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昌:創作與使命感的認知

2021-01-17 澎湃新聞
楊德昌:創作與使命感的認知

2020-05-29 15: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楊德昌:我們這群人有一種使命感的認知

訪問人:鄭慧蘋

原載於1983年12月出刊的臺北《世界電影》雜誌第182期

1.關於影片長度:「我認為每一個東西、每一個戲劇都有其生命長度,它的生命絕非任何戲院老闆或任何人可以硬性規定……所以是看什麼東西,你要講多少故事、傳述多少感覺。」

2.關於影像造型:「我從小就畫畫,時斷時續的,可是都是正統的訓練,一直到我念電機碩士時,還在修藝術系的課。所以這方面(影像)我比較講究。」

3.關於《海灘的一天》中「母親」角色:「母親那個角色(林佳莉的母親)是我對上一代農業社會裡的女人的詮釋,也許目前婦女運動的人來看會認為是被壓抑的,可是在當時的社會結構就是男人白天出去工作,太太在家裡把許多事情做好,而整個社會最主要的核心是在家庭,那時候的女人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要不然也不會有那些成功的人、家庭。」

楊德昌拍攝《海灘的一天》

4.關於女性:「社會上有什麼變化,對女人來講比較容易感覺到,男人就覺得我還是跟以前差不多……男人和男人有一份哥們兒、兄弟間的感情,不是一種跟一個女人的感情可以替換的(註:存疑)。從小有些形象男人得去保護,不太容易戳破;女人就不同了,現在社會變化所引起的反應在女人身上比較明顯……並非我對女人有特別的研究,而是從她們的角度較容易看到社會的變遷。」

5.關於「新電影」導演:「我們這一群(侯孝賢、柯一正、曾壯祥、萬仁、張毅、陶德辰、王銘燦、邱銘誠)……有一種使命感的認知……對社會,對所有的人……我認為我沒有資格告訴任何人你應該怎麼樣,這是一個作者良心的問題,你自己可以做決定的。」

八十年代臺灣電影新浪潮運動的領軍人物: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陳國富、詹宏志

6. 關於「長廊」:「我只是希望在這平面的銀幕上,給它另外一個角度,另外一個dimension。」

7. 關於變焦鏡頭:「zoom(變焦鏡頭)在國片裡通常是十個鏡頭有八個, 我這部電影裡大約有一千多個鏡頭,但是只有一個zoom,而且根本看不出來是zoom……因為人的眼睛沒有這種功能,你要用它時必須很有把握,不是隨便可以用的。通常用zoom是很懶惰的行為,我覺得靠近是攝影機推近,而非用zoom進來,這是兩種不同的效果」(註:我們戲稱「拉風箱」,1960年代邵氏武俠片,及1980年代北影的《傷逝》,為濫用zoom的範例)

8.關於責任感:「如果我們是為了得那個獎拍電影,我想會很不自然,很不自在。我們拍電影是為了大眾,因為你關懷大眾……我們的作品都應該是這樣,因為電影是大眾文化,我是其中的小角色,所以我做的態度就應該對大眾負責任。」「我覺得很成功的時候,也許是有一天有一個人跟我說,他看這部電影想到很多事情……我拍這部電影是想激發一些人的思想與反省,這目的達到就對了。」

9.關於香港電影:「雖然我也曾經在香港待過半年,但或許是個人或學國畫的關係,或者是中國人的思想、習慣,我影片裡很多地方留情緒、留白,我們跟香港不一樣的地方大概就在這裡。香港往往需要很多的鏡頭在很快的剪接節奏下,來填充影片內容;而我若是戲中的張力夠,就不會隨便把戲的張力剪掉。例如張艾嘉在病床上講話那一段,真是一刀都不能剪……我想,這是和香港不太一樣的,其實臺灣有很多自己的文化、傳統,可以好好運用。」

原標題:《楊德昌:創作與使命感的認知》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楊德昌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付東、焦雄屏、杜篤之談楊德昌
    付東:楊德昌、侯孝賢那一代人的電影不單講述臺灣的市井故事,更重要的是創作背景與整個臺灣的歷史脈絡和社會現狀對接了。楊德昌那一代正好趕上了臺灣社會的一個轉型期,上世紀80年代的臺灣社會有許多湧動的暗流,這些暗流變成了創作力量。
  • 逐漸被看懂的楊德昌
    ▲楊德昌在《一一》拍攝現場 在上世紀80年代初,也正是楊德昌和侯孝賢等人以現實生活為創作題材 但也正是種種非議,再加上楊德昌電影中對於人性犀利的剖析,對於生活的哲學思辨,在當時不被大多數人理解,使得其後期的創作生涯與電影圈漸行漸遠。他是孤絕的,也是寂寞的。以至2007年的6月29日,當他因病離世的消息傳來,引發當時媒體的熱鬧追逐,曾經的同僚小野第一反應是,怎麼大家還記得他?
  • 深度解析:楊德昌與侯孝賢
    楊德昌與侯孝賢,這兩位功成名就的大導演,他們同於1947年出生在中國大陸,之後都和家人一起移居臺灣省,他們的經歷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他們創作的電影卻完全不同。隨後又製作了《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和《恐怖分子》,通過這些電影,楊德昌確定了他的創作領域和方向,即關注社會狀況的反常、年輕人的焦慮和生活狀態。
  • 《一一》體現了楊德昌電影存在的局限 | 歪萊塢
    | 歪萊塢《色,戒》最大的敗筆是結尾的軟弱和自欺欺人 | 歪萊塢《花樣年華》是王家衛創作滑坡的開始 | 歪萊塢港版和美版《無間道》,究竟誰好? | 歪萊塢1在《一一》快到結尾的時候,少女婷婷做了一個夢。
  • 楊德昌和他的幫派們
    這樣的段落中,楊德昌用唐突的剪輯特意打亂了悠長舒緩的節奏和靜態的鏡頭,同時也為影片添加了一絲懸念。影片的敘事節奏中包含了大量的構圖和剪輯的隱晦暗示。託尼·雷恩卓越的評註暗示了楊德昌的藝術技巧。這個故事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臺灣文化的認知,而楊德昌也並沒有直截了當地表現出來。託尼向我們展現了每個場景都暗藏著歷史與社會背景。
  • 是枝裕和 談侯孝賢和楊德昌
    在這部紀錄片訪問楊德昌導演的時候,他正在拍《獨立時代》的其中一個景,我們就在旁邊的咖啡廳進行訪問,那時候我們是請到小坂老師,一位我們非常信賴、與侯導工作的日文翻譯來合作。可是剛好訪問楊德昌導演的那天,小坂老師得了盲腸炎,無法出席。
  • 楊德昌和他的電影
    「楊德昌回顧展」開幕在楊德昌誕辰紀念日,陰霾肅殺的深秋夜晚,擁堵不堪的周末交通,絲毫沒有影響到活動的熱度,這是楊德昌電影首次在大陸公映。傅東先生剛剛完成了有關楊德昌的電影著作,這本書從楊德昌生前做起,至今已十年有餘,他很慶幸當初的決定,因為在他看來,楊德昌是當代電影史上最重要的導演之一。「並且這是就世界電影的總體而言,不僅僅是中國電影範圍之內。他的風格,他的時代代表性,他對電影語言的開創,都該被世界電影史紀錄。他的成功就像畫界的達·文西、雕塑界的米開朗基羅,我相信,50年或者100年後他仍舊留在電影史上。」
  • 十三年,時代慢慢追上了楊德昌
    ▲楊德昌在《一一》拍攝現場在上世紀80年代初,也正是楊德昌和侯孝賢等人以現實生活為創作題材,大量啟用非職業演員,運用長鏡頭創新電影語言,一改臺灣電影的固有面貌,後來被稱之為「臺灣電影新浪潮」運動;到了90年代在李安
  • 離開楊德昌的日子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楊德昌導演是我心中最好的華語導演。賈樟柯曾評價過楊德昌、王家衛、以及李安三位導演,說他們代表了三種創作方向: 楊德昌描繪生命經驗,王家衛製造時尚流行,李安生產大眾消費。張毅當時在拍電影,原本談定杜可風當攝影,結果杜可風要幫楊德昌拍《海灘的一天》。張毅見到楊德昌之後就斜眼看他,後來別人來傳話,說楊德昌要找他單挑。楊德昌在剪輯室裡遇到了侯孝賢,當時他正在製作《風櫃來的人》,兩人結識,後來侯孝賢在影片中客串了一個接電話的小角色。電影拍完,楊德昌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獎提名。
  • 20年過去了,說起楊德昌首先想到的還是《一一》
    不由讓人想起楊德昌導演筆下的《一一》,同樣是一個家庭,在和平安定年代的背景下,依然面臨著家庭內部之間的各種掙扎和原諒。似乎,每一個家庭都不容易。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部長達3小時的經典之作《一一》。2000年上映,電影時長173分鐘。據稱,該電影劇本導演楊德昌只花了兩個星期寫完。
  • 小野:我和楊德昌曾是彼此的恐怖份子|楊德昌73歲誕辰
    在今年的香港國際電影節上,筆者也有幸在楊德昌回顧展上觀看了修復版《青梅竹馬》。影片的末尾,侯孝賢扮演的阿隆被人刺傷,一個人坐在午夜的馬路邊上,之後,在身旁一臺被丟棄的電視機上,他似乎看到了回憶裡中華少年棒球隊奪冠的畫面。那麼在十周年,我們又要如何回憶楊德昌?或者再見楊德昌?
  • 楊德昌: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 文 | 陸支羽每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後最重要的事,恐怕當屬紀念楊德昌導演的祭日。遺憾的是,時隔多年,終究不曾有人來完成他未竟的遺願——《追風》。2007年,籌劃數載的武俠動畫《追風》尚未完成,楊德昌便撒手人寰。妻子彭鎧立說,他死前最後一刻都緊握著畫筆。而在影迷們眼中,握在楊德昌手中的,除了畫筆,還有一把隱形的手術刀。
  • 楊德昌與《一一》,永不過時的人情冷暖
    原創 阿郎 看理想"也許能製作出超越《一一》作品的,只能是導演楊德昌本人了。但2007年6月29日,楊德昌逝世,《一一》徹底成為一閃的靈光,唯有光芒閃耀,而再無超越光芒的可能了。"昨天(6月29日)是臺灣著名導演楊德昌的逝世紀念日。
  • 是枝裕和鏡頭下的侯孝賢與楊德昌
    這次聊聊對是枝影響巨大的臺灣新電影運動,特別是他25年前和侯孝賢、楊德昌兩位導演的一段往事。侯孝賢很中國,楊德昌很美國1990年前後,臺灣新電影運動的聲勢傳到日本。侯孝賢的《童年往事》《戀戀風塵》和《悲情城市》先後引進上映,1991年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東京國際電影節獲獎,次年正式發行。
  • 有使命感的人是最有價值的資源
    或許這種角色定位是醫生、是教師、是科學家、是你夢想中的職業,亦或者是你並不中意的工作,但這些都是使命感的表現層次,是人類為了生存而從事的最初級的使命感行為。這種使命感是客觀存在的,它不會因為個人的好惡而發生轉移,它是人對一定社會一定時代下,被社會或者國家所賦予使命的一種感知和認同。
  • 小野回憶楊德昌:我們曾經成為彼此的「恐怖份子」
    前言:幾年前我還在媒體工作時,曾經獨自策劃撰寫過兩期關於楊德昌的專題。第一次緣於2011年,楊德昌早期的幾部作品《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恐怖分子》以及《光陰的故事》(楊是導演之一)先後在北京電影學院和百老匯電影中心對大眾公映。那次放映應該是忍受了很多年盜版碟畫質的觀眾第一次在標準放映廳裡看膠片拷貝。
  • 楊德昌和他的同路者:那之前的歷史,那時候的社會
    導演楊德昌同時,《浮萍》儘管稚嫩,但已顯現楊德昌電影元素的雛形。他其後的創作,故事無論發生在哪個年代,地理坐標基本不脫臺北的市區範圍,月花對這座城市又愛又恨的情感,也被他移植到各色人物身上,只是變得複雜動蕩——月花尚有九份可退,而後來的多數人並無能夠迴旋的餘地。
  • 為了忘卻的紀念——致楊德昌君
    他的創作起點通常是來自於一個概念,而非在生活中品嘗到了什麼才有感而發,也許是綜合了所有事情後,創造出一種理念,再填入細節。王昀燕:楊德昌講述的故事向來重視其社會性,好似有意透過電影反映社會樣貌,針砭社會惡象?吳念真:我覺得這見仁見智。老實講,我不覺得。
  • 蔡琴無性婚姻的原因揭秘,以楊德昌出軌而終結
    1984年,蔡琴與導演楊德昌因電影結緣,不久就結了婚。那時候,蔡琴走紅已有五年時間,楊德昌也已經拍了 《海灘的一天》,作為臺灣超級明星潮的導演之一,他聲名日隆。戀愛了一段時間之後,蔡琴認為,他們的關係,需要以某種形態確定下來。
  • 侯孝賢與楊德昌,《青梅竹馬》的戀戀風塵
    ◆ ◆ ◆ ◆楊德昌與侯孝賢是80年代臺灣新電影的兩座巨塔。在關於臺灣新電影的諸多論述中,楊德昌與侯孝賢被認為分別建立了新電影兩種截然不同的電影主題與風格。楊德昌屬於現代的臺北,冷靜客觀,代表作品如《海灘的一天》(1983)與《恐怖份子》(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