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族」是指為幫助兒女照顧孩子、操持家務、家庭團聚或養老而暫別家鄉來到子女居住地、人戶分離的老年群體。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現有隨遷老人近1800萬,佔全國2.47億流動人口的7.2%,其中專程來照顧晚輩的比例達43%,這無疑是值得關注的老年群體。
這個群體普遍面臨著三大問題,即鄉愁難了、代際關係和社會融入。
首先是鄉愁難了問題。老年期有「老年固化」的規律,老年人會固守自己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執著於「熟人圈子」,抗拒「陌生人圈子」。當老年人進入一個「陌生人社會」,一定時期一定程度會不適應、不方便和不熟悉,由此產生壓力感、隔閡感和邊緣感,影響老年生活質量。從農村來到城市的老人,感受到的環境和生活方式反差較大,不適應時難免思鄉和苦悶,特別是相濡以沫的老伴兩地分居時,牽掛思念,情何以堪。鄉愁難了關乎「老漂族」的精神養老。
其次是代際關係風險。同在一個屋簷下,生活方式、育幼方式和三觀不同,可能導致親子摩擦和代際衝突,甚至產生「親人無親」現象。老年父母有被當作「免費保姆」的感覺,如果子女缺乏感恩心和孝順心並付諸代際反哺,父母的權威和尊嚴就難以保障,老年精神生活也就可想而知。
在人口流動長期化和常態化背景下,家庭養老-照料的代際脫離、老年空巢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過程。無論親子兩代人同處一地還是各處一地,保持「有距離的親密」可能是最好的安排和結局。「端過一碗湯去不涼」的地理距離固然十分理想但也不一定有條件實現,更重要的是心理上能夠保持親密度,親子關係和代際關係融洽和諧甚至是「零距離」。從老齡化和衰老的規律來看,老年人終究會失去生活的獨立性,進入依賴性生活模式。「老漂族」要做到老有所安,既要內安其心又要外安其身,需要家庭支持和社會支持,前者強調的是孝親敬老的代際反哺,後者重點在破除醫養分離的制度藩籬。
再次是社會融入困難。「老漂族」處在人戶分離的「半城市化」進程中。他們離開家鄉的最大風險是與包括養老保障、醫療保障、社會交往與熟人熟地等社會支持系統脫離,導致養老風險的無形放大。
「異地養老」社會支持體系構建的重點要消除因為戶籍問題帶來的養老待遇的差別性,努力推進醫養結合的「全國一盤棋」。首先確立「公民身份」,區分並結合「國民待遇」和「居民待遇」,一種身份兩種待遇,老年人也不例外;其次協調戶口登記制度與社會福利制度分合機制,該分時分,該合時合。譬如,人口流動背景下的醫養結合藉助網際網路+的技術實現「當地享受+異地結算」的目標。大而言之,從保護弱勢、適度福利、促進公平和確保養老安全以及社會安全的角度出發,構建有本國特色的養老保障體系。為「老年脆弱群體」建立國家兜底的養老安全社會保護體系,讓老人有尊嚴地度過餘生。(作者是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