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能否回娘家?各地民俗差異,不回娘家不吃粽子且夫妻不同房

2020-12-20 農俗俱樂部

#地方習俗#

我們常說「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因為大家居住的地方不同,各個地方的習俗也會有所差異。

同一件事,有的地方允許,甚至支持,有的地方則是堅決不允許。

今天就要來和大家說說端午節能不能回娘家這件事,有的地方說可以,有的地方卻說不能回去,還有很多禁忌,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不許回娘家,不許吃粽子

在山東一帶就流傳著端午節不能回娘家的習俗,在其他地方的俗話裡也說,五月五管婆婆,既然要管婆婆,那就不能回娘家,因為如果回娘家就不能好好照顧婆婆。

農村注重孝道的儀式感,所以哪怕人們不知道為何,也會因為害怕被人說閒話而遵守,端午節不敢回娘家。

當然,這是針對已婚婦女的,沒結婚的當然端午節只能回娘家了。

尤其是山東一帶,受到孔子思想的影響,這個習俗流傳至今。

端午不僅不能回娘家,還不能吃娘家的端午粽子,說是吃了娘家的粽子對娘家人不太好。

端午節「歸寧」習俗與女兒節,夫妻五月不同房

山東一帶是覺得端午出嫁女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吃娘家的粽子,但其他一些地方則是說,端午應該要回娘家才合適。

因為節氣和時間的緣由,農村覺得農曆五月,一整個月夫妻都不能同房,這樣對身體會很好。

為了促使夫妻不同房,所以民間習俗裡說,五月要讓已婚婦女們回娘家住一個月。

很多地方也有端午回娘家的習俗,這個習俗也叫「歸寧」!

人們覺得,女兒出嫁後長時間住在丈夫家,很少有時間和機會回去見見自己的父母,所以到端午就可以回娘家一個月,與家人敘敘舊,照顧一下父母。

所以端午節在一些地方也叫「女兒節」,也是說這天已婚婦女需要回娘家這件事。

在湖北、北京、廣州等地的一些農村地區還有「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的俗語,在他們看來,端午節比春節還要隆重。

端午這天,已婚婦女們要帶著丈夫孩子回娘家問候娘家人,娘家也要準備好韭菜,邀請其他親朋好友一起過端午。

具體的習俗,各地也會不一樣。

比如北京農曆五月一號到五號,人們就會把自家的小姑娘打扮好,已婚婦女也要選擇在期間回娘家。

蘇州則是說,已婚婦女們要在端午這天帶著未滿周歲的孩子回娘家,當地稱為「躲五」,讓孩子們躲過端午的xie氣。

在成都婦女們也會帶孩子回娘家,臨行前還會給孩子們掛上自製的香包,這個香包說是能保護小孩子平安,端午後再將香包燒掉,代表清除晦氣。

但如果把香包弄掉了就會被視為這一年不太好,所以端午也有「禁丟香包」的習俗。

不僅要給孩子掛香包,還要帶上婆家準備的禮物去娘家,在娘家吃了午飯後再帶著娘家回贈的禮物回到婆家。

武漢的舊俗則說,五月初六回娘家,比其他地方晚了一天。

在陝西一帶,已婚婦女在端午這天也要回娘家,而娘家也會回贈夏天衣物、扇子、涼帽等物品,以及繡有蛤蟆的花裹肚兜。

河南農村則有姻親於端午走動的習俗,就是說,已婚婦女要在丈夫的陪同下到娘家,娘家也會設宴款待。

與陝西一樣,回婆家時娘家人也會送些衣物帽子雨傘之類的東西。

也有的是娘家人在端午去婆家看女兒,並相互贈送食物,比如糖糕、烏鴉頭、麻葉兒等。

安徽一帶,端午前,兒子則會給父母送雞鴨魚肉酒當禮物,女婿也要給嶽父母準備禮物,以表孝道。

已經訂婚的,端午則由準婆家接去過節,並贈送衣物等禮物。

有錢人家還會在這天送女兒女婿一套新衣服,非常熱鬧。

還有一些農村地區,端午學生家長還會給老師送粽子、鴨蛋等當禮物,以表示感謝。

所以端午到底能不能回娘家?這個真的是各個地方的習俗不一樣決定的。

有的地方在端午還有「忌惡月」的習俗,沒有滿周歲的小孩子要送到外婆家去待一個月,以保平安。

端午還不能遊泳,一些農村說,那些溺亡的人會上來找替身,所以不能去遊泳,甚至不能靠近河水邊,尤其是小孩子。

大人們會把粽子丟到水裡,讓他們不要上來找自己和家人。

雖說今年的端午已經過去,明年的端午也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但碰巧聽到一些朋友的分享,所以之類就隨便和大家說說。

不知大家還聽過哪些有趣習俗呢?歡迎留言交流吧!

相關焦點

  • 端午只知吃粽子就外行了!五毒餅、雄黃酒、葫蘆花……您都知道嗎
    女兒節端午節也叫女兒節。這女兒節怎麼過呢?就是讓結了婚的婦女回娘家住一個月。這個習俗一直由北京作為都城——金元明清一直到民國。過五月節「女兒節」,結婚的婦女回娘家住,這是有歷史的。我認為,它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夫妻分居,不能同房。
  • 提林旁粽探老母親 包粽子回娘家為讓媽媽高興
    林旁粽 記者 張欣儀 攝每年端午節前幾天,虎門大寧的王女士都很忙,她要包一些林旁粽,在端午節當天回長安上角社區的娘家,和80多歲的老媽媽一起過節。「我們東莞過端午節的習俗是要到外婆家過節。端午節當天,東莞的出嫁女們會帶上老公、兒女一起回家過節,娘家也早早殺好雞鴨、包好粽子等著女兒們回家。中午時候,大家一起吃了一餐團圓飯,再選一個好位置看龍舟賽。我的娘家今年雖然沒有龍舟賽可以看,但我母親還健在,回娘家陪母親過節還是要的。」王女士說。
  • 初二回娘家,山東各地習俗差異大!山東女婿們快來對號入座啦~
    民俗專家表示,「姑爺節」這一風俗在各地的時間不盡相同,但大多數選擇在大年初二。娘家的準備也很有意思,年夜的餃子,至少是初二晚上「送年」的餃子,是要給女兒留一些回來吃的,因為以前當媳婦的在家裡地位低,有吃不飽的可能,回娘家總要添補一下吧。女婿一般是要吃六個荷包蛋的,在「雞蛋就是好東西」的年代,六個荷包蛋就是對女婿的最高禮遇。
  • 為啥端午節要吃粽子?有關端午節的由來及習俗
    百姓們悲痛不已,為了不讓魚蝦傷害屈原的軀體,人們就每於此日投入無色絲粽子於水中。久而久之,就形成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其二,迎濤神說。迎濤神是中國民間信仰風俗,流行於浙江杭州地區。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故有迎濤神的風俗。中國民間傳說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
  • 端午節江蘇各地民俗活動精彩紛呈 展現傳統文化魅力
    原標題:【我們的節日·端午】江蘇各地民俗活動精彩紛呈 形式多樣體驗傳統文化 6月25日是端午節,江蘇各地組織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體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江蘇臺記者呂瑩瑩:端午節吃粽子、掛香囊,其實除了大家熟悉的這些習俗以外,在古代,人們會通過一些古禮儀式來祈求健康順遂,其中一些儀式在南京大報恩寺遺址景區上演。 淨手焚香、誦讀祭文、祈福祭拜……現場不少市民帶著家人和孩子,共同祈願。端午節最早源於上古時代,人們因為對龍圖騰的崇拜,開始通過祭祀祈求風調雨順、祈願親人遠離疫病。
  • 五月五,過端午,除了吃粽子,端午還有哪些獨特習俗呢?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當粽香味再次傳來,我們又已經置身端午。農曆五月初五,端午到!只知道端午節放假,它的由來你知道嗎?除了吃粽子、賽龍舟,端午還有哪些獨特習俗?喝雄黃酒有什麼寓意?端午由來: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都城消息後,悲憤交加,抱石投入淚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
  • 今天端午節,正在吃粽子的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
    但是端午節的由來,後來有人通過歷史發現,其實早在屈原之前,就有過端午的習俗了,據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
  • 習俗 正月初二:回娘家
    大年初二風俗禁忌:女兒回娘家禮物忌諱是單數,要好事成雙。有送財神者不可說「不要」,要說「已有」。河南一帶,除了上文提到的正月十五禁忌回娘家看燈以外,還忌祭灶,正月初一回娘家。因為女不祭灶,所以祭灶日亦不叫閨女回娘家。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了。大年伊始,闔家團圓,自然不便回娘家去。
  • 端午節就吃粽子、賽龍舟?還有你不知道的戴五毒香囊、鬥草等民俗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其歷史悠久,習俗眾多,流傳至今範圍最廣的習俗就是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
  • 寧波各地多彩民俗活動喜迎端午 濃濃溫情豐富節日內涵
    圖片來源:寧波文明網  九曲社區開展「傳粽情話民俗 共建情誼濃」活動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五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懸艾葉菖蒲、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已成為國人的傳統習俗。
  • 包粽子 迎端午
    端午節臨近,貴州省遵義市餘慶縣積善社區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群眾歡聚一堂,通過展示家風家訓、參加包粽子比賽、體驗旱地龍舟等活動,感受民俗傳統文化,在歡聲笑語中迎接端午節的到來。 據了解,餘慶縣積善社區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有搬遷群眾1367戶5559人。賀春雨/攝 (此圖片為攝影師獨家供稿,請勿轉載。)
  • 為什麼有的女人結婚後,再也不回娘家?
    聽了梅梅的傾訴,我忽然覺得梅梅的做法也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有的父母,只懂得向女兒索取,不懂得關心女兒,一直把女兒當成外人。如果遇到這樣的父母,女人結婚後,不再回娘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想,為什麼有的女人結婚後,再也不回娘家?原因往往令人揪心。
  • 包粽子、看大戲、品文化……這個端午約會泉州
    包粽子、看大戲、品文化……我市各地將舉行豐富多彩的端午文化旅遊主題活動這個端午約會泉州包粽子是端午最具「古早味」的習俗 (林勁峰 攝)泉州有豐富的戲曲文化資源,傳統節日常有公益惠民演出。(陳起拓 攝)端午小長假馬上就到了,想好怎麼過了嗎?因為疫情,不少人打消了出遠門的念頭,其實留在泉州就很好玩,泉州除了有好山好水好味道,端午期間,泉州古城及各縣(市、區)還將舉辦豐富多彩的端午文化旅遊主題活動。包粽子、吃粽子、看大戲……這個假期,來泉州感受濃鬱端午文化。
  • 課本裡的端午:飽含民俗趣味與家國情懷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民俗活動最豐富的節日之一,也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節日。  當我們循著課本裡的端午印記,細咂端午風物裡的文化滋味,慢品端午記憶中的精神密碼,一個飽含民俗趣味與家國情懷的端午佳節翩然而至。  端午作為民間佳節,儀式感很強。從「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
  • 大年初二回娘家,歡聚一堂嘮家常
    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不但如此,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敘敘舊、話話家常。盤點各地回門禁忌      回門又稱「歸寧」,亦即「回娘家」。
  • 端午風物誌 有民俗趣味 更有家國情懷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即將來臨。在這傳統佳節裡,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葉、燻蒼朮、佩香囊、喝雄黃酒……各種習俗種類繁多,它們寄託著國人迎祥納福、闢邪除災的願望,同時飽含著家國情懷與民俗趣味。  這些習俗從何而來?各地有何不同?關於端午節的童謠,你和孩子們又知道多少?龍舟競渡,包含著怎樣的文化內涵與精神?
  • 解密角黍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
    端午節到了,一般每到這個時候,大家都忙著划龍舟吃粽子。粽籺,是籺的一種,俗稱「粽子」,又稱「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製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粽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亦傳播甚遠。日本、越南以及華人聚居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習俗。
  • 女兒為什麼大年初二才能回娘家?除夕和初一,為什麼就不能回?
    過了「四始」日,人們就不再講究「早」字了,可以睡個大懶覺,民俗故有「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頭紅」的說法。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夫婿要同行,俗稱[迎婿日]。回家時攜帶禮品,名為[帶手]或[伴手] ,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一定不要空手,要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否則那可是對娘家的不在乎啊。這一天,兒女們都在家,所以,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平時忙碌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閒下來、敘敘舊、話話家常。
  • 五月初五端午節:端午安康,粽情飄香!
    在漫長的歷史中,端午節文化內涵不斷豐富,深受百姓追捧與喜愛,逐漸形成了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草菖蒲等民俗。作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端午節在世界範圍產生了廣泛影響。從歷代詩詞中,不乏端午節民俗作品,可以體驗傳統文化之美。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每月有三個五日,第一個五日就是「端五」。
  • 初二回娘家的由來
    回娘家,在中國北方又稱走娘家。是一種很有特色的中國歲時風俗。每年正月初二、初三,中國各地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那麼,這些習俗是怎麼來的呢?相傳與明太祖朱元璋及皇后馬秀英教育子女有關。        朱元璋坐天下後,安慶公主下嫁都尉歐陽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