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劇史上《尼伯龍根指環》無疑擁有崇高的地位。
可是創作它的作者華格納卻是個非常有爭議的人。
他猶太人,筆下的人物帶有納粹主義的色彩,是德國種族主義推崇的對象。
他忘恩負義,對給予他幫助的人苛待。
他私生活混亂,與多名有婦之夫糾纏不清。
因為這些負面影響造成他所創作的《尼伯龍根指環》也被人帶有偏見的解讀。
再加上有皮埃爾布萊茨演繹《指環》的音樂,帕特裡斯謝羅諷刺《指環》的劇本。
那之後《指環》被認為是結構華格納本人乃至其對人類狀態的整個構想的契機。
《指環》的傳奇色彩及原始背景被抹去,故事的神話性消失,導致觀眾對《指環》有誤解。
因此作者——著名英語作家斯克魯頓便決定重新解讀指環,就有了這本《真理之戒》
斯克魯頓分析了華格納創作出《指環》的背景。
那時是1848年,華格納在創作《指環》的詩,彼時革命運動席捲歐洲。華格納也有參與,對民族主義情感表示贊同,並視自己的藝術為對其合法性的辯護。
在這之後,華格納還受到黑格爾的影響,對黑格爾學派的解讀為華格納打開了哲學之門。
黑格爾關於自由個體對統一律法需求的觀點在華格納的藝術作品中有所體現甚至貫穿《指環》全劇。
在阿爾貝裡希(那個為獲得權力而放棄愛情的人)的自我折磨中;在黑暗的尼伯爾海姆地下王國裡,被徵服的人們在淪為意志的工具;在《女武神》的悲劇情節中,兩個遭受痛苦的人克服重重困獲得自由,卻發現當初安排這一切的神改變了主意,不再允許他們在一起。黑格爾關於律法及其對自由個體的重要性的論述在眾神王沃坦這一角色上得到了體現。
華格納還深受「青年德意志」運動的影響,特別是格林的《德意志神話》
在此心理狀態下華格納創作出了《指環》。
《真理之戒》從作者,歷史與文化的背景上探討《指環》的創作過程。
並在後續的對劇情,音樂分析,劇情人物和象徵等方面對《指環》進行了全面的解讀。
讓我們明白為何《指環》會在歌劇界擁有極高的地位,並不是它超長的時長,極多的人物。
而是它將生活中的愛情,權利,死亡等真理通過歌劇的形式表現出來,讓我們重拾信仰。
在《指環》的劇情中分為四幕,分別是《萊茵的黃金》《女武神》《齊格弗裡德》《諸神的黃昏》。
對應著愛情,死亡,犧牲,和人類通過犧牲獲得新生。
《真理之戒》對這四個部分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探討。
這些都是《尼伯龍根的指環》的主旨,也是本書探討的主題。
在《指環》中神不再是無所不能,世界的統治權到了人類的手中,人們對神的信仰也沒什麼實際的意義。
斯克魯頓在總結了前人對於《指環》的各種解讀後總結分析,通過自己的見解重新解讀《指環》,讓我們不再受偏見影響。
華格納認為古希臘悲劇用藝術及虛構的形式呈現犧牲時刻,抓住了曾經是宗教才能獨享的特權。
宗教向我們隱藏了「深藏的道理」,而藝術將其以象徵的形式表現出來。當代沒有一部作品能像《指環》這樣揭示如此深刻的道理。
這就是斯克魯頓的《真理之戒》對於華格納及其創作出的《指環》所作出的理解。
弗雷德·科恩在《歌劇新聞》中這樣評論斯克魯頓的這部作品:「本書並非僅僅將《尼伯龍根的指環》當作一個劇本,貫穿全書,斯克魯頓始終一絲不苟地關注華格納如何在音樂和文本中表現寓意。沒有比《尼伯龍根的指環》更偉大的歌劇了,也沒有哪部歌劇作品值得一位作家做如此深刻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