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劇 《尼伯龍根的指環》:所謂醉生夢死,無非如此

2021-02-16 中國舞臺美術學會



七個半小時的《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是今年烏鎮戲劇節最長的一齣戲。觀眾在前兩幕恢宏正統的古典神話中睡去又醒來,在後兩幕運用了萊希特式間離手法的當代闡釋中接受迷惑和震驚的雙重體驗。所謂醉生夢死,無非如此。對於一個講述世界從誕生到毀滅的故事來說,它一點也不長。

安圖· 羅梅羅· 努恩斯(Antú Romero Nunes)是個野心很大的年輕人。畢業於德國著名的恩斯特· 布施戲劇學院(Ernst Busch Academy of Dramatic Arts),他20出頭就開始與專業演員合作,導過不少短小有趣的劇,被譽為「鬼才導演」。

2014~2015演出季,他出任塔利亞劇院(Thalia Theater)的駐團導演,很快便著手《尼伯龍根的指環》這齣七個半小時的嚴肅大戲。而且他並不滿足於簡單地搬演經典,解構它,創造當代的屬於自己的「指環」才是他的目標。「面對華格納,要保持創造力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安圖說,「還好我有一群非常聰明的、天才的演員。」

的確,整齣戲一開場就十分令人驚豔。一個多小時的第一幕幾乎完全沒有對白——那時候生活在萊茵河畔的侏儒們還沒有開始使用語言——然而安圖運用燈光的開合和肢體的編排在語言之外創造了具有神話莊嚴感的敘事之流。更讓人意外的是,行進到後半段,他又親手將莊嚴的氛圍打破,運用大量令觀眾出戲的評論、音樂和表演方式,甚至增加了一個全知的講述者的角色,做出匪夷所思的舉動,破壞劇情的正常發展。他不只想讓觀眾在劇場裡看到一個被抽掉了音樂的華格納,抽掉音樂只是他實驗的一部分,他想要探索的是在神話故事的基礎上,當代戲劇究竟可以走多遠。

在這之後,安圖還準備改編卡夫卡的長篇小說《城堡》。「但我還不知道我會不會像這次一樣,在其中加入其他文本,或者會在多大程度上解構它。」



Numéro:華格納的作品似乎不是一個年輕導演常見的選擇,你是什麼時候開始聽他的歌劇的?
Antú Romero Nunes:我第一次聽華格納是17歲,之所以記得那麼確切是因為那天發生了車禍,我被卡在車裡,而廣播正播著華格納。想像一下,這個狀況大概持續了兩個半小時。華格納可以是一種折磨,因為他自己就是個折磨人的人。他總是強迫朋友們連續數小時彈奏和演唱他的作品,或者讓別人看著他表演。

Numéro:那為什麼選擇《尼伯龍根的指環》呢?
Antú Romero Nunes:排演《尼伯龍根的指環》是因為我想做一出大主題的戲,德國人總是演莎士比亞、易卜生、契訶夫,這些太常見了。後來我發現了這一整個神話的世界,而且竟然很少有德國人知道。我可以自由地運用各種素材進行創作—Edda、華格納、Nibelungenlied(尼伯龍根之歌)、Friedrich Hebbel、Felix Dahn, 以及我自己的幻想。排練的過程就像寫劇本。我覺得一出同樣的戲一直搬演本身並沒有什麼意義,而這齣戲與我們的時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無論是政治上還是哲學上。如果和現實無關,神話很難流傳,《尼伯龍根的指環》與當下是有關的,所以我所做的無非是像以往的人們一樣,將神話繼續傳誦:通過在舞臺上表演的方式。編排這齣戲絕對是進入了一個新宇宙,找到不同尋常的節奏。如果給我更多時間,它會比七個半小時更長。

Numéro:德國很少有人知道尼伯龍根指環的故事?
Antú Romero Nunes:可能中國觀眾反而對此更熟悉。當烏鎮戲劇節找到我們,說他們看了這齣戲,覺得很有趣的時候,我說,什麼?你們知道這個故事!?他們說,是啊。對我來說這也很奇怪,但是是真的。

Numéro:那對你來說更是挑戰了。
Antú Romero Nunes:沒錯,華格納的歌劇儘管有16個小時那麼長,但它不是在一天之內演完,而且因為有音樂,音樂會告訴你該怎麼思考和感受。所以我想去掉音樂,做一個測試,看觀眾會怎麼理解。這顯然不是一出為了娛樂而排演的戲。

Numéro:說到音樂,你在不同的段落使用了華格納原作裡的幾個動機,這方面的考慮是怎樣的?
Antú Romero Nunes:華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一共有140個動機,為了使旋律成為連續不斷的整體,他創造了一種「無盡頭的旋律」來代替宣敘調和詠嘆調。但是他的動機太多了,我的原則是在劇情達不到的地方用音樂補充。但是一些真正了解華格納的觀眾可能會生氣,因為我隨意放置這些動機。

Numéro:音樂之外,我覺得你的舞臺設置非常棒,相對於歌劇,它是精簡的,但效果卻很好。這方面你是如何設想的?尤其是貫穿始終的沙堆的設置。
Antú Romero Nunes:其實一開始我並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只是看能找到什麼,很快能用得上的,就拿來用。我確實不喜歡舞臺上有很多東西,通常我喜歡空蕩蕩的舞臺,這次已經有點過了。演員其實不需要手上真的拿著他在用的東西,比如表演打電話,只要用手表示就行了。但是這齣戲太複雜了,太多背景信息,所以有時候必須給觀眾看實物。 我還用了華格納式幕布(Wagner Curtain)。不過沙土不在華格納原有的設定裡,是因為主角Edda這個名字就有土地的意思,她睡在土裡,夢見了人類,夢見了世界,有人跟她說,請改變世界吧,她說我不能改變,因為我正夢到它。

Numéro:Edda的這部分情節在原作中是沒有的吧?
Antú Romero Nunes:對,整個第一幕「萊茵河的黃金」其實來自華格納讀到的一本古代伊斯蘭書籍,作者不詳,Edda這個角色也是這本書裡寫到的。齊格弗裡德(Siegfried)的妻子克裡姆希爾特(Kriemhild)為丈夫復仇的情節則基本上來自19世紀的德國劇作家Friedrich Hebbel。歌劇的故事其實沒有那麼複雜,因為裡面有很多重複吟唱的部分。16個小時的時長,觀眾會忘記前面發生的事情,這麼設置也很合理。我沒有這麼做,因此加了許多別的東西進去。



Numéro:除了世界的生與死,你還在劇中討論了關於自我、自由這些人類社會經久不衰的大話題。
Antú Romero Nunes:其實我只是強調了故事裡本來就有的內容。在歌劇裡,你很容易忽視它,因為他們會用很長時間才唱出一個單詞。在戲裡,神說,如果我創造了世界,我如何去尋找一個敢於與我對抗的人?沒有人對抗我的話,世界就不會前進。於是他與巨人訂立了契約,他若得到指環,而指環要毀滅世界,他不能毀掉指環。神靠契約統治世界, 世界不會違背他的意志。他需要一個能在這個系統之外思考問題的人。所以我安排角色說出這段臺詞:我看到一切,一切都是我自己,多麼哀傷。我影響我創造的一 切,在我面前永遠是一面鏡子。我覺得這實在是太悲哀了。不過有時候我也不太確定,這種話題對戲劇來說是不是太複雜了。

Numéro:這段臺詞的處理其實挺現代的,如果不按「幕」來分的話,這齣戲其實可以分為神話和對神話的闡釋兩個部分,闡釋的部分是現代的,和神話產生了間離,而這段臺詞剛好也在後半部分。
Antú Romero Nunes:是的。我沒有固定的風格,我不是預先設計好框架的。有些導演腦海中會看到景象,看到顏色,我對此沒有幻想。我的幻想更多是跟著音樂和運動走的。所以你看到第一幕靠的是燈光的變化,因為沒有語言,那時候人類還沒有發明語言,那麼你能做什麼呢?燈光一開一關就像思維的開合,是不連貫的。你說話的時候,同時在思考,你的思考就是你的語言,語言就是思考,如果你沒有太多詞語可用,也就無法思考太多。有了語言才有了連貫的敘事,然後有了人的政治。

Numéro:雖然戲本身很精彩,但是畢竟時長那麼長,你對觀眾睡著或離場怎麼看?
Antú Romero Nunes:我不在意。劇場不是一個強迫你喜歡臺上發生的一切的地方。這部戲的語言即使對德國人來說也是很難的,因為不少臺詞不是現代口語。有些人只有當臺上有重要劇情發生或音樂忽然響起時才醒過來,也挺好的啊。連我自己都覺得在劇場睡覺特別香!

Numéro:在Ernst Busch你學到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或者有哪位戲劇理論家對你產生了重要影響?
Antú Romero Nunes:我學到了能夠實現想法的技術,這對我很重要。所以我不會只有靈感可以仰仗。在自稱為藝術家之前,我喜歡明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只有一個人真正讓我了解了戲劇:貝爾託· 布萊希特(Berthold Brecht)。

來源:Numero大都市

作者:Han Jian

實習編輯:黃眙

媒體合作平臺

相關焦點

  • 戲劇 《尼伯龍根的指環》 所謂醉生夢死,無非如此
    七個半小時的《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是今年烏鎮戲劇節最長的一齣戲。所謂醉生夢死,無非如此。對於一個講述世界從誕生到毀滅的故事來說,它一點也不長。安圖· 羅梅羅· 努恩斯(Antú Romero Nunes)是個野心很大的年輕人。畢業於德國著名的恩斯特· 布施戲劇學院(Ernst Busch Academy of Dramatic Arts),他20出頭就開始與專業演員合作,導過不少短小有趣的劇,被譽為「鬼才導演」。
  • 尼伯龍根!出自指環的指環賦予指環
    長篇史詩《尼伯龍根之歌》在歷史上的改編作品眾多,其中以華格納的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最為有名。塔利亞劇院話劇版《指環》將華格納歌劇和史詩中的情節相拼合,加之極具風格的人物設定和舞臺空間,為觀眾呈現了一種不一樣的《指環》體驗。劇一共分為四個篇章,含幕間休息共約七個小時。
  • 《真理之戒》走進《尼伯龍根的指環》
    1948年,草擬了《尼伯龍根的指環》的散文草稿。1874年,《尼伯龍根的指環》四聯劇長達26年的創作歷程劃上了句號。1876年,《尼伯龍根的指環》在漢斯·裡希特的執棒下在拜羅伊特首演,引起歐洲文化界的轟動。
  • 尼伯龍根指環到底講了什麼?
    華格納本身是反猶分子,作品以其恢宏激昂,被希特勒引為精神慰藉和扛旗之曲,以至成為納粹德國的音樂符號。也是因此,以色列至今禁演華格納。它是音樂的巨人、戲劇的史詩、舞臺上的「龐然大物」、情感經歷中的「洪水猛獸」,它是華格納在歌劇改革上的「大獨裁者」。」《指環》全本上演機會太過難得,對專業音樂人和音樂發燒友來說,幾乎是一種高入雲端的「聖殿」。華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並沒有完全照搬這部中世紀敘事詩。《指環》由四部歌劇組成,亦被華格納稱為「舞臺節慶典三日劇及前夕」。分別是
  • 幻書啟世錄幻書尼伯龍根的指環介紹 尼伯龍根的指環好不好
    《幻書啟世錄》中,尼伯龍根的指環是其中一個幻書角色,那麼尼伯龍根的指環什麼樣子?看下《幻書啟世錄》幻書尼伯龍根的指環介紹吧。「神秘兵器」、「飛行怪物」只是敵方給予的代號,手持黃金巨劍戰鬥的女武神,才是法芙娜的真實身份!
  • 【今日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
  • 長達七個半小時的話劇《尼伯龍根的指環》跌宕起伏德國神話大戲...
    超強陣容  將於10月20日、21日在烏鎮大劇院上演的話劇版《尼伯龍根的指環》,根據德國作曲家華格納1848年至1874年創作的歌劇版《尼伯龍根的指環》和1861年劇作家弗裡德裡希·黑貝爾的話劇《尼伯龍根的指環》,以及中世紀作家創作的「原生態」故事改編,分為《萊茵的黃金》《女武神》《齊格弗裡德》《諸神的黃昏》4幕,除第三幕稍長外,其餘皆為
  • 尼伯龍根指環-齊格弗裡德
    ▽ 茶版小編 寫《尼伯龍根指環》的「第二日」《齊格弗裡德》賞析之前,專門回顧了一下童年,快進地再看了一遍《聖鬥士星矢·北歐神話篇》。其實《尼伯龍根指環》裡面的很多人物都在這部伴隨我們成長的動畫片裡出現過(車田正美是把各路神話:希臘的、北歐的都來了一個大雜燴罷了):希路達女王從音譯上跟婚姻女神弗裡卡有些類似,而且她的妹妹弗蕾婭是青春與愛情女神(就是冰河的女朋友),所以就大膽把希路達與沃坦(奧丁)的正妻弗裡卡當一個人吧!
  • 鬼才華格納正寫+倒寫成就經典音樂劇《尼伯龍根的指環》
    《尼伯龍根的指環》整部劇作長近16小時,包括有:前夕《萊茵的黃金》、第一日《女武神》、第二日《齊格弗裡德》、第三日《諸神的黃昏》。據說,華格納在創作《尼伯龍根的指環》時故事是倒著寫的。也就是說《諸神的黃昏》最先完成,《萊茵的黃金》最後完成。然而,整部劇的樂曲卻華格納按照正序順序譜寫的。
  • 尼伯龍根指環-萊茵的黃金
    ▽ 「尼伯龍根的指環」!!! 這是一部不論對參演者,還是對聽眾,甚至對後世研究者(可以說只要是與之有緣邂逅的人)都會感到恐懼的一部作品。在進入主題介紹之前,先插敘介紹「拜羅伊特華格納節日劇院」以及第一屆「拜羅伊特歌劇節」。
  • 《指環王》與《尼伯龍根的指環》雷同,《指環王》抄襲了嗎?
    》的故事中的重要線索的是一枚具有強大力量的指環,所以引人遐想,給人們這樣一種感覺《指環王》是不是抄襲了《尼伯龍根的指環》?《尼洛龍根的指環》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尼伯龍根的指環》的是德國音樂家華格納作曲及編劇的一部大型樂劇,整個於1848年開始創作,至1874年完成,歷時共26年。
  • 《真理之戒》解析華格納創作《尼伯龍根指環》的契機
    在歌劇史上《尼伯龍根指環》無疑擁有崇高的地位。可是創作它的作者華格納卻是個非常有爭議的人。他猶太人,筆下的人物帶有納粹主義的色彩,是德國種族主義推崇的對象。他忘恩負義,對給予他幫助的人苛待。因為這些負面影響造成他所創作的《尼伯龍根指環》也被人帶有偏見的解讀。再加上有皮埃爾布萊茨演繹《指環》的音樂,帕特裡斯謝羅諷刺《指環》的劇本。那之後《指環》被認為是結構華格納本人乃至其對人類狀態的整個構想的契機。
  • 《尼伯龍根的指環》改編於遠古神話,表現的卻是我們的內心世界
    說起《尼伯龍根的指環》也許有人會覺得陌生,但如果講到約翰·羅納德·瑞爾·託爾金的《魔戒》,也就是《指環王》,也許很多人會迅速化身為迷弟、迷妹,開始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話題。華格納耗時26年完成的《尼伯龍根的指環》,就是和備受歡迎的《指環王》有著諸多類似元素,且在成就上也毫不遜色,被稱為「中世紀4大史詩之一」的大型樂劇。拜羅伊特節日劇院就是為了演出《尼伯龍根的指環》特地建成的,而這部分4天上演,每天從下午4點開始要一直到深夜才能完整演完的樂劇,不僅展現了北歐神話的華麗,也蘊含著華格納的哲思哲理。如何看懂《尼伯龍根的指環》?
  • 華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 北歐神話的鴻篇巨製
  • 北歐神話電影:《尼伯龍根的指環》
    上周跟大家分享了北歐神話中的世界樹🌳所以這次跟大家講講關於北歐神話的電影🎬《尼伯龍根的指環》Ring of the Nibelungs《尼伯龍根的指環》是根據德國民間史詩《尼白龍根之歌》和北歐《沃爾松格傳說》改編。
  • 《尼伯龍根的指環》
    直到《龍槍》系列和《指環王》等集大成者出現,歐洲以外的世界才開始了解整個體系,美國拿去做電影,中國拿來模仿出了無數似是而非的所謂奇幻小說。然而,奇幻小說屬於80後一代,此前出生的人群,初次接觸北歐神話大抵上是通過《聖鬥士之北歐篇》《銀河英雄傳說》和《神話時代》遊戲系列。北歐神話的顯著特點是整個神族命中注定被毀滅,即所謂「諸神的黃昏」。
  • 華格納作品《尼伯龍根的指環》9月上海演出
    看完「史上最偉大歌劇」 需耗時4天共15個小時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歌劇」,音樂巨匠華格納耗時26年寫作完成,並專門為它的上演在拜羅伊特建造了一座劇院,從此令這部曠世巨作風靡全球。如今,在樂迷心中的歌劇聖地德國拜羅伊特,要看一次《尼伯龍根的指環》甚至需提前十年訂票,且是要連續訂十年。
  • 如何評價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
    答|百度派 @要是不跑調就好了改正一下題目,《尼伯龍根的指環》是一部「樂劇」,由四部歌劇《萊茵的黃金》、《女武神》、《西格夫裡特》、《諸神的薄暮》構成。不知道題主看的是哪一部,限於篇幅,我就大略說說《萊茵的黃金》好了。起首,你和我必須相識一下華格納獨創的「樂劇」見解。
  • 《幻書啟世錄》書靈法芙娜身份攻略 尼伯龍根的指環背景分享
    導 讀 法芙娜是遊戲《幻書啟世錄》中的一名書靈,作為書靈她的原型是華格納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而對很多玩家來說《尼伯龍根的指環》也是很熟悉的劇目了,那麼遊戲中法芙娜的背景是什麼樣的呢
  • 《指環王》與《尼伯龍根的指環》真的很像嗎?
    由於《指環王》與《尼伯龍根的指環》的故事中的重要線索的是一枚具有強大力量的指環,所以引人遐想,給人們這樣一種感覺《指環王》是不是抄襲了《尼伯龍根的指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