易,可能是現在無法想像的
    古代的婦女,自從出嫁了之後,想要回娘家,就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了。那麼,究竟是為什麼呢?從下面這首《葛覃》就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新婚婦女的心情了。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黃鳥於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葛是一種草本植物,在古代的藥理用處並不比得上荇菜。
  • 匯聚女性力量再展巾幗風採 湖裡有一個婦女群眾信得過娘家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文/圖記者 陸曉鳳 通訊員 張淋)婦女姐妹話有地方說、事有地方辦、困難有人幫……在湖裡,有一個婦女群眾信得過、靠得住、離不開的娘家——「小區婦女娘家人」。這裡是婦女群眾的後援團,來到這裡,就如同回到了家。  匯聚女性力量,再展巾幗風採。
  • 正月初二回娘家的由來
    正月初二回娘家的由來所謂回娘家當然是指已婚女兒帶夫婿孩子回到家裡給父母拜年
  • 黃埔區九龍鎮埔心村舉行外嫁女回娘家探親活動!
    2018年11月4日,九龍鎮埔心村舉行外嫁女回娘家探親活動,九龍鎮駐村幹部、村「兩委」幹部以及4百幾名外嫁女參加了活動。本次活動不僅是一場滿懷情感的探親會,更是外嫁女和家鄉一場交流會。大家開懷暢聊,相互交流致富經驗、持家心得,商量一起為家鄉出力量。
  • 各地民俗差異,不回娘家不吃粽子且夫妻不同房
    為了促使夫妻不同房,所以民間習俗裡說,五月要讓已婚婦女們回娘家住一個月。很多地方也有端午回娘家的習俗,這個習俗也叫「歸寧」!人們覺得,女兒出嫁後長時間住在丈夫家,很少有時間和機會回去見見自己的父母,所以到端午就可以回娘家一個月,與家人敘敘舊,照顧一下父母。所以端午節在一些地方也叫「女兒節」,也是說這天已婚婦女需要回娘家這件事。
  • 晚清老照片:五品官妻妾成群,王爺的大老婆貴氣十足
    今天,小編精心搜集了一組晚清女性老照片,附加文字說明,刊發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這些女性中有八旗貴婦,有青樓女子,有盛裝新娘,也有階下之囚……她們共同組成了晚清女性生活群像。
  • 晚清老照片:窮人家徒四壁,洋人獵殺華南虎,貴婦抽鴉片
    小編搜集的這一組老照片記錄了晚清多種社會現象,直觀再現了100多年前的歷史圖景。看看老照片中的場景,再放眼我們當下的生活,真讓人感慨社會發展速度之快!正在展示織布技藝的九江婦女。1904年,貝子溥倫出席聖路易斯世博會。
  • 大年初二回娘家,說說咱的「娘家人」!
    大年初二這一天,我國民間有「走娘家」的習俗。嫁出去的女兒們,紛紛帶上禮物,領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和許久不見娘家的親人們一起,敘敘舊、聊聊家常。在這個特殊的日子,咱們就來說一說,中國人心裡的「娘家人」!姥 姥天下姥姥疼外孫,都與疼愛親孫子一般無二。
  • 出嫁的女兒三十兒回娘家倒黴一整年,無論啥時想回不能回才倒黴呢
    我們家有個講究,結婚後每年三十兒不能回娘家了,因為嫁出去了就要在自己家過年,如果回了娘家團員,就預示著會婚姻不幸福,可能會被掃地出門,也會讓娘家蒙羞,倒黴一整年。這個迷信的說法我從來都不信,我命由我不由天,如果因為出嫁回娘家就會倒黴,那我娘家自打我結婚後就是黴上加黴,因為基本年年我都是在娘家過的。
  • 福建金井,我去接媽祖回娘家
    先看一下上面接媽祖回娘家的整個視頻。在福建的金井鎮,正好趕上了接媽祖回娘家的活動,曾經在電視上才能看到的情景,真實的體驗了一次,在我們東北,永遠都不會看到這樣的活動。早晨,雯雯的爸爸早早起床,和很多當地人一起坐車,再坐船去莆田接媽祖回金井,這樣的儀式每年都要舉行一次,非常的隆重。
  • 初二回娘家的由來
    回娘家,在中國北方又稱走娘家。是一種很有特色的中國歲時風俗。每年正月初二、初三,中國各地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那麼,這些習俗是怎麼來的呢?相傳與明太祖朱元璋及皇后馬秀英教育子女有關。        朱元璋坐天下後,安慶公主下嫁都尉歐陽倫。
  • 初二回娘家,說說中國人心裡的「娘家」
    回復【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福卡片文 | 儒風君 · 主播 | 亞楠「誰家的媳婦,她走得忙又忙呀,原來她要回娘家,身穿大紅襖,頭戴一枝花,胭脂和香粉她的臉上擦,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身上還背著一個胖娃娃呀……」這首《回娘家》可謂膾炙人口,幾乎人人都會唱。
  • 年俗 | 大年初二回娘家
    回娘家有很多講究,比如帶禮物一定要帶雙數,不能帶單數,一般是四份,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回娘家只吃中午飯,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女兒回到娘家,如果家中有侄兒,當姑姑的必須要給侄兒紅包。  回娘家並不只是在大年初二,也有一些地方定在正月初三。
  • 結婚第一年回娘家給多少錢 回娘家要帶什麼禮物
    中國人很講究送禮這方面的習俗,大家在結婚第一年回娘家的時候最好遵守這些習俗,也可以表達對養育自己的父母的孝心了。接下來,就由接親網的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回娘家準備什麼禮物以及紅包給多少。結婚第一年回娘家給多少錢一般情況下結婚第一年回娘家是要給父母一些紅包的,紅包的金額也得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需求,手頭寬裕的也可以給多一點,手頭較緊的買一些實惠的東西就可以了,不要按照什麼習俗,自己的父母不會計較什麼的。要給紅包的話,可以包一些吉利的數字比如666、888等等。
  • 為什麼回娘家要是正月初二?初一為什麼不能住娘家?
    回娘家每年正月初二,幾乎全國各地出嫁的女兒都在這一天回娘家,夫婿也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那麼結婚女子為什麼必須在初二回娘家?初一為什麼不能住娘家?下面讓我們共同穿越時光,解讀一下過年出嫁女回娘家的風俗。
  • 婦工在線 | 九江這些「兩新」組織婦女有了「娘家」
    婦工在線 | 九江這些「兩新」組織婦女有了「娘家」 2021-01-12 1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年初二回娘家,在陽江還有這些習俗……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這一天廣東有個重要風俗就是「回娘家」,客家傳統節日習俗正月初二已婚婦女轉妹家「(回娘家)」,新姑丈(女婿)要「上門」。回娘家的婦女,都要攜帶雞、娘酒等禮物。
  • 「破難行動」婦女微家·貼心娘家——大蒲柴河鎮富源村「婦女微家」
    「婦女微家」是將婦聯組織的服務和活動延伸到婦女群眾生活的最小單元,使之成為婦女群眾最細微、最活躍、最貼近居民生活的活動服務平臺,打通服務婦女群眾「最後一米」。去年以來,市婦聯積極推進「婦女微家」建設,分兩批建立了66個「婦女微家」,涵蓋婦聯執委工作生活場所、村民小組、社區網格、女性社會組織、婦女小微企業等多個領域,成為婦聯組織最接地氣、最具人氣的婦聯工作陣地。即日起,「敦化婦聯」微信公眾號開設「婦女微家·貼心娘家」專欄,展示今年新建的19個「婦女微家」全貌,一起分享在「婦女微家」裡發生的故事!
  • 晚清珍貴老照片:窮人住草棚,土豪有大院子
    四川烏榜船。患象皮病的男子,整條腿腫大。纏繞絲線的婦女。她身邊有一座小火爐,似乎還要將絲線放在熱水裡燙過。晚清同治、光緒年間,農民種植罌粟的現象比較常見,官府對此未加幹預,反而從中徵收賦稅,等於變相承認合法性。伊莎貝拉在四川看到:「山坡和平原上盛開的罌粟花迎著微風起伏。罌粟田沿著道路和溪流延伸,環繞著莊嚴的寺廟生長,色彩絢爛。」
  • 來看這一組讓人心酸的真實晚清老照片
    在晚清,這種家戶非常普遍,反映了晚清時候民生凋敝的社會面貌。 1904年,溥倫出席世博會。 旗人婦女躺在臥榻之上,頭戴大拉翅,面前擺著全套抽食鴉片工具,此時此刻正沉浸在鴉片帶來的快樂之中。坐在旁邊手拿團扇應該是她的女兒。在晚清,吸食鴉片的歪風普遍存在在高層貴族裡,人們見慣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