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盡」中的「太陽」為什麼是「白」的而不是「紅」的?

2021-01-10 文化點心鋪

提到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在中國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隨著中文在國際上的逐漸流行,這首五言絕句也受到了一些愛好中文的外國友人的熱捧。它氣勢壯大,場景開闊,借觀景來喻理,語言淺顯易懂且高度概括,讀之如臨其景如臨其地,真不愧是五言絕句中的經典詩作。

然而關於這首詩,有一天,我的一個韓國朋友突然問我:為什麼是」白日依山盡「,而不是」紅日依山盡「了?太陽明明是「紅」的呀?怎麼會是」白「的呢?一時間,我愣住了,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只能故作高深的告訴她:這是中國古詩的意境問題,一句兩句說不清。

其實,這個問題,很多中國人似乎都沒有認真地去思考過。因為我們心裡並沒有覺得這是個問題。在中國人眼中,太陽究竟是紅的還是白的,並不重要。重要得是這首詩寫得好不好,讀起來夠不夠悅耳,能不能讓人有一種美的心理感受。

換言之,中國人作詩歷來講究可意會不可言傳!為了押韻,為了營造一種唯美的意境,很多詩詞裡的景色是虛的,並不是眼前真實所見之物,不能以字面意思來理解。那麼,這首《登鸛雀樓》中的」白日「也是虛景嗎?它到底是」紅「的還是」白「的呢?

那什麼是虛景呢?就是詩詞為了表達某種情緒,或者為了營造某種氛圍,作者會有意地選用一些並沒有在眼前真實存在的景物或物象。這些景物只是一種泛指。比如在中國古代很多的邊塞詩中,」玉門關「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成為很多詩人吟誦的對象,可是詩人在應用它的時候,不一定就是真的在玉門關或就是指玉門關,而是將玉門關當成邊塞的泛稱。

再比如,在杜甫《恨別》「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中:作者望雲思友,見月懷人,但實際上作者可能並沒有真的在看月亮和白雲;在李煜的《攤破浣溪沙》」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中,作者並沒有說主人公的丈夫真的在」雞塞「從軍,而只是一種邊塞的泛指。其他如形容女子容貌的」秋水,春山「等都不能以字面意思來理解。

聯繫到這首《登鸛雀樓》以及王之渙創作這首詩的背景,我們可以知道,這首詩寫的應該是實景,也就是說詩中所寫的景色是作者登高望遠時的真實所見,是一種實境描寫。那麼,根據詩句意思,作者此時看到的」太陽「應該是即將落山的夕陽。而夕陽一般都是」紅色「的,而且顏色絢爛壯麗。作者怎麼會用一個單調的」白「來形容如此美麗的夕陽呢?

關於」夕陽「 的美麗和絢爛,我們可以通過幾首詩句來暫做一觀,例如」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 「,」新月已生飛鳥外,落霞更在夕陽西「。在這些詩句中,夕陽的顏色都是紅的,而且美麗壯觀燦爛無比。

為什麼」王之渙「眼中的」夕陽「會是」白」的了?這要從「日」作為詞語開始出現在文學作品中講起。作為與地球息息相關的一個星體,太陽在我國古代的很多文學作品中屢屢被人們提到。在先秦以前,文學作品中的「太陽」還沒有顏色,簡稱為「日」。例如《詩經》中「日居月諸,照臨下土。瞻彼日月,悠悠我思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等等,幾乎都以」日「來稱太陽,既不說」白日「,也不說」夕陽「。

那麼,」白日「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大約是在《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開始出現的。例如「浮雲蔽白日,遊子不復返」。作為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誌,《古詩十九首》深深影響了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審美風向 。其後,建安詩壇和魏晉南北朝的詩壇上,「白日」便開始大量出現了。

例如曹植的「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阮籍的「娛樂未終極,白日忽蹉跎「,陶淵明的「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鮑照的「遙遙徵駕遠,杳杳白日晚」,謝眺的「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左思的」皓天舒白日,靈景耀神州「等等。

在這些詩句中,」白日」全都是指夕陽,也就是落日。可是,在人們的視覺感受中,落日應該是暖色調的。至於是什麼暖色調的,因為地域的原因,可能有的地方會感覺是橙色的,有些地方會感覺是紅色的。但肯定不是白色的。

可是,為什麼漢末以後的文學作品中,本來沒有顏色的太陽忽然就有了顏色,還是白色的呢?一,這與人的感覺有關。《古詩十九首》中的詩句開始出現時,正是東漢末年。此時,各地的軍閥割據勢力連年紛爭不斷,處處民不聊生。很多人被迫離開家鄉,漂泊無依。於是一些文人便開始創作大量的文學作品,比如詩歌,來表達自己對動蕩社會的不滿和對人們悲慘生活的同情。

那麼,當人們奔波了一天,等到夕陽要落山的時候,日色是一天中最淡的時候,心情是一田中最勞累和最傷感的時候,那麼人們眼中看到的景物自然就也就帶上作者自己的心情:暗淡無光,悽悽慘慘。如此,「太陽」就變成了單調無光的白色,更加映襯著主人公當時的悲涼心境。作者之所以用「白日」不過是想營造一種感傷慘澹悽涼的氛圍。在這種情形下,還有什麼詞比「白」更能描述作者當時的心情呢?

二,在詩歌中,一些意像會在文人心中形成一種習慣被保留下來。也就是說,從《古詩十九首》後,只要提到落日,提到遊子,提到心情慘澹,提到漂泊異鄉,不管是紅色的太陽還是橙色的太陽,「落日」一律都成了」白色的太陽「。沒有為什麼,只是一種習慣,或者就是一種文人的喜好。從《古詩十九首》開始,到魏晉南北朝,再到唐朝,「白日」作為一個文學詞語被保留並繼承了下來。

三,唐詩中出現的「白日」是受漢魏風骨的影響。漢魏風骨歷來受到文人大家的高度讚賞和推崇。它的精神信仰,它的審美標準,它的文學風格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及其作品。而唐朝詩人尤其崇尚魏晉風骨中關於詩歌的審美標準,繼承了魏晉南北朝詩歌中的很多東西。其中就包括用」白日「來指落日。

總之,」白日依山盡「中的太陽究竟是白色的還是紅色的,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白日「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夕陽西沉,即將沒於高山;大江濤濤不絕,流淌不息;黃河就像一條白練一樣滾滾東逝。

在這樣的場景裡,作者登高望遠,思緒萬千。此時唯有一輪「白日」才合乎作者此時的心境,意境闊達而遼遠,蒼茫而壯美。這真是一副極美的畫卷!至此,足矣!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是「白日依山盡」,而非「紅日依山盡」?
    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一生只留下六首絕句,《登鸛雀樓》便是其一: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特別是最後兩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常常被我們引用,那麼,為什麼第一句是「白日依山盡」,而非「紅日依山盡」呢?王之渙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縣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便過上了訪友漫遊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
  •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是怎樣的壯觀景致?
    龐子博先生:「白日依山盡」的「依」是什麼意思? 學員:靠著。 先生:「依」和「靠」沒有關係,「衣」者隱也,「衣裳」就是「隱藏」的轉音,把我們的身體遮擋住、包裹起來。「依」有遮擋之意,「靠」則是連在一起、挨著的意思,為什麼要「依靠」連用呢?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家喻戶曉,6旬大爺:你們都理解錯了
    這是一首曾被譽為五絕之首的千古名作,入選小學課本多年,算得上是家喻戶曉的作品,我們來看看全詩:《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寫這首詩時,王之渙35歲。他早年及第,後被罷了官,過上了四處漫遊的生活,這首詩是他登上鸛雀樓時所寫。就這麼短短20個字,讓本來名氣不算大的鸛雀樓紅了1000多年,成為了很多文人墨客嚮往之地。
  • 白日依山盡的盡的意思及全詩翻譯
    盡的意思是消失,這句詩意為:太陽依傍著山巒沉落。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裡於咫尺,使咫尺有萬裡之勢,後兩句寫意寫得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融化的天衣無縫。  1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米芾書法《白日依山盡》欣賞!
    M                 I                 F                 U王之渙詩|書法思考集米芾字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往期回顧王羲之《白日依山盡》欣賞趙孟頫《白日依山盡》,十分香豔王鐸《白日依山盡》,就是這味道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翻譯及賞析
    [唐].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題解】鸛雀樓舊址在永濟縣城西南舊蒲州城上。傳說古代有鸛雀棲其上,故名。樓有三層,前瞻中條山,下臨黃河水,是古時登覽勝地。唐人留詩者甚多,作者的這首五絕可稱為壓卷之作。
  • 文藝雜貨鋪‖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百日讀詩計劃第六天,今天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688-742),盛唐時期著名詩人。這首《登鸛雀樓》,應該和《春曉》、《獨坐敬亭山》的普及率差不多,根據武漢大學教授王兆鵬對唐詩影響力的研究,《登鸛雀樓》排名高居第四位。這首詩好在哪?
  • 名家書寫《白日依山盡》驚豔朋友圈!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 腦筋急轉彎:白日依山盡,猜一個字,很少人答對,這題是真的難!
    腦筋急轉彎:白日依山盡,猜一個字,很少人答對,這題是真的難!大家好,小編今天給大家分享幾道腦筋急轉彎,希望大家喜歡!現在正式開始答題(一共有10道題,每題10分,共100分)——答案在最後哦1、 有一個小偷正坐在路上尋找自己的目標,忽然他看到一輛沒有上鎖的車,可是小偷卻沒有下手,這是為什麼?2、一隻老虎被一根85米長的繩子捆著,它前方100米處有一堆草,老虎怎麼樣才能吃到草 3、 很多人都會在犯罪之後去教堂找神父懺悔,請問他們去懺悔前都會做的一件事是什麼?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登鸛雀樓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此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古今詩話》中記載:「河中府鸛雀樓,唐人留詩者極多,唯王之渙、李益、暢當詩最佳。」這是一首全篇都採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同時,這也是一首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的哲理詩。
  • 趙孟\楷書《白日依山盡》,十分香豔!
    登鸛雀樓王之渙詩|集趙孟\字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作為一首膾炙人口的著名哲理詩,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感悟,我們不妨通過趙孟\書法,來展現這首詩遒勁而雍雅的一面。鸛雀樓,唐代舊址位於山西蒲州的黃河中高阜處,因為時有鸛雀棲居而得名,北宋科學家沈括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記載:「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關於鸛雀樓,唐代詩人賦詩者甚多,而王之渙的這首五言絕句,絕對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不朽之作。這首詩膾炙人口,全詩質樸生動,簡練直白,景象壯闊、氣勢雄渾,短短20字,便可令讀者如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胸襟為之一開。
  • 六神磊磊:唐詩就是一場太陽和月亮的戰爭
    一位叫王灣的高手先聲奪人,拋出了關於太陽的金句: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同時代的大師張九齡,則以一首關於月亮的神作捍衛了自己的江湖地位: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接著,王維出手了,歌詠的是太陽: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 色解唐詩「白日依山盡」的餘秀華,雙重視角解讀她與她的詩
    前幾天因為色解唐詩「白日依山盡」>的餘秀華在引起了巨大的輿論關注,並招致來了巨大的非議與爭議:有人認為餘秀華是詩壇百芳園中的一朵,是女性解放運動的先鋒,也有人認為餘秀華的詩不登大雅之堂,特別是解讀唐詩充滿色情、庸俗的內容。
  • 紅太陽與白月亮
    寓言:為人間灑了一整天酷熱的紅太陽終於落山了。白月亮漸漸升起來佔據了剛才由紅太陽佔據著的天際。家家戶戶開始出來乘涼。人人都在詛咒白天的酷熱,讚美傍晚的清涼;人人都在詛咒紅太陽,同時讚美白月亮。人人都相信,白天的苦痛——汗流浹背之苦,口乾舌躁之苦,精疲力盡之苦,等等——都是紅太陽製造的;漂亮姑娘的臉是紅太陽給曬黑的,村頭的水塘是讓紅太陽給曬乾的。更有名為「猴博士」者總結道:「這紅太陽實際上已經製造了十年大旱。」有名為「老鼠精」者反駁道,「哪裡止是十年大旱,從1957年開始這天就沒有正經下過雨。如此算來,這紅太陽實際已經製造了二十年大旱。」
  • 白,是日字上面加了一撇。體會漢字之美
    類似的,說青天白日,是晴朗的天氣,天色湛藍,太陽明亮。陽光耀眼的感覺,不是紙面上平鋪的白,那明晃晃裡包含七彩,卻被這涵蓋萬千的「白」吸納進去。江心的秋月也是白的。水波反射月的銀光,不是陽光那種光耀,是另一種清冷。白月光與白水相映,鍍上了銀光的流動的「白」。
  • 川普紅太陽 美版太平天國
    當看到這張光芒萬丈的圖片,我知道又一個版本的紅太陽來了當然,這次不太一樣,「川普是上帝派來的」,根正苗紅,紅太陽又怎麼了
  • 紅太陽:股東紅太陽集團尚未減持,減持計劃時間已過半
    每經AI快訊,紅太陽(SZ 000525,收盤價:6.42元)12月21日晚間發布公告稱,截至目前,本次減持計劃時間已過半,公司於2020年12月21日收到紅太陽集團出具的《關於股份減持計劃實施進展告知函》。紅太陽集團在減持計劃期間未減持公司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