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近日,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當前歐美已經來到金融危機的邊緣,未來需要關注美國上市公司債務會否發生大規模違約,這可能是危機爆發的導火索。美聯儲在經過兩次緊急降息後,未來可能會繼續降息,甚至將利率下調至負區間。
李迅雷認為,就業問題是今年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現在不是說要達到什麼目標,而是要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不要出現大的就業問題。他特別提到,政府要對房地產市場可能出現的波動做好預案。在「房住不炒」的前提下,穩定預期,防止房價暴跌。
此外,李迅雷還於今日早間發文稱,高利率下的危機,是經濟繁榮導致的,是對經濟活動的高回報加槓桿;而低利率(或負利率)下的危機,是經濟蕭條導致的,是對低融資成本加槓桿。因此,不管高利率還是低利率政策,都不是應對經濟失衡的靈丹妙藥,治標不治本。
他認為,對於當前全球經濟而言,疫情從需求和供給兩端對經濟帶來了衝擊,對需求的打擊尤其大,因為疫情的爆發和擴散使得人們正常的活動都受到影響,如出行、旅遊休閒、文化娛樂、餐飲聚會等,可選消費品和服務的需求大幅下降。近期油價暴跌,實際上就是對需求端萎縮的擔憂導致的。
而西方國家的經濟幾乎都是靠消費驅動的,當民眾感到政府難以控制疫情,則對未來的預期會更差,消費意願就更弱。過去的歷次危機發生,也會導致需求萎縮,但這是收入下降的預期或現實導致的,而這次首先是疫情導致的,隨後將是收入下降和失業率提高觸發。
從供給端看,過去的歷次危機,都不會使得供給產生問題,因為產業鏈可以正常傳輸。而疫情導致了國內乃至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受阻,企業上中下遊之間的產業鏈難以暢通傳導,導致國內乃至全球貿易大幅萎縮,企業難以獲得像以往那樣多的訂單,進而影響到就業。
因此,疫情風險比金融風險更難管控,而且,用金融手段來應對疫情,註定難以奏效。現在唯一能奏效的,就是全球發生疫情各國儘快坐在一起共同商討,確定防控疫情的協同對策,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樣投資者才能樹立信心,擺脫恐慌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