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因何受世人偏愛?

2020-12-28 騰訊網

春日花園(油畫) 1884年 梵谷

近日,就在梵谷167歲誕辰紀念日的當天,竊賊在凌晨潛入荷蘭拉倫辛格博物館,將梵谷一幅名為《春日花園》的油畫盜走,這場盜竊正是在荷蘭拉倫辛格博物館因新冠肺炎疫情而閉館時發生的。據該館的工作人員介紹,被偷走的這幅畫創作於1884年5月,是從荷蘭格羅尼根博物館借展,而這也是格羅尼根博物館藏品中唯一一件梵谷作品。這場盜竊事件讓人感到意外的是, 《春日花園》的丟失並沒有引起太大社會轟動,媒體也大多是平常地報導了這則消息。畫作失竊後,英國《獨立報》網站報導中有一句話頗引人注意:「其價值尚不清楚」 。

梵谷一生創作約2000件藝術品,其中約900件是油畫。綜合對比以往梵谷作品的拍賣價格,曾有12件作品拍賣成交單價超過3000萬美元(約2 . 1億元人民幣) 。由於其大部分作品被博物館收藏,拍賣市場難得一見,拍賣成交價也很高。而一把疑似梵谷自殺用的手槍也被拍賣估值為6萬歐元。但也有特例:2019年9月,梵谷兩幅早期繪畫作品在比利時城市根特以接近預估價22萬歐元(約172 . 5萬元人民幣)拍賣成交,拍賣商約翰·基希根表示:「對買家來說,這兩件的價錢很划算。」這或許為此次梵谷「流量失效」現象提供某種信號,其原因似乎和早期作品風格有關,因為梵谷早期作品與後期作品的繪畫風格相去甚遠。

如果仔細端詳這幅1884年的《春日花園》便會發現,這幅畫作色彩低沉,不像被人們熟悉的「梵谷符號」 ——洋溢的真情實感揮灑在明亮的色彩和流淌的筆觸之間。1883年9月,梵谷30歲時,父母搬到紐南,同年12月,梵谷也來到紐南。當時梵谷的父親被任命為這裡小教區的牧師,梵谷就與父母共同居住在教區內,冬天時還給花園粉刷過。這段時光,梵谷完全埋首於繪畫中,畫了許多村舍主題的繪畫,比如1885年創作的《在農舍前工作的農婦》就屬此類主題,梵谷的技巧也從此慢慢走向成熟。

《春日花園》描繪的是紐南鎮牧師花園的情景。1884年4月初,梵谷給弟弟寫了一封書信,他聲稱當自己看到這座半鄉村半時尚的花園時,簡直驚呆了。所以自己在同一個小角落裡畫了不下3幅鋼筆畫,想通過它們進行研究。但它們最後被毀掉了,因為梵谷設想用一些特別的手法和細節來描繪畫中的人物。梵谷的確做到了,油畫《春日花園》足夠特別,它的畫面色彩很暗,季節也難以辨認是春天,若不留意散落的零星花叢,也難知曉梵谷畫的是一座花園。畫面裡不僅沒有春光應有的柔和,看向觀眾的黑衣女性反而又為花園增添神秘莊重的氣質,這些創作手法都與人們印象中的梵谷不同。但再看1885年的《在農舍前工作的農婦》 ,就會發現此時梵谷的色彩不再那麼暗淡了。因此可以說,在紐南鎮期間,梵谷是完全埋首於繪畫的探索和研究當中的。他僅存的速寫已具有較成熟的風貌,在用筆觸排線和塑造方面也和後期的速寫十分接近。這是一個過渡期,當梵谷1886年開始遇見印象派和新印象派,加上日本浮世繪影響,他的油畫色彩才由灰暗轉向真正的明亮。

鮮豔火辣的色彩、如湍急波浪般急速的筆觸、稚拙典雅的畫面氣質共同構成了梵谷最終的藝術風格。梵谷很欣賞日本浮世繪,希望自己的畫也具有日本版畫那直接而強烈的效果,並從印象派和新印象派修拉的點彩技法中汲取營養。最終他用或短直、或捲曲的筆觸,把色彩化整為零,來追求畫面的淳真之感——這種感覺不僅要能吸引收藏家,也要能讓所有人感到快樂和安慰。這就是如今被人們熟知並喜愛的梵谷。

一代代的後輩藝術家被梵谷的藝術和精神影響著,他們把梵谷和其精神奉為楷模,這裡面就包括臺灣第一代油畫家陳澄波。作為梵谷的崇拜者,陳澄波在1928年選擇以模仿梵谷自畫像的樣式為自己畫自畫像,以此記錄人生的重要時刻。畫中的陳澄波帶著寬邊帽,身穿學校制服,眼神銳利而堅定地看著前方,用向日葵作背景,顯然表達了他對梵谷的欣賞和仰慕。「在陳澄波遺留的藏書中,有兩本是與梵谷有關的,其一是《梵谷小傳》 ,其二是《梵谷書信集》 ,這兩本書都被陳澄波用紅筆劃了又劃,顯然他在閱讀時候對書中內容深切認同並深受啟發。而梵谷對於藝術的執著和強烈的個性也深深地影響了陳澄波。」中國美術館藏品徵集部副主任趙輝介紹。吳冠中也十分敬愛梵谷,他曾說:「我從青少年學畫時起,一見梵谷的作品便傾心,此後一直熱愛他,到今天這種熱愛感情無絲毫衰退。我想這吸引力除了來自其繪畫本身的美以外,更多的是由於他火熱的心與對象結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他的作品能打動人的心靈。」據吳冠中之子吳可雨回憶:「我上小學時,有一次下午放學回家,看見父親正翻看畫冊,他叫我過去:『你看這是什麼?』我一看,說:『是梵谷的《向日葵》啊。』『不,這不是向日葵,這是梵谷的心,梵谷跳動的心吶。』那激動的神情至今仍印在我的腦海中。」吳冠中在梵谷這裡領悟到畫畫要用心靈和真情才能打動千萬人。

儘管時光已過去近兩百年,人們依然以各種方式緬懷這位誕生於19世紀的藝術天才。2017年,油畫電影《至愛梵谷》上映。這部耗時五年製作的電影,用65000幀油畫,將梵谷那標誌性的流淌筆觸貫穿整部電影,用畫家本人的視角訴說其一生的軌跡。2019年,中國國家博物館用360°全息全景超高清雷射投影設備、 VR逼真虛擬實境技術打造「梵谷藝術沉浸式體驗」展覽,來「重建」梵谷內心的藝術世界。現場中的梵谷畫作被還原成3D場景,那些作品中的肖像也悉數「復活」 ,讓參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這位繪畫天才的藝術世界。

當沒有生命的顏料和畫筆被梵谷點染在畫布之後,就化為跳躍的「精靈」了。他在向日葵、乾草垛等極常見景色裡展示出的對生命的歌詠,平凡又偉大,這或許就是梵谷作品獲得無數後人追捧的原因吧。

相關焦點

  • 梵谷生前畫風不被世人認可,他去世百年後,畫作變成世界級精品
    梵谷是當今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油畫家之一,他的《星夜》、《向日葵》與《麥田烏鴉》等都是世界級的精品。可是,梵谷在生前卻是孤獨落寞的,他的畫風不被世人所認可,他的一生充滿了失意與貧困。梵谷全名文森特·威廉·梵谷,1853年3月30日出生於荷蘭鄉村津德爾特的一個新教牧師家庭。梵谷從小就性格孤僻,不善言辭。
  • 《摯愛梵谷》:梵谷的銀幕回眸
    在他盡情揮灑才情的短短幾年裡,和他的死亡之後,梵谷達成了他的願望:」I want to touch people with my arts. I want them to say, 'he feels deeply, he feels tenderly」。(我想用我的藝術創作感動世人。我希望他們說,他的感受是那麼深刻又溫柔)銀幕上的故事從一封信開始。
  • 他被生下來,他畫畫,他死去(《至愛梵谷》影評,附梵谷生平和畫作)
    現代總是會羨慕嘉舍醫生那樣的生活,但梵谷那樣的人能在百年後還被世人記住就是因為這樣的人少見。他努力的活著,死後可以跟上帝說,我覺得我努力了,我努力的當人類。藝術和愛總是與死亡聯繫在一起。純粹的愛和純粹的藝術一樣,對於物質生活沒有任何用處,不能吃不能喝——但這兩樣確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人需要藝術來寄託熱愛和憂傷,需要愛來擺脫孤寂和痛苦。
  • 至愛梵谷
    《至愛梵谷》用一封無法投遞的信件串聯起梵谷在去世前最後六周裡與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人物之間的秘密,帶觀眾穿越回十九世紀末的歐洲,並陪伴梵谷走完他最後的人生。《紅色的葡萄園》梵谷死後受世人無比推崇,生前卻是坎坷潦倒,窮困至極,鍾情作畫卻無人欣賞,唯一一幅賣出去的畫作《紅色的葡萄園》,也僅售400法郎。然而這沒有終止他對畫畫的追求。
  • 梵谷為什麼痴迷浮世繪?天皇的歷史老師揭曉答案——
    參考消息網7月25日報導  如果要問梵谷那個時代的「網紅」是什麼,其中必定有浮世繪。日本浮世繪藝術曾掀起一場「世界風潮」,印象派畫家馬奈、羅特列克都在談論和臨摹浮世繪,梵谷也迅速加入了浮世繪粉絲群。仔細觀察梵谷的畫作,我們不難發現梵谷與日本的浮世繪藝術之間聯繫緊密。梵谷到底有多喜愛浮世繪呢?
  • 一部影片《至愛梵谷·星空之謎》偉大的梵谷,讓多少人留下眼淚!
    一位負責的郵差, 在人們都誤解梵谷時能夠看出梵谷的品質,送信的堅持也許是對大師的一種疼惜。在調查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每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大家或是站在自己的視角看世界,或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說話,怪誕的小孩是不是就是怪誕的人性。最後在結尾之時,才發現,答案就在自己身邊,就在這一封信裡,感謝郵差的堅持,解開了星空之謎。
  • 六萬多張畫,組成被嫌棄的梵谷的一生《至愛梵谷·星空之謎》
    《至愛梵谷·星空之謎》是世界上第一部全手繪油畫電影。影片先由真人演員來表演電影中的情節,再由畫家進行繪畫創作,將真實的場景、人物繪製成為「梵谷風格」的電影畫面。這部電影以梵谷生前未寄出的信為線索,通過梵谷朋友兒子的視角講述了梵谷生前的一些故事,並以此來探尋梵谷死亡的真相。
  • 著名畫家梵谷被精神病院逐出後,在聖保羅修道院的畫作震驚世人
    這個法南地區的普通小鎮之所以出名,主要與世界大眾普遍喜愛的畫家梵谷密切相關。1889年5月-1890年5月,年僅36歲的文森特.梵谷在其去世的前一年被阿爾勒的精神病院逐出後, 由聖雷米莫索爾的聖保羅修道院收留並繼續接受治療。
  • 看過這部梵谷油畫電影,才真正懂了梵谷先生的孤獨
    聽過李志的《梵谷先生》,你真的了解梵谷的故事嗎?前不久,世界上首部全油畫動畫長片《至愛梵谷》(Loving Vincent)發布了一分鐘的預告片。這部耗時7年的動畫電影,為紀念梵谷125年誕辰而作。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油畫電影。在影片美到窒息的畫面裡,一共用到了65000幀油畫,平均每一秒就要用到12幅油畫,而且全是靠15個國家125位畫師手繪。
  • 寂靜如歌 |《Vincent》Don Mclean——至愛梵谷
    梵谷生前窮困潦倒,飽受苦難,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卻無人賞識,得不到世人的認可。不單作品得不到世人認可,他本人也不為世人理解所所接受,在他們看來,梵谷是個瘋子,不是個地球人。只有他弟弟提奧理解他愛他,也只有他弟弟從物質和精神上對他的藝術事業給予支持。儘管世人對梵谷充滿歧視與冷漠,但他的心中仍充滿愛。他曾先後真心地愛過許多人,但他們對他的愛不屑一顧,冷嘲熱諷。
  • 紀念梵谷去世130周年:梵谷的眼淚(五)
    梵谷基金會與博物館創辦人:侄兒文森特·梵谷梵谷的母親,一位牧師的妻子也看到了她長子成名的那天,老婦人談起往事淚水漣漣, 她後悔不該多次把兒子趕出家門,並扔掉梵谷寄給自己的油畫。儘管梵谷的遺骸明明白白就在腳下。卻沒有任何人像尋找俄羅斯尼古拉二世一家遺骸那樣將「受盡苦難的聖骨」重新安葬!梵谷最後歲月的油畫《麥田群鴉》飛揚著碎裂四散的死神黑翅,仿佛大難臨頭,烏雲傾壓著三條小道,恐懼與驚慄的鮮豔色彩震撼心靈。「混亂天空下的麥田代表著悲哀與極度的孤獨」(梵谷),這也許是他留給世人的遺書。
  • 梵谷畫中的真實世界!
    - 《致梵谷的愛》影片預告 -文森特·梵谷的作品是目前世界最珍貴的藝術品之一。
  • 盛夏光年,舌尖上的梵谷協奏曲
    天馬行空的創意,任何人都可以是梵谷至從學習畫畫之後,一直對梵谷情有獨鍾,我縱然沒有世人看不穿的個性與想法,但是卻渴望五彩斑斕的世界,通過畫筆,描繪屬於我的異想天開。我也曾臨摹過他的向日葵和星空,那種天馬行空,那種好像既叛逆又大膽的想法,無一不讓世人對它為之追捧。梵谷讓世人看到他的驚豔的著作,讓世人認識藝術,崇拜藝術。
  • 當星空燃燒,我差點以為梵谷還活著
    《至愛梵谷》的創作 本片情節主要依據「梵谷之死」的真相調查展開敘述,透過第三人稱視角還原梵谷的藝術人生。 本片每一幀都是真實的油畫,而每一幅油畫都是由畫家根據梵谷的120多幅原畫復刻並再創作。阿爾芒本想弄清梵谷死亡的真相,但隨著尋訪和交談的深入,每個人對梵谷之死都有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故事也漸漸披上了一層羅生門式的懸疑外衣。梵谷居住的拉烏客棧的老闆女兒認為,梵谷與加歇爾醫生一家貌合神離,熱愛生活的梵谷是被加歇爾醫生一家算計的。加歇爾醫生的妻子認為梵谷是惡魔化身,曾作出對上帝不敬之事,對其極度厭惡。
  • 第一次看《至愛梵谷》怎麼才能看懂?
    曾經有過不少導演拍過梵谷的傳記,黑澤明在自己的作品《夢》中以主人公進入到油畫世界並與梵谷相遇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梵谷的敬愛。不過以梵谷畫作來創作一個油畫世界,將梵谷置於人們的口舌之間與回憶中來解讀梵谷本人的,《至愛梵谷·星空之謎》是第一部。
  • 《至愛梵谷·星空之謎》自我的藝術
    這部電影很特別,每一幀都是畫家們用手畫出來的,雖然我在看的過程中有一些眼花繚亂的感覺,但是這樣的畫作讓我移不開眼,每個人物都活靈活現的,我覺得這個畫風就是感覺梵谷的星空來創作的,很美,也讓我更進一步的認識到梵谷以及他所經歷的事。
  • 《至愛梵谷》生如流星,逝成星空(內附5首寫給梵谷的歌)
    影片還原了100多幅梵谷的作品,電影只有95分鐘,也就是說平均每分鐘就會有一副梵谷的作品出現在大熒幕上。 不是梵谷的死忠粉,不是像梵谷一樣瘋狂的藝術家,我想不出有任何人有激情,有能力來完成這件偉大而瘋狂的藝術品。 用藝術致敬藝術,是藝術家們給予同行最極致的讚美。
  • 梵谷到底是怎麼死的?《至愛梵谷星空之謎》電影劇情介紹
    影片用一封無法投遞的信件串聯起梵谷在去世前最後六周裡與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人物之間的秘密,帶觀眾穿越回十九世紀末的歐洲,並陪伴梵谷走完他最後的人生。影片採用梵谷原畫作品中的人物原型還原梵谷的藝術人生,讓觀眾在享受美得令人窒息的視覺盛宴時,抽絲剝繭地發現隱藏了一個半世紀的秘密。
  • 梵谷最有春意的一幅畫
    梵谷(左)與弟弟提奧·梵谷(右),提奧是與梵谷聯繫最為緊密的人。梵谷的大半生,都靠著比自己小四歲的弟弟的資助生活,直到去世梵谷自己一定也很喜愛這件作品,在動筆1個多月後,他在給提奧的信裡寫道,「這也許是我迄今最好、最細心的作品,作畫時我感到很平靜,下筆也沒有絲毫猶豫。」
  • 梵谷星空三部曲之《羅納河上的星夜》
    《羅納河上的星夜》是梵谷1888年創作的著名夜景油畫,這一系列的油畫還有兩幅,世人揭曉的《星月夜/星夜》,還有一副是《夜間的露天咖啡座》,這三幅畫正是梵谷的星空三部曲,今天大叔帶大家欣賞的是這幅比較深色的油畫~放大星空背景,我們可以看到梵谷對星星的光暈做了一個特別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