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讀閱評說
有人說,華格納的作品是古典音樂當中的搖滾重金屬。
德國浪漫主義作曲家理察·華格納一生創作了多部音樂劇、鋼琴曲、聲樂曲等眾多音樂作品。總體來講,華格納的作品比較重口味,他本人非常喜歡用管樂,因此作品聲音宏大,氣勢磅礴。這也是華格納被冠以「古典音樂當中的搖滾重金屬」的原因所在。
1874年華格納61歲的時候,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尼伯龍根的指環》歷時26年的創作過程終於完滿地劃上了句號。
自1848年華格納草擬了《尼伯龍根的指環》散文草稿之後,這部作品幾度被擱置,甚至於華格納曾想要放棄。
1950年華格納流亡期間,在作曲家李斯特的幫助和鼓勵之下,華格納重拾信心,繼續寫作《尼伯龍根的指環》的文字腳本 。後經多年續寫及反覆推敲,這部作品終於得以問世。
路德維希二世 (維特爾斯巴赫王朝的巴伐利亞國王)是華格納的忠實崇拜者和資助人。1871年至1876年間,路德維希二世專門為《尼伯龍根的指環》建造了拜羅伊特節日劇院。
拜羅伊特節日劇院劇在建造之初,就處處以華格納歌劇(特別是《尼伯龍根的指環》)演出需要為出發點,所有的設計和建造都是以此為基礎來進行的。
一個劇院只演一個音樂家的作品,這在世界上所有的劇院中都是極為罕見的,由此足見華格納及其作品在當時的影響力。
音樂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的另一個名字叫《舞臺節慶典三日劇及前夜》,這是因為,按照華格納的安排,完整演奏這部《尼伯龍根的指環》需要連續演出三天時間。
《尼伯龍根的指環》整部劇作長近16小時,包括有:前夕《萊茵的黃金》、第一日《女武神》、第二日《齊格弗裡德》、第三日《諸神的黃昏》。
據說,華格納在創作《尼伯龍根的指環》時故事是倒著寫的。也就是說《諸神的黃昏》最先完成,《萊茵的黃金》最後完成。然而,整部劇的樂曲卻華格納按照正序順序譜寫的。
最誇張的是,第二日《齊格弗裡德》的曲子譜寫了16年(其中3年同時在為第四部《眾神的黃昏》譜曲)之久。
《尼伯龍根的指環》被譽為近代偉大的藝術作品。英國國家學術院研究員、作家、哲學家羅傑·斯克魯頓在《真理之戒——華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中的智慧》一書中,對華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不惜溢美之詞,大加讚美。
羅傑·斯克魯頓稱讚《尼伯龍根的指環》為13世紀初期的一部史詩。在這部音樂劇中,華格納試圖藉助戲劇彰顯音樂力量,文字不再高於音樂,甚至音樂比文字的地位還高,因為文字藉助音樂表達。
《尼伯龍根的指環》的世界是人類情感的產物,這些情感被擬人化為眾神、精靈、巨人、半神,還有原始的力量。
有人將《尼伯龍根的指環》與託爾金的《魔戒》相比較,因為兩部作品都是依託於歐洲神話故事創作出來的作品,同樣恢弘、同樣震憾,最重要的是都有指環。
《尼伯龍根的指環》故事開篇——萊茵河底,三位看護萊茵河黃金的少女挑逗著代表邪惡的尼伯龍根家族的侏儒。當侏儒知道只要發誓永遠拋棄愛情就可得到黃金,戴上用黃金打造成的指環就可統治世界後,侏儒便發出毒誓偷走黃金。
而《魔戒》中的「魔戒」同樣具體控制人心、控制靈魂的作用。於是,有人說《魔戒》是對《尼伯龍根的指環》的變相抄襲。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用羅傑·斯克魯頓在《真理之戒》的解讀比較恰當。
羅傑·斯克魯頓說:真正的藝術家站在作品背後與觀眾直接交流。作品呈現出一個完完全全的想像中的世界。如果要獲得成功,就必須在每一個關鍵的問題上真實地反映生活,因為劇中人物的真實性取決於所展示的人類的共性。
從這一點上來說,《尼伯龍根的指環》和《魔戒》無疑都是成功的。
如果你沒有機會欣賞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可以看看電影版《尼伯龍根的指環》(2004年上映,烏利·艾德執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