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檔案和青春銘記歷史

2021-01-08 黨史頻道

原標題:以檔案和青春銘記歷史

北京衛視大型系列紀錄片《偉大的貢獻》、《西藏》研討會現場。

9月18日,北京衛視舉辦大型系列紀錄片《偉大的貢獻》、《西藏》研討會。《光明日報》原總編輯、原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長天林,中共北京市委副秘書長、北京市宣傳部副部長嚴力強,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張曉峰,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重大理論文獻影視片創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金德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副司長田玉紅,以及來自中央統戰部、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央黨史研究室等單位的領導參加了會議並對兩部紀錄片給予肯定;同時搜狐網總編輯、內容副總裁、黨委副書記陳朝華,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俞虹,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光明日報》駐北京記者站副站長董城等專家也出席了會議,並對兩部紀錄片給予高度評價。

《光明日報》原總編輯、原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長天林同志說:《西藏》這部片子有四個特點:第一、發現歷史深處凝聚起的文明基因。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基因,各民族共同開闢的廣闊疆域、錦繡河山,就是維護祖國統一;第二、用世界眼光去表達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我們56個民族都是嚮往光明、主持正義、追求幸福、熱愛和平的,這是中華民族的品質,也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第三、我感覺到多元一體所孕育的一種深厚感情。文成公主進藏的時候,皇帝把當時最先進的東西拿出來,最好的絲綢、最先進的印刷技術、織布的技術,一共將近三百多匹馬,駝得滿滿的,隨行人員近一千人,有工匠、老師、教師、樂師等各方面專家,這不是大家庭的深厚感情嗎?第四、就是我們的團隊,用忠誠和智慧奉獻出電視精品。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重大理論文獻影視片創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金德龍說:《偉大的貢獻》和《西藏》之所以成功,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客觀真實。兩部片子非常準確地展現那段歷史,經得起推敲。二、把握得當。兩部片子都涉及許多敏感問題和事件,而我們的把握非常妥當、得體;三、文獻價值。片子中涉及到許多重要的歷史節點,包括1927年東方會議,發現《田中奏摺》,以及闡釋了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四、藝術創造。講述人重返歷史現場,把觀眾帶到那個烽火硝煙的歲月,帶到雪域高原,帶到活生生的現場,讓觀眾產生共鳴;五、社會影響。兩部片子具有很強的文獻價值,包括專家好評、網絡口碑、收視率,以及今天的研討會,都證明了片子的影響力。六、歷史啟迪。兩部片子告訴我們,一個國家一定要強大,一定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視和平、開創未來。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重大理論文獻影視片創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金德龍

兩部紀錄片:是獻禮也是洗禮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由北京市委宣傳部策劃、北京衛視《檔案》欄目製作的大型系列紀錄片《偉大的貢獻》,於2015年8月24日起在北京衛視播出。節目播出後在社會上引發強烈反響,有三點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一是團隊的治學精神——治學,對歷史負責。軍事科學院羅援少將說:《偉大的貢獻》進行了「地毯式搜索」和「考古式發掘」,片子中披露的原始資料具有非常大的史料價值;二是新穎的藝術創新——創新,向極致求索。《偉大的貢獻》最為人稱道的創新,在於將講述空間還原成為歷史現場,讓講述人「穿越」成為「歷史現場中人」,讓講述部分變得有如身臨其境、扣人心弦;三是對歷史的敬畏之情——心傳,向歷史致敬。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將軍說:它不是抗日戰爭題材的重複,而是思辨,是我們從這段歷史中思索到底要獲得什麼。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副司長田玉紅說:《偉大的貢獻》和《西藏》兩部片子,打通了歷史和現實的內在邏輯,實現了技術與藝術的完美對接,有立意的高度、價值的尺度、現實的銳度、情感的熱度,確實是精品力作!

同時,為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華誕,由北京市委宣傳部與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聯合策劃、北京電視臺和西藏電視臺聯合製作、北京衛視《檔案》欄目組承制的六集大型系列紀錄片《西藏》,於2015年9月5日-9月10日在北京衛視、西藏衛視同步播出。《西藏》是一次獻禮也是一次洗禮,用《神聖疆土》、《盛世新生》、《活佛轉世》三個主題共六集節目,解答與闡釋了「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地區民族改革的歷史意義」、「藏傳佛教活佛轉世的歷史淵源與宗教儀軌」三個重要問題;《西藏》是一次溯源也是一次探秘,首次披露了海量的極其珍貴的歷史檔案,攝製組獲準進入並拍攝了許多此前從未對媒體開放過的布達拉宮西大殿、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處等地方,採訪到很多權威、重要的歷史見證人;《西藏》是一次朝聖也是一次苦行,從去年10月立項,到今年9月播出,《西藏》項目歷經了四季輪迴。攝製組兩個月的風餐露宿,平均海拔4500米,行程3萬8千公裡。回到北京,又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完成棚內拍攝和後期製作,直到最後審片的間歇,終於體力不支,沉沉睡去。

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張曉峰說:《西藏》,是歷史上有關西藏題材最優秀的一部文獻紀錄片!

中央統戰部七局副局長金志國說:希望《西藏》這個片子,在西藏地區能夠做成藏語版播出,然後最好覆蓋牧區。這個片子揭示的東西確實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光明日報》原總編輯、原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長天林

播出反響:社會各界專家學者高度讚譽

《偉大的貢獻》和《西藏》系列節目一經播出,節目其中所蘊含的巨大歷史價值、時代意義和全新電視語彙,就得到了社會各界專家學者的高度讚譽。

同時,在電視新聞,平面媒體,網絡媒體,微博,微信和論壇等全方面的宣傳配合下,紀錄片《偉大的貢獻》和《西藏》不僅獲社會各界高度評價、還得到了觀眾網友廣泛熱議,更成為廣大電視觀眾喜聞樂見的主旋律電視紀錄大片。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重大辦審片組認為:《偉大的貢獻》系列片既有對14年抗戰歷史的全景式解讀,又有《檔案》欄目的獨到之處,生動展現歷史細節,使觀眾易於接受,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吸引力,是今年多部抗戰影視劇作品中,是一部「精品力作」。

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少將認為:《偉大的貢獻》從細部著手,從細節著手,從歷史真實著手,讓我們重新更加深刻地審視這段歷史。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副部長羅援少將評價:《偉大的貢獻》是北京電視臺為我們奉獻出的一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宏篇力作。

在《西藏》紀錄片播出之後,中國唯一的女活佛,十二世桑頂· 多吉帕姆· 德欽曲珍說:你們的這部紀錄片,不僅是一部優秀的電視精品,同時,客觀上,也將起到正本清源、護法弘教的巨大作用。 西藏自治區社科院原副院長何宗英在評價紀錄片《西藏》時激動的說:真實!素材彌足珍貴,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鐵證!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副司長田玉紅

在社交媒介上,網友們紛紛發表熱議,「《偉大的貢獻》真正的價值在於實現了宏大敘事和主題報導的視覺突破,讓普通觀眾無障礙理解歷史概念和嚴肅命題,消除了當代和歷史的隔膜感。準確地說,是在一個成熟的節目模式內,找到了主題宣傳的任務模式,預計會被主管部門固化下來,成為重大節點的保留形態」、「紀錄片《西藏》有理有據、有目有綱,這是紀錄片之基礎;有獨家有創新,有態度有觀點,這是紀錄片出彩之根本;有內涵、有情懷,這是紀錄片之靈魂——《西藏》這個片子全做到了,值得推薦」、「北京衛視就是能創作出這麼有意義的節目」。

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副局長王霞說:能不能把這兩部片子翻譯成各國語言,將來根據各國不同的市場環境來推出我們的紀錄片。今後,在這兩部片子的推廣方面我們還要多做一些策劃,藉助優秀的片子和團隊繼續傳遞北京衛視精神!

北京市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網絡信息服務管理處處長陳華說:網信辦的角色,不是簡單地組織網絡宣傳,而是要把傳統媒體、電視媒體、電視觀眾、網際網路用戶進行很好的連接,打通這個鏈條上的關鍵點。一直以來這個「通」字都很難,但是這一次我們和《檔案》的合作走通了。首先得益於這兩部優秀的作品。

搜狐網總編輯、內容副總裁、黨委副書記陳朝華:網際網路是講用戶思維的,這兩部片子跟其他主旋律的紀錄片最大的不同,是特別注重受眾傳播,以獨特的角度對整個內容表達做了一些新的梳理編排。

北京市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網絡信息服務管理處處長陳華、搜狐網總編輯、內容副總裁、黨委副書記陳朝華

藝術呈現:用鏡頭直擊人心、讓歷史走進人心

「講述」的電視呈現方式,一直是北京衛視《檔案》欄目的獨特標籤,用原創的講述類節目形態,「簡單、有效、極致」的精彩呈現,對歷史進行故事化和觀點性解讀。此次《偉大的貢獻》和《西藏》系列節目,更是在秉承《檔案》原有的講述風格的基礎上,全面升級。

演播室講述首次嘗試場景預設:通過實景剪接、實物剪接,巧妙結合了實景拍攝和特效兩方面,力求做到棚內棚外的無縫式銜接,並多處應用了虛擬植入技術,三維特效技術,進行形象化解讀和生動講述,有機地將現實與歷史勾連起來、將微觀與宏觀結合,使龐大深奧的歷史,在節目中變得通俗易懂,讓史料、文物活起來。

《西藏》講述人走進歷史發生地:節目組巧妙的加入了還原歷史情境的講述人外拍環節,當講述人走進實實在在的歷史發生地,聲情並茂地講述著此地承載的歷史故事時,一切都將與眾不同和生動鮮活。腳踩數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土地,手撫歷經滄桑的歷史遺蹟,眼望白雲蒼狗的往事前塵,帶著觀眾的視角,用親身的參與去觸摸「世界屋脊」。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陳慶英說:這次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在獻禮方面,北京電視臺不是從西藏經濟建設取得多大成績我們做了哪些好事去說,而是製作了視角獨特的紀錄片向50周年獻禮,這是很有意義的。

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副局長王霞

《檔案》欄目主持人譚江海說:在錄製《檔案》節目的過程中,我也覺得有一些難處,尤其面對浩如煙海的歷史資料,對於我來說難度最大的就是念聖旨一類的東西,這個東西太生澀了,斷句都不好斷,尤其涉及民族和宗教的內容,重來三四遍是常事,每次有疑問我拿到副製片人黃煒那裡,他都能十分準確地給我解答,令我心服口服。這個現象後面表明他在人後做了多少功課,付出了很多努力,這個對於我來說都是一個榜樣。

《偉大的貢獻》講述人重返歷史現場:則首創講述人走出演播室,用電影的拍攝手法和製作標準復現14年抗戰中全國軍民浴血奮戰的歷史場景和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講述人在重新構建的歷史場景中講述,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與歷史上的那一天、那一幕,「零距離」觸摸的感受。用鏡頭直擊人心,讓歷史走進人心,使得作品展現出史詩般的氣度。這既是對歷史的崇高敬禮,也是對英雄的深情緬懷。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俞虹說:這兩部紀錄片讓我們看到《檔案》欄目新的增長點和突破。首先是空間的突破,主持人從演播室走到現實空間,時態空間也被虛擬空間所替代;第二是內容的突破,主旋律的表達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有新發現、新呈現,還有新的解讀;第三是技術手段的突破,在一個大的歷史背景下它所呈現的獨有的影像價值幾乎是不可替代的;第四是藝術表達的突破,團隊平均每人30本書,梳理了6000萬字的資料,這是非常大的梳理,你們在梳理過程當中做了一個凝聚呈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副研究員冷凇說:我覺得《偉大的貢獻》和《西藏》兩部片子做了非常大的嘗試,推動了北京電視臺從高端中老年往高端中青年觀眾群的過渡。尋求懸疑體驗和視覺震撼,帶著問號行走,是《偉大的貢獻》和《西藏》兩部片子給我帶來的巨大震撼。片子的影像水平和撰稿水平達到了科研論文的高度,不但詳實而且細緻不乏思辨。片子還突破近距離、追求零距離,顛覆講述人、蛻變戲中人,超越知其然、深挖所以然。用五個字來概括,這兩部片子做到了:全、真、細、思、炫。

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張曉峰

與此同時,觀眾在《偉大的貢獻》和《西藏》兩紀錄節目中隨處可見出自於中央檔案館、國家圖書館、全國53家抗戰紀念館,中國電影資料館、西藏自治區相關史料機構等權威機構提供的珍貴檔案資料。在此基礎上,節目組打開視野,運用團隊外語人才多的獨特優勢和獨家資源,在日本、美國、德國、義大利、法國和英國尋找和挖掘到大量珍貴原文檔案和未曾公開的影像資料。

這其中,《西藏》節目組獲得了分別拍攝於1934的《黃專使入藏》和拍攝於1942年,表現十四世達賴經國民政府認定、坐床全程的《西藏巡禮》等等珍貴的影像素材。這些膠片最早時間可以追溯到80年以前,其中90%都將是首次在電視屏幕上的呈現。

《偉大的貢獻》節目組更是查閱大量資料,首次找到了毛澤東《論持久戰》最早的英文版本;找到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的前身——日本「東方會議」會議記錄;這些在節目創作中發掘的最新抗日戰爭史料將為未來的抗日題材影視創作和抗日歷史研究產生一定的影響與促進。

評論員肖彧:總結起來說《檔案》欄目要做三樣東西,第一、做挖掘機,誰能挖出富礦並經營起來,誰就會在電視產業上佔據先機;第二、做榨汁機,拿到歷史資料以後抽絲剝繭,將史料精華完全提取出來,再進行融合塑造,把思考出的有高度的東西深入淺出地傳遞給觀眾;第三、做淨水機,必須是高端的水,足夠清澈、足夠乾淨,才能稀釋不好的東西。

《光明日報》駐北京記者站副站長董城說:我們在工作當中也始終覺得,媒體能不能傳遞正能量非常重要。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點是從事新聞工作的底線和紅線,拍攝一部紀錄片能做到真實非常不容易,不僅要有追求真實的態度,還要有本領,追求真實播雲看日,這一點讓我對北京電視臺的同事,對北京衛視《檔案》欄目組的同志特別敬佩。

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李蓉、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陳慶英

團隊精神:鍛造一支千錘百鍊、攻無不克的鐵軍

《偉大的貢獻》和《西藏》,兩部系列片在播出之後,都得到了專家和領導的認可與褒獎,也贏得了廣大電視觀眾的好評與熱議。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兩部紀錄片是由一支平均年齡只有26歲的《檔案》編導團隊創作完成的,也很少有人知道,《檔案》節目組編導團隊只有40多人,就是這40幾個人,除了要完成《偉大的貢獻》和《西藏》兩個系列共14集的重大題材紀錄片製作,還要擔負日常《檔案》節目每周四集的製作工作。

《檔案》欄目製片人、《偉大的貢獻》總導演呂軍說:《檔案》主創人員具備的敬業精神、職業素養為製作這兩部紀錄片奠定了基礎。他們有極強的榮譽感和使命感,有必須堅持的原則,比如精益求精、團結就是力量、精準準確的有效機制,比方說工作很重要,快樂工作同樣重要。他們每一部作品不僅實現了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傳播,同時也是他們自身走向成熟的裡程碑。

據統計,《偉大的貢獻》製作周期的短短四個月期間,參與創作《偉大的貢獻》的每位編導,平均閱讀抗日戰爭相關書籍達30本以上,梳理出珍貴影像近6000分鐘,文獻資料40餘萬字。在重返歷史現場的拍攝過程中,由於大量拍攝夜戲、雨戲,編導們接二連三地在片場病倒,但是沒有一個人離開崗位,全部帶病堅守。由於持續高溫,許多團隊成員都現場中暑,現場副導演曾在一場夜戲中,被道具火把燒傷,但是所有人都堅守崗位,沒有人「下火線」。

《檔案》欄目主持人譚江海

《偉大的貢獻》總導演吳志勇說:歷史復現是此次拍攝的重中之重,對於紀錄片來說這樣的嘗試有一些異想天開。我們在呂軍老師的帶領下與團隊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難,從最終呈現效果來看是可圈可點的。這次嘗試的成功源自於團隊的力量,我們都需要記住,如果你想走得快你可以一個人走,如果你想走得遠就要跟著團隊走。

《西藏》節目組數次開赴西藏自治區各地、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連續進行了近50天外景拍攝,風餐露宿,行程達三萬八千公裡。他們沒有時間適應高原反應,工作讓人淡忘了身體的疼痛,沒時間欣賞風景,自己就成了最美的風景,他們沒有一個人掉鏈子,拍攝了一大批珍貴、精美的素材,並整理、收集、積累了大量第一手的鮮活資料。

《檔案》欄目副製片人、《西藏》總導演黃煒說:高原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如何給這樣的精神賦予新的內涵,《檔案》欄目組做出了自己的實踐。

正是這群年輕人,他們始終以抗戰精神和「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要求自己,他們踏踏實實以「治學」的態度對待電視節目製作,努力用最先進的電視呈現打造最權威的電視紀錄片。用史詩的情懷、生動的細節、充沛的情感、創新的呈現、科研的精神、敬業的姿態、精妙的創意,奠定了《偉大的貢獻》和《西藏》兩部紀錄片的成功。

正如北京電視臺副總編輯徐滔所說:「他們是一支『鐵軍』,千錘百鍊,攻無不克。他們擔起了《檔案》欄目的品牌,擔起了北京衛視的高度,更擔起了中國電視人的責任與未來!北京衛視《檔案》欄目將繼續努力,用對自己職業的熱愛與忠誠,用向生命致敬的情懷,繼續努力在創作前行的過程中,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相關焦點

  • 一群人的命運被時代改寫,一代人的青春被歷史銘記!
    如果說趙薇的《致青春》是校園的,自由的,愛情至上的,以個人的愛恨情仇作為敘述基點,個體的自我在時代語境中得到極大彰顯;那麼馮小剛的《芳華》則屬於文工團,青春是集體的,動蕩的,慌亂的,在時代的流變中逐漸面目滄桑,難辨真假
  • 【銘記】第五十五集|夏榮忠:隨軍銀行 奉獻青春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中共丹東市委宣傳部組織丹東廣播電視臺、抗美援朝紀念館和社會力量,搶救性拍攝抗美援朝口述歷史《銘記》。以「尋找最可愛的人」、「講述最可愛的人」為主線,重點採訪志願軍老戰士、支前模範和鐵路、電力等戰線職工,通過親歷者和見證人的親口講述,使人們對抗美援朝有更加豐富、更加全面的認知和理解,繼續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勵丹東「英雄的城市 英雄的人民」,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不斷開創丹東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嶄新局面。
  • 用他們的手,銘記最美逆行
    抗疫英雄手印國際檔案日100位廣東支援湖北醫護代表手印正式移交廣州市國家檔案館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符暢 通訊員 李小丁6月9日是第十三個國際檔案日記者了解到,廣州市國家檔案館將在國際檔案日活動周期間開展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主題宣傳活動。9日上午,由廣州市國家檔案館主辦、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協辦的「手印·銘記」——抗疫英雄手印移交儀式正式拉開系列活動序幕。據悉,首批移交進館的手印來自100位廣東援鄂醫護代表。
  • 銘記歷史 捍衛和平
    銘記歷史 捍衛和平 2020-10-23 16: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銘記歷史,致敬英雄,大型紀錄片《尋訪老英雄》在沂南開機!
    銘記歷史,致敬英雄,大型紀錄片《尋訪老英雄》在沂南開機!為紀念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銘記歷史,致敬英雄,向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11月22日,大型紀錄片《尋訪老英雄》開機儀式在臨沂市沂南縣天河養老服務中心隆重舉行。此次活動由中共山東省委老幹部局、山東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山東省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和山東省國欣文旅集團共同主辦,魯商傳媒集團承辦,旨在通過鏡頭、影像、檔案,展現我省60位老英雄的革命事跡,一起重溫歷史,牢記初心,砥礪前行。
  • 歷史需要銘記
    當面臨敵人的包圍和猛攻時,一位士兵喊出「娘,孩兒不孝了」後與敵人同歸於盡;一位將士在留給妻子的絕筆家書中諄諄叮囑「讓我子孫後代,再不受此屈辱」,寥寥幾句足以讓人潸然淚下。他們與普通人一樣,有著對親人的依戀念想,也有對故土的眷戀,但在危難之時,卻毅然選擇挺身而出。 影片根據真實歷史改編。
  • 《我們的西南聯大》:銘記那段難忘的歷史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歷史上是一所較為特殊的學校,1937年11月,國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臨時組成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4月,國立長沙臨時大學西遷昆明,改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正是講述了這一段血與火的歷史,該劇講述了硝煙瀰漫下,一群鐵骨錚錚的熱血青年,不畏槍林彈雨,不懼艱難困苦,歷經重重嚴峻考驗,堅定科學救國的信念,成為國家傑出人才的故事理想 。
  • 《金剛川》| 銘記歷史最好的方式,是現在創造歷史
    也是繼《八佰》後一部引爆愛國熱情和奮鬥精神的佳作。以至於出現了「誰能往前線坑道裡送一個蘋果,記二等功」的情況;對面的美軍,能吃到肉罐頭和水果罐頭,甚至在天寒地凍的時候,他們還能有巧克力、口香糖和可口可樂。
  • 銘記歷史,勿忘國恥(附日本降書全文)
    今天我們銘記歷史、勿忘國恥,更重要的是珍愛和平,相信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時》(油畫)陳堅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以下附日本投降書全文以及原件,銘記歷史,警醒國人!
  • 雲南最後一位南僑機工去世,德宏人永遠銘記那段歷史
    雲南最後一位南僑機工去世,德宏人永遠銘記那段歷史 2020-11-12 17: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國際檔案日,從歷史文字中了解上海的歷史
    國際檔案日,從歷史文字中了解上海的歷史 汪華 2020-06-09 07:13 來源:澎湃新聞
  • 國家公祭日|銘記歷史 勿忘國恥
    >今天,是我國第7個南京大屠殺 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我們以國家的名義 祭奠30萬死難同胞 國家公祭日 銘記歷史
  • 銘記歷史 愛我祖國
    《八佰》讓我們銘記歷史電影《八佰》劇照
  • 【俄偵委為開展反對洗白納粹主義工作建立檔案和搜尋指揮部...
    2020-09-16 12:00:02來源:FX168 【俄偵委為開展反對洗白納粹主義工作建立檔案和搜尋指揮部】俄羅斯偵查委員會主席巴斯特雷金表示,該委員會為開展反對歪曲歷史和為納粹主義平反的工作成立了檔案和搜尋工作指揮部。
  • 銘記歷史,砥礪復興之志
    在這個草木含悲、山河垂淚的日子裡,悼念南京大屠殺中的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共同追憶那一段困難深重的歷史,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了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銘記歷史,方能在滄海橫流中積蓄砥礪前行的力量。
  • 這些關於南京大屠殺的電影,是對歷史真切的銘記與見證
    但我們依舊要銘記歷史!今天社長給大家推薦幾部有關南京大屠殺的電影,如果倖存者的一個個逝去將帶走這段歷史的見證,那我們必須用電影,銘記歷史!《金陵十三釵》銘記指數:★★★★★在戰爭中,生命太卑微。張藝謀用細膩的視角,告訴我們活著既難又屈辱的,不是這些妓女,而是平凡人。是心靈純潔的孩子。
  • 銘記歷史,無愧時代——青島一戰遺址博物館觀後感
    對同學們來說,青島一戰遺址博物館的陳列,很多實物還看不明白,很多影像資料也非常陌生,歷史厚重的底蘊更捉摸不透,但校外輔導員聲情並茂的講解,仍然讓大家印象深刻,增長了見識,擴寬了視野,這是最令人欣慰的開始。
  • 樂山一中高2023屆26班團日活動:歷史對話 銘記責任
    近日,樂山一中高2023屆26班開展了以「銘記一二九,崢嶸自少年」為主題的團日活動。 兩位主持人先用一段視頻帶領同學們回顧了「一二九」運動的歷史。視頻裡,我們看到熱血青年們走上街頭,振臂高呼,要求保全中國領土完整。
  • 龍泉司法檔案研究,擦亮歷史的光
    浙大專家們耐住寂寞,甘坐冷板凳,使後來的研究者直接獲得了一份清楚準確、可資查閱利用的史料,不至於因其紛繁雜亂而手足無措,用包偉民的話來說,是「真正拯救了這份檔案」。選編工作完成後,吳錚強希望能用一種新的視角和技術來研究這些泛黃的歷史檔案。在他的電腦裡藏著幾張「星座圖」,上面布滿了一個個小圓點,有的很分散,有的則聚集在一起像是一個星雲。
  • 南方日報評論員:捍衛用鮮血和生命寫下的歷史
    原標題:捍衛用鮮血和生命寫下的歷史 7月7日,一個中華民族永遠銘記的日子,一個記錄國家命運轉折的日子。 77年前的這一天,日本侵略者悍然炮轟宛平城,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這既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揭開了中國全民族抗戰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