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這首諷刺詩,表面含蓄不動聲色,背後卻是無限憤慨

2020-12-22 詩妹說

自古以來,不乏有帝王將相為了心愛的女人「赴湯蹈火」的故事,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今天聽來依然清晰,自古江山與美人,大概是男人心中終極志向,但若江山和美人二選一,便也難倒了很多英雄漢。

但是,我們能看到,當江山穩固沒有後顧之憂時,為了千方百計博美人開心,也是帝王的常事了。就像現代偶像劇中的多金男主為了女主呼風喚雨一樣,讓心愛的人開心,大抵是男人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了。

其實,這般寵溺,對男人來說是滿足感,對女人來說是幸福感,因而,若天下都是人家的,人又想作,那旁人又有什麼辦法?

我們最熟悉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大概是從白居易的《長恨歌》開始的,那麼,他們的愛情又何以讓諸位大臣拼死反對,我們且從杜牧的《過華清宮》看看唐玄宗養楊貴妃有多費錢。

眾所周知,華清宮在今天的西安,是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年)所耗巨資修建的,大概最主要的用途便是和最愛的楊貴妃在這裡尋歡作樂了。

華清宮這個地方也算是非常有名氣的了,以至於後世有很多作品會以此為題材來詠嘆歷史,包括我們今天所看到了杜牧的這首詩。

杜牧的《過華清宮》也不僅僅只有這一首,而是一鼓作氣就作了三首,這只是其中之一,也是傳頌最為廣泛的一首,通過送荔枝這一個小小的卻很典型的事件,諷刺了唐玄宗和楊貴妃那種驕奢淫逸的生活,寫得精妙絕倫。

詩的第一句便著力描寫華清宮所在的驪山景色之秀麗,一個「回望」就仿佛是電影的推移,將一個深遠廣闊的驪山全景展現在觀眾面前。這是怎樣的一番美景呢——「鏽成堆」。

樹木蔥蔥鬱鬱,遍地綠草成蔭,期間隱隱約約可見宮殿樓閣,驪山兩邊的東繡嶺和西秀嶺也讓此地顯得幽靜而神秘,這樣的景便很容易讓人沉醉其中了。

接著第二句,又把聚光燈繼續向前推進,我們所看到的是那雄偉壯觀的行宮。千萬扇緊閉的宮門突然間,一扇接著一扇,有次序地打開了,就好像提前排練過的一樣。沒有人不好奇,這是有了什麼重大軍情嗎?

在第三四句便解開了這個疑惑。

宮門之外,一名專使朝著宮門的方向飛奔而來,背後騰起陣陣的塵霧。鏡頭再一轉換,到了宮內,是宮殿之上唐玄宗懷裡妃子嫣然的笑意。

這兩句應該算是此詩最為精彩的部分了,詩人在開始營造除了一種緊張的氣氛,又用了幾個看似不相關的鏡頭,故意不去說宮門為何開,一騎為何來,妃子為何笑,但是最後一句「無人知是荔枝來」一語道出前面所有的困惑謎團,將所有碎片連城一段。

不用過多言語,人們已經猜到了所有。

曾經有史料記載說,楊貴妃特別喜歡吃荔枝,後來發現廣東廣西吧這一帶的荔枝特別好吃,她不僅愛吃,還要吃新鮮的。

因此,那麼寵愛她的唐玄宗便肯定要想方設法滿足心愛的女人的需求。當時盛產荔枝的嶺南到皇宮長安,大約路程都有2100公裡以上,對於荔枝這種水果來說,很難保存,在沒有今天這種交通工具的情況下,要運輸新鮮的荔枝真的是難上加難。

但是唐玄宗為了討好楊貴妃,還是想了種種辦法。之後,便是命人快馬加鞭,用接力的方式,不耽誤分秒,從千裡之外的嶺南將荔枝運到長安,這個過程大概只需要七天七夜。

我們現在看來,這種為美人不惜損耗國家物力財力人力的方式實在讓人憤慨,杜牧也是在後來經過華清宮時,想到當時種種,心生感慨而做此詩,含蓄地表達了對唐玄宗和楊貴妃的不滿。

拋開歷史的種種限制,若單單只是把他們當作一對普普通通的愛人,似乎便成了另一種幸福和浪漫吧!

(本文完)

相關焦點

  • 晚唐詩人羅隱的這首諷刺詩,為何耐讀?妙在含蓄
    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沉於古詩。晚唐詩人羅隱寫過不少諷刺詩,比如《蜂》、《雪》等膾炙人口的名篇。不過在很多人心中,《贈妓雲英》才是羅隱諷刺詩的代表作。這首詩到底好在哪裡呢?我認為主要有兩點:巧妙的側面襯託、明顯的正話反說。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要做到這兩點,也非常不容易。我們來讀一讀。
  • 每日讀詩:杜牧《過華清宮》
    朗誦:羅晟銘(7歲)杜牧的詩是晚唐詩壇的一大成就,晚唐詩人中只有李商隱能夠與之相比。他有巨大的政治抱負,卻處於晚唐那樣一個無可作為的環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種抑鬱情懷;他有絕世才華,而且性格豪俊,這又使他的抑鬱情懷並沒有走向消沉悽惻。這些,都影響著他的詩的風貌。
  • 杜牧的《清明》憑什麼成了清明代言詩?
    那麼多好詩,但大家偏偏最喜歡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要論慎終追遠的哀傷和沉痛,杜牧的清明詩比不上白居易的,要說語言的清簡優美好懂,吳惟信的不比它差,憑什麼杜牧這首詩代言了清明?
  • 杜牧的這首詩,沒有一個生僻字,卻是發人深思的傳世佳作!
    寫這類詩的作者,通常對社會現實中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抱有「一肚皮不入時宜」的態度,他們把批判現實,抨擊弊政、陋習放在主要位置。如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張謂的「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張俞的「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等。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送隱者一絕》,便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筆下一首批判不公道的封建社會制度的詩作。
  • 杜牧宦遊思鄉,這首詩寫法獨特,最後7字堪為神來之筆
    唐武宗會昌二年,40歲的杜牧在長安任員外郎、兼史館修撰。詩人正值壯年,本該大有作為,可是這年春天他卻被外放為黃州刺史。黃州是一個地處偏僻的江邊小郡,詩人頗為不滿,對於志在施展才幹的杜牧來說,無疑是一次非常沉重的打擊。
  • 杜牧的這首詩,短短4句,堪稱誇人典範!
    首先,《贈別·其一》是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調任監察御史,離開揚州赴長安時,寫給一位歌女的組詩作品《贈別二首》的第一首。雖然它是因離別而作,但是本意卻在誇這位歌女好看,說她是揚州歌女中美豔第一。然後,我們便來具體看看杜牧這首詩。首句,「娉娉嫋嫋十三餘」,杜牧先是為我們描摹出了一位身姿輕盈、妙齡丰韻的歌女形象。即十三歲的歌女,身姿體態輕盈美好。雖然杜牧這裡沒有一個人稱,也沒有名詞,甚至還是避實就虛,但是它顯然能夠給人一個完整、鮮明生動的印象,彷佛親眼目睹這位少女美麗的倩影一樣。
  • 蒙曼:杜牧《泊秦淮》
    但是又因為杜牧的人生順風順水,所以他只感慨不悽涼,不像李商隱那麼婉約惆悵,這又讓他的詩俊朗風流、深沉俊朗,最後就成了「小杜」風範。這首《泊秦淮》也是如此,那《泊秦淮》這首詩到底好到什麼程度呢?現在大家一提南京就立刻想到秦淮河,想到六朝煙水,秦淮河也因此號稱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
  • 杜牧的這首七言絕句,盡人皆知,但在唯美之外,我讀到卻是諷刺!
    就在這日益料峭的寒風中,我們瑟瑟發抖著期盼著春天的到來。此時我們如果讀上幾首關於寫春天的詩詞,豈不是能夠暫時了卻心中這股熱烈的期盼嗎?說到寫春天的詩詞,經典篇章數不勝數,但是留在小赫赫心中最為經典也最為唯美的一首詩絕對是唐代詩人杜牧筆下那明麗的江南之春——《江南春》: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 楊雨11:杜牧《贈別》
    這就要說到它的原始出處,晚唐詩人杜牧的《贈別》詩了:「春風十裡」很美,杜牧的這首《贈別》也很美。那麼,這首詩到底美在哪裡呢?我覺得呀,至少有三點。首先它寫了一個少女的容顏之美;其次,它把一座城市的美和少女的美結合起來,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城,對一個人的愛和對一座城市的愛就這樣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所以第三點,就是這首詩還含蓄地寫了愛情獨一無二的美,我們現在來讀它,依然對我們重新看自己的愛情、婚姻頗有啟發。容顏美、城市美、情感美,這就是這首《贈別》詩的「三美」所在。首先,我們來看看,這首詩是如何勾勒少女之美的?
  • 杜牧一生詩詞數不勝數,唯有這首詩,傳承千百載人盡皆知
    前幾天是清明節,估摸著大家一聽到清明的時候,腦海裡立馬就浮現出杜牧的那首《清明》,杜牧一生所做的詩詞歌賦數不勝數,其中能夠傳承至今的佳作也不勝枚舉。但唯獨一首清明,世人皆為之稱頌,可謂千古佳作。清明和杜牧仿佛就是連在一起的,說起清明便會想到杜牧,說起杜牧也會想到清明,這兩者似乎渾然一體,不可分割。
  • 一首描寫紫薇花的詩,卻對紫薇花一字不提,堪稱杜牧的絕妙之筆!
    自古賞花是文人墨客的傳統,詩人們可以用無聲無色的文字寫就五彩繽紛的花香世界,而令我們嘆服的往往不僅僅是朵朵鮮花自己的美麗與動人,而是花香之間瀰漫著的詩人自身對於人生或者價值的思考與判斷,更是詩人自己人格的高度展現。
  • 【美女詩神】10.杜牧《贈別》
    這就要說到它的原始出處,晚唐詩人杜牧的《贈別》詩了: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春風十裡」很美,杜牧的這首《贈別》也很美。那麼,這首詩到底美在哪裡呢?我覺得呀,至少有三點。
  • 杜牧最經典的一首詩,美得令人心醉,成為描寫秋天最唯美的一首詩
    作為唐朝最後大師,杜牧的很多作品也都是深入人心,尤其是一首《清明》,更是成為了描寫清明最傳神的一首詩,通篇描繪的看似平淡,可是那一份憂愁之感,以及落魄的神態,則是被詩人以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描寫得淋漓盡致,讀來當真是令人肝腸寸斷。
  • 杜牧的一首名作,構思精巧,只有李商隱的無題詩可以與之匹敵
    下面介紹杜牧的一首名作,構思精巧,只有李商隱的無題詩可以與之匹敵。贈別唐代:杜牧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杜牧是晚唐傑出詩人,他才華橫溢、志向遠大,可是由於當時社會藩鎮割據,宦官弄權,皇帝和王公大臣們都是醉生夢死,才子們即使一心報國,也無晉升之路。杜牧唐代大和九年,由淮南節度使掌書記,升任監察御史,離揚州奔赴長安,這首詩就是與在揚州結識的歌妓的分別之作。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首詩竟然不是杜牧寫的?
    你可能不知道,這首最適合清明意境的詩詞,可能並不是杜牧寫的。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人們仍舊無法確定,牧童遙指的「杏花村」,究竟在哪裡。 根據記載,唐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四月,整整40歲的大詩人杜牧,來到「孤城大澤畔,人疏煙火微」的黃州(今湖北黃岡),出任黃州刺史。正是在黃州度過清時節的時候,杜牧寫下了上面這首千古絕唱。
  • 蘇軾這首詩原來針砭時弊,開頭即千古名句,現在卻多形容閨房之樂
    蘇軾在在這首詩當中描寫了花香、明月、高樓、歌舞等等眾多意象,夜色迷人,筆調清新,引人入勝。然而,這首清新雅致的詩詞真的只是對美好生活的讚美嗎?恰恰相反,我們要知道,蘇軾也是一位憤世嫉俗的詩人,他筆下的美好生活更有可能是在針砭時弊、諷刺時勢。從字面意思來理解,第一句是說春天的夜晚無比美好,即使是一刻鐘也價值千兩黃金。
  • 杜牧的一篇古詩詞,大讚美景令人讚不絕口,成為揚州千年經典之作
    01杜牧懷才不遇與當時社會有關,在流落江南與韓綽相識後創作此詩在唐朝時期,杜牧出身於名門世家,當時的他直接被舉薦中進士。年少時正值唐憲宗削藩,杜牧也有幹一番大事業之心,喜歡研讀兵法,還曾給宰相獻策,成功平息了藩鎮叛亂。
  • 赴京上任,杜牧卻滿懷憂慮,一首詩寫盡了晚唐文人的痛苦
    杜牧這首《自宣城赴官上京》,比較細緻地刻畫出了晚唐文人心中的痛苦。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看看詩人為什麼會痛苦。瀟灑江湖十過秋,酒杯無日不遲留。謝公城畔溪驚夢,蘇小門前柳拂頭。千裡雲山何處好,幾人襟韻一生休。塵冠掛卻知閒事,終擬蹉跎訪舊遊。寫作背景:此詩是公元839年所作,時杜牧三十七歲。
  • 唐詩經典之《杜牧·江南春》賞析
    杜牧這年來到江南(江蘇江陰),不禁想起當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誠,到頭來是一場空,不僅沒有求得長生,反而誤國害民。既是詠史懷古,也是對唐王朝統治者委婉的勸誡。後來武宗發動會昌滅佛,從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矛盾。  這是一首素負盛譽的寫景詩。小小的篇幅,描繪了廣闊的畫面。它不是以一個具體的地方為對象,而是著眼於整個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題為《江南春》。
  • 相遇又錯過,這三首詩讓我們明白:有一種情感叫情深緣淺
    不過他留下的詩歌並不多,只有六首,若非這首《題都城南莊》,也許後人根本不會注意到這個權傾一方的節度使。 而這首詩之所以能夠千年傳唱不衰,主要還是因為詩歌背後的浪漫故事。 傳聞崔護在去郊外春遊時邂逅了一個名為絳娘的女子,他對這姑娘一見鍾情,奈何功名未就,他無法給姑娘任何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