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與瘋子》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嗎?

2020-10-12 意呆利

倘若教授與瘋子無法相遇,他們的人生又是另一番光景。

教授依舊執著於無止境的篩選與排查,瘋子依舊陷於回憶得不到救贖。

我想,天才與瘋子的共通點是孤獨。

前者超脫於時代獨自前行,已經站在山巔,卻仍舊向更高更廣闊的地方看去,於是站在山腳的芸芸眾生不理解,甚至冷嘲熱諷地打擊。片中的教授是幸運的,妻子善解人意,子女活潑可愛,雖然思想與精神孤獨,但有生活的樂趣常伴,有得以休憩依託的港灣。

而後者經歷過超脫心理的打擊,儼然脫離了世界的正軌,他同樣孤獨。曾刻下的烙印成了心魔,只有自己懂得其中的痛苦與掙扎。同時,對寡婦的禁忌的愛與濃烈愧疚也不斷衝突著。寡婦說:if love,then love.於她而言簡單的話語對瘋子來說又要經受多少心理鬥爭。愛很純粹,但瘋子的愛又夾雜了多少黑暗與混亂?

他們的孤獨在於獨一無二的個性與經歷。但如此想來,世間所有人不都是獨特的個體?我們又何嘗不孤獨。

此處的孤獨並非指生活、物質那樣簡單,而是埋藏於內心深處的精神世界。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孤島也各不相同。試想一下在喧鬧的晚會上,衣著光鮮的人們在社交場合遊刃有餘地攀談,屋子裝扮得富麗堂皇,交響樂時而悠揚時而淡雅,這是獨屬於名利場的狂歡。但這樣的熱鬧背後,我卻看到人們背後的孤寂。明明是同樣的身份地位,但那些豐富又獨立的個體背後也暗含獨屬於自己的天地。或許是疾病,或許是家庭矛盾,亦或許是突如其來的變故——這些絕不可以放在明面上講,更何況是在如此輝煌的盛宴上呢?於是名利場中的眾人將秘密潛藏心底,孤獨感便不經意間拂過心間。

不僅僅是晚會,這種情況也可以出現在學校、菜場、家庭直至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類的悲歡很難相通,孤獨感無孔不入。我不知道當教授在浩瀚的文字之海中探尋時,是否覺得自己如蜉蝣般渺小。

幸運的是,有時我們也能遇見與自己相似境遇的人類,當共情感作祟,孤獨感也隨之改變。共鳴這個詞很玄學,它需要特定的時間地點人物與情感經歷,缺一不可。而當兩個個體通過共鳴碰撞時,思維便發散到無窮的廣度外了。此時的人類不再是蜉蝣,而成了能包容萬物的宇宙,不僅是一時的相見恨晚,而是永遠都情感慰藉。

當然,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遇不到知己,那只能獨享這份孤獨——孤獨絕非痛苦,我們能夠享受它,去體味天地的浩渺。

那樣美的荷塘月色,當我獨自漫步時,它便是屬於我一個人的了。

相關焦點

  •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我們每個人又是一束星光
    原創首發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在自己的生命之島上自生自滅。你的所思所感,所困所惑,所作所為,所傷所痛,都是你一個人的事,都需要你自己去承擔,任何人都代替不了你。你是自己這座孤島上的國王。人,真的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存在,活了半輩子,依然是糊裡糊塗,不通透不明白。孤島是常態,接受,還是不接受,它都是那樣存在著。與此同時,我們每個人又是一束星光。這束星光既照亮了自己,又照亮了別人。即使是很微弱的星光,對於他人來說,亦是一種慰藉,一種希望。
  • 如果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那我願為與你搭起一座橋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我努力將自己藏在陽光裡,那些向我走來的同學給予我微笑,我也努力還之以微笑。我感覺不到真實,我走向湖邊。湖面僅僅是在風中泛起波紋,可我的心卻早已波濤洶湧,我想就這樣死去,死在這這美好裡。我的手緊緊扣住鐵欄,油漆嵌入了我的指甲裡,腳輕輕踩在欄杆上。「同學,你也是來看湖的嗎?」
  •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即使孤獨也需要陽光的照耀!
    我們都是孤獨的刺蝟,只有頻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見彼此內心不為人知的優雅!我們大部分人都是生而平凡,普通的長相、普通的家境、普通的工作、普通的生活、普通的一生!慢慢地我們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別人進不來,自己出不去,活在封閉的世界裡除了生存別無他法!我們長大了,不會再去抱怨沒人理、沒人陪,遇到喜歡的東西時不會再去撲到父母懷裡撒嬌而輕而易舉得到、不會受到委屈時蒙著被子一哭就是半天!
  • 電影《熱血安全官》: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所以,想為這部電影寫幾句話,而落筆時寫下的第一句竟然是: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電影裡就有一座孤島:瑪澤島。瑪澤,是「母親」英文單詞的讀音,本來,這是東南亞附近海域的一座荒島(虛構),沒有名字,但被一個人命名為瑪澤島。這個人是誰呢?野狼。
  • 《普通人normal people》:有時,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01從殘缺到健全關於人格關於心理關於情感成長 幾乎沒有人擁有完美的人格,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點「毛病」,我們該如何自我成長影片的主題不光局限於男女主人公的青春和成長,在青春和成長的表面下更蘊藏著對自我認同,對心理和人格,對人與人的關係,以及精神貧瘠和物質貧瘠的思考。
  • 「來了就是深圳人」,但在深圳,為什麼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深圳市人口各年齡佔比曾經為了自由擺脫固化的生活、關係網,在擁擠的城市和人潮中,活成一座孤島。網際網路確實把無數孤獨者關聯到了一起,但恰恰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交互和越來越少的交流,才讓孤島越發感到寂靜……成年之前,即使做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總能找到一個朋友陪同。如今,在這座城,那種習慣莫名的消失了,無論身邊有多少圈子,張口尋求一個散心的朋友似乎變得深沉,孤獨感越強烈,越不敢與人連結。忽然發現,每個人的節奏很難保持一致。
  • 楊德昌: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海灘的一天》劇照三年後,楊德昌在《恐怖分子》中道出了他對臺北現狀的憂慮,他說,每個人都是別人的恐怖分子。於是,影片中的每一個人都彼此傷害、相互脅迫,直到絕處,無力逢生。毋庸置疑,《一一》是楊德昌一生中的集大成之作,英譯名為「A one and a two」,每個人都註定孤獨。恐怕,這也正是楊德昌終其一生的內心寫照。人雖為群居動物,卻註定彼此隔絕,20世紀以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困境從未消失。在《一一》中,楊德昌構築了一個獨屬於臺北都市的中產階級家庭,父親簡南俊始終恪守著朝九晚五的工作,直至精疲力竭。
  •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但萬裡的陸地總有彌合的一天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除了自己沒有人會知道你的真實想法。將人與人聯繫在一起的是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許多本就很清晰的事物開始有了多種答案。是人就會有七情六慾,有了情便容易做錯事,有了欲就難免與最初的想法背道而馳。
  • 錢偉: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蔣勳先生說: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但孤獨本身就是一種自由。這句話讀前半句,稍許悽涼;讀完後半句,豁然開朗。雖然是豁然開朗,但很少有人真的會享受孤獨。很多人會把孤獨和寂寞混淆,從某個角度來說,孤獨是高雅,寂寞是無趣。孤獨的人喜歡獨來獨往,寂寞的人喜歡熱鬧喧囂。
  • 每個寫作的人,都是一座孤島
    儘管98歲的劉以鬯因為身體原因昨日在香港首映式上只能坐在臺下由他人代發言,但因為《島嶼2》,《酒徒》的故事會被更多人記住。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他們都是小說、散文、詩歌領域的集大成者,從四五十年代走來,滿身風雨,著作等身,借紙筆消解悲歡離合的大時代,所以當《島嶼2》將這些主人公們匯聚一堂時,寫作的莊重感立刻呼之欲出,文學的尊嚴,也氤氳在每一個分秒間。 98歲的劉以鬯坐在臺下,他因重聽發言不便,便請嶺南大學黃淑嫻教授代為致詞。
  • 深度解讀《百年孤獨》: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時代讓孤獨永恆
    布恩迪亞家族雖然同在一篇屋簷下,但每個人都活成了一座孤島。對於這百年間生在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上的人來說,孤獨與生俱來,儘管他們孤獨的具體表現並不相同,但在時代的背景下殊途同歸,不同的生命軌跡全部歸於孤獨,時代讓孤獨成了永恆。
  • 《冬眠》,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這周看的電影是這部《冬眠》,一部土耳其電影,之前少有涉獵,讓人眼前一亮。《冬眠》時長196分鐘,3個多小時,劇情不是很強烈,有很多長段的對話。老實講,第一次看的時候並沒有看下去,這次下定決心才耐下心思看完。雖然是看完了,但並沒有完全看懂,故事有點深。
  • 【英國】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兩個地球兩端的人, 會在彼此的命運裡有所關聯嗎? 極慢上漲的海平線, 會對深居內陸的人造成影響嗎?
  • 《禁閉島》: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孤島
    這無人願意了解的波濤洶湧的內心世界,就是普通人心中的一座孤島,意識到它的存在時,會發現那是一片風暴海,比自己想像中還要廣闊。在這座孤島中,大部分都是私人的,有些是不願意分享的,甚至還有自身都不敢觸碰的。
  • 《教授與瘋子》的故事啟發
    在收集定義過程中,他們發現了一個叫W.C.邁納(西恩·潘飾演)的醫生獨自貢獻了一萬多條引語,這是一個專業語言學者都很難完成的工作量。當編委會決定向他致敬時,一個驚人的事實曝光了:原來邁納醫生,是美國內戰時期部隊的一個軍醫,因為患有精神分裂症而犯殺人罪,被禁閉在精神病院,是一個被認為是瘋子的人。   一位教授、一個瘋子,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英語大詞典就這樣在兩個迥然不同的人手中誕生。
  • 《教授與瘋子》--- 我們都像這個瘋子一樣,做了一個「套中人」
    然後看完之後的感受就是....電影裡面的瘋子,很有才華,但是真的好慘的哦。空有一身才華,然後不小心殺掉了一個人,承受著痛苦。這麼無聊的電影大概也只有我會一分一秒認認真真看完的吧,就是每一分每一秒我都是說有在認真觀看的哦。
  • 觀電影《教授與瘋子》隨筆
    一個是教授,一個是瘋子,他們共同為這項偉大的工程奉獻了自己的力量。而全民參與也令這項工程變得更加有意義。 這是一段可以拍成紀錄片的故事,但卻被濃縮到一個電影裡。在這裡,他講述的不僅有編纂過程的艱辛,也有家庭,也有社會,即使是被認為瘋子的人也為此而付出,令人敬佩。讓觀眾感覺到這是一個貼近生活貼近每個人的電影,每個人物形象都很飽滿。
  • 《教授與瘋子》教授大多瘋子。
    《教授與瘋子》,這兩個職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本來就是非常接近的兩個職業,教授一方面要具有某種專業知識上的權威,但是另外一方面在成為這種權威的過程中不得不投入以一種近乎偏執得瘋狂,所以教授,在我看來其實就是很像瘋子。教授所研究的話題亦讓我感興趣,就是詞典的編撰。這個行業和我自己現在所從事的文字工作有非常緊密的聯繫:文學家的工作是在(大部分是在)已有的現成詞彙為方式的基礎之上進行文字與思想的藝術。
  • 每個人都活得像一座孤島,如何進入另一個人的靈魂?
    很多時候,大家看起來很熱鬧,其實每個人都活得像一座孤島,想要建立彼此的連結,就必然離不開溝通。而何謂溝通?百度詞條上給出了這樣的定義: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進行思想與感情有效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一、形式上:故事思維是有效溝通的開始都說好的溝通,從好的故事開始。那何謂故事思維呢?安尼特西蒙曾在《故事思維》裡藉助一個故事進行了論述:真相,直接又冰冷,曾被村莊裡的每一個人拒之門外,她的直白嚇到了人們。
  • 教授與瘋子
    如同片名,愛爾蘭影片《教授與瘋子》,出現了雙男主角:教授詹姆斯·默裡和瘋子威廉·邁納,前者由梅爾·吉勃遜扮演,後者由西恩·潘飾演。這兩個人的生活,註定要奇怪、緊密地糾纏在一起,而且,註定要與《牛津英語詞典》糾纏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