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為數眾多的華格納迷來說,中國的「《指環》熱」也在日漸升溫當中。當然,能夠坐到每年夏天的拜羅伊特節日劇院裡等同做夢,即便已經有部分中國樂迷通過年復一年的申請登記,終於開始擁有百萬分之一的幸運,但意志如此堅定的人畢竟屬於極少數。最近十年,北京和上海已經有三套四輪德奧歌劇院完整的《指環》上演,「中國製造」亦將在今年克盡全功。即便如此,能作為「千分之一」的觀眾進入保利劇院、國家大劇院或上海大劇院恐亦非易事。眼見社會各界名流都開始為輿論所動,為能躋身《指環》觀眾行列而蠢蠢欲動的時候,我們所能夠保證擁有的權利還是聽唱片,在《指環》的唱片版本面前,我們是奢侈者,奢侈到連拜羅伊特節日劇院、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倫敦皇家歌劇院、柏林國家歌劇院和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都「等閒視之」的程度。
我們可以聽最好的錄音室版本,選擇最好的歌手,音響效果鏗鏘明亮,將華格納音樂中的氣勢發揮得淋漓盡致,聽起來要啥有啥,迴腸盪氣。我的第一推薦是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樂團在1967-1970年間的錄音。卡拉揚追求的是終極的完美,他以他的審美和對華格納的理解,幾乎將那個時代最優秀的華格納歌手網羅殆盡,而且很少有過氣或年齡大的明星,從而使他的合作者始終保持充沛的精力,產生出一以貫之的連續演出效果。布倫希爾德分別由克麗斯萍和黛爾娜什演唱,西格弗裡德分別由傑西·託馬斯和布利奧特演唱,沃坦分別由菲舍-迪斯考和斯圖亞特(他還演唱了岡特)演唱,雅諾薇茨演唱西格琳德和古特魯妮,其他如維克爾斯的西格蒙德,塔爾維拉的法索爾特與洪丁,裡德布希的法夫納與哈根,凱萊曼的阿爾伯裡希、施託爾茨的迷魅等,都是不可能再現的超級豪華組合。這個陣容可不僅僅是一個錄音室的概念,他們先是在薩爾茨堡復活節音樂節演過數輪,贏得壓倒性的喝彩之後才決定錄音的。當這個班底演出之際,拜羅伊特節日劇院的製作人恐怕不無羨慕或嫉妒之意吧?
費時近10年錄製的索爾蒂版同樣勝在「發燒」的錄音方面,演員陣容同樣強大,但其中處於衰退期的也不少,所以儘管版本名氣比卡拉揚的要大,但整體感上要略遜一籌。不過如果重點聽上幾個著名片斷,還是非常過癮,比如「女武神出騎」、「黎明和西格弗裡德的萊茵之旅」、「西格弗裡德的葬禮進行曲」等。當然,具有傳奇色彩的華格納歌手弗拉克絲塔、尼爾森、溫德加森、奈德林格、斯旺霍姆和弗利克的聲音,論穩定而不失真的錄音,就一定要在此見識一下。
聆聽《指環》最不可錯過的是拜羅伊特節日劇院的現場錄音,而往往這樣的錄音又存在著這樣那樣的遺憾。最近一次被拜羅伊特授權發行的錄音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布萊茲指揮的「百年紀念版」,即所謂「世紀《指環》」。這個版本在錄音方面問題不大,布萊茲所追求的獨特音色和速度都得到完美體現。歌手方面因正當青黃不接之時,所以大多差強人意,不過比起今天的拜羅伊特還是好多了。格溫妮絲·瓊絲演唱的布倫希爾德至少在容貌和氣質上是難得一見的,她的嗓子有點怪,但關鍵處的衝擊力非常有保證。曼弗雷德·榮格演唱的西格弗裡德年輕英俊,嗓音洪亮,充滿青春朝氣,只是不太會用嗓子,莽撞有餘,修飾不足。其他像霍夫曼的西格蒙德、阿爾特梅耶的西格琳德恐怕都是視覺勝於聽覺,正好這個版本的藍光DVD也已上市,價格甚至比CD還便宜,那麼就買來看吧。對法國社會主義者導演帕特裡斯·顯若的舞臺理念不適應不要緊,正好可以慢慢體會,直到完全熟悉《指環》。
布列茲 - 拜羅伊特節日劇院 - 萊茵的黃金
最經典的拜羅伊特節日劇院版是伯姆1967年的錄音,主要角色的扮演者與索爾蒂版大致相同,但狀態要好得多。妮爾森和溫德加森巔峰期已過,但仍能保持成熟的完美性和逼人的華貴氣度。詹姆斯·慶演唱的西格蒙德英雄氣概令人折服,變化豐富的表情和對音量控制的老到,不愧有「第一西格蒙德」之譽。演唱沃坦的亞當正值盛年,其結實厚重的嗓音和十分考究的德語發音,無不體現出眾神之主的威儀和分量。
如果想見證華格納歌手薈萃的黃金時代,或者不如說見證拜羅伊特的巔峰輝煌,1953年的克勞斯版和1956年的克納佩爾茨布希版都有聆聽與收藏的必要。因為年代離得較近,兩個版本中許多重要歌手是一致的,比如漢斯·霍特的沃坦、瓦爾奈的布倫希爾德、溫德加森的西格弗裡德、格倫德爾的洪丁與哈根、庫恩的迷魅、奈德林格的阿爾伯裡希等。在我的心目中,雖然兩者錄音都稍嫌古舊,略有失真,但我卻對1953年的克勞斯版更加偏愛。我總覺得克勞斯指揮的樂隊更有激情,更能展現音樂連綿不斷的感覺,而且他很講究細節,樂隊很少出錯。另外也很重要的一點是,在他的版本裡,西格蒙德是偉大的雷蒙·維內演唱的,這是多麼珍貴的時刻啊。相比之下, 1956年的拜羅伊特居然讓唱西格弗裡德的溫德加森客串西格蒙德實在有點草率,當時的溫德加森還不很成熟,不至於就通吃《指環》的男高音吧。
比較弔詭的是,克勞斯版的唯一軟肋恰恰是溫德加森唱的西格弗裡德,而他經過三年多的歷練,到1956年在克納的指揮下已經進步明顯,完全令人刮目相看,這又正是1956年克納版在市場影響力方面勝過1953年克勞斯版的地方。
最後,我們有必要聆聽一套僥倖「重見天日」的偉大《指環》——約瑟夫·凱爾伯特指揮的1955年拜羅伊特節日劇院版。先說說這裡的故事。
2005年秋天在倫敦由《留聲機》主編詹姆斯·喬利牽線,我與英國著名唱片廠牌TESTAMENT的老闆斯圖爾特·布朗有過一次短暫的會面,當時他疲憊邋遢,行色匆匆,因為第二天就要飛往拜羅伊特與歌劇節媒體總監彼得·埃梅裡希商討在新的《指環》唱片中使用拜羅伊特1950年代文獻照片的事情,他說獨家的文獻照片是他的唱片與眾不同的招牌,為此他不惜代價。談起即將問世的新《指環》,布朗的情緒完全處於亢奮狀態,他的每一句話都讓我匪夷所思,我甚至常常懷疑我的耳朵。他的公司將要再版發行的是德國歌劇大師約瑟夫·凱爾伯特指揮的1955年拜羅伊特華格納歌劇節錄音,布朗說這是《指環》歷史上第一次立體聲錄音,同時也是拜羅伊特歷史上第一次「官方」全劇錄音。我們都知道,由Decca出品的索爾蒂版《指環》是歷史上第一次全劇立體聲錄音,它開始於1958年,完成於1965年,耗時8年,成為劃時代壯舉。現在這個「第一次」的說法要得到修正了,確切地說,索爾蒂的《指環》應該是歷史上「第一次錄音室」全劇錄音,而爾凱伯特1955年的拜羅伊特歌劇節現場錄音才是第一次「立體聲」錄音。所謂「官方」的含義指的是唱片公司與拜羅伊特華格納歌劇節正式籤署協議,派出錄音師在節日劇院內架設定位話筒等設備,這與巴伐利亞電臺的現場工作錄音完全不同,後者錄音的目的是為了存檔及電臺播放,而前者則是為了製作唱片發行。
這次錄音是經過和拜羅伊特的掌門人維蘭德·華格納的艱苦談判之後決定的。Decca方面的製作人是彼得·安德烈,他幾乎祭出了Decca的最強大錄音師陣容,王牌錄音師肯尼斯·威爾金森、戈登·帕利和羅伊·瓦萊斯親自操刀,他們在加蓋的樂池裡和舞臺上方各放了三個麥克,取得非常好的錄音效果。但是,歷史最終被改寫了,或者不如說被人為地掩蓋或篡改了。
同樣是Decca的製作人,不喜歡現場錄音但權力更大的約翰·卡爾肖,為了和當時唱片業製作大鱷、EMI的瓦爾特·萊格叫板,決心投入巨資製作《指環》的錄音室錄音,他粗暴地中止了1955年拜羅伊特現場錄音的發行計劃,將無比珍貴的錄音素材封存在檔案室,使其蒙塵達半個世紀之久。時至今日,當這個堪稱拜羅伊特歷史上最偉大的《指環》重見天日之際,當年的部分真相也逐漸浮出水面。根據一些尚健在的當事人回憶以及學者們的調查推測,不排除卡爾肖的愚蠢之舉實際上正是中了瓦爾特·萊格的圈套,後者的詭計當然也未最終得逞,卡拉揚拒絕了他的建議,而是於10年後為DG成就了《指環》偉業。事實上EMI一直到今天都沒有製作出一套像樣的《指環》錄音,不論是海丁克還是薩瓦利什的版本,都在演員陣容上捉襟見肘,而1950年代初的富特文格勒版雖然匯集黃金年代最重要的華格納歌手,但拖後腿的義大利樂團及糟糕的錄音效果都是無法克服的遺憾。
TESTAMENT的布朗先生和Decca的談判也曠日持久,當他成功地將版權拿到手裡以後,對重製發行這部最偉大的《指環》有點急不可待,他和他的團隊以極高的工作效率,最先完成了《西格弗裡德》,便馬上上市發行,儘管價格不菲,但一切俱在意料之中,預告一出,訂單紛至沓來。可千萬不能低估全球「華格納迷」的狂熱激情和消費潛力。據我所知,國內許多經濟上本不寬裕的「華格納迷」都毫不猶豫地慷慨解囊,他們唯一的抱怨是不能一下子聽到全劇,焦心的等待還要持續一年之久。
凱爾伯特於1952年和1955年在拜羅伊特指揮的《指環》都有從廣播裡轉錄的「海盜版」發行,雖然錄音效果較差,但凱爾伯特的音樂性及最爐火純青的「弱奏」和「極弱奏」,還有歌手的唱功基本上能夠感覺到。如果說1952年版的西格弗裡德扮演者馬克斯·洛倫茨和伯恩德·阿登霍夫還令一些挑剔的「瓦迷」尚感美中不足的話,1955年的沃爾夫岡·溫德加森不論在嗓音的質感還是歌唱的技巧方面都處於巔峰狀態,縱觀他長達20年的演唱生涯,1955年的西格弗裡德是瑕疵最少的,準確性、抒情性、持久性、靈感與詩意,方方面面幾近完美。事實上,1955年對於許多歌手都來說都是黃金年代,演唱布倫希爾德的阿絲特麗德·瓦爾奈,演唱沃坦和漫遊者的漢斯·霍特,演唱西格蒙德的拉蒙·維內,演唱阿爾伯裡希的奈德林格,演唱埃爾達的瑪麗婭·馮·伊洛斯維,演唱迷魅的保羅·庫恩,他們共同成就了這一華格納演出史上不可替代的偉大版本,同時也成就了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指環》錄音。
當《指環》的《西格弗裡德》發行之際,倫敦的音樂評論家(他也是這套《指環》唱片說明書的撰寫人)麥克·阿什曼前往慕尼黑訪問了年近九旬的阿絲特麗德·瓦爾奈,後者深情地回憶起當年她在最受歌手愛戴的指揮大師約瑟夫·凱爾伯特指揮的《指環》中享受「做孩子」的感動,她說在整個排練和演出過程中,她都有兩個父親,一個是凱爾伯特,他總是像最慈愛的父親那樣伸出援助之手,使他的孩子沐浴在音樂的關懷之中,這一點與在克納佩爾茨布希指揮下完全不同,前者是靈感的源泉,後者則總是嚴厲地要求你「必須這樣」;另一個「父親」是演唱沃坦的低男中音漢斯·霍特,他身材高大,像真正的天父一樣威嚴,卻內心悲苦,對命運的安排無能為力,他能夠預知了未來卻又無法改變。在《女武神》第三幕富有魔力的「沃坦的告別」一場戲中,瓦爾奈真切地感覺到自己就是天父的女兒布倫希爾德,即便今天回憶起來都激情難抑,以至於不敢再聽當年的錄音,那會使她無比難過。
布列茲 - 齊格弗裡德 - 第三幕
布列茲 - 眾神的黃昏 - 第二幕
以上圖片與視頻源自網絡,如有侵犯請告之
文字原創,如轉載請標註來源、作者與原文地址
一切轉載不得對原文做任何篡改、曲解、詮釋和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