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來了》是2020年的日本大河劇,日本秉持中國習俗,認為在君主施行仁政的時代,一定會出現麒麟祥瑞,劇中的麒麟就是指輔佐君主的明智。說起麒麟,這可是古代中國幻想出來的聖獸,歷朝皇帝都想要麒麟降世,以此證明自己的統治英明神武。但問題是,誰也沒見過麒麟長什麼樣。到了明代鄭和下西洋,鄭和還真找到了一種神奇的動物,模樣和中國人幻想的麒麟相似,即長頸鹿,它被明人認為就是聖獸麒麟,由此引發出麒麟之貢。今天文史君就帶大家看看麒麟(長頸鹿)入華史。
宋明以前很少見到關於長頸鹿的記載。至宋代,北宋邢昺的《爾雅疏·釋麟》中有「麟,麇身牛尾,狼額,馬蹄,有五彩,腹下黃,高丈二」,這說的可能就是長頸鹿。
南宋趙汝適《諸蕃志》中就說,在琵琶羅國產一種生物,「狀如駱駝,而大如牛,色黃,前腳高五尺,後低三尺,頭高向上」,當時人稱為「徂臘」。
所以暫時可以認定,到了宋代,中國人才對長頸鹿有了一定的認識。因為宋代商貿海運發達,從海外引入物種還是很方便的,但這種長頸鹿只限於在皇家動物園觀覽,邢昺曾任禮部尚書,趙汝適是皇親國戚,他們是有機會見到長頸鹿的。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原因,說法很多,基本就是尋找建文、耀兵海外兩種。但今天文史君再說一種被人忽視的原因——尋找麒麟。
雖然宋代已有關於長頸鹿的記載,但宋亡之後,長頸鹿也就銷聲匿跡了,實物誰也沒見過。到了鄭和下西洋時,鄭和溝通南洋諸藩,其中第四次下西洋開始於永樂十年(1412年),沿東南亞諸藩西進,一度經過印度半島。在印度半島,鄭和見到了描述中的「麒麟」。
孟加拉的國王(當時稱榜葛剌)在鄭和的忽悠下,永樂十二年(1414年)入朝,獻上了明代第一隻長頸鹿。按照景泰時期成書的《瀛涯勝覽·阿丹國》所說,當時藩國土語(索馬利亞語)稱之為giri,音似聖獸麒麟。此言一出引得朱棣龍顏大悅,畢竟朱棣是造反上臺的,現在藩國進貢了麒麟,表示自己是天命所歸,是聖君。所以長頸鹿就在明代稱之為「麒麟」。
就是在這一年,龍顏大悅的朱棣欽命宮廷畫師畫下麒麟圖,並將翰林學士的《瑞應麒麟頌》寫在其上,此圖流傳至今,現藏於中國臺灣省的博物院。
現在長頸鹿被認定原產於非洲,那麼孟加拉怎麼可能給明朝朝貢長頸鹿呢?這是因為明代時,阿拉伯人控制著印度洋航運,印度洋沿海各港幾乎全在阿拉伯人控制之下,通過強大的阿拉伯世界航運線,實現物質自由交換還是很容易的。根據臺灣省歷史教授陳國棟的說法,孟加拉進貢的長頸鹿是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君主所贈。
按照以後的記載,有明一代,孟加拉只在正統三年(1438年)再次進貢過一次長頸鹿,自此再無進貢可見,孟加拉的確沒長頸鹿了。但孟加拉朝貢長頸鹿獲得了巨大的賞賜,「頒賜甚厚」,朱棣甚至將孟加拉國王次子也封為王。
永樂十三年(1415年)秋,麻林國也來朝貢麒麟。這個麻林國在哪兒,說法不一,可能是索馬利亞、坦尚尼亞,也可能是肯亞。從時間上看,從厚賜孟加拉國王到麻林國來朝,時間跨度不足一年,不可能是麻林國得到孟加拉因上貢麒麟而謀得巨利的消息才主動來朝。但別忘了,這時候鄭和還在下西洋呢,鄭和是永樂十三年十二月回的國,所以很可能還是鄭和勸誘麻林國王主動向朱棣朝貢麒麟。
如果說前幾次鄭和下西洋,多少有些尋找建文帝、耀兵海外的感覺,那麼當朱棣皇位坐穩後,下西洋的意義就完全沒了嗎?也不是,尤其是第四次鄭和下西洋帶來了神獸麒麟,宣告了朱棣是聖王、明主、天命所歸,此後鄭和下西洋的任務就多了一項,搜索麒麟,並引發了藩國的麒麟之貢。
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始於永樂十四年(1416年)年末。按照宣德時期《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跡記》,這塊石碑記載了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的狀況,其文說:永樂十五年(1417年),統帥舟師,進發西域,經過阿丹國,該國進貢麒麟。
阿丹國就是葉門,從下西洋的路線來看,這是鄭和第一次逼近非洲近海,而且是沿東非洲海岸線航行,聯繫第四次下西洋的麒麟朝貢,似乎這一次下西洋,就是和尋找麒麟有關。
有明一代,因為海外諸藩的能力有限,臨近大明的那些恭順的藩國,多不產麒麟,無麟可貢,而偏遠的東非則處於伊斯蘭文明世界,他們自成一派,雖然生產力十分落後,但內心驕傲,對東亞天朝未必真心臣服,加上海運的難度,所以有明一代,其實海外諸藩朝貢麒麟的次數屈指可數。
鄭和第六次下西洋的明確任務就是找麒麟。《瀛涯勝覽》和《明史·外國傳》都說鄭和船隊六下西洋,分船航行,其中一支由周太監行至阿丹國,當地國王虔誠備至,親率大小頭目來迎,周太監宣讀天朝大皇帝詔書,宣讀之後,船隊和該國進行交易。周太監「市得貓睛,重二錢許……麒麟……以歸,他國所不及也」。
很明顯周太監在阿丹換到了中國罕見的大貓眼石和麒麟,這是分駛他國的船隊沒辦到的功績。但可惜的是,這隻麒麟沒有入華,因為從鄭和船隊駐地荷姆茲出發回江蘇要顛沛百餘日,長頸鹿因顛簸和水土不服死於途中,這也是有明一代麒麟難以入華的重要原因。
到了第七次下西洋,主要任務完全成了找麒麟。仁宣之治堪稱明代鼎盛,如此盛世必須要有聖獸的點綴,麒麟成了最好的祥瑞,所以宣德五年(1430年),鄭和七下西洋。
《瀛涯勝覽》就說在古裡國(在印度半島)見到了天方國人(在阿拉伯半島),鄭和從船隊中分出7個人,跟隨他們去天方國,一年之後,他們帶回了天方國使臣,並買了麒麟一隻,這一伙人就先回明朝。
宣德八年(1433年),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諸藩十國使臣朝貢,供奉之物仍有麒麟,但哪國所貢不知道,禮部尚書胡濙「率群臣稱賀」。如此麒麟成了海外諸藩的主要朝貢物之一,史稱「麒麟之貢」。
麒麟,是中國自古相傳的神獸,是歷代王朝統治者都夢寐以求的祥瑞。縱觀鄭和七下西洋,從永樂十二年長頸鹿第一次入華,到宣德八年諸藩朝貢,藩國共向大明主動朝貢4次,鄭和船隊購買麒麟2次,其中死了一隻,總共只有5隻長頸鹿入華。稀少的長頸鹿不能被一般人所見,更成了神秘的祥瑞。藩國朝貢麒麟剛好安慰了篡權奪位的朱棣內心的不安,以長頸鹿(麒麟)為象徵,安撫民眾,更能維護統治。如此麒麟就成了第四次下西洋以後朱棣的執著追求。長頸鹿的確象徵著大明王朝的盛世和穩定,現在日語「長頸鹿」就寫作漢字「麒麟」,讀作kirin,從這也能看到盛世大明足足影響了東瀛島國幾百年。
《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
馬歡《瀛涯勝覽》,商務印書館,1962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本號作者以文史類博士和青年學者為主。我們的宗旨是: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有深度。歡迎長按二維碼關注。
同時我們也略備薄酬,歡迎廣大文史愛好者惠賜稿件,具體投稿要求可在公號首頁點擊「聯繫我們」查看。
投稿郵箱:haoranwenshi@163.com。
點一下閱讀原文了解更多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