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巧合真是樁有意思的事。有朋友知道我最近幾年特迷華格納,就借我一套德國指揮家魯多夫·肯培執棒的《尼伯龍根的指環》,英國皇家柯文特花園歌劇院演出,錄製於1957年。我是1958年生人,也就是說,在我出世前一年,就已經有了這個演出,差不多有一個甲子了。而當我在聆聽過程中越來越迷上這套錄音時,這才發覺,2016年正是魯多夫·肯培(1910—1976)去世40周年。
肯培雖不像富特文格勒、託斯卡尼尼、卡拉揚那樣聲名顯赫、如雷貫耳,但在業內絕對是出類拔萃、極富聲望的精英,指揮風格富有浪漫派氣息,尤其擅長德奧作品,如貝多芬、勃拉姆斯、華格納、布魯克納、理查·史特勞斯等。他的理查·史特勞斯曾被認為是獨步天下的,那麼現在聽了他的華格納,更覺相見(聽),恨晚,儘管這是個單聲道錄音,音質有些毛躁。
肯培曾經在德國多家一流的歌劇院和樂團任職,1953年開始出現在英國皇家柯文特花園歌劇院的舞臺上,多次指揮華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在當時影響很大。他的這套錄音就是在此基礎上誕生的,聽說曾經出版過LP,價格不菲,2008年製作成CD發行。
這套《指環》最大的特色是雲集了當時頂尖一流的華格納歌手,而且都正值年富力強的黃金年齡。請看這麼幾位:飾演沃坦的漢斯·霍特(Hans H0tter),是當時演唱這個角色的第一人選,時年48歲;飾演布倫希爾德的比爾吉特·尼爾森(Birgit Nilsson),是繼弗拉斯塔德(K·Fiagstad)之後最著名的華格納女高音,時年39歲;飾演齊格弗裡德的沃爾夫岡·溫德加森(W0lfgng Windgassen),是當年華格納英雄男高音的一代天驕,時年43歲;飾演齊格蒙德的維內(Vinay Ramon),是出生於智利的著名華格納男高音(前期是男中音,後期又改唱男中音),時年45歲;飾演貢特爾的烏德(Hermann Uhde),是德國著名的華格納男中音,時年43歲。
對聲樂演員、尤其是演唱華格納的演員來說,這幾乎就是他們的「青春期」,儘管這些名角在他們以後的演唱生涯中獲得過更大的名聲,但有時也難免被聲名所累,或者進入了嗓音的衰退期,因此這個「青春版華格納」(容我杜撰)就尤其具備了聆聽的價值。考慮到這是現場錄音(演員的即時狀態難免有起伏),難度遠高於錄音棚,而且當時的錄音技術與現在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因此我們聆聽到的是更接近於原汁原味的演出:沃坦的霸氣而又軟弱、布倫希爾德的純情而又無畏,齊格弗裡德的單純而又熱情、齊格蒙德的悲情而又堅毅、貢特爾的「卑鄙」而又「厚道」……都被演唱得傳神入耳,仿佛身臨其境。其他如飾演齊格琳德的Sylvla Fisher、飾演洪丁的Frederick Dalbsrg等,也有精彩的表現,前者熱情奔放,形象鮮明;後者嗓音陰沉,猶如巖石——很遺憾Frederick Dalbsrg沒有在《眾神的黃昏》中飾演哈根,他的嗓音其實很適合哈根這個角色。
當然,統帥這部《指環》的,是魯多夫·肯培,他的指揮氣勢充沛,浩浩蕩蕩,色彩、細節豐富(如果是立體聲,音效一定會更好),注重樂隊與演唱的有機平衡,令不免冗長的《指環》顯得可聽性增強。能將這麼多華格納明星集於棒下,可見肯培的號召力。
幾乎是在英國皇家柯文特花園歌劇院大展身手的同時,肯培還受聘指揮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到了1961年,肯培接替英國著名指揮家比徹姆的職位,擔任了英國皇家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後又出任瑞士蘇黎世音樂廳管弦樂團的音樂指導、德國慕尼黑愛樂樂團的音樂指導與常任指揮。1975年9月,肯培走馬上任英國著名的BBC交響樂團的常任指揮,遺憾的是,到了第二年,肯培在這個崗位上突然去世,終年才66歲。對指揮家來說,這正是黃金年齡 ,肯培的過早離世令人嘆息。好在肯培留下了不少音樂遺產,比如這套《尼伯龍根的指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