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昌: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2021-02-09 中外藝術

楊德昌(Edward Yang),臺灣新電影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深刻、理性,有強烈的社會意識,被稱作「臺灣社會的手術刀」 ,在世界影壇享有盛譽。

✪ 文 | 陸支羽

每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後最重要的事,恐怕當屬紀念楊德昌導演的祭日。遺憾的是,時隔多年,終究不曾有人來完成他未竟的遺願——《追風》。2007年,籌劃數載的武俠動畫《追風》尚未完成,楊德昌便撒手人寰。妻子彭鎧立說,他死前最後一刻都緊握著畫筆。而在影迷們眼中,握在楊德昌手中的,除了畫筆,還有一把隱形的手術刀。無一例外,他總是熟稔地操持著鋒利的刀刃,剖析著臺灣都會裡的林林總總,也剖析著我們的心。

有人說,楊德昌是華語電影世界中最會講故事的導演,只可惜天妒英才,尚不曾邁入花甲之年,便匆匆離世。回想年輕時代的他,曾瘋狂著迷於義大利電影大師費裡尼,他曾說,費裡尼的《八部半》看到第四遍才明白了其中的含義。而他自己的一生也最終休止於類似「八部半」的魔咒裡;準確地說,他留給後世的作品只有七又四分之一部(四分之一是指收錄《光陰的故事》中的第二個故事《指望》)。終其一生,從《指望》到「臺北三部曲」(《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恐怖分子》),從《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新臺北三部曲」(《獨立時代》《麻將》《一一》),他的作品著實屈指可數,但每一部都彌足珍貴。

2007年6月29日下午,楊德昌因結腸癌在美國洛杉磯的比佛利山莊去世,享年59歲。相比於那些年逾耄耋、功成名就的電影大師,他實屬英年早逝。二十幾年的電影生涯,對他而言終究太短了。除了未完成的《追風》,他還有太多故事想拍,包括他在心中醞釀已久的動畫武俠夢。想來,那個病榻上的楊德昌,也正如昔日的費裡尼,直到彌留之際,依然在慨嘆自己還有太多故事沒有講完。

記憶中,楊德昌屬於大器晚成的導演。而立之年,他的生活依然與電影毫無交集。直到35歲那年,他才放棄原先的生活軌跡,正式跨入電影行業。他獨立執導的第一部短片名為《指望》,與柯一正、陶德辰和張毅三位導演的短片共同收錄於《光陰的故事》。那一年,他們一群人便成為了臺灣「新電影運動」的先驅。

在新電影運動的五年期間,楊德昌開始了他創作生涯的第一階段。1983年,時年36歲的他拍出了《海灘的一天》,張艾嘉和胡茵夢主演,杜可風擔任攝影。在影片中,楊德昌以婚姻為由,表達了都市人對未來命運的憂慮:「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兩個人結婚以後總是圓滿大結局,而大結局之後呢?沒有人告訴我們。」也是在同一年,侯孝賢拍完了極具鄉村風情的《風櫃來的人》。自此,臺灣電影史上的兩座豐碑漸露雛形,楊德昌的「都市」與侯孝賢的「鄉村」,開始成為評論界繞不開的重要話題。

《海灘的一天》劇照

三年後,楊德昌在《恐怖分子》中道出了他對臺北現狀的憂慮,他說,每個人都是別人的恐怖分子。於是,影片中的每一個人都彼此傷害、相互脅迫,直到絕處,無力逢生。李立群飾演的李立中,與繆騫人飾演的女作家周鬱芬,最終都逃不出命運的囚籠,而李立中的瘋狂復仇更像是一場夢魘。影片最後那一聲槍響,李立中頭破血流,倒在澡池中,伴隨著蔡琴那溫柔綿長的女音,這一刻成為太多影迷心中抹不去的痛楚。

楊德昌發掘張震,是從1991年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開始。那一年,張震還只是個15歲的少年,幾經打磨,才漸漸成為文藝電影演員中的翹楚,大導演中的搶手貨,包括侯孝賢、王家衛、金基德等,都一度垂青於他。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張震飾演的小四就像一頭叛逆的困獸,遊走於夜幕四合的漫漫長街。影片最後,他從胸口掏出一把匕首,殺死了心愛的女孩。時過境遷,這一幕依然堪稱華語影像中最殘酷的青春瞬間。2001年,日本導演巖井俊二在拍《關於莉莉周的一切》時,就借用了楊德昌的這個結尾,卻已然褪去了太多的殘酷,更像是一場祭奠。

從上到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關於莉莉周的一切》

誰也不曾料到的是,2000年的《一一》竟成了楊德昌的遺作。那一年,正是華語電影如火如荼的大年。楊德昌藉此榮膺坎城最佳導演獎。毋庸置疑,《一一》是楊德昌一生中的集大成之作,英譯名為「A one and a two」,每個人都註定孤獨。恐怕,這也正是楊德昌終其一生的內心寫照。人雖為群居動物,卻註定彼此隔絕,20世紀以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困境從未消失。

在《一一》中,楊德昌構築了一個獨屬於臺北都市的中產階級家庭,父親簡南俊始終恪守著朝九晚五的工作,直至精疲力竭。母親敏敏一如既往操持家務十幾年,卻因一個下午的哭訴頓覺人生虛無。女兒婷婷深陷於初戀的困惑與懵懂,及至發現自己不過是朋友愛情的替代品。兒子簡洋洋則對大人們的世界充滿了灰色的好奇心,直到在外婆的葬禮上,他苦惱地發現「他也老了」。在這個以「家」為單位的集體中,我們恍惚覺得,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經常聽一些大人這樣誇獎小孩子:千萬不要與小孩子搭戲,小孩子的演技太可怕了。或許是出於對小孩子的鐘愛吧,我最初看《一一》就是因為迷戀上那張「洋洋手持相機」的海報。孩子演得真好,超然於同齡孩子又不失孩子氣。現實中的孩子叫「李洋洋」,電影中的孩子叫「簡洋洋」。楊德昌大概是怕洋洋演不出孩子式的天真,便只是把洋洋的「李」姓改為「簡」姓。洋洋還是洋洋,電影與生活本身沒有兩樣。

《一一》海報

及至楊德昌去世,再回頭看《一一》,忽而又有另一番感觸。或者洋洋只是在演他自己,甚而不覺得自己在演戲,也或者可以把楊導給他的那些臺詞理解成「童言無忌」。但看完整部電影,你又會覺得洋洋宛如一個小大人,就像有人對這個孩子的定位:心理年齡是生理年齡的兩倍半。

簡洋洋拿著相機拍了好多人的後腦勺,一一對應地拿給大人們看。「洋洋,你這拍的是什麼呀?」洋洋說:「你自己看不到啊,我給你看啊。」這是洋洋自己摸索出來的處世哲學,看似簡單,卻「別出心裁」地暴露了人群的窘困處境。正如他對父親簡南俊的一連串提問,「爸比,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也看不到啊,我怎麼知道你在看什麼呢?」「爸比,我們是不是只知道一半的事情呢?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後面,這樣不是就有一半的事情看不到了嗎?」

作為父親的簡南俊顯然已經跟不上兒子成熟的節奏。洋洋的提問亦不是誰都能給出答案,即使楊德昌也給不出。我們唯一能夠知道,《一一》講述的是一群人的孤單。而這一群人就像是整個世界的縮影。

昔日看伯格曼的《芬妮與亞歷山大》,聽到父親奧斯卡對劇院(小世界)的演員們大談大世界的殘酷與紛擾,恍然就想到了楊德昌的《一一》。扼腕痛惜之餘,又兀自覺得有一種被稱為「宿命」的東西在隱隱作祟。


《一一》劇照

兩個導演「死」在同一個夏天。《一一》成了楊德昌的最後一部電影,而伯格曼在拍就《芬妮與亞歷山大》之後也宣稱這是他的收山之作。兩部作品的主旨與架構驚人地相似,只是伯格曼大談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而楊德昌似乎什麼也沒說。唯有簡洋洋的最後一段話成了華語電影的經典。「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個還沒有名字的小表弟,我會想起你常跟我說,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說:我覺得.我也老了。」

有人說,楊德昌的偉大之處在於不可模仿,他是獨一無二的。他始終將縝密嚴謹的工科思維投注於城市影像中,深度剖析著臺北的現實與人心的變遷。對於電影專業出身的後輩們而言,楊德昌的電影太難模仿;相比之下,複製侯孝賢的抒情「鄉村」則要容易得多。就近些年來看,臺灣新生代導演中常有人效仿侯孝賢,雖氣韻不足,卻也偶有佳作。但遺憾的是,終究沒有人能師承楊德昌。也正因此,在他去世後十年間,沒有人敢站出來,繼續完成他最後的半成品《追風》。

與法國新浪潮一樣,臺灣的「新電影運動」也曾誕生了不少重量級導演,除了楊德昌與侯孝賢之外,還另有陳坤厚、萬仁、吳念真、柯一正等。縱觀臺灣影史,更不乏李行、王童、蔡明亮等一大批新老導演。但相比之下,楊德昌作為新電影運動的重要旗手,他的後續影響力顯然更勝一籌,並誓將一直延續下去,為後世電影人樹起一座沉甸甸的藝術豐碑。臺灣著名影評人焦雄屏曾說:「楊德昌對臺灣電影的影響,來自突破了傳統的本土電影語言,用西方的概念,呈現當代臺灣社會、家庭與人文的狀態,手法犀利,但充滿人性關懷,並提出醒思,無論是早期的《海灘的一天》,到後來《一一》都是。」

相比之下,拍於1994年的《獨立時代》是楊德昌作品序列中的另類之作。不同於早期作品精細縝密的布局,《獨立時代》如風馳電掣般,意外地暴露出桀驁不馴的憤怒情緒。楊德昌對於臺灣當世的針砭時弊,就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剖開了殘酷現實的泡沫假象,也剖開了城市人的孤獨命運。

《獨立時代》劇照

1996年的《麻將》則是楊德昌中期的一部佳作,同樣講述不諳世事的年少輕狂,確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相映成趣。影片中,紅魚、綸綸、牙膏和香港「四人小集團」到處斂財騙色,遊戲人生。至終,他們才猛然驚覺,他們輸掉的,不僅僅是一場遊戲,更是他們的青春。正如牯嶺街的張震成長於殺人事件,他們則成長於一場命運賭局。時間洪流中,這一幫少年註定無法成為歷史的命脈,而此刻,他們的血是熱的,心是滾燙的。正如有人所言,除了傻子和騙子,世界上還有一種人,叫作年輕人。

生而為人的宿命,恐怕大抵便是如此。楊德昌鏡頭下的眾生相,他們看似庸庸碌碌,卻也埋頭前行。他們像大多數臺北人一樣勤勉,卻又逃不開中產階級的弊病。他們總是努力想要握緊什麼,最終卻往往拗不過時間的洪流。可見,楊德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悲觀主義者,他的內心也如他的作品般充滿了張力,這種張力是悲劇性的,它們炙熱而冰冷,甜美而苦澀,夢幻而現實。

很難想像,倘若沒有楊德昌的出現,臺灣電影會成為何種格局。雖有侯孝賢執掌大局,卻終究會少了一份難得的厚重。竊以為,楊德昌對於臺灣都市生活的深度剖析,恐怕再也沒有人能夠超越得了。這份藝術家的殫精竭慮,不僅屬於時代,也屬於永恆。當大多數時代之作漸漸被歷史淘汰殆盡,楊德昌的作品則依然充滿著強大的底氣。正如蔡琴在聞訊楊德昌逝世後所言:「時間會給他所有的作品一個公道,他的付出不會寂寞。」

本文選自 《小丑,馬戲團的眼淚》

陸支羽 著

鳳凰聯動 |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 2017年9月

推薦書籍,點擊即可購買! 

世界電影史23位傳奇導演

活著的影迷是未完成的電影史

資深電影愛好者、著名影評人陸支羽,在這本書中精選23位世界經典導演及其代表作品,142部至愛的電影片單,帶你一起體驗電影帶來的迷影人生。除了我們熟悉的楊德昌、蔡明亮等中國面孔導演,書中還包括伯格曼、阿巴斯、阿莫多瓦、今敏、法斯賓德、費裡尼、小津安二郎、帕拉傑諾夫等外國經典導演。

書中還收錄了對第53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影片《八月》導演張大磊的採訪,First西寧青年影展最佳藝術探索獎《中邪》導演馬凱採訪,First西寧青年影展最佳影片《喜喪》導演張濤的採訪。世界就像一個巨大的馬戲團,每個人都是帶著面具的小丑,而電影給了我們再造幻想、重塑靈魂、直面自我的另一種可能。

  精選熱文  

估價24億元的作品在中國失蹤,呂佩爾茨:太無恥,這跟搶劫沒什麼區別?

從清純「小花」到先鋒女影人:我的欲望不止是身體和性

我一生受到很多人的攻擊,當我死後,他們將尊重和欣賞我的作品

當代藝術界為何偏愛德國藝術?

解密震驚藝術界的天才基弗(附最新作品)

央美教授想對活著的「公知」陳丹青默哀:他是天資超常的人,但也是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

因性醜聞風波,諾貝爾文學獎徹底黃了

殘雪的身體性寫作引發爭議,人們認為她狂妄,這是先行者避免不了的處境

相關焦點

  •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我們每個人又是一束星光
    原創首發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在自己的生命之島上自生自滅。你的所思所感,所困所惑,所作所為,所傷所痛,都是你一個人的事,都需要你自己去承擔,任何人都代替不了你。你是自己這座孤島上的國王。人,真的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存在,活了半輩子,依然是糊裡糊塗,不通透不明白。孤島是常態,接受,還是不接受,它都是那樣存在著。與此同時,我們每個人又是一束星光。這束星光既照亮了自己,又照亮了別人。即使是很微弱的星光,對於他人來說,亦是一種慰藉,一種希望。
  •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即使孤獨也需要陽光的照耀!
    我們都是孤獨的刺蝟,只有頻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見彼此內心不為人知的優雅!我們大部分人都是生而平凡,普通的長相、普通的家境、普通的工作、普通的生活、普通的一生!慢慢地我們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別人進不來,自己出不去,活在封閉的世界裡除了生存別無他法!我們長大了,不會再去抱怨沒人理、沒人陪,遇到喜歡的東西時不會再去撲到父母懷裡撒嬌而輕而易舉得到、不會受到委屈時蒙著被子一哭就是半天!
  • 電影《熱血安全官》: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所以,想為這部電影寫幾句話,而落筆時寫下的第一句竟然是: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電影裡就有一座孤島:瑪澤島。瑪澤,是「母親」英文單詞的讀音,本來,這是東南亞附近海域的一座荒島(虛構),沒有名字,但被一個人命名為瑪澤島。這個人是誰呢?野狼。
  • 《普通人normal people》:有時,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01從殘缺到健全關於人格關於心理關於情感成長 幾乎沒有人擁有完美的人格,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點「毛病」,我們該如何自我成長影片的主題不光局限於男女主人公的青春和成長,在青春和成長的表面下更蘊藏著對自我認同,對心理和人格,對人與人的關係,以及精神貧瘠和物質貧瘠的思考。
  • 《教授與瘋子》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嗎?
    但如此想來,世間所有人不都是獨特的個體?我們又何嘗不孤獨。此處的孤獨並非指生活、物質那樣簡單,而是埋藏於內心深處的精神世界。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孤島也各不相同。試想一下在喧鬧的晚會上,衣著光鮮的人們在社交場合遊刃有餘地攀談,屋子裝扮得富麗堂皇,交響樂時而悠揚時而淡雅,這是獨屬於名利場的狂歡。但這樣的熱鬧背後,我卻看到人們背後的孤寂。
  • 如果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那我願為與你搭起一座橋
    深夜,我回想著白天,手在輕微顫抖,筆尖卻不停寫下:「第21天,燦爛的陽光,嘰喳的小鳥,同學的笑容這一切都太美好,這一切都和我沒關係。我想要和這所有的美好融合在一起,但我們還是如此的格格不入。黑夜和壓迫依舊讓我喘不過氣,我害怕在這漆黑的夜裡死去。
  • 「來了就是深圳人」,但在深圳,為什麼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深圳市人口各年齡佔比曾經為了自由擺脫固化的生活、關係網,在擁擠的城市和人潮中,活成一座孤島。網際網路確實把無數孤獨者關聯到了一起,但恰恰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交互和越來越少的交流,才讓孤島越發感到寂靜……成年之前,即使做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總能找到一個朋友陪同。如今,在這座城,那種習慣莫名的消失了,無論身邊有多少圈子,張口尋求一個散心的朋友似乎變得深沉,孤獨感越強烈,越不敢與人連結。忽然發現,每個人的節奏很難保持一致。
  •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但萬裡的陸地總有彌合的一天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除了自己沒有人會知道你的真實想法。將人與人聯繫在一起的是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許多本就很清晰的事物開始有了多種答案。是人就會有七情六慾,有了情便容易做錯事,有了欲就難免與最初的想法背道而馳。
  • 錢偉: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蔣勳先生說: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但孤獨本身就是一種自由。這句話讀前半句,稍許悽涼;讀完後半句,豁然開朗。雖然是豁然開朗,但很少有人真的會享受孤獨。很多人會把孤獨和寂寞混淆,從某個角度來說,孤獨是高雅,寂寞是無趣。孤獨的人喜歡獨來獨往,寂寞的人喜歡熱鬧喧囂。
  • 深度解讀《百年孤獨》: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時代讓孤獨永恆
    布恩迪亞家族雖然同在一篇屋簷下,但每個人都活成了一座孤島。對於這百年間生在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上的人來說,孤獨與生俱來,儘管他們孤獨的具體表現並不相同,但在時代的背景下殊途同歸,不同的生命軌跡全部歸於孤獨,時代讓孤獨成了永恆。
  • 《冬眠》,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這周看的電影是這部《冬眠》,一部土耳其電影,之前少有涉獵,讓人眼前一亮。《冬眠》時長196分鐘,3個多小時,劇情不是很強烈,有很多長段的對話。老實講,第一次看的時候並沒有看下去,這次下定決心才耐下心思看完。雖然是看完了,但並沒有完全看懂,故事有點深。
  • 【英國】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兩個地球兩端的人, 會在彼此的命運裡有所關聯嗎? 極慢上漲的海平線, 會對深居內陸的人造成影響嗎?
  • 每個寫作的人,都是一座孤島
    儘管98歲的劉以鬯因為身體原因昨日在香港首映式上只能坐在臺下由他人代發言,但因為《島嶼2》,《酒徒》的故事會被更多人記住。儘管《我城》的傳主西西並未能來到現場,但這不妨礙好幾個人對書評君說,「西西的片子讓我看了動容落淚」……《島嶼》系列的存在,幫我們一點點將華文世界的文學拼圖一塊塊拼上,在離我們不算遠的島嶼上,因為有著這樣一群認真的、優秀的書寫者,讓華語文學的概念變得更完整也更有意義。
  • 《禁閉島》: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孤島
    這無人願意了解的波濤洶湧的內心世界,就是普通人心中的一座孤島,意識到它的存在時,會發現那是一片風暴海,比自己想像中還要廣闊。在這座孤島中,大部分都是私人的,有些是不願意分享的,甚至還有自身都不敢觸碰的。
  • 草堂讀詩|賞析:約翰·多恩《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如果有一塊泥土被海水衝刷,歐洲就會失去一角,這如同一座山岬,也如同一座莊園,無論是你的還是你朋友的。無論誰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為我包含在人類這個概念裡。
  • 每個人都活得像一座孤島,如何進入另一個人的靈魂?
    很多時候,大家看起來很熱鬧,其實每個人都活得像一座孤島,想要建立彼此的連結,就必然離不開溝通。而何謂溝通?百度詞條上給出了這樣的定義: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進行思想與感情有效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一、形式上:故事思維是有效溝通的開始都說好的溝通,從好的故事開始。那何謂故事思維呢?安尼特西蒙曾在《故事思維》裡藉助一個故事進行了論述:真相,直接又冰冷,曾被村莊裡的每一個人拒之門外,她的直白嚇到了人們。
  • 人生是一座孤島,學會讓自己獨處
    之前在知乎看到這樣的一個帖子「你是不是時常覺得自己活的像個孤島」引發了網友共鳴。評論區裡,有人說沒有人是永遠的孤島,總會有人來溫暖你。也有人說人生本來就是一座孤島,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不管是你的家人、朋友、甚至你的愛人,都沒人真正理解你。其實誰有何曾不是一座孤島呢,我們生存在這個陌生人的社會中,生命中有朋友、同事和家人,但是他們不能一直的陪伴你,每天總是不斷地重複著別離與相逢。
  • 摸摸頭,「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若你需要,我一直都在。
    李佳琦,直播時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總有人來安慰你。」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裡,每個人都有情感和歸屬的需要。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關係和照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得細緻。外婆老了,身體一直不好,平時都很少去菜市場了。知道她要來,今早一起來,就早早去菜市場買紅薯。如今,女孩長大了,生活條件也好了,但作為外婆,能為她做的就只有一頓可口的稀飯了。飯桌上無心之言,仿佛在說:「我不在需要你了」,將外婆有限的愛都給否定了,她能不難過嗎?其實我們何曾不像女孩的外婆一樣。隨著我們慢慢長大,會發現能為身邊的人做的事情越來越少了。
  • 電影《找到你》:嫁錯了男人,每個女人最後都活成了一座孤島
    看似一個簡單的身份轉變,可是卻讓女人付出了太多太多,如果離開了男人的幫助,和家人的支持,不管這個女人,有多能幹,有多有錢,最後都活成了一座孤島。孫芳孤軍奮戰,儼然活成了一座孤島,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一個人在戰鬥。女兒死後,孫芳失去了精神寄託,想要報復李捷,故意搶走前保姆的水果袋,趁前保姆去撿水果的時候,推嬰兒車下坡。李捷的女兒多多摔傷了頭,前保姆被辭退。
  • 世界上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最艱難的那一年,通過它的考驗將會使我們變得美好而遼闊。其實無人為孤島,當我們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坎坷,他人的溫暖會是非常治癒的力量。溫暖可以是一句話,可以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也可以是輕輕拉你的一把手,哪怕只是一小下,哪怕只有一次,也會給人重生的希望,它也會改變人一生的選擇,也會讓人終身難忘。是呀,」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沒有鼓勵,就沒有力量;沒有鼓勵;就沒有希望;沒有鼓勵,就沒有信心。我有一個金色的童年,它帶給我的是碧海和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