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花園(油畫) 1884年 梵谷
近日,就在梵谷167歲誕辰紀念日的當天,竊賊在凌晨潛入荷蘭拉倫辛格博物館,將梵谷一幅名為《春日花園》的油畫盜走,這場盜竊正是在荷蘭拉倫辛格博物館因新冠肺炎疫情而閉館時發生的。據該館的工作人員介紹,被偷走的這幅畫創作於1884年5月,是從荷蘭格羅尼根博物館借展,而這也是格羅尼根博物館藏品中唯一一件梵谷作品。這場盜竊事件讓人感到意外的是, 《春日花園》的丟失並沒有引起太大社會轟動,媒體也大多是平常地報導了這則消息。畫作失竊後,英國《獨立報》網站報導中有一句話頗引人注意:「其價值尚不清楚」 。
梵谷一生創作約2000件藝術品,其中約900件是油畫。綜合對比以往梵谷作品的拍賣價格,曾有12件作品拍賣成交單價超過3000萬美元(約2 . 1億元人民幣) 。由於其大部分作品被博物館收藏,拍賣市場難得一見,拍賣成交價也很高。而一把疑似梵谷自殺用的手槍也被拍賣估值為6萬歐元。但也有特例:2019年9月,梵谷兩幅早期繪畫作品在比利時城市根特以接近預估價22萬歐元(約172 . 5萬元人民幣)拍賣成交,拍賣商約翰·基希根表示:「對買家來說,這兩件的價錢很划算。」這或許為此次梵谷「流量失效」現象提供某種信號,其原因似乎和早期作品風格有關,因為梵谷早期作品與後期作品的繪畫風格相去甚遠。
如果仔細端詳這幅1884年的《春日花園》便會發現,這幅畫作色彩低沉,不像被人們熟悉的「梵谷符號」 ——洋溢的真情實感揮灑在明亮的色彩和流淌的筆觸之間。1883年9月,梵谷30歲時,父母搬到紐南,同年12月,梵谷也來到紐南。當時梵谷的父親被任命為這裡小教區的牧師,梵谷就與父母共同居住在教區內,冬天時還給花園粉刷過。這段時光,梵谷完全埋首於繪畫中,畫了許多村舍主題的繪畫,比如1885年創作的《在農舍前工作的農婦》就屬此類主題,梵谷的技巧也從此慢慢走向成熟。
《春日花園》描繪的是紐南鎮牧師花園的情景。1884年4月初,梵谷給弟弟寫了一封書信,他聲稱當自己看到這座半鄉村半時尚的花園時,簡直驚呆了。所以自己在同一個小角落裡畫了不下3幅鋼筆畫,想通過它們進行研究。但它們最後被毀掉了,因為梵谷設想用一些特別的手法和細節來描繪畫中的人物。梵谷的確做到了,油畫《春日花園》足夠特別,它的畫面色彩很暗,季節也難以辨認是春天,若不留意散落的零星花叢,也難知曉梵谷畫的是一座花園。畫面裡不僅沒有春光應有的柔和,看向觀眾的黑衣女性反而又為花園增添神秘莊重的氣質,這些創作手法都與人們印象中的梵谷不同。但再看1885年的《在農舍前工作的農婦》 ,就會發現此時梵谷的色彩不再那麼暗淡了。因此可以說,在紐南鎮期間,梵谷是完全埋首於繪畫的探索和研究當中的。他僅存的速寫已具有較成熟的風貌,在用筆觸排線和塑造方面也和後期的速寫十分接近。這是一個過渡期,當梵谷1886年開始遇見印象派和新印象派,加上日本浮世繪影響,他的油畫色彩才由灰暗轉向真正的明亮。
鮮豔火辣的色彩、如湍急波浪般急速的筆觸、稚拙典雅的畫面氣質共同構成了梵谷最終的藝術風格。梵谷很欣賞日本浮世繪,希望自己的畫也具有日本版畫那直接而強烈的效果,並從印象派和新印象派修拉的點彩技法中汲取營養。最終他用或短直、或捲曲的筆觸,把色彩化整為零,來追求畫面的淳真之感——這種感覺不僅要能吸引收藏家,也要能讓所有人感到快樂和安慰。這就是如今被人們熟知並喜愛的梵谷。
一代代的後輩藝術家被梵谷的藝術和精神影響著,他們把梵谷和其精神奉為楷模,這裡面就包括臺灣第一代油畫家陳澄波。作為梵谷的崇拜者,陳澄波在1928年選擇以模仿梵谷自畫像的樣式為自己畫自畫像,以此記錄人生的重要時刻。畫中的陳澄波帶著寬邊帽,身穿學校制服,眼神銳利而堅定地看著前方,用向日葵作背景,顯然表達了他對梵谷的欣賞和仰慕。「在陳澄波遺留的藏書中,有兩本是與梵谷有關的,其一是《梵谷小傳》 ,其二是《梵谷書信集》 ,這兩本書都被陳澄波用紅筆劃了又劃,顯然他在閱讀時候對書中內容深切認同並深受啟發。而梵谷對於藝術的執著和強烈的個性也深深地影響了陳澄波。」中國美術館藏品徵集部副主任趙輝介紹。吳冠中也十分敬愛梵谷,他曾說:「我從青少年學畫時起,一見梵谷的作品便傾心,此後一直熱愛他,到今天這種熱愛感情無絲毫衰退。我想這吸引力除了來自其繪畫本身的美以外,更多的是由於他火熱的心與對象結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他的作品能打動人的心靈。」據吳冠中之子吳可雨回憶:「我上小學時,有一次下午放學回家,看見父親正翻看畫冊,他叫我過去:『你看這是什麼?』我一看,說:『是梵谷的《向日葵》啊。』『不,這不是向日葵,這是梵谷的心,梵谷跳動的心吶。』那激動的神情至今仍印在我的腦海中。」吳冠中在梵谷這裡領悟到畫畫要用心靈和真情才能打動千萬人。
儘管時光已過去近兩百年,人們依然以各種方式緬懷這位誕生於19世紀的藝術天才。2017年,油畫電影《至愛梵谷》上映。這部耗時五年製作的電影,用65000幀油畫,將梵谷那標誌性的流淌筆觸貫穿整部電影,用畫家本人的視角訴說其一生的軌跡。2019年,中國國家博物館用360°全息全景超高清雷射投影設備、 VR逼真虛擬實境技術打造「梵谷藝術沉浸式體驗」展覽,來「重建」梵谷內心的藝術世界。現場中的梵谷畫作被還原成3D場景,那些作品中的肖像也悉數「復活」 ,讓參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這位繪畫天才的藝術世界。
當沒有生命的顏料和畫筆被梵谷點染在畫布之後,就化為跳躍的「精靈」了。他在向日葵、乾草垛等極常見景色裡展示出的對生命的歌詠,平凡又偉大,這或許就是梵谷作品獲得無數後人追捧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