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9 15: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楊德昌:我們這群人有一種使命感的認知
訪問人:鄭慧蘋
原載於1983年12月出刊的臺北《世界電影》雜誌第182期
1.關於影片長度:「我認為每一個東西、每一個戲劇都有其生命長度,它的生命絕非任何戲院老闆或任何人可以硬性規定……所以是看什麼東西,你要講多少故事、傳述多少感覺。」
2.關於影像造型:「我從小就畫畫,時斷時續的,可是都是正統的訓練,一直到我念電機碩士時,還在修藝術系的課。所以這方面(影像)我比較講究。」
3.關於《海灘的一天》中「母親」角色:「母親那個角色(林佳莉的母親)是我對上一代農業社會裡的女人的詮釋,也許目前婦女運動的人來看會認為是被壓抑的,可是在當時的社會結構就是男人白天出去工作,太太在家裡把許多事情做好,而整個社會最主要的核心是在家庭,那時候的女人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要不然也不會有那些成功的人、家庭。」
楊德昌拍攝《海灘的一天》
4.關於女性:「社會上有什麼變化,對女人來講比較容易感覺到,男人就覺得我還是跟以前差不多……男人和男人有一份哥們兒、兄弟間的感情,不是一種跟一個女人的感情可以替換的(註:存疑)。從小有些形象男人得去保護,不太容易戳破;女人就不同了,現在社會變化所引起的反應在女人身上比較明顯……並非我對女人有特別的研究,而是從她們的角度較容易看到社會的變遷。」
5.關於「新電影」導演:「我們這一群(侯孝賢、柯一正、曾壯祥、萬仁、張毅、陶德辰、王銘燦、邱銘誠)……有一種使命感的認知……對社會,對所有的人……我認為我沒有資格告訴任何人你應該怎麼樣,這是一個作者良心的問題,你自己可以做決定的。」
八十年代臺灣電影新浪潮運動的領軍人物: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陳國富、詹宏志
6. 關於「長廊」:「我只是希望在這平面的銀幕上,給它另外一個角度,另外一個dimension。」
7. 關於變焦鏡頭:「zoom(變焦鏡頭)在國片裡通常是十個鏡頭有八個, 我這部電影裡大約有一千多個鏡頭,但是只有一個zoom,而且根本看不出來是zoom……因為人的眼睛沒有這種功能,你要用它時必須很有把握,不是隨便可以用的。通常用zoom是很懶惰的行為,我覺得靠近是攝影機推近,而非用zoom進來,這是兩種不同的效果」(註:我們戲稱「拉風箱」,1960年代邵氏武俠片,及1980年代北影的《傷逝》,為濫用zoom的範例)
8.關於責任感:「如果我們是為了得那個獎拍電影,我想會很不自然,很不自在。我們拍電影是為了大眾,因為你關懷大眾……我們的作品都應該是這樣,因為電影是大眾文化,我是其中的小角色,所以我做的態度就應該對大眾負責任。」「我覺得很成功的時候,也許是有一天有一個人跟我說,他看這部電影想到很多事情……我拍這部電影是想激發一些人的思想與反省,這目的達到就對了。」
9.關於香港電影:「雖然我也曾經在香港待過半年,但或許是個人或學國畫的關係,或者是中國人的思想、習慣,我影片裡很多地方留情緒、留白,我們跟香港不一樣的地方大概就在這裡。香港往往需要很多的鏡頭在很快的剪接節奏下,來填充影片內容;而我若是戲中的張力夠,就不會隨便把戲的張力剪掉。例如張艾嘉在病床上講話那一段,真是一刀都不能剪……我想,這是和香港不太一樣的,其實臺灣有很多自己的文化、傳統,可以好好運用。」
原標題:《楊德昌:創作與使命感的認知》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楊德昌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