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三國相愛相殺,每隔一段時間必定來場網絡論戰。2021年伊始,一場圍繞著「東洋風」歸屬權的論戰在外網拉開序幕。「東洋風」是指2020年下半韓國颳起的一股以中國古風為主,輔以日本和紙傘、和扇等元素的妝造風格。在中國網友看來,這妥妥就是中國古風,韓國人則辯稱「東洋風」誕生於東亞文化,與中國風並不相同。加上李子柒的新視頻《蘿蔔的一生》因涉及泡菜製作而被思密達們圍攻,新仇舊恨一起算的天朝網友怒而出徵。不少網友認為所謂「東洋風」是個去中國化的過程。這幾年韓流在歐美的影響力日強,韓國東洋風很可能鳩佔鵲巢,成為亞洲文化的正統擔當。韓國的行徑固然該罵,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越來越意識到一個問題:
為什麼即便是「偷」來的文化,韓國人的文化輸出就是做得成功?我們空守寶山,對全球文化的影響卻總是小眾趣味而非大眾流行?而如果我們沒能去佔領文化輸出的高地,那麼被別人佔去,似乎除了罵兩句出氣,也沒更多能做的了。東亞三國中,日本人在90年代堪稱風尚引領者,但這幾年已經是自娛自樂;天朝文化博大精深,在輸出方面卻總略遜一籌;韓國人雖說總幹些挪用他國文化之事,卻是目前東亞三國中文化輸出最強勢的一個。韓國東洋風的起勢恰好為我們提供了最直觀的範本:
韓國如何在2016年至2020年這四年時間裡,完成東洋風與現代流行的結合,使其成為年輕群體趨之若鶩的潮流趨勢。2020年,穿中國古裝的韓劇引起不少中國網友的反感。但事實上,韓劇對中國古代服飾的借鑑由來已久,20多年前的《田禹治》就已直接挪用中國古裝。這與韓國新羅時期「衣服之制不可考」等歷史問題有關,在韓劇中也算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常規操作。
「東洋風」真正的誕生與流行,主要與網漫、網文及愛豆產業有關。什麼是東洋風,韓國人自己也說不清。因為「東洋風」本身就是融合的產物,這種風格之所以帶有強烈的中國風色彩,因為它本就誕生於中國舞臺、中國團隊手中。2016年,韓國組合VIXX受邀參加內娛綜藝《蓋世音雄》。該節目主打中國民族音樂電音化、流行化,因此舞臺呈現也是古風今用。作為參賽嘉賓,節目組為VIXX編排了融合秦唐宋元等朝代元素的改良漢服及中國風布景。這次跨國打工的經歷,讓VIXX獲得了靈感。2017年,VIXX以迷你專輯《桃源境》回歸,舞臺創意及服裝等基本復刻《蓋世音雄》舞臺。該專輯將《桃源境》的概念創意稱為「東洋奇幻」,於是韓國人開始以「東洋風」指代這種以中國風為主的風格。雖然VIXX的《桃源境》舞臺挺獨特,但回歸期間不幸與韓國愛豆屆諸多大物相撞,這張迷你專輯拿下的一位並不多。
韓國樂壇的風向總是跟著登頂組合走,VIXX的「東洋奇幻」並沒有立刻在韓國歌謠界流行起來,深受影響的反而是韓國畫手與寫手們。與匠人式、出版式的日漫不同,韓國網漫工業化程度高,畫手們競爭激烈,對潮流也有著極高敏感度。2018年前後,韓漫開始出現以「東洋風」為標籤的仿中國古風作品。這些作品靠著差異性迅速突圍,並引來更多人效仿。「東洋風」成為韓漫熱門風格。韓國政府對網文產業的重視和扶持,也加速了「東洋風」的發展。為振興韓國網文創作,政府頻出各項優待政策,且有官媒背書站臺。韓國網文主流類型,分為奇幻、武俠及言情三大類,如同國內網文圈一樣,一部作品走紅後就會有畫手或出於真心喜歡或出於借勢心理,為網文進行同人創作。「東洋風」原本就與奇幻、武俠題材有著高適配性,2019年開始,韓網出現大量以「東洋風」為標籤的網文封面及人物插畫。
因受眾的高度重合,「東洋風」在韓國網漫及網文中的流行,迅速擴展到娛樂業。2020年夏,Blackpink回歸,打歌舞臺上頗受好評的改良韓服,在韓國服飾形制中其實找不到太多參照與依託。說白了,就是中國元素沒那麼直接的「東洋風」。大物組合是韓國娛樂業的風向標,很快,韓國愛豆們紛紛效仿粉墨,韓國歌謠界掀起「東洋風」熱潮。偶像又深刻影響著大眾流行,
如此一來,東洋風終於完成了從愛豆「跨國打工體驗」到韓國流行趨勢的跨越式發展。拋開國家立場,單看「東洋風」在韓國的起勢,其實又是一次韓娛文化感染力的佐證。近有掛耳染,遠有星你色,如今韓國人的帶貨能力堪稱東亞三國之冠。為什麼早就有的東西,韓國人折騰下就能火?陽春白雪總是曲高和寡,太接地氣也無法創造流行。一般來說,具備流行潛質的事物往往有這三個特徵:
滿足大部分人的願景、易模仿、有記憶點。韓國愛豆也好,熱門韓劇也罷,本質都是造夢,是臺下觀眾自我期望的一種投射。大部分人的自我期望,無非是年輕貌美多金博學有地位,人們通過效仿韓劇中的人物或舞臺上的愛豆,來滿足這種期望。譬如最近的熱門韓劇《頂樓》,雖然毫無邏輯可言,全程都在為收視撒狗血,但並不妨礙女主角們的穿搭被國內時尚博主深扒一遍又一遍。這類內容有市場,因為這些出身財閥世家漂亮又聰明的女主,就是照著女性心中「銜著金湯匙出生的公主」「令人慾罷不能的蛇蠍女」而打造的。韓妝的流行也是如此。雖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咬唇妝、韓式平眉,但因為「韓妝=自然美」這一等式的存在,還是給質量平平的韓妝提供了在中國迅速流行的土壤。再說「易模仿」。此前硬糖君也提到過,
韓國人相當擅長對他國的流行、文化做減法。這幾年不少時尚趨勢,起於歐美,在韓國經歷一輪簡化改造後,才在中國流行起來。雖然經歷了韓式減法的流行看起來不那麼高大上,但卻變得觸手可及,普通如你我也可以駕馭。很多韓國愛豆及演員都算不上傾國傾城的大美人,而是在妝造的加持下才閃閃發光。正因如此,才更加帶貨。2020年參加過《青春有你2》的選手林韋希今年2月將在韓國出道,宣傳照與婧時期判若兩人。韓式妝造功不可沒,也成功勾起圍觀群眾模仿變漂亮的心理。韓國歌謠界判斷一首歌能不能火,常會用「中毒性」這個詞。韓國成熟的文化娛樂體系,導致它的出品都是流水線作業,具有較高質量的同時又方便複製,利於進行病毒式傳播。早年間,少女時代帶火彩色鉛筆褲,靠的就是病毒式傳播。在《Gee》的MV及後續打歌舞臺上,少女時代多以鉛筆褲搭配T恤造型。而《Gee》拿下九連冠,其他組合也紛紛效仿起這股鉛筆褲時尚,一時間韓國歌謠界掀起鉛筆褲風潮,最後彩色鉛筆褲成功出圈,普通群眾競相購買銷量激增。
「東洋風」也可視為2020年版的鉛筆褲潮流。只是這種風格不只是穿搭,背後還涉及東亞三國錯綜複雜的文化歷史問題,於是演變成三國網友的罵戰。眼看東洋風極有可能在韓流組合的推動下成為全球流行,痛罵韓國人偷竊成性之餘,更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韓國人又一次搶在我們前面。國內文娛產業的發展進度是一方面,
一些國人的「尊古」思維也是阻礙文化走出去的原因。中國有五千年燦爛歷史,國人對「古」多有著天然敬畏之心,投射到對傳統文化的輸出推廣上,我們往往先確立標準,生怕有違史實、不合傳統。但很多時候步子還沒邁開,就被各種規矩絆住了。國內漢服運動搞了這麼多年,關於形制問題的爭吵一直沒停過,甚至有畫手因為創作內容「亂改形制」「不尊重文化」而被撕到退圈。有了前車之鑑,不少優秀畫手即使知道傳統文化是好東西,但因為怕被撕也不敢輕易動筆創作。民間創作少,就意味著沒有進一步向大眾普及的土壤,更談不上變成流行趨勢。國內明星海外走紅毯,原本也是極好的文化輸出機會,韓國人的東洋風也是靠明星完成出圈的關鍵一步。但從章子怡穿肚兜禮服走柏林開始,這類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設計靈感的紅毯造型總是毀大於贊。因為對「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過分尊崇,包括漢服在內的傳統服飾日常化改良進程頗為緩慢。即便受影視劇、短視頻等流行文化影響,漢服開始被大眾嘗試,仍免不了被「出警」,說人家穿影樓裝、「仙服」。就是覺得好看隨便穿穿,不行嗎?反觀韓國,雖然歷史上的韓服醜得令人不忍直視,但韓國人卻一直沒放棄對韓服的改良,加上流行元素。尤其是不少韓國本土服飾推出青春版韓服,在保留一定韓服元素的基礎上更偏向日常化,使得韓服自然而然在年輕人中流行開來。「尊古」又導致了不同小圈子的誕生,這些小圈子之間往往都有矛盾且不可調和,一旦某個圈子與外界發生衝突,其他圈子的人多作壁上觀。所謂朋黨意氣之爭,最終壞的是大局。反觀韓國人,雖然韓國畫手內部對於「東洋風」的歸屬問題意見也不統一,有畫手提出質疑,認為東洋風就是中國風+日本風,與韓國本土文化無關。但面對來勢洶洶的天朝網友,韓國人立刻團結起來一致對外。也因為韓國歷史太短,對「古」沒有那麼強的敬畏之心,使得韓國人在進行傳統文化現代化改造的時候缺乏「敬畏歷史」的包袱,改造起來隨意,也更容易切合受眾心理。韓國人對本國的韓服也好,東洋風也罷,都沒有一個成文的標準化定義,而只是大致的風格,可以添加各類當下流行元素。Ins上不少打著東洋風標籤的畫作,細節禁不起推敲,如果出自中國畫手之手,相信作者已經遭遇「出警」。但韓國人沒有這種敬畏心,把漂亮的東方元素堆在一起,好看就完事了,反而容易形成病毒傳播。文化思想陣地,我們不去佔領,別人就會佔領。關於「東洋風」的論戰中,硬糖君看到已經有人開始行動起來,去傳播真正的「中國風」,這或許也是本次論戰最大的意義。
閱讀往期熱文
▼
![]()
![]()
![]()
![]()
「娛樂硬糖」 現已入駐
今日頭條 | 百度百家 | 一點資訊
貓眼電影丨騰訊新聞丨網易新聞
人民號 | 微博 |觸電新聞|商業新知
虎嗅 | 鈦媒體 | 知乎 | 界面 | 趣頭條
21 CN 看薦 | U C頭條 | 搜狐公眾平臺