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是唐朝的國都,也是盛唐文人們渴望實現理想抱負的地方。
但是,晚唐文人則不同。
我們之前讀過許渾的《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韓琮的《暮春滻水送別》,能夠明顯感受到詩人對長安的排斥心理。
那麼,晚唐文人為什麼會排斥長安呢?
杜牧這首《自宣城赴官上京》,比較細緻地刻畫出了晚唐文人心中的痛苦。
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看看詩人為什麼會痛苦。
瀟灑江湖十過秋,酒杯無日不遲留。謝公城畔溪驚夢,蘇小門前柳拂頭。千裡雲山何處好,幾人襟韻一生休。塵冠掛卻知閒事,終擬蹉跎訪舊遊。
寫作背景:此詩是公元839年所作,時杜牧三十七歲。公元838年,杜牧在宣州幕中,是年冬,內升左補闕、史館修撰,次年(即開成四年)春初,赴京供職,離宣州時作此詩。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詩人離開宣城,赴京供職,這是升職。
升職是一件喜事,詩人應該高興才對,那麼他為什麼會痛苦呢?
我們來仔細讀。
一、回顧消極的瀟灑生活,為引出詩人心中的矛盾做鋪墊。
1、瀟灑江湖十過秋,酒杯無日不遲留。謝公城畔溪驚夢,蘇小門前柳拂頭。十過秋,十多年。遲留,停留,流連之意。謝公城,指宣城。蘇小,指南齊名妓蘇小小。
很有意思吧!
您看,詩人即將去京城赴任,但是他用了四句話來回顧自己這十多年的瀟灑生活。
可見,他很留戀這種生活。
這很反常,一點都不符合古代文人的致仕理想。
更反常的是,他留戀的瀟灑生活很消極。
(1)酒杯無日不遲留:終日不離酒杯。
(2)謝公城畔溪驚夢:在謝公城畔酣睡,被溪水驚夢。
謝公,指南齊謝眺,他任宣城太守時,寄情山水。
詩人在這裡是用的借代手法,用謝公城代指山水秀麗的地方。
您可以簡單理解成:詩人沉醉於山水中。
(3)蘇小門前柳拂頭:在蘇小小的門前,被柳枝拂頭。
蘇小小,是南齊名妓。
詩人也是用的借代手法,用蘇小門代指花街柳巷。
您可以簡單理解成:詩人沉醉於花街柳巷。
您看,這三句話非常鮮明地寫出了詩人瀟灑生活的特點:充滿消極。
那麼,詩人為什麼要把自己的瀟灑生活寫得如此消極呢?
就是在為引出詩人心中的矛盾做鋪墊。
二、通過反問,引出詩人心中的矛盾。
2、千裡雲山何處好,幾人襟韻一生休。雲山,泛指山川秀色。襟韻,指人的胸懷。
頸聯,詩人連用了兩次反問。
首先,千裡雲山何處好。
這句話的意思是:天下之大,哪裡的山川景物才能稱得上好呢?
言外之意就是,天下並沒有特別好的山川景物。
其次,幾人襟韻一生休。
這句話的意思是:世人有幾人願意一生無為的呢?
言外之意就是:我杜牧,也不願意一生無為啊。
那我們就要問詩人了:
(1)既然天下沒有特別好的山川景物,你杜牧為什麼還要沉醉於山水?
(2)既然你杜牧不願意一生無為,為什麼還要終日不離酒,沉醉於花街柳巷?
這就是詩人心中的矛盾。
前面四句把詩人的生活寫得越消極,頸聯就越能突出詩人心中的矛盾。
那麼詩人為什麼要突出心中的矛盾呢?
為了引出尾聯的痛苦之情。
三、解釋矛盾產生的原因,表達出痛苦之情。
3、塵冠掛卻知閒事,終擬蹉跎訪舊遊。塵冠掛卻,辭官不做。閒事,等閒之事,平常的事。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我知道,辭官不做是很平常的事情;我猜想,終有一天還是會碌碌無為尋訪昔日遊玩的地方。
這兩句,看似是對未來的推測,實際上解釋了詩人矛盾產生的原因。
我們來分析這個矛盾:詩人不願意一生碌碌無為,為什麼還要沉醉於消極的生活?
原因就是這一句,「塵冠掛卻知閒事」。
這一句非常含蓄,需要我們仔細體會。
詩人知道,辭官不做是很平常的事情,所以他選擇了沉醉於消極的生活。
可能有人會納悶:辭官不做,這不是文人主動選擇的嗎?又沒有人逼著你不做官。
問題就在於:文人們為什麼會主動選擇不做官,而且這種現象很平常?
這裡就牽扯到了一個問題,文人們為什麼要做官?
這很簡單,當然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所以,文人們主動選擇不做官的原因就是:即使做官,也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這就是「塵冠掛卻知閒事」的隱含含義。
詩人還據此推測,終有一天,他仍然會碌碌無為,還會重新尋訪昔日遊玩的地方。
您看,詩人不想一生碌碌無為,但是他又知道自己不可能實現理想,所以才不得已選擇了消極的生活。
這是矛盾產生的原因,也是詩人痛苦之情的來源。
四、整首詩的脈絡梳理。
首先,回顧消極的瀟灑生活,為引出詩人心中的矛盾做鋪墊;
其次,通過反問,引出詩人心中的矛盾;
結尾,解釋矛盾產生的原因,表達出痛苦之情。
通過分析這首詩的脈絡,我們可以知道,詩人寫這首詩是為了表達自己無法實現理想的痛苦之情,但是他沒有直接描寫這種痛苦。
而是重筆描寫自己的消極生活,再用反問寫出心中的理想,這樣,消極的生活和自己的理想就形成了矛盾,結尾再解釋矛盾產生的原因,含蓄地表達出詩人的感情。
這就是詩人的構思。
這首詩還留有餘味:為什麼詩人會認為自己一定無法實現理想呢?
很明顯,這與晚唐朝廷當權者的排擠有關,這也是晚唐文人們共同的悲劇。
#唐詩#
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沉於古詩,歡迎關注我,每天都會為您解讀一首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