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所見國內搖滾頗多。隨著大眾媒體的發展,自上世紀末沉寂已久的此類所謂「亞文化」竟有逐漸登上主流殿堂之趨勢。音樂節、livehouse、甚至綜藝節目等所謂「搖滾樂」陣地已成為多數年輕人、相關從業者/愛好者喜聞樂見之演繹形式,大眾歌單裡也顯現出不少此類曲目及其相關二次創作。個人認為,大多數狂熱者對於搖滾之認識還是有失偏頗,甚至一知半解,不知如何進行風格鑑別與欣賞。鑑於筆者也是在學習階段,因此我們接下來一起進入探討「Rock & Roll」這個萬眾矚目而又深刻的話題。
廣義的搖滾(本文含義)包含了從早期爵士、布魯斯到民謠、靈魂樂、放克再到後來硬搖滾、迷幻搖滾、嘻哈等龐大發展脈絡之下的風格。狹義的搖滾則專指50-60年代流行的那種早期的搖滾。國內提及搖滾時往往是當做一個文化現象,含義比歐美的搖滾語義範疇都大,甚至所有反主流音樂形式都稱之為「搖滾」。
最初搖滾樂還沒有「Rock and Roll」這個正式的名字,直到1951年,美國音樂人Albert James "Alan" Freed在演奏這類音樂時首次使用了這個名詞,後被世人廣泛使用。(小知識:「Rock and Roll」這個詞原本來自於十八世紀海軍海員所用詞彙:「Rocking and Rolling」,本來是形容在海上行駛而晃動的船身)
要了解搖滾的發展,首先要從爵士樂(Jazz)與布魯斯(Blues)開始說起。爵士樂
(廣州JZ Club)
爵士音樂是美國黑人創造的音樂形式, 公認的發祥地是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個亞熱帶城市―紐奧良。在眾多流行音樂中,爵士樂是出現最早並且是在世界上影響較廣的一個樂種。在美國民間,歐洲教堂音樂、美國黑人小提琴和班卓傳統音樂融合非洲吟唱及美國黑人勞動號子形成最初的"民間藍調","拉格泰姆(Regtime)"和"民間藍調"構成了早期的爵士樂。
爵士樂可謂是最初的「始祖」,此後直接分化出了諸如自由爵士、搖擺樂(Swing)、冷爵士(Cool Jazz)、融合爵士(Fusion)、比波普(Bebop)以及後來的波薩諾瓦(Bossa-nova)、放克爵士(Jazz Funk)等等風格的爵士分支。
布魯斯
(吉他之神Jimi Hendrix)
自17-18世紀西方殖民主義者將大批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成為那裡白人的奴隸之後,他們被強迫勞動、受盡折磨。在田間、在勞動之餘,黑奴們懷念故鄉和親人,常常唱一種哀歌,以表達他們痛苦的心聲。這種音樂也滲透在一些宗教歌曲中。由於藍色在美國人民中,被看作是憂鬱的色彩,這種悲哀的歌曲,也就統稱之為Blues(藍調)。
Blues音樂中包含了很多詩一樣的語言,並且不斷反覆,然後以決定性的一行結束。旋律的進行以和弦為基礎,以I 、IV、V級的3個和弦為主要和弦,12小節為一模式反覆。旋律中,將主調上的第3、5、7級音降半音,使人有著苦樂參半、多愁善感的感覺衝擊。雖然Blues音樂中主唱是焦點,但是以吉他為主的樂器即興演奏也非常精彩,演奏者可以超越和弦的界限隨意發揮,除了旋律的憂鬱動聽外,還包括小刀刮擦聲和滑棒使用的聲音,以及模仿主唱的哼唱聲。在將Blues音樂流行化的過程中,Eric Clapton是一個成功的樂手和歌曲創作者。
節奏布魯斯
(Jackson 5)
節奏布魯斯(Rhythm and Blues,簡稱:R&B或RnB,臺灣、港澳、馬新謂節奏藍調 ,又稱節奏怨曲)是一種首先由非裔美國人藝術家所演奏,並融合了爵士樂、福音音樂和電子布魯斯音樂的音樂形式。這個音樂術語由美國告示牌雜誌(Billboard)於1940年代末所提出。這個詞最初被用於定義包含了12種布魯斯格式和一種帶有節拍背景爵士樂的搖滾音樂,後來這種音樂轉變成了一種搖滾樂的基本元素,在搖滾樂發展史中具有奠定基調的地位。
在60、70年代,節奏布魯斯被用於總括靈魂樂和放克音樂的術語。80年代後, R&B融入了更多的元素像街舞(Hip Hop)和舞曲等 ,因此更加地流行, 這也是現代R&B定義的開端。現在我們聽到的很多所謂R&B, 不再局限於小調五聲音階, 已經沒有了Blues的味道 。例如當代著名的R&B歌手有 Michael Jackson, Prince, R.Kelly, StevieWonder,Whitney Houston, Mariah Carey 等, 他們的歌與40、50年代 Louis Jordan等人的歌曲相較之下,已然相差十萬八千裡。因此現今大多被稱為Contemporary R&B(當代R&B)。
放眼國內,此種風格的歌手並不鮮見。這類歌曲主要特徵在於:首先規整的律動節奏 ("動次打次"或其變種), 周杰倫早期很多歌裡就有體現, 比如《簡單愛》,《開不了口》,《半島鐵盒》等;陶喆的更多例如《普通朋友》,《愛,很簡單》,《流沙》等,可以說他的多數歌曲都是這個節奏。這個其實是Hip Hop的節奏特徵,(由於R&B包含了hip hop的元素)。其次是長音即興 (Improvisation),這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特徵,。R&B在唱一個時值比較長的音的時候, 經常不會像普通歌曲那樣直白的拖長它, 而是在保證基本節奏時值的前提下加入即興的旋律, 使得旋律線變得跌宕起伏,婉轉動聽。這個變化的旋律有時是作曲時就寫好的, 但也有很厲害的歌手能夠在現場即興發揮。另外這些加入的即興音符往往音程變化都比較大, 經常會發生真假聲的轉換,即「轉音」。陶喆可能在美國長大深受黑人音樂薰陶,作品中長音即興用的非常多,幾乎每首都能聽到。
接下來,我們會從兩條主線來釐清搖滾樂發展脈絡。
節奏布魯斯/鄉村樂——山地搖滾——英式浪潮——民謠搖滾/流行搖滾——硬搖滾——垃圾搖滾/朋克
山地搖滾
(服役中的Elvis)
眾所周知,搖滾的根本起源是黑人音樂的白人化。其最初的基本營養來源就是節奏布魯斯和鄉村音樂。最初的來源是美國南部黑人的節奏布魯斯直接成為黑人的搖滾,然後白人在其曲式結構和歌詞風格的基礎上結合了鄉村音樂的弦樂音響後,演化為山地搖滾(Rockabilly))席捲全國。山地搖滾主音吉他豐滿而略帶鼻音,低音提琴以掌擊弦,低音線條活躍,節奏吉他刮奏清晰,另外加入一些簡單的打擊樂節奏。演唱中常見靈巧尖音喊叫、時斷時續阻嗝聲,並夾雜揶揄、嘲諷語氣。50年代中期,貓王普萊斯利(Elvis Presley)在孟菲斯為"太陽唱片公司"灌錄的一些歌曲確立了山地搖滾的風格。著名的山地搖滾音樂家還有文森特(Gene Vincent)、劉易斯(Jerry Lee Lewis)、帕金斯(Carl Perkins)、凱什(Johnny Cash)等。
民謠搖滾
(Bob Dylan)
民謠搖滾(folk rock)是在甘迺迪遇害、民權運動、越南戰爭、解放運動的時代背景下孕育的產物。它反映了當時青年的情感和願望,說出了他們對動蕩局勢與社會問題的思考以及世界觀。60年代的搖滾樂與50年代相比,思想深度顯然更進了一層。
與其他各種類型的搖滾樂最大的不同點是:民謠搖滾有一個誕生紀念日,那是1965年的夏天,鮑勃·迪倫 (Bob Dylan)在紐保特民謠節的表演中,首次放棄了空心吉他,而以電吉他代替伴奏,卻被臺下的觀眾虛下臺去,因為對於只欣賞純淨民歌的觀眾來說,電吉他太大逆不道了。Bob在民謠音樂中採用了電吉他、鼓、鍵盤等樂器,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民謠搖滾並沒有什麼固定的節拍或形態。多半把歌者唱出的歌,看成一種工具,用來檢驗人生百態。他們在歌曲中,訴說自己的經歷,描繪自己的感情,歌詞中內容豐富,而曲子則大都較為柔緩。
另一著名民謠搖滾團體是The Byrds。它受Beatles等60、70年代主流作品影響,對早期民謠和藍草音樂進行了改造而別具一格。
英倫搖滾
(無需說明,路人皆知)
早期英式流行樂隊代表當之無愧為The Beatles。其確立了很長時期英國傳統和諧的音樂,英倫搖滾(Britpop亦即「英式+流行」)實際源自於英國90年代初期的獨立音樂圈,其或多或少都受到英國60、70年代早期流行樂影響。的這種音樂類型,發展成為對抗80年代末及90年初期音樂及文化的浪潮,特別是針對來自美國的垃圾搖滾(Grunge)風潮。隨著美國帶有消極情緒的Grunge入侵,新興的英倫樂隊如Suede和Blur首先發聲,自詡為反對派的音樂力量,延續過去英倫流行「自帶陽光」的樂風,並且在歌曲中特別寫入關於英國的主題。這時期湧現了許多樂隊,包括Oasis、Pulp、Supergrass、Sleeper和Elastica。英式流行樂是閃亮的,容易讓人上癮的,就像主流流行的歌手們一樣,為英國年輕一代創造了新的精神環境,唱出了生活、文化和他們的音樂追求。英倫搖滾年輕活力和渴望公認的特點不僅衝擊了90年代早期低調Shoegazer風格樂隊的老一輩樂手,還對美國陰沉的車庫以及在新崛起的地下電子舞曲背後搞創作的樂手有一定的影響力。
這些樂團引領英國另類搖滾成為主流,並且成為政治文化活動「酷英國」的骨架。英式浪潮以燎原之勢席捲了英倫地區。最著名的當屬Blur與Oasis之間的排行榜拉鋸。被稱為「英式搖滾之戰(The Battle of Britpop)」。最終其音樂都能夠朝向海外發展,專輯在美國的銷售也相當成功。
硬搖滾
(Rolling Stones吉他手Mick Taylor)
從起源上來說,硬搖滾是由布魯斯延續發展起來的一種風格,早期如ROLLING STONES,The WHO,BLOOD SWEAT; TEAR等,以及後來的LED ZEPPELIN,AC/DC,Kiss,CHEAP TRICK, Guns N' Roses都可以歸為硬搖滾樂隊。而金屬樂最初的原型是由BLACK SABBATH開創的,他們從一支藍調樂隊轉變成為沉重、野蠻的工業搖滾樂隊,通過詳細敘述大量隱喻來表達對現代生活的巨大恐懼。(另有分類圖如下)
硬搖滾與重金屬不容易區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區分方法。有人認為70年代以前的叫硬搖,70年代以後的叫重金屬;有人認為吉他失真小一點的是硬搖,吉他失真強一點的是重金屬;有人認為頭髮半長不短的是硬搖,長頭髮的是重金,有的人看法是節奏吉他表現力比較弱的是硬搖,節奏吉他Riff表現力強且成為歌曲主導力量的是重金屬。從特點上來說,硬搖滾音樂具有濃重的布魯斯、迷幻搖滾風,受朋克的影響少。重金屬音樂特點冷酷和剛硬、布魯斯特徵沒有硬搖滾音樂濃烈。但是深受朋克風的影響。
垃圾搖滾
(Nirvana主唱 科特·科本)
垃圾搖滾(Grunge),也被稱作西雅圖之聲(Seattle Sound)或"邋遢搖滾""油漬搖滾",是一種隸屬於獨立搖滾(Indie rock)的流派。其在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開始獲得成功,以至在1991年到1994年迅速成為主流音樂的一員。一批來自美國西海岸城市的樂隊創造了垃圾搖滾音樂,而且很快讓這種音樂在流行音樂的聽眾間傳播。這種音樂類型與美國的X世代緊密相聯。垃圾搖滾以The stooges和Black sabbath模糊、黑暗的聲音作為基礎,是重金屬和朋克的混合物。
垃圾搖滾樂隊的第一波浪潮的音樂---Green river, Mudhoney, Soundgarden---比第二波(開始於Nirvana)更重。Nirvana不僅旋律比他們的前輩更為優美,還以Stop-start的特點著稱,失真、扭曲的吉他聲幾乎成了這個風格的象徵。
垃圾搖滾音樂的節拍稍慢但卻擁有一種不對稱的和諧性。歌詞方面,呈現出了一種典型的極端焦慮狀態,作品大多表現了憤怒、挫折感、厭倦、悲傷、恐懼以及消沉的情緒。這些情緒的來源可能是普遍存在的青春期的叛逆性,而事實上,其他一些因素諸如貧困、對世俗偏見的反感以及對社會本質的清醒認識都會影響到垃圾搖滾歌者的詞曲創作。
朋克
(Sex Pistols)
PUNK這一詞是被英國人叫喚起的。二戰後的英國,經濟蕭條,失業率高,而當時美國的好萊塢電影發展得蓬勃熾熱,間接導致英國的電影業一落千丈; 在音樂事業方面,英國亦是處於低迷狀態,美國正流行著前衛、詩篇式的樂曲,十多分鐘的Solo, 音樂十分注重技巧化的表達,而當年的搖滾樂逐漸商業化起來,成為主流的地面商品。其實自60年代起,搖滾樂逐漸步入了一種可悲的境地,為了商業利益,樂隊及樂手越來越缺乏搖滾樂所應具有的敏感性(sensitive)及抗爭性(conflict)。
"三和弦論"的PUNK是一種極民主的搖滾三和弦,是指歌曲只使用最簡單的三個音構成的和弦(Triad Chord)組成,完全沒有修飾,直接、有力、赤裸地表達,PUNK亦沒有長篇大論,只有2-3分鐘,完完全全與當年的主流相反。
因為PUNK的簡單大眾化,使許多PUNK Band在街頭巷尾、車鬥裡、倉庫裡響起了他們第一個音符,音樂已經再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因為PUNK有極強的可參與性,使得PUNK音樂得以普及,這對搖滾樂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因為PUNK是屬於大眾的文化,可以極容易使人認同(基於當年英國社會問題),人們得到宣洩的途徑; 回望國內,香港的許冠傑一曲《半斤八兩》亦是受PUNK的文化影響,唱盡上世紀打工仔心態,可見PUNK的世界性及兼容性(君不見《半斤八兩》一碟賣得滿堂紅、翻唱無數)。
節奏布魯斯——Doo Wop——靈魂樂/放克——迷幻搖滾/迪斯科——前衛搖滾/華麗搖滾(藝術搖滾)
Doo-Wop
歐美流行組合的先聲--"Doo-Wop"之聲, Doo-Wop是一種流行於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的重唱形式(布魯斯樂隊伴奏)。它主要受到19世紀末興起於美國的"理髮店四重唱"(Barbershop Quartet)的影響發展而來,經常由4~5人組成重唱小組,由一人擔任領唱,通常情況下,主旋律由第二聲部演唱,在主旋律上方經常出現由平行三度或四度的疊置第一聲部,和主旋律形成對應的和聲效果。在主旋律下方的一個或二個聲部,經常採用"嘟、吧"等無字意的襯詞演唱和主旋律相對應的節奏聲部。Doo-Wop的和聲結構主要以適合人聲演唱的密集和聲為主,在三和弦基礎上,有時會附加六度音,甚至還採用七和弦。(有點像今天流行的阿卡貝拉?)
這種演唱方式在50~60年代曾影響了大量的樂隊和組合。如以演唱《Only you》而出名的大淺盤(The Platters),衝浪音樂(Surf Music)的代表沙灘男孩(The Beach Boy),以及貓王(Elvis Presley)的很多作品(如:《Don't》、《True Love》等)。當今流行樂壇很多演唱組合的演唱概念(如:純假聲演唱、低聲部以襯詞演唱節奏等)以及聲部概念,很大程度上受到Doo-Wop的影響。
FUNK
(Funk大師Prince精華專輯)
放克歌曲形成於60年代,它吸收靈歌、迷幻、硬搖滾、拉丁音樂等音樂元素,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通常建立在單一和弦上的衍伸性即興伴奏,不同於節奏藍調和靈魂樂圍繞在和弦進行(Chord Progression)。放克採用的和弦擴展形式與鮑勃爵士一樣,例如,將小三和弦擴展為七和弦、十一和弦,或在屬七和弦上轉位到九和弦。
相比於主流的靈魂樂和搖滾樂,放克最明顯的區別,就在於由貝司和鼓構成的節奏部的不同:它的重音構築在強拍之上,充分體現了低音部樂器的喧囂與狂野。拿4/4拍的歌曲來講就是第一、第三拍;而吉他則由一種以演奏旋律為主的樂器轉化為一種節奏樂器,Scratch(切音)和斷奏是演奏的要點;比之於傳統靈魂樂,放克中管樂也更傾向於節奏的表現。
與放克不同,雷鬼(Reggae)可以八分來解釋,在第二和第七拍做強化,形成搖擺感,會一种放松的感覺,雷鬼的特色是反拍或者無拍帶來的奇怪感覺。
迷幻搖滾
(Pink Floyd《月之暗面》)
迷幻搖滾(Psychedelic Rock),源自迷幻文化及使用迷幻藥而產生的思維驟變,與車庫搖滾及民謠搖滾屬同一時期。迷幻搖滾介於早期以藍調為基礎的搖滾音樂,至前衛搖滾、藝術搖滾、實驗搖滾、硬搖滾,甚至重金屬間的過渡時期。迷幻搖滾樂手們在音樂中極力渲染如夢似幻的感覺,以非常規的方式造就了一批具有奇異美感的音樂。迷幻搖滾同時並融入了非西方音樂元素,如印度音樂的拉格(Raga)與西塔琴(Sitar)。迷幻搖滾深受嬉皮士文化的影響,它的聲勢在60年代末期達到鼎盛,英美兩地分別湧現出一大批極富特色的迷幻搖滾樂隊,如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等,對當時及後來的搖滾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65和1966年間,加州地區對搖滾樂現狀不滿的音樂人紛紛興起組建樂隊。包括The Grateful Dead,The Jefferson Airplane,The Great Society等。而英國的迷幻與美國的比起來要更加古怪和具有童話色彩,甚至超現實主義。
"嬉皮士"運動實際是50年代"垮掉一代"的一個變種延續。對於未經歷過二戰的新一代美國年輕人來說,豐富的物質生活卻帶來了精神生活的空虛。許多人追求一種比生活方式更美好的東西,以充實精神世界。他們主張仁愛、反對暴力、提倡和平主義、利他主義。
早期的"嬉皮士"是一些很有素養和理想的青年,絕非人們想當然的那些骯髒邋遢、衣衫襤褸、吸毒成癖、逃避現實和X變態的流氓。他們留長髮、穿奇裝異服僅為排斥當時美國光潔整齊的形象。這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不僅對搖滾樂,而且對整個世界的文化形態及生活方式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但"嬉皮士"運動發展到後期,便背離初衷,兩派發展。這一點明顯在搖滾樂中得到例證:甲殼蟲作為理想主義者,專於演唱關於愛情、和平與充滿思想的歌曲,而滾石和大門則到處肆無忌憚地讚美X、毒品、無政府主義和極端享樂主義。
前衛搖滾
(皇后樂隊早期)
前衛搖滾(Progressive Rock)樂手意圖擺脫流行樂的公式化及束縛,並亟力提升自身的音樂成就另外一種音樂類型,即便時常令人嗅到不小的古典與爵士影響。前衛搖滾最獨特的地方便是"複雜"而不只是演奏技術的出眾,有時脫離了早期搖滾定義的舞曲式的節拍,而是更多地在結構組成、器樂演奏、和聲、旋律和歌詞內容上進行實驗。這需要聽眾付出比聽其他類型的音樂更多的努力。由於大量使用擴展的篇章或者安排一個間奏在不同的篇章之間,使其很類似古典音樂之模式。另外,電子化的影響與傳統樂器的變化(電子鍵盤與合成器)也是前衛搖滾之顯著特徵。
構築出前衛搖滾的作品多集中在70年代,像是Jethro Tull, Yes,Genesis,平克·弗洛伊德,Emerson, Lake & Palmer(ELP),Rush,皇后(Queen)與King Crimson等等,音樂各有不同特色。
順帶提一下華麗搖滾(Glam Rock/Glitter Rock)。華麗搖滾又稱閃爍搖滾,是硬搖滾的一個分支,特點是性別模糊的裝扮,華麗戲劇化的颱風和頹廢慵懶的音樂風格。"Glam"來自單詞"glamour",指魔法與魅力。它活躍於70年代的英國,高峰時期的代表人物包括大衛·鮑伊、皇后樂隊(70年代)、暴龍樂隊、羅西音樂、加裡·格利特。在美國也出現了一些華麗搖滾的歌手與樂隊,如盧·裡德、布魯斯·韋恩·坎貝爾(Jobriath)、紐約娃娃等。
迪斯科
迪斯科(Disco)是70年代初興起的一種流行舞曲,電音曲風之一。音樂比較簡單,具有強勁的節拍和強烈的動感。迪斯科這一稱呼起源於法國。一些用唱片取代現場樂隊的夜總會被稱為「discothèque」,上世紀60年代,在費城和紐約的黑人、拉美人和同性戀圈子裡,迪斯科悄然風行,在隨後的十餘年裡風靡全球。早期的迪斯科音樂融合了流行樂、靈歌、放克的元素,DJ是迪斯科舞廳的靈魂人物,通過選曲、編排、混音技巧,即興創作出適合現場氛圍的舞曲。60年代中期,迪斯科傳入美國,最初只是在紐約的一些黑人俱樂部裡流傳,70年代初逐漸發展成具有全國影響的音樂形式,並於70年代中期以後風靡世界。
80年代,張國榮一曲《Monica》風靡香港,費翔翻唱自《Sexy Music》的《冬天裡的一把火》在大陸一炮而紅,迪斯科舞曲開始在中國流行。迪斯科一般以4/4拍為主,具有強勁的節拍,並且每一拍都很突出,速度大約在每分鐘120拍左右;它的結構短小,歌詞簡單,又有很多段落的重複。
後記
搖滾的宇宙裡,過去輝煌年代的很多樂者都已離開這個喧囂的塵世,他們就像一顆顆璀璨奪目的恆星,在無盡暗夜中閃耀,照亮世人;他們的名字將會成為信仰,永遠銘刻在後來者的精神淨土之上。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搖滾是社會生活的文化產物,它與文學一樣,代表了一個時代、一個地域的思想投影,在鑑賞搖滾樂之時,需要我們置思於社會環境與文化環境,才能真正體會它的藝術內核。因此在筆者看來,以上兩條主線對於初入滾圈的同志來說可能會有小小幫助。
筆者對於相關知識理解的角度尚淺,根據所搜集素材結合個人思路進行重新整理與串聯,如有思路不清、邏輯不當之處敬請諒解。
2.Chamcham:知乎回答《為什麼周杰倫,陶喆那種歌被叫做節奏布魯斯?什麼是節奏布魯斯?》4.郭佳:知乎文章《編年史 - 54-62 - 早期搖滾,山地搖滾(Rock 'n' Roll, Rockabilly)》8.那誰誰:知乎回答《迪斯科是一種什麼樣的音樂類型》9.熊貓哥哥:知乎文章《前衛搖滾概述一:何為前衛搖滾及前衛搖滾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